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样炼成的)
内容
试读章节

唐代大文学家刘禹锡罢和州剌使任返洛阳,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遇,白居易赠诗表达对刘禹锡的感慨。刘禹锡和诗酬答,感慨万千。觉得此番回洛阳恍如隔世,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但是“沉舟”“病树”是常有的事。沉船事件发生后,无数帆船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枯败了,那边的树林还十分茂盛。借“沉舟”“病树”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用“千帆过”“万木春”来表达自己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

如今,这句诗暗示社会的发展,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要我们的心中永远留住这春天的美景,念念向善!既然新生事物会源源不断,我们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方能迎接世界的变化与挑战。

不到30年的信息时代所产生的新知识,远远超过百年的电气时代、三百年的工业时代、1.2万年的农业时代积累的知识。所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学习速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变化的速度,学习力必须大于或等于竞争对手。

弘扬工匠精神也不例外。目前,有关工匠精神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而多数书籍比较倾向“传承”和“坚守”的层面,所介绍的大多数是传统手艺人及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即使是工匠精神保留较好的日本,也在讲述传统匠人。新的时代,工匠精神应该有新的内涵,毕竟时代背景不同了。

1.不是传承的问题

先说一说2016年的文艺电影《百鸟朝凤》吧。

该剧所讲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主人公被父亲送到焦三爷处学唢呐。几经磨练,从焦三爷手上接过传承的担子,却遭遇了洋乐队的冲击,人们不再重视和尊敬,师兄们另谋高就,游家班难以为继,而焦三爷也在吐血吹完最后一曲《百鸟朝风》后离开了人世。

唢呐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百鸟朝凤》是最具特色的唢呐代表作。村庄上的人婚丧嫁娶时,就得请唢呐匠来,滴滴答答地吹上一阵。白事上,一般人请四台,钱多点就请八台,最厉害的人才能吹《百鸟朝凤》。但不是有钱就能请到人吹《百鸟朝凤》,还得逝世的人德高望重才可以。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仅有一次机会听《百鸟朝凤》。

农村长大的我,小的时候常常听到唢呐的“滴滴答答”声。虽然羡慕那些会吹吹打打的师傅,但要说学还真没有想过。即使有这样的念头,恐怕父母也不会赞成。其实,不只是唢呐匠,还有像鞋匠、篾匠、铁匠、瓦匠都已渐渐少去,绝技成了“绝迹”。

比电影中剧情更悲情的是,该片的义务宣发方负责人方励在上映一周后,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在某直播平台恳求全国院线的经理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这一跪让票房上涨了近10倍。下跪之前,一周的累计票房才360万元,下跪事件的第六天,《百鸟朝凤》的累计票房达到3807万元,可是相比同期上映的《小时代》之类的商业片,票房仍然少得可怜。

我并不是要反对方励的行为,相反,他的行为令我感动,毕竟是义务宣传。但这个事情让我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像唢呐匠这样的传统工匠走向了没落?

有人说,工业化大生产模式取代了手工作坊的模式,应该对类似的“淘汰”习以为常。而我认为,问题出在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踩准时代的节拍。假如像焦三爷这样的唢呐匠,不仅传承祖师爷的绝活,且对乐器、曲谱等进行改进,即便是遭遇洋乐器的冲击,懂得学其所长,避其所短,能够创新求变,不至于会沦落到消失的困境。

不只是焦三爷这样的唢呐匠,还有博物馆陈列的各类手工艺品,它们虽然经过精雕细琢,精美绝伦,但是,其实用性却饱受质疑。

相对传统的工艺品,当前已产生了许多替代品,易于操作,制作成本低,还能规模化生产。传统工艺品若及时调整与更新,在产品设计和制作工艺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尽量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就不会沦落到消失殆尽的地步。所以,一味地传承和固守传统的“精益”已不合时宜了。

除了唢呐匠这样的民间艺人,还有引以为傲的“中华老字号”也遭遇了同等的命运。

“中华老字号”共有2000余家,原本是一道亮丽的商贸景观和传统文化现象,但如今仍能正常营业的仅为30%,其中约150个活得还不错,更只有十来个称得上活的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先来看看王麻子剪刀。

当年,王麻子剪刀以质量好、服务佳而远近闻名,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各地区的人们都慕名争相选购北京“王麻子”的产品。谁曾想到,2003年初,这个始创于1651年,有352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厂宣布破产。原因是“王麻子”在经营中没能紧跟市场的变化,巩固住自己的品牌,产品创新跟不上,盲目地进行品牌延伸。

客观来说,王麻子剪刀能够存活352年,“工匠精神”应该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王麻子”创牌伊始就将品质作为立身之本,为保证质量,掌柜的(相当于总经理)要亲自选货,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质量监测体系:“三看”“两试”,坚持执行验收。而让其马失前蹄的应该是对市场与用户了解不够,创新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特别是盲目进行品牌延伸。

P5-7

作者简介
蒋小华,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特聘专家;现任杭州华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阿里巴巴、华为、三一等企业的特聘培训师;10年执行力方面的研究与培训历程,被业内誉为“佳执行教练”;著作:《为结果而战:打造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历来轻视工匠。士农工商,把工和商放在末位,所以工匠精神被忽视。一个国家要强盛,不但要有企业家,也要有作为企业家后盾的工匠。作者着力呼吁提升工匠地位,培育工匠文化,值得赞誉。——著名经济学家 茅于轼

时代在发展进步,“工匠”也要与时俱进,建筑业的工匠也要从秦砖汉瓦中走出来,成为新时代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新工匠”,才会有生命力和时代感。蒋老师的著作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值得仔细品读。——中民筑友科技集团董事长 訚军

中国制造4.0需要“匠造”,当今社会百般呼唤“匠道”,“中国梦”更需要“新工匠”。作者思绪缜密,行文流畅,本书为作者沉淀八年之后的又一“匠心”之作,值得拜读。——同方照明产业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 杨刚祥

新工匠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专注、专心、专一,企业和个人应引以为傲,并坚持不懈,倘若如此,必将促进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强烈推荐本书!——派唯咨询策略总监 白深荣

后记

1.工匠精神与互联网思维

这些年互联网浪潮给那些浮躁的企业带来一阵疯狂,无数次尝鲜过后,它们慢慢感觉舌头发麻,失去了原有的纯正味道。有些人为了迎合潮流给自己贴金,常将自己与大数据、互联网思维捆绑在一起。对此,王石就曾提出忠告:“别在我面前说大数据,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我期待,工匠精神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好好清洗一下社会的浮躁与粗糙。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大数据、互联网当然是企业未来发展不可少的基因。问题在于有些企业规模不大,产品质量和口碑还在“低位运行”。对它们来说,最根本的还是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把产品做好才是重中之重。那些整天满嘴“互联网思维”、动不动就跟你说“大数据”的家伙,要特别警惕。这样的人和企业常常是昙花一现,如一阵风刮过,没有留下什么。

我认为,谈互联网和大数据,就不能不谈工匠精神。要知道,互联网时代,产品为王,内容为王,不死磕用户体验,没有工匠精神就是“花拳绣腿”。任正非说:“尽管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正在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即使在互联网时代,车子还是车子,内容还是内容,豆腐还是豆腐。”他的意思很明显,产品不好,一切都是空谈。

工匠精神是互联网思维的“地基”。没有夯实地基,就不可能有互联网思维的纯正味道,否则只是花拳绣腿,好看不好用。为什么有的人感到“经济遇冷”,做企业越来越难,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问题就出在这。没有真本事,没有核心竞争力,新工匠时代对它们而言面临的将是穷途末路。而对于注重工匠精神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评价一个人说的。互联网思维”是不是正见,得看是不是从用户出发,是不是以产品为本,是不是有让用户发出尖叫的极致产品或内容,是不是产品出厂后与用户互动,是否形成连环圈,是不是重点关心产品。

产品是企业的手心,营销是企业的手背。当企业发展得顺风顺水的时候,说明是关注产品的时候,是产品供不应求的时候;等关心营销的时候,往往是公司发展慢下来的时候,毛利下降的时候。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我创业的路上,有顺风的时候,也有逆风的时候。顺风时得意忘形,忽视产品的深挖与重建,待到逆风来临,被打击得一塌糊涂。别人认为是机不逢时,我认为是未注意到风势的微妙变化和产品的更新换代。那时《明朝那些事儿》火起来,朱元璋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今天看来,“高筑墙”这件事是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在这样一个技术推动变革的时代,要让产品力超越营销力,要让新工匠替代营销经理。新工匠不是那些“宅”在家的技术男,而是对市场和用户了解通透的“大牛”。他们是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人,他们是带领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的领导者。

与其在外面满嘴说互联网思维,不如多在内部安心做好产品;与其在公司冥思苦想营销点子,不如深入用户解决用户需求;与其把大量的钞票花在广告宣传上,不如在研发部门下血本。

新工匠时代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互联网思维,一个是工匠精神。可以肯定地说,谁能快速、有效地拥抱新工匠时代,谁就能更好地赢得未来。新工匠时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没有人可以阻挡它的步伐。除了拥抱它,没有第二种可能性。若不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不提升用户体验的满意度,企业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个人亦如此。

2.每个行业都需要“咫尺匠心”

我国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企业不仅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的匠人和技术工人,更需要努力培育行业内的新工匠。当此全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李克强总理强调这一理念,切中时弊。我认为,不但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每个行业、每个人都需要工匠精神,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产品为王,注重用户体验,更需要代表独具匠心、精雕细琢、专业主义的新工匠精神。

近年来,国内影视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电影票房屡创新高。然而,在火红的背后,一些影视剧被观众频频发现常识性错误,穿帮现象严重,呈现一种令人尴尬的“奇观”:“医疗剧”被医疗界人士吐槽;“战争剧”被军事爱好者揭短;“职场剧”被职业人士炮轰。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更是穿帮的重灾区,从所吃的食物到墙壁上的字画,再到演员的服饰,让人吐槽不已。

影视剧是产品,应该注重品质,讲究细节,不能胡编乱造,否则,就成了假冒伪劣产品。影视行业同样需要独具匠心、精雕细琢、专业主义的新工匠精神,这样才能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娱乐文化产品,避免制造出大量的文化垃圾。

不只文化产业,物流行业也是如此。在2016年中国物流供给侧改革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提到物流企业当有工匠精神,他号召大家“认真做、好好地做、坚持做”,当物流行业里的工匠。很多企业并不懂物流,只是看着概念火了,就过来投资一个东西赚一笔热钱。中国现在很多行业之所以做到一定程度做不下去,没有百年老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东张西望,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没有持久的专业主义,没有精雕细琢,到最后一事无成。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所能提供的产品依然较为低端和简单,竞争核心单纯地集中在价格、数量等原始竞争层面上,缺乏探索新模式的“匠心”,更缺乏畅想新模式和新机会的“匠意”。  客观上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不只是制造业,第二、三产业也需要。记得有一次在常德柳叶湖边给湖南富德生命保险公司管理层授课,除了修长的柳叶湖婀娜多姿,景色诱人外,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与富德生命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李明总经理的对话。他在保险行业打拼20余载,深得同业人士的尊敬与佩服,从他脸上那“别致”的皱纹和深邃的眼神就能读出什么是“匠心供奉”。

他说:“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具有匠人气质的保险业务员,以此职业作为终身的追求。这样的人对保险产品了如指掌,无论是自己的还是竞争对手的,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态度,成为保险业的匠人。像日本销售之神原一平一样,客户争先恐后地找他们投保。”

他后来希望我可以专门针对保险业开发一套保险行业的工匠精神课程,希望为他们公司打造出100个匠人,成为公司的标杆人物,让“保险匠人”的个人品牌享誉国内外。他说,只有拥有强大的工匠文化和更多具有匠人气质的保险经纪人,公司才能在正确的战略指引下基业长青。

今天,任何一个行业,要有高质量的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离不开“咫尺匠心”。公务员,要精心做好每一项工作,把每一个服务都做到完美;工人,要精心做好每一件产品,对每一道工序精雕细琢;服务员,要精心做好每一个细微服务,给每一位顾客无微不至的关心。

目录

推荐序1:一品入魂

推荐序2:找到一把钥匙

前言:从西湖龙井村说起

第一部分 我们需要新工匠

 第1章 时代呼唤新工匠

1.不是传承的问题

2.头顶上的天变了

3.从0到1的新工匠

4.何谓“新工匠”?

 第2章 进入新工匠时代

1.崛起“中产阶级”

2.结束“物美价廉”

3.崇尚“私人定制”

 第3章 认识新工匠

1.创造之人

2.作品心

3.手艺人精神

4.修行者

5.偏执狂咫尺匠心

第二部分 开启新工匠之门

 第4章 匠造:潜心研修

1.不为外物所动

2.那是我的匠心

3.让作品比生命更长

4.人生很多事急不得

5.穷尽一生磨练技能

6.不达标准绝不交货

7.差之毫厘也要计较

8.用笨功夫练真本事

9.痛并快乐的奋斗者

10.过“潜水”式的生活

11.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误读1:慢工出细活

 第5章 匠品:美轮美奂

1.匠品思维

2.关注极端用户

3.简约就是美

4.打磨三字要诀

误读2:极致主义

 第6章 匠意:不破不立

1.突破匠心之枷锁

2.换一条路走走

3.不让经验唱主角目录

4.投资“年轻人”

5.犯错、试错、改错

6.培育种子业务

7.勤练“脑力操”

 第7章 匠思:匠心独运

1.应该由谁来做决策

2.决策的前提是什么

3.你会问对问题吗

4.决策一般从哪里开始

5.是否需要寻求意见一致

 第8章 匠道:专业主义

1.努力成为行业一根针

2.牢牢攥紧你的用户

3.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

4.技术是1,营销是后面的0

5.这些事应该“亲力亲为”

误读3:一生只做一事

 第9章 匠魂:敬天爱人

1.匠心供奉商业之美

2.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

3.上帝要你干的事

4.困难的事,我来做

5.利润之上的追求

误读4:苦行僧咫尺匠心

第三部分 新工匠的孕育与生长

 第10章 为何“咫尺匠心难”

1.工匠精神能否呼叫出来

2.我们为何缺失工匠精神

 第11章 生于制度,孕于文化

1.顶层设计之水到渠成

2.环境适宜之师营匠造

3.组织驱动之天然结果

4.工艺流程之瓜熟蒂落

5.教育训练之娃娃抓起

6.工匠文化之肥沃土壤

 第12章 匠人部落:新工匠的摇篮

1.部落的力量是无穷的

2.领导第一要务:选匠

3.匠人需要这样“安置”

4.部落首领回归的时代

5.新工匠时代执行力建设

6.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7.让匠人有美好工作体验

8.培育三字真言:守破离

 第13章 工匠文化:新工匠的命门

1.领导:匠心供奉一生

2.贯彻:掷地有声目录

3.熔炼:绝对不是灌输

 第14章 破除陋习:“修枝剪叶”

1.“闭嘴吧,差不多先生”

2.“别凑合,将就君”

3.“滚蛋吧,山寨君”

4.“别傻了,请示君”

5.“耻辱吧,淡薄君”

6.“醒醒吧,社交君”

后记

1.工匠精神与互联网思维

2.每个行业都需要“咫尺匠心”

序言

一品入魂

翻开一张一张灵动的页面,读着一个一个跳跃的字符,感触很深。常常回味起各种场合下对极致产品和服务的深深震撼,回味起对这些极致产品和服务背后匠心精神的深深敬意。工匠精神,是在这两年常常被提起、引人注目的词汇。

一、新常态、“心”常态,匠心孕育的新时代

这两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发展进入了相对慢速的新常态。慢不一定就是坏事,慢往往让人有时间更用“心”去思考、去品味、去体验。走心的产品和服务,也更容易打动人心。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财富累积效应,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的年人均GDP超过世界公认的富裕线——12000美元;广东、山东等省份的人均GDP也将很快超过这一富裕线。这意味着更多的中国人将步入富裕阶层,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渐成主流。追求更高品质的消费,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将尤为明显。在我看来,当下中国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已经开始步入精品消费的新时代。

对企业而言,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仅要在产品功能上做到极致,还要赋予产品更多的精神内涵,甚至要赋予引领未来的时尚感觉。新工匠,应运而生!

二、新工匠、心工匠,修心修身方为“匠"

新工匠的养成和修炼,在我看来,离不开修心、修身、修新。

第一,修心。伟大的工匠要有。三心”,利他心、静心和恒心l做产品一定要有利他心,首先,充分考虑他人的需求,而不能一心一意只求商业利益、自己赚钱,同时,要静心、要恒心,修炼强大内心,才能成就伟大工匠!

第二,修身。修身包括修己与修规。修己,匠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正身,知止有度,只有自己精益求精,才能要求伙伴和同事精益求精;修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也成就不了经典!这里特别想分享一下我的一段亲身经历。2016年夏天去日本,晚上走进一家不起眼但特别整洁的小面馆。店面很小,只能容纳七八位客人。但让我惊讶的是,就是这样一家小店,对于汤面品质上的追求近乎于严苛。这家店对每位客人坐的位置、上汤面的顺序、小菜的摆放,都有精细的计算、严格的程序、苛刻的要求。开始甚至不适应,心想不就一碗面嘛!不想一碗面吃下来,却被店主人的专业和敬业打动,深深感受到,严苛的背后是精心保证食客品味面条时的最佳口感和完美体验!吃完慢慢步出店门,禁不住回头再看一眼,这家小店“一面入魂”的招牌已然印到心里!

第三,修新。这里的搿新”自然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当下的工匠,不能再是深山老林中的千锤百炼,而是需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来深度地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需要社群来和用户亲密互动,需要大数据让用户的建议成为打造精品的参考。易观天马“加速营”提出的新电商概念,核心就是“聚深粉、卖好货”!只有对目标粉丝的深度满足,才有可能打造出极致体验、极致口碑的好产品!小米、华为都是新工匠精神的代表。例如小米的“新”,在于粉丝互动,小米通过社群培养出了一群专业的先驱粉丝,然后通过口碑,利用媒介,在年轻人之间形成“爆款”。小米还有一句口号也很出新: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或许,对于任何一个买了小米产品的人来说,心中永远期待并相信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这无疑又说进年轻人的心坎,迎合了人们永远年轻的心态。

一年前有缘和蒋小华老师相识,平日和小华老师的交流也并不太多。但《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才情,让我对小华老师又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咫尺匠心”,正如书名一般,这是一本独具匠心的书,颇具历史感的诗情画意,和高科技的解读完美结合,读起来非常走心,放下去又回味无穷。本书的出版,恰逢消费升级、呼唤新工匠的新时代,静心书,正当其时!书中所提到的“工匠精神”与“互联网思维”,也特别具有前瞻性。读罢此书,定会激发你的工匠情怀。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新工匠,小华老师这本匠心之作,给了特别实际的指导!

期待更多的一“品”入魂!

易观国际联合创始人 易观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新电商转型企业家社群天马帮创始人 杨彬

内容推荐

当中华大地响起“工匠精神”的号角,重拾“工匠精神”成为大势所趋。那么,何为真正的“工匠精神”?企业和组织究竟该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如何培育与塑造工匠文化?新工匠是怎样炼成的?总之,企业管理者的匠心决定了全体人员的匠心。由蒋小华著的《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样炼成的)》着重于帮助企业管理者建设“工匠精神”,为企业匠心领导力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及可以借鉴的方法。

编辑推荐

由蒋小华著的《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样炼成的)》针对近期热门话题“工匠精神”展开讨论,主要针对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建设工匠精神。不仅从理念角度讲述何谓工匠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内涵,且着重于从文化和机制角度,阐述如何建设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工匠文化。提出了“新工匠”的概念,不是传统工匠精神的再版,而是懂得推陈出新,求新求变,融入现代感与创造性。同时,提出了匠人部落和匠心领导力的概念和操作要领,建设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团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样炼成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小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560838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518
CIP核字 2017030491
中图分类号 F272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49.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6: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