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把蟑螂放心上
内容
试读章节

玩儿·乐

想当年,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护着唐僧去西天取经——那是工作,而且还是高风险的探险型工作。而如今我们去丝绸之路、去沙漠雪山、去中亚、去印度——那是旅游,而且有了汽车、有了飞机,有人接待,有宾馆饭店,既可以品尝当地的美味佳肴,又可以买些当地的土特产做纪念。

能把古人的工作当作自己的游玩,和古人比,我们幸福得多了。

想当年,苏东坡也好、王守仁也好,在政治生活不太得意的时候,都曾在居家附近自己开辟菜园,自己动手种些蔬菜作物补给自己的餐桌——那是为生活所迫。

而如今,有条件的人会在自己的庭院中种些花卉蔬菜,即使没有那个条件,很多的城里人也会偷闲到农村去体验农家之乐——这是一份消闲。

能把他人为了生活的“不得不为”化做自己的闲情雅致,我们岂不是幸福得很。

想想古代的王侯将相,甚至是皇帝皇后,虽说我们没有亲眼见过,但在书里、在电影里也见得多了,过生日、迎新年,或者是举行什么大型的游玩活动,也不过就是赏赏花、赏赏月、喝喝酒,再叫个戏班子、听听大戏罢了。想想,我们现在的娱乐可比王侯将相们多多了。那些舞台戏剧,在我们的娱乐排行榜中,似乎早已经被挤到了角落,广播电视、电影音乐、网络手机、游戏电玩、书籍杂志,我们可以拿起手机到大街上抓“POKEMON精灵”、上网上海淘,可以买张机票去世界各地观光……

我们现代人的休闲选择实在是太丰富了。

不要说和古人比,就是和我们的父辈比,我们也有了太多太多的“物质”优越条件。就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吧,旅游还是个蛮新鲜的事儿,就说我母亲吧,一辈子几乎就没有离开过自己居住的城市。

记得当时去北京看过天安门、看过升旗仪式,去上海买点儿糖果衣料,就足以在亲朋好友的面前“炫耀”一番了。如今,国人们早已经跨出国门,买空了日本、买傻了欧美人,各国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名山大川、都市海滨,又有哪里少了中国人的身影呢?

可是,我们活得比古人、比我们的父辈更开心、更充实吗?

不和“别人”比,让我们静下心来、抛开人情世故等等诸多杂质要素的影响,客观地思索一下自己的生活:“旅游…‘游玩”等等,真的让我们“休闲”了吗?那么,日常生活呢?——畅快的时候、焦虑的时候、平静的时候、抑郁的时候、愤怒的时候,哪个多哪个少呢?

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起自己每每外出旅游时的情景。带着一脸的疲惫、满身的旅尘回到家里,拿出旅行箱里装得满满的各类礼物,却总是觉得买少了,因为要送或“该”送的人似乎数也数不完;来不及整理到处拍的一大堆照片,心里已经开始琢磨着“落下”的工作的事情了。还记得大学时代自己就下定决心:每次旅游之后,一定要写几篇游记,因为古典游记是自己最喜爱的门类。然而,大学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却没能拿出一两篇像样的游记来。因为似乎总有各类的事情等着自己,只好把自己的那点儿“兴趣”暂时放在一边了。似乎“兴趣”“爱好”总得给工作之类的正经事儿“让道”。

每逢这类时候,自己便不禁会自问:自己为什么去旅游。花钱、花精力、花时间,这不是一个值不值的问题,而是,这就是自己最初想要的吗?

说起来,旅游的种类好多好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型、休闲放松型、体验挑战型、观光购物型、巡礼修行型、美食美酒型、家庭亲和型、探亲访友型、暂离现实型、无目的的自由漫访型、单一目的的参加型旅游等等,其实哪种形态都好,只要那是我们想要的就好。

可是,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的旅程又是如何呢?

二三十分钟看了一个景点儿,然后立刻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儿,路上的时间是游玩时间的好几倍——跋山涉水,只为看一眼大家都说“好”的风景,不停的车船颠簸,只为再多把一处景色收入眼底、收入相册。“到此一游”,最终又到底能证明我们自身什么呢?

下车照相,上车睡觉——美好的回忆真的很重要,可是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儿地珍惜现在,非要用现在的大好光阴来积攒未来的回忆呢?

P13-15

作者简介
赵方任,1970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1996年赴日留学,后留在日本任教,教育学硕士、文学博士。有《日本茶道逸事》《唐宋茶诗辑注》《中国茶文化的变迁》《中国文化讲座》等多部作品问世。另有《中国式离婚》《田中英光评传》《什锦饭》等翻译著作和《中日茶文化逸事比较》等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自序

吃·喝

玩儿·乐

名牌

人生

平常心

有常·无常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敬畏

序言

2015年新年的时候,有一家日本电视台做了一个简单明了的问卷调查:

“价值一万日元的最高档的松阪牛肉和三千日元现金,如果没有任何条件地白送给你,你会选哪一个?”

一起看电视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大都嚷嚷着:当然选牛肉。可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们却几乎众口一词地回答:选现金。

问及大学生们选现金的理由时,大家的回答也很相似,大约有两种:

1.再好的牛肉也只能吃一顿,可三千元够我吃四五天的了—这是现实派的回答。

2.选现金多自由,爱干什么干什么—这是个性派的选择。

然而,这项调查并没有就这么结束。电视台选了十个“现金派”的大学生,然后把他们带到日本顶级牛肉“松阪牛”烤肉店,当着他们的面儿,现场烤了一些最高档的松阪牛。然后又对大学生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选牛肉还是选现金?”

结果这次,十个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松阪牛—原来,年轻人因为对最高档的松阪牛没什么概念,想象不出它的妙处,可现金能干什么他们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所以大家才会选择现金。

我们面临一项选择的时候,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呢?

面对牛肉和现金,你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呢?

需要吗?心情吗?价格吗?食欲吗?经验吗?……还是其他什么?

2014年年末,有一件很“爷们儿”的事震撼了日本棒球界:

原美国职业棒球扬基球队的日本人投手黑田博树,拒绝了美国球队21亿日元年俸的邀请,选择了回归培养了自己的日本广岛队,年俸只有4亿日元左右。

一时间关于黑田“爷们儿”抉择的报道铺天盖地。即使收入只有五分之一不到,却依旧选择回归日本队,关于这一做法的理由,媒体也报了很多:

1.离开广岛队、去更高水平的美国职棒挑战的时候,黑田曾说过“最后还会回来”,他是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

2.他对培育了自己的广岛队的爱,促使他最终放弃了高年俸。

当然,也有一些相对“负面”的分析:

3.黑田在日本和美国合计共取得了182胜,而200胜是“无条件”进入棒球殿堂的条件。所以,有分析认为,对于40岁的黑田来说,回到水平相对较低的日本棒球界,也许更有利于取得200胜。

人生要面对的选择太多了。看新闻的时候,忍不住自问:如果是自己的话,会怎么选择?—对于每天在为生活奔波的自己来说,估计“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21亿的高年俸,可对于已经赚到上百亿的人来说,“钱”的魅力可能会降低一些,相比,“诚信”、“诺言”、“爱”、“可以青史留名的记录”等,也许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吧。

可是,这难道是说:有钱人就比没钱人更重视“诚信”之类的吗?

很显然不是这样的。

我们每天都可能要面对很多的选择。面对选择,我们怎样才能做出“不后悔的”、“不违我心”的判断呢?特别是遇到重大抉择的时候,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呢?

越是重要的场面,越能看出人的素养和心胸。

下面讲一件自己的事情。

就在写这篇自序的时候,我却惹起了一场小小的车祸。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参加骑马俱乐部,早上有训练,要赶6点24分的电车,因为是冬天,所以想让我把她送到车站。我掐着时间去开车,没想到前一天晚上下了点儿雨加雪,前挡风玻璃和两侧窗户的玻璃都结霜冻上冰了。赶时间嘛,急急忙忙地吹起热风,好容易前挡风玻璃的下半部化开、能看见了的时候,我就开出去了,可侧面窗户玻璃还是看不太清楚。结果,出了家门左拐上马路的时候,因为左侧视线受影响,剐上了左侧的行人。

万幸的是,只是“轻微接触”,行人都没有摔倒。

不过,后面的事儿就啰唆而麻烦了。叫警察、录事情经过、等交通搜查员、记录现场情况、联络保险公司……

可是,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心境却让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按理说,“我要是再注意一点儿就好了”“一定得注意下不为例”等,这也许应该才是最该有的想法吧。可是这种想法我却几乎一点儿也没有。在我脑海里翻来覆去的却是别的东西:

1.“私了”应该会比经过警察,然后用保险赔偿少花好几万块,不过,私了的话,万一以后对方赖上自己可就麻烦了。看来,还是得找警察。

2.用保险,表面看着似乎现在不用自己花钱,但以后保险费上涨,总的说,还要损失七八万日元吧。就为送个孩子,太不值了。早知这样,还不如让孩子打车去了呢。

3.唉!虽说有保险,虽说只是轻微碰撞,可谁知道对方会不会提出什么意想不到的额外要求。真是倒霉—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就是不安心。看来还得担心一段时间。—后来还真印证了自己的这个想法,保险公司调查、理赔不理赔纠纷等,就这么点儿“小事儿”,竟拖了一年半左右。

……

再后来,我来到日本生活。有一天孩子回家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的爸爸是和尚,就是前面一条街的那个寺院的和尚”。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别胡说八道”。可后来稍微确认了一下,证实孩子说得没错。我还去实地看了看,和尚一家就住在寺院的边儿上,丈夫是住持,妻子帮着打扫卫生、管理财务等,孩子们和其他家庭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正常上学、正常吃喝、正常玩耍。

是的,日本的和尚是可以结婚的。后来查了一下资料,这是明治维新时代的“政令”变革带来的结果。

不同的流派规矩多少有些不同。但是,我突然感觉到佛教并不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另外一个”世界,佛教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么说,并不只是因为“可以结婚”这一个事例,我们中国人原本不就是把“佛”拿来“实用”的嘛。那么,佛的智慧、佛的教诲、佛的价值观等等应该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啊。

我突然觉得,关于“佛”,我有好多话要说。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2014年有机会去苏州的寒山寺,无意之中看到了寺里播放的“讲经”录像。——是的,“讲经”这种方式不正适合我这个没有多少佛教理论基础的门外汉嘛。

这本书以讲经的形式展开。我是有意也尽量用直白的语言把“经”讲得通俗易懂,但自己写惯学术论文的毛病还是改不了,文中可能会有很多生僻、艰涩的词汇和论述,那是我能力的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原谅。

另外,这本书不是论文,也不是辩论集,所以不求论证严谨,更不求笔锋犀利,我努力希望能把它写得像随笔一样,信笔而来,天马行空。另外,既然是讲经、读经,有共鸣才有意义,所以书中尽量选用身边的真人实事儿来说事儿,不求引经据典,也尽量不拿什么伟人、历史大事件来证明什么东西,因为那些实在离我们现实的生活太远了。

也许这本书有点儿琐碎,但琐碎才贴近现实。希望这些琐碎的文字能如春风拂面一般,淡淡地来、淡淡地去,留下丝丝回味。诸君闲暇之余,翻开来淡淡地读上几页,我就非常满足了。

最后,我还想再强调一句,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只有一点:

佛的智慧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大可拿来“实用”,而不必非要等到我们苦病烦心时才去“临时抱佛脚”。

笔者于东京

内容推荐

起早贪黑拼命工作,有一天却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似乎只是为了车子、房子;心里把亲情、友情看得比什么都重,却每每有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烦恼缠绕着自己;有钱了,天天的山珍海味,却怎么也找不到儿时那一小块儿豌豆黄、一碗豆腐脑的美妙感觉;欢喜过后,为什么总会有一种淡淡的寂寥随之而来?

赵方任著的《别把蟑螂放心上》是一个在海外打拼的“文人”,以淡淡的笔调把海外经历呈现出来,和大家一起品味“放下”“平常心”的个中三味。

编辑推荐

《别把蟑螂放心上》为散文、随笔类图书。作者赵方任是一个在海外打拼的“文人”,以淡淡的笔调把海外经历呈现出来,和大家一起品味“放下”“平常心”的个中滋味。内容包括:《吃·喝》、《玩儿·乐》、《名牌》、《人生》、《平常心》、《有常·无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敬畏》八部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把蟑螂放心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方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97883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26
CIP核字 201702392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2.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