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菩提树(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二颗念珠

有一座山的名字叫须弥。在远处,遥远的不可知的远处,地与天相接的地方,七山七海之间,有一座高山。山峥嵘万状,高可摩天。云雾在山间缭绕,祥云阵阵,瑞气千重。

这山叫须弥山,又叫妙高山。山的东面用白银铺就,山的北面用黄金铺就,山的西面装扮着水晶石,山的南面装扮着琉璃。佛家说:四宝所成日妙,独出众峰日高,所以这须弥山又叫妙高山。

佛家将茫茫寰宇叫作“三千大干世界”。它想象那以须弥山为中心,同一日月照临的四天下是一个小世界,综合一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综合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综合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干世界。

佛教认为这大千世界,广漠宇宙,是一佛之“化境”。高僧玄奘说:“故三千大干国土,为一佛之化境也!”

这须弥山在世界的何处?它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还是曾经一个真实的存在?也许它是虚构的,是远古人类那无限丰富的想象力的产物,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生出的幻觉。这些我们都不知道。甚至当代人认为,这大干世界并不仅仅指的是我们的小小的地球,和那如蝼蚁如草芥一样的人类,而是对浩瀚的银河系的概括。而这些,就我们目前的智力和知识,还不能肯定或否定。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心中有即有,心中无即无。关于这个意思,佛家的偈语这样说:丘山适履皆须弥,草木清凉即菩提。这话意思是说,如果这一座山岗适宜于你脚下的鞋子的话,它就是你的须弥山;如果这山上的草木,能带给你一片清凉世界的话,它就是你的菩提树。如是如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脚下每一座平庸的山岗,它都可以是须弥山;我们身边每一棵平凡的树木,杨树、柳树、槐树、皂角树,等等等等,它都可以是菩提树。

第三颗念珠

在这座山上,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树木。它叫菩提树。有的树身极其粗壮,斑驳而苍老的树身,须几个人合抱才行。树的根须顺着山势伸展,有的深深地锲入岩石之中,有的则裸露在外边。根须到处,又有新的树木生发。那老树的树冠,像华盖一样,威仪地、庄严地笼盖一切,无风时缄默不语,静如处子,有风时则御风而舞,并生出呼啸之声。那些细小一些、年轻一些的树木,灰白色的树干上长着疏朗的枝柯,疏朗的枝柯上则挂着椭圆形的叶子,而在叶子的遮掩处,树的枝柯之间,一束一束,开着粉红色的花——那花香气四溢。

在这须弥山中,在这菩提树下,住着佛界八万四千尊者。八万四千是一个虚数或者约数,意思是许多,无限多,多得数不胜数,宛如恒河沙数一样的多。这是佛家的一个形容词,当多到不可计数的时候,就用“八万四千”这个数目来搪塞。例如著名的佛家偈语“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一样。佛家认为,托钵僧浅浅的一钵水中,竟然有八万四千条生命。

P5-6

作者简介
高建群,当代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文化学者。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西安航空学院文学院院长。1992年至1995年,曾挂职黄陵县委副书记,2005年至2007年,曾挂职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其代表作《很后一个匈奴》是享誉文坛的鸿篇巨制,曾引起中国文坛有名的“陕军东征”现象。《大平原》2012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作家本人,被誉为当代文坛难得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的写作者,浪漫派文学很后的骑士。
后记

《我的菩提树》的写作,参阅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

除了我过去阅读过的书籍以外,除了脑子里的庞杂记忆以外,除了写作的途中随时从百度上搜索到的资料以外,两年中,我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厚厚的一摞,堆在我的案头上。我没有细数。大约会有两百本之多吧!

这些书一部分是从网上购买的,一部分是从书店购买的,还有一部分,是从街头的书摊上购买的。有些珍贵的、令我多年来敬畏的书籍,竟然在街头地摊上,以最低廉的价格卖出,卖书人袖着手,吆喝着,像在处理一堆烂地瓜。纸质读物已经沦落到这等地步,这叫我这个爱书人,读书人,写书人面对此状,悲从中来。

记忆是靠不住的。平目信口说一句,或者在微信上发发“心灵鸡汤”这样的噱头,这可以。但是要落实到纸上,要言必有据,据必有考,那就必须有参考书在跟前。例如“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句赞美孔子的话,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它是孔子的追随者孟子说的,以此来表达对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的赞美。查查资料,才知道我错了大半辈子了,上面这话,是孔夫子的另一位追随者,南宋的朱熹先生说的。追溯到这里,还没有完,因为朱熹在引用这句话时说,他也是听另一个人说的。那么这“另一个人”是谁呢?我后来好像查到了,又好像没有查到,这里记不清了。

两百本书摆在我的案头,它们给我壮胆。我曾经形象地说,我的写作,是在两百眼智慧之泉中汲水。我还说,我的汲水的过程,亦是向这两百眼泉子致敬的过程。

写作的途中,我每天沉溺在这些典籍之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当时大约就是这种心态。我感觉到了这些典籍的博大和深厚,感觉到了人类曾经崇高到如此地步,人类的心灵空间曾经博大到如此地步。感觉到正是这些滋养物,滋养着过去的时代和未来的时代。

这样,我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这些堪称典籍的东西。我必须引用,别无良法。因为不引用,这本书就不能成书。当然,我也明白,在本书完成后,在书的后记中,必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郑重其事地将参考书罗列出来,并向这些典籍致敬。

我在书中引用了我们的老古董《诗经》中的不少篇目。我舍不得丢弃,而改写又很难达到初民时期的那种神韵、那种古朴,于是囫囵吞枣地将它们装入我的书中。当看到采桑女面对一棵桑树,不知道是攀上梯子去采桑叶好呢,还是把枝条拽到地面上来采好,我读到这里,想到我的渭河平原村庄里那些如今的村姑们,心中一热,顿时生出五千年只匆匆一瞬的柔情。

屈原的《天问》,那浩浩荡荡、拍胸捶背、抢天呼地式的一连串问号,我也把它们都装入这本书中了。

《史记》是一本伟大的书,它的这种亦史亦诗的文体记述,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而它对上古至成书时期的翔实记录,则更具有史学的意义。我们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各种闲书尽付一炬,我们的初民记忆、文化血脉几近断绝。而《史记》一书所提供的历史记忆,尤为珍贵。今天我们谈那书以前的历史,几乎就是以这本书的定论为定论,依据为依据的。现今的考古发现,许多都证明了司马迁的记述的严谨性。史书与考古发现,两两互为印证。

还有伟大的《圣经》,亦给了我许多的帮助。我这里主要谈的是文体上的帮助。除了阅读原著之外,我还将由这本书所衍生出来的书籍,都尽量找来阅读。那些《圣经》研究者们(大家称他们为经学家)所提供的或虚或实的故事,我也都有一些涉猎。

法显的《佛国记》是一本重要的书。因为这本书,我们才牢牢地记住了法显这个崇高的僧人。本书几乎将法显的《佛国记》生吞入肚,然后以法显广游五印,西行求法,陆去海还为叙述视角,庄严地、恢宏地为读者展现了佛教的诞生及兴盛,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佛国五印大地的人文地理。

鸠摩罗什这一章节,则主要借助了拙作长篇小说《统万城》的不少文字。因为这是我自己创作的,所以使用起来便顺手了很多。而当年写书时,这些有关鸠摩罗什的资料,大部分来源于陕西的户县草堂寺,甘肃武威的鸠摩罗什纪念馆,以及新疆库车(古龟兹)的鸠摩罗什纪念馆。书中的关于鸠摩罗什那些神奇传说,则是从诸多杂书上搜集而来的。

另外,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也给了我帮助。儒家、道家、佛家的发生和流变,对中华文明板块形成决定意义上的影响,我即以这本书的思路为思路。

另外还有一本大书,给我的写作极大的帮助和影响,这就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我在写作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这一部分时,大量地引用了柏杨先生书中的文字和所提供的故事。在这里需要郑重说明,并致以谢忱。

汤因比1975年辞世,柏杨2008年辞世。他们都已成故人,他们的书还在流传着,大约还会继续流传,从而惠及他们以后的时代。

柏杨在世时,还写过一本名曰《丑陋的中国人》的畅销书。那书是他在美国耶鲁大学里的一次演讲稿,后来整理成书后,在大中华文化圈曾风靡一时。

另外,在描写法门寺良卿法师以身殉教一节时,还参考了韩金科先生的《圣骨法门之谜》一书。韩先生是在当年石破天惊,法门寺地宫被发现时,第一个或第二个走入地宫大门的人。

主要的引用、参考、借鉴的即是上面这些书。谨鸣谢于上,余言不赘。还有一些浏览性质的书目及资料,这里从略。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作“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大约也是这样。写作者的心气颇高,想要效仿先贤们,写出一件重要的东西。但是,写成以后,他发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般呀!写作者的学养不足,笔力不逮,许多地方都还没有到位,不少的纰漏也一定会发生。这情形,正如前辈作家巴金在译完《六人》这本书后,长叹一声说,唉,我发现自己用了两年时间,在进行着一件不能够胜任的工作。类似这样的话,好像一位西方作家也说过,他说,我用大半辈子的时间来证明,我并没有写作才能,可是我已欲罢不能,因为已经名满天下了。

——那些缺憾,大约只有等到将来修订时,广泛地听取读者的意见,来进行弥补了。我期待着这种弥补。

此刻,在本书行将付梓之际,我怀着谦卑之心,像交一份答卷一样,将它交给社会,交给读者,交给时间,等待他们检验。那是谁在说,时间开始了?允许我借这个句式,这样说吧——这本书的秒针铮铮走动,它的时间开始了。

高建群

2015年10月14日于西安

目录

第一部 苏格拉底如是说

第二部 鸠摩罗什如是说

第三部 玄奘法师如是说

多余的话

后记

序言

我的小孙女出生了,她是多么的弱小呀。世界是一片丛林,她将要在丛林中穿行,开始自己漫长的一生。她将要经历许多事,有些事会是难事,有些事甚至会是些难以跨越的塄坎。我是老江湖了,我经历过许多事,我遍体鳞伤,我老而不死是为贼。在我活着的时候。我会佑护她,但是,我不能陪她到老呀……

于是我决定写一本书,一本类似遗嘱那样的书,当孩子在丛林中形单影只,茫然四顾时,当孩子生平中遇到难事,遇到翻不过去的塄坎时,她打开这本书,在里面寻找智慧,寻找自保和自救的方法。这本书会是一项工程,它大而无当,它试图告诉孩子,在她出生之前,这个世界都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出现过哪些值得记忆值得尊重值得香火奉之的人物,世界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都产生过哪些古老智慧.等等。

这本“遗嘱”小而言之,自然是为孩子写的,是为一个有着古老姓氏的家族的子嗣们写的,然而大而言之,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它同时是为这个东方民族写的,是为这个正在行进中的国家写的。我们希望她好,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园,因为这里是我们的祖邦,地底下埋葬着我们的祖先,乡间道路上行走着我们的后人。

以上是开场白,所谓乡间社戏里所说的那种开场锣鼓。下面进入这个前言的正文,而正文从世界的远处说起,从一个叫霍金的人说起。

英国天文物理学家霍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人中,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了。他坐在轮椅上,佝偻着身子,两手扶着轮椅,一颗外星人一样的头颅倾斜着,两眼茫然地望着天空,好像那目光要洞穿什么,又仿佛什么都没有看见。“人生有多少机缘,站在这里,向星空仰望!”这好像是中国诗人郭小川的诗句,这诗句好像是为了现在还没有故去,。还在仰望星空的那位霍金写的一样。

霍金前一阵子,说了一句惊人语。这话叫“哲学已死”。这话在坊间引起一阵大热闹。霍金这话,是在什么情景下说的,说给谁的,我不甚了了。不过他的这个句号结构,斩钉截铁的语气,和百多年前的那个狂人,写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的尼采很相似。

尼采在一百多年前说,上帝死了。你知道吗?说这话的口吻,仿佛他是一个先知。

“好作大言”一句,是人们说给中国的古代圣贤庄子的,不过用这话来说尼采,说给霍金,同样合适。

其实这个句式结构,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中国人也说过,他就是老子李耳。老子说:“周礼已死,先生难道不知道吗?五百年前的那些立言者,尸骸早已腐朽,如今一把老骨头埋在哪里,都寻找不着了!时也势也,运也命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所悟。假如周公旦活到今天,相信他一定又会有一些新的想法的!”  这段话就是儒家代表人物与道家代表人物的那次伟大相遇时,老子与孔子对话的开头部分。我们知道,这次对话所产生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孔子根据老子的建议,将东周王朝藏书楼的那些典藏(老子时任王朝藏书馆馆长),搬上他的牛车,拉回曲阜老家,而在晚年,则用这些典藏,编出《易经》《诗经》《礼经》《乐经》等六经,从而为我们的上古初民时代,保存了一部分弥足珍贵的民族记忆、古老智慧。简言之,是对上一个两千五百年的一个总结,亦是对下一个两千五百年的一个开启。

这话这里不说。现在,再回到这本书的这个前言上来。

这里仍然用尼采的一段话来说事。好作大言的尼采,说过一段令人神往的话,他说,我要用十句话说出别人用一本书所表达出的内容,和一本书所没有表达出的内容。

在我写作《我的菩提树》一书的长达两年的时间中,面对长达五千年的世界各文明板块的发生史和流变史,面对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板块的发生史和流变史,我把它们强按在我的案头,规则地、和谐地装入一本书中时,我的脑子里时时回旋着的,正是尼采这一段话。它给我以激励,勉励我用尽自己的全身力气,完成一件显然不能够胜任的工作。

我要规则,我要简约,我的笔触要犀利如投枪,从历史的关节紧要处、起承转合处穿肠而过。我绝不允许拖沓、疲软,在某一个迷人的港湾逗留太久。一切都以点到为止为宜。因为我要用十句话来说出一本书的内容,用一本书说出我案头现在放置着的、用作参考书的两百本书的内容。

第三部叫“玄奘法师如是说”。汉传佛教的伟大奠基者之一,高僧玄奘,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唐僧,他在圆寂时都说了什么呢?他说:这毒身我已经厌恶了。我在世间应该做的事情也已经做完了。既然不能久住尘世,那么就让我匆匆归去吧!希望用所修的福慧回施众生。

这就是这本书的内容。

它用相当的篇幅,对世界各文明板块的发生及流变,遥致敬意。继而,写了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发生,其中,着重描绘了佛教的发生过程。

继而,写了儒释道三教合流,在中华文明板块的伟大相遇。而其中,又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三位佛门高僧:西行求法,广游五印第一人法显法师的故事和传略;西域第一高僧鸠摩罗什东行长安城草堂寺译经和弘法的故事和传略;章回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原型,即高僧玄奘,他的西行求法经历,他的故事与传略。

我在这里直追道家的源头,直追儒家的源头,直追佛家的源头,描写了它们的发生及流变。而在这块三教合流的土地上,我力图眼到手到笔到,对这个东方文明板块饱含敬意,做了一番庄严巡礼,甚至于直达三皇五帝,直达中华文学的伟大源头——《击壤歌》。

时间在走着,历史的大车轮子在轧轧地滚动。一切都是瞬间,你我皆是过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作为过客的我们所能做到的事情,就是把我们这一个时间段过好,过得有点意义。把我们所能悟到的霍金式的智慧,用诉诸笔墨的方式告诉后人。这应当有点身后遗嘱的感觉吧!原谅我们,我们的智慧有限,思维只到这里!

我们这一代人行将老去,这场宴席将接待下一批饕餮者。

这个东方文明板块,正在走着它的命定的行程。让我们为它祝福,为它祈祷。《我的菩提树》这本书,就是一次对它的庄严巡礼,一次虔诚致敬。前不久,我去一个地方,参加西王母诞辰的祭祀仪式,那西王母大殿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叫“中天高挂半钩月”,下联叫“曾照洪荒第一年”。我在这副对联前唏嘘良久,双日潮湿。

高建群

2015年10月13日于西安

内容推荐

“我决定写一本书,一本类似遗嘱那样的书,当孩子在丛林中形单影只,茫然四顾时,她打开这本书,在里面寻找智慧,寻找自保和自救……”这本书,正是著名作家高建群的最新作品《我的菩提树(精)》。本书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综合性的文化读物,其中加入了作者个人化的思考和演绎。作者从源头开始梳理中华文化,自三皇五帝直到盛唐时期,而构成我们民族性格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在这漫长的时光里终于合流,形成*终的历史格局。用作者高建群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叙事体的东方文明发生史和流变史”。

编辑推荐

《我的菩提树(精)》是作家高建群的最新作品。高建群是当代重要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曾经引发中国当代文学的“陕军东征”现象,《大平原》出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均在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此次高建群的新作与其以往的作品略有不同,《我的菩提树》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而是一部综合性的文化读物,意在梳理东方文化的思想脉络。作者直追中国传统文化思潮的几个源头,它们最终合流,形成东方文化最终的历史格局。本书是一部叙事体的东方文明发生史和流变史,作者以文字的形式,对它做了一番洋洋洒洒的庄严巡礼。作者的写作立意参照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人类与大地母亲》,类似的文化读物在当代图书中并不多见,值此意以上,《我的菩提树》是一本填补空白之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菩提树(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建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6378
开本 32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560
CIP核字 2016250318
中图分类号 K107.8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0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