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兴废与进退(思古论今集)
内容
试读章节

看“差异”与找“差距”

去年读了《差距》,今年读了《大国的幻象》,有不少感想。

我的读书习惯是,无论借来的还是买来的书,拿到手里一定要迅速浏览一篇,然后把书放进书柜“冷落”两三个月,再拿出来细读一遍。说真话,初读这两本书的共同感受是:不过如此!王冲的《差距》并没有贺卫方和吴稼祥说的那么好,王文的《大国的幻象》也没有李肇星和房宁说的那么新鲜。理由很简单,自清末以来100多年里,凡是走出国门的人都在不断把中国与西方国家作比较,既看到了差异,也看到了差距,有的人强调差异,有的人强调差距。等我细读这两本书之后,看法有所改变,因为,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王冲和王文看问题的冷静、思考问题的深度。

《差距》的观察对象主要是美国、日本、欧洲,《大国的幻象》除了美国、日本、欧洲还把伊朗纳入考察范围。前者重点探究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后者重点分析“相同表象”背后的差别,以及“悬殊现象”背后的相似性。

在我看来,王冲和王文的意图是一致的,都希望中国人有正常的“西方观”,正确判断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差距》和《大国的幻象》想让中国人首先恢复“常识”,进而理性思考。

王冲和王文的最大不同就是王冲心里有一个“价值判断”:国家是否富强、社会是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还是低,有一个“善”和“好”的标尺;美国、欧洲和日本距离这个标尺比较近,而中国距离这个标尺比较远,需要追赶。王文心里没有这样的“价值判断”,他要指出:美国和欧洲看起来那么美,或者听起来那么好,背后还有不光明、不美好;中国社会有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但中国的进步和美好不能视而不见;媒体告诉大家伊朗很落后甚至很恐怖,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所以不同国家之间其实只是有“差异”。

王冲认为,在国与国之间作比较时,我们更应该看别人的优点,人家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日本人守规矩、讲效率,有钻研精神,德国人严谨等。王文强调,美国有美国的特点,日本有日本的特点,中国有中国的特点,不能老是说中国不如美国,实际上中国还有超出美国的地方;另一方面,美国有很多地方不如中国,但也不能因此得出“美国不如中国”的结论。

其实,王冲谈差距,并未否认差异。比如他说,中国有自己的状况,不能用美国标准来衡量中国,也不能用中国眼光衡量美国,《差距》多处谈到差异。王文着眼于差异,但也不否认目前中国与欧美国家相比在个人素质、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有一些差距,不过,在他看来这种差距越来越小了,有些方面甚至超越欧美了。《大国的幻象》要表达这样一种态度:中国的差距和不足我们自己清楚,重要的不是抱怨,而是一点一点去改变。

粗略地看,《差距》谈的问题深,《大国的幻象》谈的问题浅,因为前者立意明确,像写论著,后者像是要罗列一些国外见闻。仔细阅读,《大国的幻象》不但有深度还有作者明确的政治主张,比如,从差异比较中要看到“深层面的问题”,即每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问题。王文认为不应该质疑中国目前的道路,而应该肯定中国的成绩,沿着1949年以来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这样一来,《大国的幻象》容易招致读者的“不喜欢”,不像《差距》那样“招人喜欢”。

王冲和王文都对中国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只是王冲迫切地希望我们追赶,努力弥补差距;王文觉得我们有今天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慢慢来,不走美国式道路我们也能走到世界前列。我记得有学者评论过梁启超和胡适的不同,说梁启超到晚年仍然是少年心态,激情四射,而胡适年纪很轻的时候就显得老成持重、心态平和。在中国社会的任何阶段,“激情四射”和“老成持重”都是需要的,都是有益的;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梁启超的“激情”和胡适的“老成”传递的都是“正能量”。从作者简历中得知,王冲和王文都是年轻人,《差距》多含激情,而《大国的幻象》更冷静,像是一位五六十岁的学者写出来的。

我认真阅读《差距》和《大国的幻象》,并对两书作对比,是因为自己能从书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王冲和王文见多识广,而我只去过土耳其和英国,对世界各地的了解主要依赖书本知识和图片资料,读这两本书足以充实自己。我要把感想写下来,还因为我的专业是世界史,我对当代世界的了解远远不如王冲和王文,但对于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大国的了解,估计比他们两位要多一些。如果还想探究中国和世界的进步,可以把王冲看到的差距、王文看到的差异与清末郭嵩焘、曾纪泽等人看到的差异和差距进行对照,估计还会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张德彝的《欧美环游记》、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曾纪泽的《使西日记/使德日记》,是那个时期的《差距》和《大国的幻象》,但张、郭、曾当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而王冲和王文只是从东边的公园走到西边的公园,见到不同的景色,心理落差不大。

我赞同王冲的看法:中国跟西方相比在政治文明方面有哪些差距,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甚至不对,我们应该改进。我也赞同王冲的看法: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就有大国的大和大国的难,在大国做任何一件事都可能耗费很长时间而效果未必很明显。

著名画家、作家刘墉说他自己“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我觉得王冲和王文也是这样。他们到国外忙忙碌碌办事,急急匆匆赶路,眼观六路,耳听“鸟语”(五花八门的语言),本来够累的,还要赶着写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令人佩服。他们走在世界各地,用很忙的腿、很冷的眼、很勤的手奉献出《差距》和《大国的幻象》,书中透着很热的心。我们读了这两本书,若能冷眼看“差异”、热心找“差距”,当不辜负两位作者的苦心。

P34-37

作者简介
王三义,1968年出生。世界史博士、教授。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学、上海大学。研究领域为世界近现代史、帝国兴衰史,主要从经济、殖民、帝国三个层面探究近代以来的西亚、北非。著有《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期奥斯曼帝国史》。另有译著《伟大属于罗马》、文集《学问与饭碗》。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旧题新解

 概念与史实:世界近代史的细节

 改革本来不神秘——世界史上的改革及其类型

 文化交流中的“理解”问题

 “枳”“橘”之变:从“旅美派”看成才环境

 殖民地问题与威尔逊的“公平”方案

 看“差异”与找“差距”

 追求智慧还是寻找“药方”

 世界史视野的“宏观”与“多维”——以中东史研究为例

 战争与“反战行动”

第二辑 帝国背影

 西风吹水绿参差

 奥斯曼帝国官员的谎言

 苏丹怕“限权”,臣民怕“平等”

 奥斯曼帝国:立宪后的专制

 奥斯曼帝国恢复宪政后的权贵独断

 博斯普鲁斯海峡主权的历史玄机

 访谈: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贸易吗?

 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界

 一场不该发生在克里米亚的战争

 政治家潜质的帝国军人——乔治·高里奇对凯末尔的新见解

第三辑 百年一瞬

 一百年的辉煌与创痛

 西亚北非变局的根源

 伊斯坦布尔的衰落——细读帕慕克的忧伤回忆

 和平不能仅靠良心来维系——从土耳其的“澳新军团墓地”说起

 顾准为什么要探究西方制度?

 未展其才的世界史研究者

第四辑 史海拾零

 一位诗人和一场战争

 法学知识与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法学家传记中的历史信息

 从世界史角度看近代中国的屈辱

 历史时期土俄关系的两阶段

 识史终为辨是非——读程万军《看透日本》

 讨论著述问题的通信

 木心的文学史是一部世界文化史

 散步散到美国的东方艺术家

 曲高和寡的“大国之道”

序言

几年前出版过一个文集,取名《学问与饭碗》,意在说明:追求学问难,保住饭碗也不易,经常徘徊在被动选择的困惑中。近些年,我的认识是:普及世界史知识比研究世界史更重要。于是,把一部分精力用于撰写通俗的文章。不知不觉也有数十篇,足以凑成一个文集。这些文章谈论的话题涉及面较宽,帝国政治、西化改革、百年变迁、文化交流,不一而足,属于散论。大致有一个主题:国家盛衰、制度兴废与社会进退。取现在的书名,基本反映文集的内容。

朱耷有一副对联:“饭疏对客有豪气,烧叶读书无苦声”,那种境界我暂时理解不透。只是数十年在读书,还没找到别的爱好。有时也想,从书本中获得信息是不够的,必须读懂这个熙熙攘攘的利欲世界。自己悟性不高,非但未能“洞明世事”,反而被“世事”弄迷糊了。至于人情,这辈子不可能“练达”,只要不被人情牵累,就算幸运。睁大眼睛看俗世,忍不住反观自己的迂腐,倒有一些感悟。给学生讲世界史,感到世界史的重要。偶尔出国,在国外看到中国游客奔赴“名牌村”购物的场面,感到吃惊。华夏文明古国的子孙,多少人有兴趣了解“外国的”历史?外国的博物馆除了供自己拍照留影,还有什么用场呢?

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讲课、完成科研任务,就已经对得起所领的一份工资。如果有“非分之想”的话,那就是把自己读书的感悟和专业角度的思考与更多的人分享。课堂上讲授的毕竟有局限,一是课时有限,二是题材不能超出教学大纲。关键是,本科生要考研,你讲的要对学生将来考研有用处;硕士生要考博士,你讲的最好对他们写论文和考博士有用,否则会“贻误”学生的前程。因此,必须时时考虑控制自己在教材外的“发挥”。如果有“溢出”的思考,就得寻找另外的途径。这本文集中的文章,有的在网络上发表过,有的在刊物刊出过,有的一直放在文件夹里,从未示人。拿出来,目的是面对其他读者,希望更多的人阅读和了解。

表明出版这本文集的原委,算是自序。

内容推荐

《兴废与进退(思古论今集)》所收录的文章是作者王三义在世界史研究中形成的零散的思考。作为高校教师,既要做学术研究,也要进行知识传播。这些文章谈论的话题涉及面较宽,如帝国政治、西化改革、百年变迁、文化交流等,体现了作者普及历史知识的理念。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名为“旧题新解”,主要是针对常见的话题,以世界史视角进行解读,力求有新意。第二辑名为“帝国背影”,主要针对奥斯曼帝国史的一些具体论题,做通俗易懂的阐释,前提是作者对奥斯曼帝国的学术研究。第三辑名为“百年一瞬”,所谈论的话题均有时间跨度,类似于“跨世纪思考”的性质。第四辑名为“史海拾零”,涉及历史命题和现代思考,题材有书评和短论等。

编辑推荐

《兴废与进退(思古论今集)》是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三义教授的杂文集,共收文三十五篇,分四辑编排,包括旧题新解、帝国背影、百年一瞬、史海拾零,谈论的话题涉及帝国政治、西化改革、百年变迁、文化交流等。体现了作者普及历史知识的理念,反映了作者深厚的社会责任感,适合有一定历史基础的大众读者阅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兴废与进退(思古论今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三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019346
开本 32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17-04
首版时间 2017-04
印刷时间 2017-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346
CIP核字 2017053920
中图分类号 K107-53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