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古今流变与中国新诗白话传统的生成/现代中国大文学史论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现代中国大文学史论》第六卷,主要以多重白话资源为切入视角,分别从词汇、音韵、句法三个层面来剖析中国新诗从清末到民初复杂的生成过程:中国新诗之所以为“新”,不仅在于它和古典诗歌形态拉开了距离,也在于它与传统白话诗歌之间既有承袭也有新变的辩证关系上。“清末民初”作为中国新诗生成的关键时段,充分酝酿了其赖以生存的多重白话资源,即:古典诗词的部分构词与语法形态;外语诗歌以及其翻译形态的语言结构与修辞方式;民间俗调歌谣里的方言与俗语。它们为新诗白话传统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促进其演变的丰富养分。而白话作为语言的一种分类方式,从语言学视角切入并进行体察会显得异常清晰。因此本书将诗歌研究与语言学知识相结合,分别从词汇系统、音韵体例、句法形态三个具体层面来对新诗的建构历程进行了阐释,从而有效呈现出中国新诗古今流变的复杂样态,也细致地揭示出诗歌演化背后丰厚的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谢君兰,女,生于1984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曾参与编辑《郭沫若年鉴(2011年卷)》等大型图书。 目录 总序:回到“大文学”本身李怡 引论 编中国新诗的多重白话资源 章白话诗:一种被追认与重塑的诗歌概念 第二章历史语境中的多重白话资源 第二编词汇与中国白话新诗 第三章晚清白话诗里的语词 第四章五四新诗的语词 第三编音韵与中国白话新诗 第五章“韵”与“音”:晚清诗歌的两条线 第六章先验式的倡导:白话新诗里的音韵 第四编句法与中国白话新诗 第七章晚清“诗”与“歌”中的句法与意象 第八章“最好秩序”的寻找:五四新诗中的句法 结论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古今流变与中国新诗白话传统的生成/现代中国大文学史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谢君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羊城晚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430256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17-03 |
首版时间 | 2017-03 |
印刷时间 | 2017-03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10 |
CIP核字 | 2015266859 |
中图分类号 | I209.6,I207.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12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