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和力(插图典藏本)(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亲和力(插图典藏本)(精)》是歌德最重要的小说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爱德华和妻子夏绿蒂在田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邀请奥托和奥狄莉来家做客。两人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夫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之中。匠心独运的细节安排,逻辑谨严的推理思辨,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手法,三者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使小说成为了一部既好看又具思想深度的杰作。

内容推荐

歌德的《亲和力(插图典藏本)(精)》主要讲述了一对情侣历尽波折,到了中年方成眷属,在乡间过着宁静而幸福的生活。谁知由于丈夫的朋友以及妻子年轻、美丽的养女的到来,四个人之间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重新组合,并由此生出了激情、痛苦,以及短暂的幸福和长久的不幸,这难道真是小说中所谓的亲和力使然?匠心独运的细节安排,逻辑谨严的推理思辨,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手法,三者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使小说成为了一部既好看又具思想深度的杰作。

目录

断念——高尚的自我克制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我非常喜欢回忆我们早年的情况!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彼此热烈地相爱,可我们被分离开来。你离开了我,因为你的父亲出于对财富的贪得无厌,把你同一个年岁相当大的有钱女人结合在一起;我离开了你,因为我没有什么好指望的,只得嫁给一个富裕的、我所不爱但却值得尊敬的男人。我们又都自由了,你更早一些,你的那位小母亲似的妻子给你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产;我比你晚一些,正是你远游归来的时候。这样我们又在一起了。这回忆令我们欣然,我们爱做这样的回忆,我们能够不受干扰地共同生活了。你急于结婚,我却没有立即同意,因为我们的年纪差不多相同,作为妻子我是老了一些,而作为丈夫你却不然。最终我不愿拒绝你,你像是把结婚看作你唯一的幸福。你要在我的身边得到恢复,摆脱掉你在宫廷、在军队、在旅行中的一切苦恼,要振作起来,享受人生。但是你只愿同我一个人在一起,这样,我把我唯一的一个女儿送进寄宿学校,在那里她能受到多方面的教育,比在乡间要好。还不仅只她一个,就是我亲爱的外甥女奥狄莉,我也把她送到那里去了,她若是在我的指点之下,也许会成为一个操持家务的好手。这一切都经过你的同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单独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受干扰地享受我们从前渴望的、但却姗姗来迟的幸福。这样我们才来到我们的乡间居住。我照管内务,你负责外部和全局。我的布置处处是迎合你的,也仅是为你一个人而生活。至少有一段时间让我们试试看,按这种方式生活,我们能持续多久。”

“像你说的相互关联,这本来就是你们的特点,”爱德华说,“因此人们自然不能在一种情况下听从你们所说的话,或者认定你们是有道理的;你的话到今天也还是有道理的。直到现在我们为我们的生活所做的安排是够好的了,可难道我们不应当在上面再建造点什么?难道不应当再进一步发展?我在庭院和你在花园所做的一切,难道只是为遁世隐居之用?”

“说得对!”夏洛蒂回答道,“好极了!只是我们不要把任何陌生的、有碍的东西弄进来!你要考虑到,我们的计划,还有我们的消闲,在某种程度上,仅只与我们双方的共同生活相关。首先你应当把你的旅途日记按着顺序念给我听,借这个机会把某些与此有关的散页理出个头绪,在我的参加和帮助之下,从这些珍贵无比但却杂乱无章的本本里,整理出一份使我们和其他人喜爱的完整东西。我答应帮你誊清,我们想的是那么快乐,那么美好,那么惬意,那么亲切。在回忆中我们去漫游我们不曾共同看到的世界。是啊,开头部分已经做完了。到了晚间,你就再次吹起你的笛子,为我的琴声伴奏,还有邻居的彼此往来和相互拜访。从这一切之中。我为自己筹划出我在生活中渴求享受的第一个真正快乐的夏天。”

爱德华摸摸额头,回答说:“你对我说的是那么情真意切,那么通达明理。只是那个念头总是萦绕不散,我觉得上尉在场不会有任何妨碍,甚至能加速这一切的到来,更有生气。在漫游中他也与我同行了一段路,他也用不同的感受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共同利用它,那样才会整理出一份美好完整的东西呢。”

“让我坦率地对你说吧,”夏洛蒂带有几分不耐地说道,“我的感情与此事相悖,我有着一种不祥的预感。”

“你们女人大概都是用这种方式表明是不可征服的,”爱德华回答说,“先是通达明理,人们不能反对,随之是充满情爱,使人乐于顺从,然后是情真意切,使人不愿与你们为难,最后是预感不祥,使人惊恐不安。”

“我并不迷信,”夏洛蒂说,“我不看重这样一些幽暗的冲动,若它们仅仅是些这样的冲动的话。但是它们大都是一些幸福和不幸的后果的不自觉的回忆,这些后果是我们从自己或别人的行动中经受过的。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再没有比一个第三者的介入关系更重要的了。我看到过一些朋友、姐妹、恋人、夫妻,他们的关系由于一个新来的人无意或有意的插足而完全改观,他们的位置完全颠倒了。”

“这是可能发生的,”爱德华说 ,“但只是发生在那些浑浑噩噩生活的人身上,而不是发生在那些阅历丰富、有自知之明的人身上。”

“自知之明,我最亲爱的,”夏洛蒂说道,“这是不足恃的武器,甚至在某些时候,对那些手持这一武器的人是一种危险的武器。从这些谈论中至少可以明了,我们不应当草率从事。再给我几天时间,不要现在就做出决定!”

“照这样的情况来看,”爱德华回答说,“就是再多一些日子也永远是草率从事哩。赞成和反对的理由我们都已彼此谈过了,现在应做出决断,最好的方法那就是我们抽签了。”

……

P6-8

序言

断念——高尚的自我克制

——《亲和力》代序

1807年5月,歌德开始动手写他的《威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这一年他已完成五篇故事,都准备嵌入这部副标题为“断念者”的长篇小说中去的。1808年7月10日,他在卡尔斯巴德,在这一天的日记里他提到,《亲和力》的提纲就是计划用于《威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这部长篇小说的。但是在随后的构思中间,特别是他这一期间情感上的经历,这个故事就不断发展和扩张开来,最后写成了一部独立成篇的大型故事,已成了一部长篇小说了。这里谈到他的情感上的经历,指的是几个女人同他的关系,这其中有仰慕他、追求他的22岁的少女贝娣娜·布伦塔诺,有也是同样22岁的苏尔维娅·齐格萨,他对她有着一种富有柔情的友谊,歌德在她23岁的生日写了一首长诗,在诗中称她是女儿、女友和亲爱的。但最使他心儿不宁、心儿沉重的是威廉米娜·海尔茨利布。这位可爱的姑娘是耶纳一个书商的养女,歌德在她还是儿童时期就认识她了;1807年,当歌德在耶纳遇到她时,她已经是一个18岁妩媚的少女。再度相逢使歌德对她父亲般的情感逐渐转化为兄妹间的情谊,随之不可遏止地发展成为一种爱慕之情。他在那段时间写的一组十四行诗中,有几首就是表达了他对威廉米娜的爱恋。在题为《成长》一首诗里,他写道:

“你还是个可爱的小孩,跟我一块。

春天早晨跳跃着走向草场和园圃。

对这样一个小女儿,我要父亲般照顾,

为她建造幸福的住宅!

当你对世界略知梗概,你的乐趣就是家务,

有这样一个姊妹,我感到安舒:

我会信赖她,像她把我信赖。

而今什么也止不住美丽的成长;我心中感到汹涌的热恋。

我可去拥抱她,使痛苦稍歇?

……”

当时歌德已近花甲之年,他的理性堤坝阻止了激情的冲击,他以一种断念的人生哲学遏制了本性力的进逼。他把爱的愉悦抒发在这组十四行诗中,而把他的激情和断念倾注这部《亲和力》里,他用这部长篇小说去使内心得到安宁和自由。歌德本人在他的《年志》中有一处透露了他的心曲,他称《亲和力》表达了匮乏的痛苦之情。他进一步写道:“没有人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会看不到一道深深的激情的伤口,这伤口害怕愈合,这颗心畏惧康复。”无疑,歌德对威廉米娜的爱孕育了这部作品的生命。正如没有他与夏绿蒂·布夫的爱情和失恋就不会有《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样,没有他对威廉米娜的爱情和断念,也就不会有这部《亲和力》。

然而,生活、经历、直观、材料并不能造就出一个伟大的作家,并非就能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能超越自身,摆脱直观,他才能真正地把握现实,驾驭生活。席勒有一段话说得精辟:“有两点是属于诗人和艺术家的:他超越现实,他停留在感官世界之内。这两者结合之处就是审美艺术。”(1794年9月14日致歌德信。)歌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清醒地、有意识地把两者结合起来,既不把自己拘于感官世界之内,也不用想象去代替现实,代替经历。他在同爱克曼的一次谈话里谈到这部作品时说:“这部小说里没有一笔是没有经历过的,但也没有一笔写了是怎样经历的。”(1830年2月17日)这句话的前半句说明了作者感情上的真实,经历上的真实,而后半句揭示了作者对直观的概括,对生活的提炼。歌德赋予这部作品更多的自身经历之外的内容,使它具有了一种共性的品格,一种社会的意义。他要用这部小说,如他在与里迈尔的一次谈话中所说的:“象征地、冷静地去表现社会的关系及其冲突。”

什么是“亲和力”?这是一个化学术语。1775年瑞典化学家本·伯格曼出版了一部学术著作,标题是《De attractionibuselectives》。一位德国化学家把这部著作译成德文就用了“亲和力”(wahlverwandtschaflen)这一个字。歌德采用这个化学术语做自己这部作品的标题是有其用意的,他在1809年7月在同里迈尔的谈话时指出:“自然科学中道德上的象征(例如伟大的伯格曼发现和应用的亲和力)是更为机智的,确切说与诗歌,甚至与社会的联系比所有其他一切更为密切。”作为一个勤奋的自然科学研究者,歌德承认并也熟悉无机物之间的亲和现象,而在人类社会中呢?正如他在自然科学中看到人们为了说明问题,经常借用伦理学上的比喻一样,他要在一个伦理事件上用一个化学术语来表达他的思想。

这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一对年青时代的恋人爱德华和夏洛蒂为家庭和环境所逼,分别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中年时,他们各自的配偶亡故,两人的夙愿得遂,终成眷属。夫妻两人隐居在偏僻庄园,过着一种安宁而平静的生活。出于情谊和亲情的原因,爱德华将自己的一个朋友上尉,夏洛蒂将自己的一个外甥女奥狄莉请到庄园。随着这两位客人的介入,原来的安定生活遭到了破坏,感情起了变化。爱德华热烈地爱上了奥狄莉,而上尉和夏洛蒂之间也产生了爱慕之情。上尉为了克制自己毅然离去,但爱德华却越陷越深。时夏洛蒂怀孕在身,她认为这是联结她和丈夫的一条新的纽带,不同意爱德华提出的离婚要求。于是爱德华悄然出走,去参加当时爆发的一场战争,想以生命的毁灭来解脱心灵的痛苦。夏洛蒂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的生命孕育于爱德华热恋奥狄莉,夏洛蒂倾心上尉之时——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他们夫妇做爱时,都把对方想象为自己所热恋的人——因此孩子的脸部酷似上尉,而眼睛却与奥狄莉一样。用爱德华的话说,孩子是双重通奸的产物。爱德华活过了战争,他返回家园。他认为这是一种天意,决心离婚。他对奥狄莉的爱更为炽热,奥狄莉对爱德华也更为痴心。为了达到目的,他焦急地把上尉(这时已擢升为少校)请来,要使各方如愿以偿。夏洛蒂为了爱德华的幸福,同意离婚,但不同意他的安排。这时,奥狄莉由于激动,精神恍惚,在护理孩子时,不慎失手把孩子掉入湖中溺毙。她深感罪愆之大,看作是上帝对自己滑出正常轨道的惩罚,决心舍弃爱情。夏洛蒂看到孩子已死,认为纽带已断,不惜同意与上尉结婚,以成全她所爱的爱德华与她所怜惜的奥狄莉的爱情。但奥狄莉由于内心的负罪感,外界的刺激,终于走上了一条轻生之路,绝食而亡,而爱德华几天以后亦殉情死去。夏洛蒂将他俩葬在一起。“倘若有朝一日他俩再度苏醒过来,那该是一个怎样欢乐的时刻啊!”这部长篇小说就在这样一句话中结束了。

《亲和力》并不是单纯的爱情悲剧,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性。歌德通过这样一个悲剧,这个道德事件表现了世纪交替时期人的价值观的变化和这种变化了的价值观与现存的秩序的冲突,展示了人的本性力量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一种悲剧性的较量。虽然歌德以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描绘、去叙述,然而我们却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他对爱德华的“无条件的爱”,对奥狄莉如痴如醉的爱,对上尉的克制,对夏洛蒂的断念及其身上的一种新人的品格,都怀有同情和赞许。从另一方面来看,这表明了歌德对既定的、受宗教维护的婚姻关系的一种异议。十九世纪初,即在歌德创作这部作品的时期,当时崛起的德国浪漫派作家笔下的一个流行的主题就是对现存的婚姻制度、传统的道德的抗议和否定。他们是以宣泄和放纵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欲求。歌德与他们不同,他不满这样的既定的两性关系,他也不赞同他们的放荡不羁,追求官能享受,蔑视一切道德规范的行为。于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借助书中四个主人公的遭际和结局,从正反两方面来表明断念的重要性。通过断念,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平衡,避免激情带来的不幸,从而使自己道德更为完善。断念是一种高尚的、自愿的自我克制。歌德用这部作品形象地表达了断念在人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的必要性。

《亲和力》写于1809年,于同年出版。这部作品立即引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应。一些人极为赞赏,而一些人则是极为愤怒。一个倾慕歌德,歌德也对她怀有好感的女人玛丽雅娜·埃本伯格在1810年2月24日致歌德的信中写道:“我从来没有听到人们如此热列、如此惊恐和如此愚蠢、荒唐地谈论这部小说。那些书商从没有看到如此抢购的情况,有如在一场饥荒中发生在面包坊前的情况那样……”歌德的朋友,音乐家蔡尔特把它与海顿的音乐相比,另一位朋友海因里希·沃斯在一封信对作者的才华大加推崇:“这个人的创作力像神一样永不枯竭。”福格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觉得这位年迈的大师还从没有创作出这样出色的东西”,他称,歌德比我们所有其他在今天从事诗歌艺术的人加在一起还要出色得多。阿尔尼姆对歌德的敏锐观察力极为惊奇。美学家威·弗·左尔格称这是一部悲剧小说,“它包含了时代中所有重要的和特殊的东西,如同古代的史诗一样;在几个世纪之后,人们能从中勾画出一幅我们现在日常生活的完整图画。”对这部作品的攻击和谴责则几乎全是道德方面的,来自歌德的反对者、小市民阶层、宗教界及一些依旧紧紧固守启蒙思想的人。哲学家弗·阿伯肯·雅可比对歌德大加责难,他称“在整部小说中没有一个人物能博得人们的好感……那个幻想中的双重通奸……这是这部作品的关键所在……尤为可厌,尤为令人作呕……如谢林所说的:“纯生理上的,特别使我愤怒的是,在结尾处那个肉体转向精神的变化……这是丑恶的情欲的升天。一’另一个歌德的反对者雷伯格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作者是在嘲弄自己,或者嘲弄读者,写出这样一类的言情读物那是要以自己的声望来做补偿的。”

在歌德死后,直到二十世纪,尽管对歌德的这部作品褒贬依旧在继续,但大多数人更深刻地理解到它的伦理价值、艺术价值。1856年文学家、史学家卡尔·罗森克朗茨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歌德的这部小说是与一种进步的伦理观念连在一起的,通过教育和断念,突出地表现了对生活的道德力量的敬畏,在《亲和力》中就描写了道德的冲突,这种冲突只有通过断念才能得到解决。”1844年剧作家赫伯尔在他的戏剧《玛丽亚·玛格达莲娜》的序言里写道:“《亲和力》是一部具有无法衡量的价值的世界历史性的作品”,认为它可以和《浮士德》并列,戏剧性的《亲和力》为一部伟大的戏剧奠定了基石。

歌德对自己在花甲之年发表的这部《亲和力》十分看重。作家亨利希.劳伯在1820年他的日记里叙述了这样一件趣事:“一位夫人向歌德谈到《亲和力》时表示:‘我完全不赞同这本书,歌德先生,它确实是不道德的,我对书中的任何一个女人都没有好感。’……歌德十分严肃地沉默了片刻,最后深情地说道:‘我感到遗憾,它是我写的最好的书。’”如果说歌德在狂飚突进时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基于一个青年人的感情激越之作,那他在耳顺之年完成的这部长篇小说则是出于一个老人的睿智,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邃理解。1827年5月6日,他在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提及《亲和力》时说道:“我自觉地去表现一种强烈观念的唯一长篇作品也许就是我的《亲和力》。”而我认为这强烈的观念就是人的高贵的自我克制——断念。通过断念,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平衡,避免激情带来的不幸,从而使道德得以提升,得以完善。断念是一种高尚的、自愿的自我克制。歌德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断念在人的感性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高中甫

书评(媒体评论)

《亲和力》是一部至少要读三遍的作品。

——[德]歌德

歌德可以代表整个德国文学,这倒并不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没有比他更高明的作家,而是他是唯一能把全部德意志精神的特点汇聚于一身的人。

——[俄]别林斯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和力(插图典藏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
译者 高中甫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612769
开本 32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6045930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