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四十一虹/难以忘怀的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第四十一虹》包含《第四十一》和《虹》两部小说。

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在以苏联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中是一朵奇葩,小说的选材很有特色,它描写在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虹》是前苏联著名的波兰籍女作家瓦西列夫斯卡娅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对苏联卫国战争中一段悲壮历史的艺术性的真实描述。

内容推荐

《第四十一虹》包含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和瓦西列夫斯卡娅的《虹》两部小说。“近卫军中尉戈沃鲁哈-奥特罗克本应该是玛柳特卡生死簿上的第四十一个。可是他成了她处女爱情簿上的第一个。”然而随着“地球毁灭般的一声轰响”,女狙击手的第一个恋人终又成为那迟到的第四十一个敌人。这部篇幅不大的中篇小说曾引起苏联文学界的极大震动,传入中国后,也曾备受争议。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被誉为“苏联电影新浪潮的第一枪”,并由于“独特的剧本、人道主义和崇高的诗意”获得第十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这时月明如昼。月光把全世界都变成了一块天青色的冰块……一个裸体女人在通往广场的路上跑着。不,她不是在跑,她是向前欠着身子,吃力地迈着小步,蹒跚着。她的大肚子在月光下看得分外清楚。一个德国士兵在她后边跟着。他的步枪的刺刀尖,闪着亮晶晶的寒光。每当女人稍停一下,枪刺就照她脊背上刺去……”女游击队员就这样“跌倒了又爬起来,爬起来又跌下去”,却始终不曾屈服,直至最终将刚刚诞下的、渴盼了一生的独子献上祖国的祭坛。中篇小说《虹》是苏联文坛上的一部辉煌巨著,曾被阿·托尔斯泰誉为“真正的人民的文学,是全体人民所需要的高超的人道主义的艺术”,“达到了道德和战斗的俄国人民的英勇事业的最高峰”。

目录

第四十一

试读章节

从章戈里德井到索库杜克井七十俄里,从那儿到乌什干泉还有六十二俄里。

夜里,叶甫秀科夫把枪托往岔开的树根上一放,用冻得变了调的嗓音说:

“停止前进!宿营!”

他们用梭梭树的碎枝生起火来。熊熊的火焰慢慢燃烧,篝火周围的沙地,形成了一个黑沉沉的湿圈。

从驮包里取出米和脂油。锅里煮着稀饭,冒着刺鼻的羊膻气。

大家都紧紧地挤在火跟前,默不作声,打着牙颤,尽力想把那从破衣缝里伸进来的风雪的魔爪摆脱掉。他们都把脚伸到火上烘着,粗硬的皮靴被烘得嗤嗤发响。

拴着腿的骆驼颈上的小铃,在白茫茫的雪地里凄凉地响着。

叶甫秀科夫用颤抖的手指卷着烟草。

他喷了一口烟,带着烟气吃力地说:

“同志们,应该商量一下现在到哪里去。”

“到哪里去,”一个半死不活的声音从篝火对面说,“反正死路一条。不能回古里耶夫了,哥萨克攻到那儿了,真见鬼。可是除了古里耶夫没有地方可去。”

“难道不能去希瓦吗?”

“嘿!嘿!说得可好!经卡拉一库玛少说也有六百俄里,冬天怎么走?你吃什么?把你裤裆里的虱子养多了烧肉吃吗?”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但那个半死不活的声音又绝望地说:

“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在红色皮衣下的叶甫秀科夫那颗心都缩紧了,可是外面不表露出来,他怒气冲冲地打断了那人的话:

“你这个胆小鬼!不要扰乱军心,每个傻瓜都会死,可是应当动脑筋想想,怎么能拖延着不死。”

“到亚历山德罗夫斯克要塞去吧。那儿是自家兄弟,是渔民。”

“不行,”叶甫秀科夫说,“据报告,邓尼金①的陆战队登陆了。克拉斯诺沃德斯克和亚历山德罗夫斯克都在白党手里。”

有人在打瞌睡,抽抽噎噎地哼哼着。

叶甫秀科夫用手把被篝火烤热了的膝盖一拍,直截了当地说:  “得了!只有一条路,同志们,到阿拉尔去!那边沿岸有涅马坎人游牧,一到阿拉尔,就绕道到卡扎林斯克去。卡扎林斯克有前线司令部。到那里就到家了。”

说罢他就不做声了。他自己也不相信能走到。

旁边一个躺着的人抬起头来问:

“可是到阿拉尔之前吃什么呢?”

叶甫秀科夫又直截了当地说:

“勒裤带吧。不是王孙公子!你还要吃山珍海味吗?就这样慢慢走吧!现在还有米,也多少还有一点面粉。”

“能够三天路程的吗?”

“怎么三天!从这里到切尔内什海湾有十天路程呢。我们有六匹骆驼,粮食吃完就杀骆驼吃。反正就这样吧。把这匹骆驼杀了,把肉驮到另一匹骆驼上,就这样走。”

都不做声了。玛柳特卡用双手支着头,躺在篝火跟前,用茫然的、目不转睛的猫一般的眼睛,望着篝火出神,叶甫秀科夫心里很乱。

他站起身来,抖掉短皮衣上的雪。

“完了,我的命令就是拂晓出发。或许不能都到达,”政委用受惊的鸟似的声音喊道,“可是要走……同志们,因为……要知道,革命……是为了全世界的劳动者!”

政委依次望了望那二十三个人的眼睛,一年来看惯了的他们眼里的光芒都消失了。眼睛都暗淡无光,大家都垂头丧气、满怀疑虑地把眼光转到一边去了。

“先杀骆驼吃,然后互相杀着吃。”

大家又都默不作声了。

于是叶甫秀科夫突然用尖细的女人的声音,狂怒地喊道:

“没什么可讨论的!革命的天职你们晓得吗?住嘴!下命令一就完事!不然,马上枪决。”

P12-14

序言

总序:重温往日恋人的情书

俄罗斯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俄罗斯人自认为他们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中国人认为俄罗斯最好的东西又是什么?答案很可能是一致的:就是俄罗斯的文学和文化。

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所长巴格诺院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演讲时曾说:西方一直视俄罗斯为“哥萨克威胁”,直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俄罗斯文学的崛起,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针对俄罗斯的轻蔑、责难和声讨方才迅速转变为好奇、同情和赞赏。他甚至把这个“转折点”精确地定位在1881年,即《安娜·卡列尼娜》的面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去世和莫斯科普希金纪念碑的落成等事件的集中发生年。在莫斯科举办的一次翻译家大会上,巴格诺院士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的文学对于我们而言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她几乎就是我们国家形象构建过程中的唯一正面因素。”

自普希金始,19世纪的俄罗斯终于跻身世界文学大国,其现实主义文学构成世界文学史中继古希腊罗马文学和莎士比亚之后的第三座高峰,推出了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到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开现代派文学之先河,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三次浪潮将俄罗斯文学推向世界各地,造就出纳博科夫、布罗茨基等跨语种文学大师,而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也墙里墙外同时开花,高尔基和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不同身份的作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学。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文学始终是俄罗斯最拿得出手的国家名片。从此俄罗斯文化中也出现了所谓的“文学中心主义”现象,即文学不仅在各文化艺术门类中独占鳌头,而且在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罗斯文学始终是一种思想性、意识形态性十分浓厚的文学。在俄罗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最好赞誉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别林斯基),关于“美”的最著名定义之一是“美即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则被奉为“生活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作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文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第二自然”(高尔基)。在于“创造生活”(别雷)。换言之,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文学从来就不是无关紧要的高雅文字游戏,而是介入生活、改变生活乃至创造生活的最佳手段,是所谓的“审美的乌托邦”,因之也就成了俄罗斯民族意识和思想构成中一种特殊的集体无意识。俄罗斯作家在社会和历史中享有的崇高的,甚至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其他民族的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关于每位大作家的研究都可以成为一门学问,如“普希金学”、“陀思妥耶夫斯基学”等:俄罗斯文学界的“寻神”和“造神”运动从未停止,从“普希金崇拜”、“托尔斯泰崇拜”一直到20世纪的“高尔基崇拜”、“索尔仁尼琴崇拜”乃至“布罗茨基崇拜”。可以说,俄罗斯作家始终在扮演社会代言人和民族思想家的角色,始终被视为真理的化身和良心的声音。

在中国,文学读者中恐怕很少有人没有读过俄国文学作品,初通文墨的普通百姓对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俄国作家的名字也不陌生,说俄国文学在中国家喻户晓或许并非言过其实。鲁迅所言的“中俄文字之交”源远流长。第一篇汉译俄国作品《俄人寓言》于1872年在上海见报。被收入本套丛书的《上尉的女儿》(又译《大尉的女儿》)则是第一部被译成汉语的俄国小说。其在中国出版的时间为1903年。历时百余年的中国俄罗斯文学接受史,对于中国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俄罗斯文学与法国启蒙思想、德国马克思主义一同被视为五四运动的三大思想来源,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如李大钊、瞿秋白等人。都是俄罗斯文学的宣传者,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茅盾、巴金等也都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者和推广人。鲁迅称俄罗斯文学是“偷运给奴隶的军火”,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俄罗斯文学对于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蜜月时期”,更让整整一代中国人形成了所谓的“俄苏情结”。无数中国人迷恋俄罗斯的文学和艺术,他们能背诵普希金的诗歌,喜欢看根据托尔斯泰的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向往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怀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冬妮娅……当时,大量中国读者与苏联读者同步地阅读着每一部苏联文学新作,很多人甚至能用俄语阅读原著。在“大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过后,俄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在经历近二十年的停滞之后又迎来一个“井喷”时期,成千上万种俄苏文学作品在相当短的时间里或新译或再版,一大批中国作家的创作中也烙上了俄罗斯文学风格的鲜明印记。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似有所下降,这既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的处境和嬗变相关,也与我们自身阅读趣味和审美取向的转变相关。比如,当代俄罗斯文学某种程度上的意识形态解构趋势,俄罗斯后现代文学浓厚的文体实验色彩,再者,在俄罗斯文学中的普希金一托尔斯泰一高尔基和莱蒙托夫一果戈理一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大传统中,当今的俄罗斯作家似乎更热衷于发扬光大后一种传统,所有这一切都还有待赢得中国读者的理解和呼应。但是,中国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译介工作从未停止,一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十余年来,俄罗斯当代作家的作品每年大约都有中译本二十余种,无论是俄罗斯当今文坛的老作家如拉斯普京、马卡宁等。还是文坛新人如普里列平、叶里扎罗夫等,甚至俄罗斯“处女作奖”的获奖者们:无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还是新潮的后现代文学如佩列文、索罗金等人的作品:无论是“国家奖”、“布克奖”、“大书奖”等俄罗斯当今重要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还是散见于俄罗斯各文学杂志或文学合集中的“小众”作品,都纷纷赢得了与中国文学读者见面、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可以说,当代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译介,关注和喜爱俄罗斯文学的中国读者,追踪并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中国学者,心中是有一幅清晰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全景图的。

然而。我们常常听到读者说,当代俄罗斯文学读来远不如之前的俄苏文学那么亲切。任何文学阅读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阅读语境又受制于时代和社会氛围、文学潮流和美学时尚以及阅读者的年龄和经历等多种因素。心怀旧情面对新对象,或将新潮的心态诉诸老去的人与事,往往难免隔阂。但以怀旧的心境打开尘封的往事,则不失为一种聪明而又合理的举动。黄山书社此次推出这套“难以忘怀的经典·俄罗斯文学卷”丛书,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举动。在藏典的书柜里挑出几册旧书,新瓶老酒,仿佛能让人闻见岁月酿造出的醇香。如若说,面对新译的俄罗斯当代作品,我们就像在手机屏幕上浏览新识朋友的微信,那么,翻阅这里的十本新印旧书,我们则像在夜半台灯下捧读往日恋人的情书。

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

2014年8月18日于京西近山居

书评(媒体评论)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比如,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习近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四十一虹/难以忘怀的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拉夫列尼约夫//瓦西列夫斯卡娅
译者 曹靖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48083
开本 16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2014266065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6
16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