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石破天惊红楼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石破天惊红楼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为总论,告诉读者《红楼梦》这部奇书应怎样去读。第二、三、四、五章对《红楼梦》楔子、脂砚斋和文中道具“宝玉”“金锁”上的文字及《红楼梦》中人物进行分析,说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人物原型是谁,以及故事中情节是如何影射、暗示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第六、七两章主要讲述《红楼梦》不为人知的成书过程,并为续作者高鹗正名。第八章为阅读辅助内容,是作者查阅多部权威历史典籍、资料,总结出来的年事对照表、康熙诸子一览表、红楼梦人物关系表等,实属董耀昌先生原创,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这部《红楼梦》研究著作。

本书观点新奇,论述精密,在诸多《红楼梦》研究书籍中实属“异类”,但能够自圆其说,且言出有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

内容推荐

这本《石破天惊红楼梦》解读了读《红楼梦》遇到的一些的问题:

女娲补天之石为什么只单单剩下了一块?“石头”补天未成为何弃置在了青埂峰下?“石头”幻形人世为什么成为一生的惭恨?“石头”自愿去温柔乡却怎么会呜咽如闻?曹雪芹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吗?《红楼梦》中写的是曹雪芹自己的家事吗?评注《红楼梦》的脂砚斋究竟是何许人?脂砚斋为什么始终坚持书名叫《石头记》?贾宝玉脖子上戴的通灵宝玉为何称“命根子”?通灵宝玉上所镌刻的文字究竟是什么字?璎珞和通灵宝玉上的文字为何是一对儿?从养生堂里抱来的秦可卿咋就这么“牛”?“谩言红袖啼痕重”中的“红袖”是谁?薛宝钗一个大家闺秀为什么人园“待选”?林黛玉投奔荣国府却为什么一生泪淋淋?史大姑娘湘云为什么与丫鬟论起“阴阳”?袭人后来改嫁蒋玉菡怎么还说有始有终?王熙凤怎么被称为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贾史薛王”四大家族实际是怎样的关系?一个“死”去的康熙嫡皇孙能够复活吗?曹雪芹究竟生于何时卒于何年葬于何地?评注《红楼梦》的畸笏叟究竟是何人物?

《石破天惊红楼梦》由董耀昌编著。

目录

第一部分 怎样读《红楼梦》

脂砚斋提示——读《红楼梦》需要注意的问题/3

脂砚斋警示——《红楼梦》为何不与俗人读/5

笔者披露——《红楼梦》中的十处秘密/7

披露之一:青埂峰/7

披露之二:仙寿恒昌芳龄永继/7

披露之三:宝玉来历/8

披露之四:宝玉继业/10

披露之五:贾府即皇宫/11

披露之六:怀金悼玉/12

披露之七:宝黛钗关系/14

披露之八:周天之数/15

披露之九:一百二十味/16

披露之十:身前身后事/17

《红楼梦》故事梗概/19

第二部分 “楔子”中的奥秘

“楔子”的重要性——“楔子”为何写得云山雾罩/27

“楔子”中的奥秘——“楔子”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36

寻找“石头”——“楔子”中隐藏着惊天大事件/41

揭开“石头”之谜——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原型吗/50

“石头”、贾宝玉、脂砚斋——三个不同的名字是何关系/59

第三部分 脂砚斋是何人

寻找脂砚斋——一位非常神秘的评注人/71

神秘的脂砚斋——弘皙——一位做了两次皇帝梦的康熙嫡贤孙/84

第四部分 破解奇妙之文

通灵宝玉上的奇妙之文——奇妙之文究竟是何文字/93

“除邪祟”之谜——“邪祟”究竟是什么/96

“疗冤疾”之谜——“冤疾”怎么个疗法儿/107

“知祸福”之谜——“祸福”之兆能预先知道吗/123

璎珞上的奇妙之文——为何与通灵宝玉上的文字是一对儿/131

难解的“弘皙逆案”——所谓“逆案”的罪名能够成立吗/150

第五部分 书中人物分析

贾宝玉为何丢失“命根子”——探求“宝玉”丢失的真正原因/161

秦可卿为何在天香楼“淫丧”——养生堂抱来的女孩儿咋这么“牛”/167

薛宝钗为何人大观园“待选”——弘皙“待选”皇位接班人的背景/184

林黛玉为何一生泪淋淋——以眼泪偿还“甘露之惠”新解/191

“红袖”为何临终啼痕重——在书中寻找弘皙爱妃曹氏的影子/197

贤袭人改嫁为何说有始有终——袭人所嫁的蒋玉菡是何人/216

史大姑娘缘何与丫鬟论起“阴阳”——吏湘云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220

王熙凤为何称脂粉队里的英雄——王熙凤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28

“四大家族”猜想——“贾史薛王”与“家事消亡”/240

第六部分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石头记》是怎样成书的——成书过程是这样的艰辛/249

《红楼梦》书名为何多——修改时经历怎样一个过程/257

《石头记》与《红楼梦》——从富察明义的二十首诗说起/262

第七部分 曹雪芹、高鹗、畸笏叟

曹雪芹生卒葬之争——已经争论多年的难解谜团/277

劝君且莫骂高鹗——漫评高鹗续书后四十回的功与过/297

评书人畸笏叟——另一个神秘的人物/311

第八部分 附录年事表

弘皙与曹雪芹对比年事表/325

康熙诸皇子一览表/34l

后记/348

参考书目/350

试读章节

首先提醒大家,文中说这些人是来“进宫朝贺”的。这“进宫朝贺”的“进宫”二字可不是随便用的,说明这“贾家”就是朝廷,只有皇帝住的地方才能称为“皇宫”。江南甄府送来皇宫的这些蟒缎宫绸实属大礼,是在过节吗?不像,好像是有个什么重大的喜庆活动。

我们接着往下看。那四个人都是四十往上年纪,身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别。请安问好毕,贾母便命拿了四个脚踏来,她四人谢了座,待宝钗等坐了,方都坐下。贾母便问:“多早晚进京的?”四人忙起身回说:“昨儿进的京。今日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故令女人们来请安,问候姑娘们。”贾母笑问道:“这些年没进京,也不想到今年来。”四人也都笑回道:“正是,今年是奉旨进京的。”

请大家注意,文中所说的这“进宫朝贺”,是“奉旨进京”的。从这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这“进宫”就是进“皇宫”,不仅是“进宫朝贺”的重大的礼仪活动,而且还是“奉旨进京”的。这“奉旨进京”,“奉”的是谁的“旨”呢?当然是奉皇帝的旨,说明这肯定是一件大喜事。

请接着往下看。贾母问道:“家眷都来了?”四人回说:“老太太和哥儿、两位小姐并别位太太都没来,就只太太带了三姑娘来了。”贾母问道:“有人家没有?”四人回答:“尚没有。”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家甚好。”四人笑道:“正是。每年姑娘们有信回去说,全亏府上照看。”贾母笑道:“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原应当的。你们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们才走得亲密。”

这一段写得挺神秘。这大姑娘和二姑娘在贾府,就是说都嫁到了皇宫里,而且都有信儿回去。不但嫁到了皇宫里,而且是世交,还是老亲,这二姑娘跟他们走得更“亲密”,也就是说就在他们身边。

贾母又问:“你这哥儿也跟着你们老太太?”四人回说:“也是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整齐,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笑道:“也不成了我们家的了!你这哥儿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得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贾母便向李纨等道:“偏也叫作个宝玉。”李纨忙欠身笑道:“从古至今,同时隔代重名的很多。”四人也笑道:“起了这个小名儿之后,我们上下都疑惑,不知哪位亲友家也倒似曾有一个的,只是十年没进京来,却记不得真了。”  、

这里出现了甄贾(真假)两个宝玉,那个贾(假)宝玉因为十年没有见了,是谁家的记不真了。贾母便命人把府上的贾宝玉叫了来,四人见了忙起身笑道:“吓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

这甄贾(真假)两个宝玉带有玄机。你听,来的那四人笑道:“方才我们拉哥儿(贾宝玉)的手说话便知道了。若是我们那一位(甄宝玉),只说我们糊涂。慢说拉手,他的东西我们略动一动也不依,所使唤的人都是女孩子们。”

这个“甄宝玉”不是男的而是个女的,因为她不许别人拉她的手,也不许别人动她的东西,使唤的也都是女孩子。从这个孩子的三个特点来看,这“甄宝玉”一定就是个姑娘。那么她是谁呢?她就是江南曹照马氏所生的不知是男是女的那个孩子。无疑,这甄(曹)家人带着蟒缎宫绸的厚礼奉旨进京,就是为着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子来定亲的。

给这个女孩子定亲是“奉旨进京”,奉谁的旨呢?当然是奉雍正皇帝的圣旨。因为这姻缘是康熙皇帝生前亲自为嫡长孙弘皙包办的,即所谓“天作之合”,康熙皇帝去世后,弘皙这订婚大事儿,就应该由雍正皇帝给操办。这个曹家十三岁的女孩儿,将来就是弘皙的爱妃曹氏。

《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写了一段贾宝玉和麝月照镜子的事儿。贾宝玉在麝月身后,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宝玉便向镜内笑道:“满屋里就只是她磨牙。”麝月听说,忙向镜中摆手,宝玉会意。忽听呼一声帘子响,晴雯又跑进来问道:“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倒得说说。”

P198-199

序言

人云:老不读“三国”,少不看“红楼”。意思是说,老年人若读了《三国演义》,就会着迷上瘾,容易学滑、耍奸;年轻人若看了《红楼梦》,就会走火人魔,容易学淫、变坏。可是,多少年来,老的少的都喜欢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可能有个别人学滑、耍奸了,也可能有个别人学淫、变坏了,但绝大多数人都没出现什么问题。

咱们今天先不谈《三国演义》,就只说说《红楼梦》吧,自清朝乾隆年问到现在,270多年的岁月中,还从没听说过谁读了《红楼梦》学淫、变坏了,精神失常了;就是潜心研究《红楼梦》多年的许多红学家,也没有听说谁出现了什么精神上的毛病,更没有听说谁走火人魔了。多少年来,喜欢读《红楼梦》的照样读,潜心研究《红楼梦》的照样研究。说实在的,尽管有人说三道四,这么好的一部书谁不喜欢读呢。

笔者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红楼梦》。那时候,在贫苦的农村,农忙季节,春种夏锄秋收,哪有工夫读书?只有在大地封冻后的冬闲时节,才能够摸上一摸。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闲钱买书,也很难借到书;就是借到了,个把月就得还。为了按期还书,白天没有工夫看,就在冬天夜深人静的时候紧着读。一盏小油灯下,暖暖的被窝儿里,孜孜不倦、聚精会神地读呀读呀,不知不觉地钻进书里出不来了,经常是捧着书本就进入了梦乡。等醒来的时候,书页还翻着,灯还在亮着,可灯碗儿里的油已经快熬干了。当时对《红楼梦》的那个痴迷劲儿,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挺可笑昵。

《红楼梦》里的那些少男少女们,有情有义,有喜有悲,有怒有哀,有幻有梦,真是万般神奇。不过,读着读着,也遇到了许多弄不清楚的问题。比如,作者写的这本云山雾罩的小说,为什么没有朝代?既然写的是“满纸荒唐言”,为什么还要流下“一把辛酸泪”?既然作者不讲真实情况,干吗还让读者去解“其中味”?那个时候,情窦初开,虽然一遍一遍地读,只是热衷于书中那些少男少女们男欢女爱的痴情悲欢,那些费尽心思也弄不明白的事儿,在头脑中只是一闪念,过后就不去认真想了。《红楼梦》虽然只是一部旧书,但在当时贫穷封闭的农村,能够借来读一读就算是一大乐事了。

由农村进入城市,笔者参加了新闻工作,整天忙于采访写稿,还要照顾小家,读书的时间就少了。人到了中年,《红楼梦》中那些少男少女们的事儿,就不怎么吸引眼球了。但是,青年时代痴迷读《红楼梦》的情结,仍然在心中荡漾。

如今,笔者已年过七旬,退休已经10多年。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虽然两眼已经昏花,精力已经不济,可读书的兴趣却更加浓厚。闲暇时间,读了一些解读《红楼梦》的书,比如,胡适、王国维、蔡元培、鲁迅、俞平伯、周汝昌、蔡义江、吴世昌、刘心武、余英时先生以及张爱玲女士等红学大家的专著和文章,觉得挺有收益,于是对研究《红楼梦》又上了瘾。平心而论,这些红学大家的专著,对解析《红楼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对《红楼梦》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读过之后,仍然使人感到茫然,仍然令人不够满足,仍然没有解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红楼梦》的作者既然写的是当年他身边几个女子的事儿,为什么怕写出年代?既然文章里没什么隐私,几个女子也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何必冠以“荒唐言”?既然是“荒唐言”,为什么还流下“一把辛酸泪”来?既然是身边几个女子为爱情而流下的“一把辛酸泪”,为什么脂砚斋说这泪是“血泪”?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红楼梦》,笔者看了几个版本,也没弄清楚书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问题。笔者觉得,《红楼梦》的作者花了10多年的时间,费了那么大的精力,就是为了书中那些少男少女的男欢女爱吗?绝对不会的。那么,作者在书中云山雾罩地原本想说些什么事儿呢?越是想弄明白,就越读越上瘾,越上瘾就越瞎琢磨。

为了研究《红楼梦》,笔者不惜花退休养老的钱,买来了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还买来了《红楼梦脂评辑校》,因为这两本书中有脂砚斋的许多评注,这些评注可以对照着书中有关文字仔细阅读,对照着书中有关情节一起琢磨,有了这两本带脂砚斋评注的书,才圆了我多年的梦。笔者对这两本书爱不释手,一遍遍地与《红楼梦》对照着读,想解开书中的谜团,几乎是白天睁大眼睛看书,看累了闭上眼睛联想,夜深人静的时候整理笔记,还找来有关清史资料和一些红楼大家们的专著作参考,逐步地形成了自己对揭开《红楼梦》之谜的一些粗浅见解和体会,觉得挺有收益。

笔者认为,要解开《红楼梦》之谜,书不仅要多读细读,勤于思考,而且还要抓住要害。如果抓不住要害,就会被那些云山雾罩的东西所迷惑,而且越读越觉得心烦意乱。另外,也不要过于迷信一些红学大家所作出的结论,有时候你顺着他们的结论想下去,就会掉进阴沟里上不来了。

笔者才疏学浅,智商不高,虽然读了不少年的《红楼梦》,也只不过是站在红楼边上的看客。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做一个看客,站在红楼边上,可能在某些方面比红楼圈里的人看得更清楚、更客观。当然,在研究《红楼梦》方面,笔者还不够资格,只不过有些兴趣,好钻牛角。近年来,笔者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记下了一些自己的联想,斗胆谈一谈自己的心得,晒一晒自己的想法,题目就叫《石破天惊红楼梦》。意思是说,只有把书中的那块“石头”破解了,“天”就被惊动了,“补天”的真情实况就露出来了。只要我们弄清了那“补天”被弃的“石头”是谁,是怎么被遗弃的,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把“天”补成;识破了“石头”那“满纸荒唐言”的脉络,是怎么个“荒唐”法儿;知道了“石头”那“一把辛酸泪”的历程,是怎么样一个“辛酸”,那就能揭露出书中所隐藏着的“惊天”大事件,只有到了这个份儿上,笔者觉得才算真正地读懂了《红楼梦》。

有人会说,《红楼梦》只不过是一本言情小说,闲暇时读一读,只当消遣解闷儿就是了,何必那么认真?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部《红楼梦》(《石头记》)的作者早已经在该书的“楔子”中申明,“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就是说,《红楼梦》不是一般的言情小说,如果只是一般地随便翻一翻,读一读,此书只能是“可以喷饭供酒”、“消愁破闷”的闲书;只要是认真地读了,把假语存言(贾雨村言)中隐藏着的真事儿(甄士隐),理出线索,解幻还真,就能知道《红楼梦》一书中隐藏着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真实故事。

有一首描写读书境界的词是这样写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有几层境界呢?这词中说有三层。

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读书懵懂的时候,即感性阶段。

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读书较劲儿的时候,即由感性向理性转化阶段。

第三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即理性阶段。

小的时候读书,书中的内容一时难以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老年人就不一样了,读书是件快乐的事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就非要读出一点儿“门道”来,读出个结果来。这种精神可贵,但毕竟岁数大了,读书必须量力而行,应该拿得起放得下,事情多了就先放一放,闲暇时间就读一读,读累了就歇一歇,千万不能灯下熬夜,废寝忘食,这样不但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读书的效果也不好。

如果再有几个读书的伙伴儿一起读,那就更好了。一旦各自读书有了什么心得体会,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探讨探讨,理论理论,哈哈一笑,尽情快乐一番。朋友间不必争得面红耳赤,死去活来,那样既伤神又伤气。

读书就像走路,身体条件不同,起点各有高低,每个人的情况各异,不必强求一致。咱们不是红学圈儿内的人,对研究《红楼梦》没有那么执著;咱们读书又不想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不就是图个老来乐儿吗?有了心得体会就晒~晒,是对是错任人评说。

咱老年人读书,就是为了健康幸福地过好每一天,可能这辈子再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种执迷劲儿了,也不一定非要达到“灯火阑珊处”的那种最高境界了,就算是一种喜好,看着玩儿吧。话虽然这样说,有时候那执迷劲儿一上来,自己就搂不住了。

留此言,共勉之。

作者

2013年2月

后记

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石破天惊红楼梦》,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前后共修改7次,现在总算写完,终于完成了一桩心愿。老眼昏花,记忆衰退,写此文章,纯粹是兴趣使然。

人到了古稀之年,生命的时间就要用秒来计算了,思前想后,总觉得应该留下自己多年读《红楼梦》的这些心得体会,说明没有白读。这体会中的观点,是也罢,非也罢;对也罢,错也罢,无关紧要,反正是一种探索,不然这世界上就少了一种关于《红楼梦》的不同的声音。

《红楼梦》研究,那是红学大家们的事儿,咱还不够所谓“研究”的资格,从来没有想与哪位红学大家争论的兴趣,区区文字也不想惊动那些资深的红学大家们。文中有一些引证不一定全,有一些观点也不一定对,只是讲自己读《红楼梦》的粗浅见解。尽管这样小心翼翼,一不留神的时候,在字里行问也可能有一些说法会得罪一些红学大家,说不定会惹得哪位不高兴,给哪位带来烦恼。笔者在这里声明:写此文章,绝对不是故意同哪位红学家作对,绝对不是成心向哪位红学家挑战,如果真的因此得罪了哪位红学大家,敬请谅解。此文也引用了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但是笔者的观点和结论同一些专家的研究不完全一样。在这里,一并向这些专著的作者鞠躬致谢。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书中对《红楼梦》原文、脂砚斋批语、清代诗词及一些历史典籍、皇帝诏书及学术论著中的文字多有引用。其中,有大段引用的,在文中用仿体单独排出,文字、标点、格式一律与原书或历史文件保持一致。穿插在作者论述中的引文,则使用正文字体,不单独排出,其文字、标点、格式一律由编辑按照《图书编校质量管理规定》进行了修改。

同心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为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此也表示衷心感谢。

董耀昌  2012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石破天惊红楼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耀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09757
开本 16开
页数 3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3-10-01
首版时间 2013-10-01
印刷时间 201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94
CIP核字 2013146125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