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什么叫雕像,也不能不抓挠我的手,因为从胳膊肘往下,我两只手上长满了红肿的脓包疮,疥螨虫咬得我奇痒无比。
“你在家里时都干些什么?”老板问道,仔细打量着我的手。
我答话的时候,他一直在摇晃他那圆圆的脑袋,他花白的头发在他头上粘得牢牢实实。然后,他恶语伤人地说:“捡破烂一一这比要饭还要糟糕,连偷盗都不如。”
我不无骄傲地宣称:“我也偷过东西。”
这时,老板将两只猫爪子似的手,往账桌上一放,吃惊地瞪大一双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我的脸,咬牙切齿地说:“什么?你还偷过东西?”
我一五一十地向他做了说明。
“喏,我认为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将来你要是在我这里偷皮鞋或钱的话,我可要把你送进监狱,一直关到你长大成人……”
他说这话的时候,态度很平静,但我却被吓了一跳,因此就更加不喜欢他了。
除老板以外,在店里干活的还有我的表哥萨沙.雅科夫和一位大师兄。此人面色红润,非常机灵,很会揽生意。萨沙穿着浅咖啡色的礼服,一件胸衬,打着领带,下身穿一条散腿裤,傲气得很,根本没把我当回事儿。
当外祖父领我去见老板,并请求萨沙对我要多多帮助和指教时,萨沙神气活现地把眉头一皱,警告说:“他必须得听我的!”
外祖父把一只手按在我头上,使我的脖子弯了下去:“你要听他的话,他比你年长,职位也比你高……”
萨沙瞪大眼珠子,教训我说:“记住外祖父的话!”
于是,从第一天起,他便真的对我摆起谱来。
“萨沙.卡什林,别老瞪着眼!”老板跟他说。
“我没瞪眼呀,老板。”萨沙回答说,把头低了下去。但老板仍不罢休,说:“别总板着个脸,不然顾客还以为你是头骚山羊呢……”
大师兄恭顺地笑了,老板怪模怪样地撇动着嘴唇,萨沙羞得满脸通红,躲到柜台后面去了。
我不喜欢听这种话,有许多词儿我也听不懂,有时我觉得这些人好像在讲外国话似的。
每当有女顾客光顾本店时,老板便将一只手从衣袋里抽出来,摸着自己的小胡子,满脸堆着甜蜜的微笑。这微笑使他脸上布满了皱纹,但却改变不了他那呆滞的眼神。大师兄挺直身子,两个胳膊肘紧贴腰部,毕恭毕敬地将两手悬在空中。萨沙战战兢兢地直眨巴眼睛,一心想把他鼓起的眼珠子掩盖起来。我则站在门旁,悄悄地挠着手,注意着卖货的规矩。
大师兄在女顾客面前,双膝跪地,动作麻利地张开手指,给女顾客测量鞋子的尺码。他两只手直哆嗦,小心翼翼地触摸着那女人的脚,好像生怕把她的脚碰坏了似的。女顾客的脚非常肥,活像一只倒放着的歪脖瓶子。
有一次,一位太太抖动着她的一只脚,缩着身子说:“哎呀,您弄得我直痒痒……”
“这是出于对您的礼貌。”大师兄急忙热情地解释说。
他缠着女顾客的那副模样,看着真叫人好笑。
P2-3
《在人间》是有史以来对少年时代最动人的描述作品之一,阅读这本书,我们便走进了18、19世纪之交俄国人的真实生活,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体验。
——《在人间》英文泽者 罗纳德·威尔范斯
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被认为是俄国最好的自传作品之一,三本书的内容显示了高尔基是一个有着超凡描述能力的敏锐的观察者。
——《韦氏文学百科全书》
1916年,高尔基将《在人间》全文发表在《编年史》杂志上,故事从1878年末一直写到1884年,正是作者十到十六岁青春年少的时候。这时高尔基面对的却不是学习和憧憬,他必须想尽办法自谋生路,应付命运的挑战。为了填饱肚子,他不得不出去找活干,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使他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他们,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所以,《在人间》向我们揭示的不光是作者新的所见所闻,而且还告诉我们他这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的所思所想与切身感受。这个时段他所接触的人大致还是他外公家的家人,但是他已经能够分辨出他们每个人的特性和共同点了。首先是外公和几个舅舅,然后是他们家的亲戚,也就是后来的“东家”家。他们一个个都极端自私、心胸狭窄、无事生非,互相没有一点亲情可言,成天像冤家对头一样,不停地吵闹打斗。他们感到生活很无聊,而且也感到很不耐烦,但他们的“反抗”充其量也只是小市民式的,闹点家庭纠纷宣泄一下而已。
阿廖沙讨厌这种生活,而且千方百计地加以反抗,但当时他还是个孩子,力量有限,方法也不多,只觉得老板家的规矩“十分可恶”,能够“破一破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而这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已经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已经超过民粹主义的思想,《在人间》描写的正是1879到1884年这五年时间的生活。这期间高尔基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能够找到的书籍,《在人间》里有大量篇幅都是描写读书的感受的。作者想从书中寻找生活的答案。但是,他没有找到,许多问题仍不甚了了。阿廖沙找不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不过书毕竟还是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和鼓励,特别是俄国作家的书,例如《家庭纪事》《林中》《猎人笔记》等,还有许多诗歌。这些书让他感受到了什么是好书,懂得了书籍对他的必要性。轮船上的厨师斯穆雷就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他总想从书中寻求人生的答案。他对高尔基的影响很大,养成了后者毕生酷爱读书的习惯。但高尔基和他不同,高尔基注意到了书和现实的联系。
在高尔基的思想成长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因为高尔基从小就崇尚理想,外婆给他讲过的故事,以及他后来遇到的诸如“好事情”和玛尔戈王后等,他们身上那种卓尔不群的风范、气质,都使他感到肃然起敬、心驰神往,但实际又如何呢?不过想想而己,说到底,是一种自我蒙骗。
高尔基对圣像作坊的工人师傅们也很不满意,说他们“想过好日子的愿望,不起任何作用,作坊里的生活、画工师傅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毫无改变,依然如故”。他对外婆那种逆来顺受、只知道忍耐的态度感到愤愤不平。
这时(19世纪80年代初),高尔基的思想带有某种双重性:一方面,他比只知道抽象向往过好日子的落后群众的思想要高出一头;另一方面,他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但是他从小就善于观察生活,能够明辨是非,分得出善恶与好坏。这也是他和那些看不到一点光明的愚昧群众的不同之处,但这点区别还不足以克服在他思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历史和社会障碍.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的忍耐和其对外部环境力量的逆来顺受,才是对他的最严重的摧残”。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反映了年轻高尔基所处时代的矛盾。当时俄国资本主义正在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正在形成之中。俄国社会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缺憾的是尚未和俄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是列宁后来完成了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伟大使命。
高尔基的思想在发展,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他必须做出回答,但是他一时还做不到。他苦恼、彷徨。他觉得:“我身上其实有两个人:一个,由于知道的乌七八糟的事情太多,因此变得有些胆小怕事,畏首畏尾……这个人向往过一种宁静、孤独的生活,终日与书为伴,离群索居……另一个,则深受圣贤之书的高尚精神的熏陶……敢爱敢恨,富有同情心,就像法国小说里描写的勇敢的主人公那样,话不投机便拔刀相助,摆出战斗的架势。”高尔基心情阴郁,帐然若失,但又不想就此“完蛋”。他要去喀山上大学,想靠知识和科学来摆脱困境。他相信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力量。高尔基在《在人间》的最后一章里写道:“这时,我真想对整个大地,对我自己,狠狠地踹上一脚,使人世间的万物一一包括我自己在内一一在欢乐的旋风、人们节日舞蹈的带动下,快速旋转起来。他们彼此相爱,同时也爱这种已经开始了的美好、蓬勃、诚信的另一种生活。”
“我在想:必须得干点什么,不然我就完了……”
这些话带有浓重的宣传鼓动意味,不难想象,它们在“十月革命”前的1916年听起来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和启迪。
《在人间(精)/金熊猫世界文学经典名家名作》是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写的是小阿廖沙在度过苦难的童年之后初涉社会的那一段经历。阿廖沙11岁时,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了产,他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与书交上了朋友,书籍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在人间(精)/金熊猫世界文学经典名家名作》是马克西姆·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三部曲之一,主要记述了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与外祖母一起摘、卖野果,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当过洗碗工,做过圣象作坊徒工。他一有机会还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他离开家乡奔赴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