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拾掇记忆的碎片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在校园里辛勤耕耘了五十个春秋的园丁的心灵笔记、情感平台和思想河床。本书是“方仁工教育文选”中的一本,不仅是作者奉献教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他人生画卷的生动写照。全书除漫溢在有形的校园围墙之外,还映衬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教育时空。在朴实、机智、流畅的文字上面,读到的是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丛丛篝火,在你的身边劈啪作响;而在文字的背后,又分明看到一名普通教师的不普通的人生之路、专业化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能看到精神的坚韧卵石、智慧的灿烂花朵、思想的灵动小溪……还有人格的深度咏叹。

内容推荐

教育的伟大,不单是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使国家、民族的后续血脉,永远如黄河壶口的飞瀑,同时,也使培养新人的教育者,在育人的漫漫征途上,自净灵魂,镌刻思想,从而拥有永恒的精神故乡。“方仁工教育文选”,是上海市北中学沈黎明校长为作者从教五十周年而支持出版的。本书为其中一册,主要是关于育苗、教学、师道、治学、办校等方面的杂谈,文字朴实流畅,充满教学经验的智慧,值得广大园丁阅读参考。

目录

温故知新

从学生、教师到校长/3

咖啡以外的滋味/6

最热烈的掌声给了我/8

“你好,保尔!”/10

——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的作家梦/12

体育的诱惑/16

四十而不惑/18

大事化小/21

母校给我的……/24

永存的馨香/27

一只艺术花篮/30

拾掇记忆的断砖碎瓦/32

——语文教改随想录

生活是一条无止境的路/45

育苗随想

乘车偶得/61

养“马”和疗“梅”/63

胎教·诗教·身教/66

一张不署名的贺年片/68

可爱的幼苗/70

从“店里买来的”说起/72

包书纸上的闪光/74

有感于“小团伙”/76

“咨询小组”赞/79

不要绝对化/81

包拯家训/83

一“哭”一“笑”/86

“到位”/88

重视“兴趣”,从“兴趣”入手/90

读书“三字经”/92

为孩子“多想”一下/94

交际也需要健康/96

信息·养料·催化剂/99

成材必经的境界/101

陶冶情感 开启心智/103

德育“渗透”析/105

教苑偶拾

“仅供参考”/111

切忌“放胖”/113

“坡度”与“高度”/116

重提“面包”与“猎枪”/118

智力与“小汽车”/120

过道、扬谷机及其他/122

“浓后淡”的启示/124

释“例子”/127

“高攀”与“低就”/131

在“挑剔”的后面/134

三言两语[六则1/139

从实际出发/143

让学生用好字典/147

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151

作文教学应有大的突破/156

“比较”是个好方法/162

上“课”不能忘“本”/171

“笔记”与“脑记”/172

略谈“多练”/173

“取形”与“得神”/175

读写结合的几个侧面/177

怎样运用电化教具/181

解释词语有哪些好的办法/184

讲读课文时的板书要注意些什么/187

每上一堂新课是否都要板书课题/189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非“下水”不可吗?/191

语文课的教案怎样编写比较有效/193

出考题的学问/196

高考也有“规律”可循/199

教得活些 学得实些/202

把语文课上得精些、实些/204

现代课堂教学结构探索/206

谈语文教学的程序设计/213

临考心理的自我调节/218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228

师道杂议

“最主要的是……”/235

名字的位置/237

“匠气”与塑造灵魂/239

有感于钱梦龙的学历/242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244

提倡“设身处地”/246

不要小看了“课堂”/248

教学的情、理、法/251

“以我为主”和“自以为非”/255

学术思想要敢于“碰撞”/258

敬礼!年轻的同行/261

我曾经是个青年教师/264

教师的职能/267

师德是一种人格魅力/271

人格魅力是教师素质的灵魂/275

治学漫谈

“化整为零”与“零存整取”/281

正确理解阅读的实用性/283

勤动笔头好处多/287

在用中学/291

教师与“做学问”/293

“教研”与“科研”/297

语文教学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300

说“底气”/308

立足点·出发点·归宿点/310

——关于教育科研的思考

办校浅说

办学特色与基础教育/315

“着眼点”与“突破口”/318

需要、可能及其他/323

“以教学为中心”/326

抓好教学/329

——校长的本分

学校的体育工作/332

艺术教育不应忽视/337

双向选择好/340

分数。比例。量与质/343

开个小小的“窗口”/347

不拘一格言人才/349

困境与出路/351

加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356

我们的工作“座右铭”/365

让爱国的旗帜高高飘扬/371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一座桥/374

——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附录

要重视经验总结/381

——在1990年区教育经验论文发奖大会

上的发言

实行校长负责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384

——学习“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体会

信念·事业·胸怀/386

——微型党课讲稿

在区“五四”表彰会上的发言/389

在市北中学“于漪老师报告会”上的讲话/392

一个光荣的名字/394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深入开展“四个一”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397

我的一点感想/401

——献给市北中学建校85周年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体会/403

——在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现场交流会上的汇报

有的放矢 务求实效/410

——在区“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的难点及其对策”研讨会上的发言

试读章节

    咖啡以外的滋味

1981年5月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写有“若无此人,请退回原处”几个字。当时,我在区教育学院工作。我打开信一看,信末的署名我不熟识。共写了三张纸,一开始说的是看了我发表于某报文艺版的一篇杂文的想法。我想,大约是要有什么地方与我“商榷”的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但当我看到了下边的一些内容,心里不禁激动起来:

“我称您老师,一来您在写杂文方面,比我行;二来我在初中时,也确实有一位教过我语文的×××老师,我想也许是您,也许不是,因为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呢。不管怎样,您总是我老师,虽然我不知道您肯不肯收我这个蹩脚的学生。×老师,我原是××区××路××初级中学的学生,我记得我的班主任叫×××,×××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他瘦长个子,沉默寡言,听说晚上在蚊帐内打着手电攻读文、史、哲,我在初中时,爱好文学与他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他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引用以上的话,决不是为了自诩。想不到天下也竟有这样的巧事!20世纪50年代,我正是在他信上所说的那所初中里任教,也的确教过他所说的那个班的语文;可能我当时如他所说是“沉默寡言”,但我决没有料到我会给他有那样“深刻”的印象,也并不是他所说的能那样“攻读”。尤其使我感到惭愧的是,我看着他的署名,想从脑海里搜寻出他的影像来,是胖,是瘦,是高,是矮,是那个调皮的小淘气,还是那个听话的大孩子……想了半天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果!

据说蒲松龄在一大户人家坐馆教书时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教书,也的确是像电视剧《师魂》的片头所说的,“清贫”、“劳累”、“费神”。但是,在我们的学校里,老师们为什么总是那样辛勤工作呢?他们图的是什么?我想,从学生的成长中得到慰藉,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样说,决不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这种慰藉,每一个教师(只要是认真工作的),都曾经体验过而且正在不断地体验着。毕业生的远方来信,节假曰的来访,家长脸上的微笑,学生出自內心的敬慕爱戴,它们都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慰藉。正是这一种慰藉,使得许多老师将“做孩子王”的苦恼,将“清贫”、“劳累”、“费神”放到了一边;正是这一种慰藉,成了维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的精神纽带,它在人才的成长与事业的发展中成为永恒。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连忙给他回信,告诉他我的近况。就在信发出后的一个星期天,他到我家来看我来了。除了告诉我他读高中、大学,后来到外地工作最近才调回上海的曲折的经历之外,还送给我一包从原来工作的海南岛带回来的咖啡。二十多年不见,看到了人,才终于想起了他当年的身影,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

后来我没有再见到他。但是从报刊上,我能经常看到署有他名字的文章。呷着他送我的海南岛咖啡,我觉得它的味道并不比“味道好极了”的舶来品差。

         P6-P7

序言

   五十而不惑(自序)

     方仁工

我是1956年秋季从学校毕业后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的。先在共和中学工作了五年(当时的校名是上海市第十三初级中学),后因培训教师的需要,1961年被调到了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文革”期间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关门,我被安排到了一所新建的以当时英雄模范“门合”的名字为校名的中学里教语文。“文革”结束后,又回到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当时叫教育学院),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进修和备课服务,并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函授的辅导老师。后来,我被任命为区教研室的副主任。1986年入党后不久,我便被任命为市北中学校长。校长当到1999年,由于已经“超龄”,便不再担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我为市北中学名誉校长。现在,我担任民办沪北中学董事长;区教育局批准了我所设立的“方仁工作文教学传习所”为闸北区的名师工作室之一,我继续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方面作一些思考和实践。

这一套“方仁工教育文选”,是市北中学沈黎明校长为我从教五十周年而支持出版的。我感谢沈校长,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从中学时代开始,我就爱好语文,喜欢写作,而且希望将来能当一名作家。但由于当了教师,我的业务是教书,我无法用更多的时间去搞教书以外的事,因此所写的东西,大都离不开教育,而且显得很“杂”。“杂”,一是因为不少文章都是“有感而作”,存在决定意识,时代在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当然也不能不“与时俱进”,因而显得并没有什么专门的研究和专一的主攻方向。二是不少文章为受人之约,属“完成任务”,如有关童话的研究等等,原先根本一窍不通,但既然接受了任务,便只能勉为其难,边学边写,边写边学。编历史故事也是如此。因为接受了相关的选题,那就要集中精力,找有关的资料,加以整理编排或进行改写。在我写的东西中,直接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如阅读分析和写作教学,大都是教学实践的总结。给青年学生的书信,也是根据自己与中学生的接触和过去当班主任的体会而写出来的。一些有关学校教育与管理的文章,则是当了校长之后的学习心得和认识。

除了一个“杂”字,我觉得我写的东西比较“浅”。根基不深,当然深不了,而“浅”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我喜欢写自己的确有切身体会的东西,并且喜欢至少用自己懂得的语言来写作,故作高深,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这是我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的几个“禁忌”,千万不要去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这样一来,写出来的东西也就难免会出现一个“浅”字。但聊以自慰的是,我觉得自己说的话大都出自内心;即使有些文章有些话不正确甚至错误,在当时,也不能说不是出于内心。这些不正确与错误,要等到事后,才有可能回过来重新加以认识,并反思自己不正确与错误的来源。回看五十年来走过的脚印,我对此有着十分深切的体会。正确,错误,错误,正确,一个人的前进,仿佛就是在这种坎坷不平的道路上颠簸。幸好我们今天真正重视了“实践”,真正重视了“科学”,也真正重视了“和谐”,我们也才有可能真正静下心来,多研究些问题,多考虑一些实在的东西,从而也可以使自己真正少一些犹豫、彷徨、迷惑甚至担心与害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庆幸的事。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他是圣人,他当然能够做到。我们凡夫俗子,如果能够到了五十而“不惑”,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从年龄而言,我已快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但从我的教龄而言,我只有五十。我希望自己到了这样的教龄,能够真正做到不惑,或者说,到了这样的教龄,自己一定要用“不惑”作为自勉、自测与自励。

有鉴于此,我便将这篇自序名之为“五十而不惑”。我衷心希望得到大家对我的帮助,尽可能在不惑的路上走好。

吴敏康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资料选编工作,陶东生同志为本书提供了不少照片。在此深表感谢。          2005年11月6日

后记

    一份金秋的收获(代跋)

        陈军

在春雨潇潇之夜,在夕照抹亮柳色的时分,或者是在雪朝的鸟鸣声中……当你阅读这部“方仁工教育文选”,我想,你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浸润在朝气蓬勃的智慧之海里。

仁工先生是一位智者。美丽的校园,分明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园中的一枝一叶,一语一笑,一疑一思,分明都化成了先生的思想颗粒。近二百万字的论著,又分明是一个在校园里辛勤耕耘了五十个春秋的园丁的心灵笔记、情感平台和思想河床。治校、治教、治学,根,始终深植于校园沃土,而这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又分明漫溢在有形的校园围墙之外,映衬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教育时空。在朴实、机智、流畅的文字上面,读到的是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丛丛篝火,在你的身边劈啪作响;而在文字的背后,又分明看到一名普通教师的不普通的人生之路、专业化发展之路。在这条路上,能看到精神的坚韧卵石、智慧的灿烂花朵、思想的灵动小溪……还有人格的深度咏叹。

教育的伟大,不单是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一代又一代新人,使国家、民族的后续血脉,永远如黄河壶口的飞瀑,同时,也使培养新人的教育者,在育人的漫漫征途上,自净灵魂,镌刻思想,从而拥有永恒的精神故乡。仁工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他奉献教育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先生人生画卷的生动写照。

这,便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在2005年金秋的一段生命体验的感怀。

仁工先生是我的导师。为了编辑这部书稿,上海教育出版社盛情邀请我参与了具体的编务。因此,我也有了一份金秋的收获。

         2005年11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拾掇记忆的碎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仁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404846
开本 32开
页数 4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53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