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地的震撼(揭秘中国地震预报)
内容
试读章节

2月4日上午8点,辽宁省委听完省地震办业务组长朱凤鸣关于震情发展趋势的汇报后,当即指示朱凤鸣带领有关人员即刻奔赴海城县,召开海城、营口两县及当地驻军负责人参加的防震紧急会议,研究具体的防震措施和部署。

此刻距大地震来临只有11个小时了。

上午10点30分,省委又向各市、地委以及沈铁、锦铁、东电等有关部门发出电话通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并针对海城和营口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五条防震措施,即:要划出戒备区;采取紧急措施,组织昼夜巡逻;房子不坚固的可他处借宿;工厂、矿山、建筑物、水库、桥梁、坑口、高压线等要有人戒备,坚守岗位,专人看管;发现震情要报告。

于是,中国减灾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幕拉开了:

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商店乃至街道居民和村舍农户,全都紧急动员起来,强令一切单位停工停产,人员撤至户外。空地上搭起帐篷,广场上停满了装有药品和食物的救灾车辆;电影院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医院住院病人都被转移出来;连拖拉机和大牲畜也都离开了可能会倒塌的棚圈。成千上万的人被疏散到滴水成冰的旷野上,人们裹着棉被棉大衣,在寒风里坐等着地震到来……

躲避地震的人们并不知道地震何时降临,暮色苍茫的辽南大地,有线广播和流动宣传车一遍遍发出严厉警告,阻止快要冻僵的人返回自己的住屋……

就在大地震发生半小时前,正在营口县礼堂参加军民春节联欢会的某野战军官兵和地方群众,接到紧急防震通知后当即中止联欢演出,组织撤离,地震袭来时他们刚刚撤完。十多秒之后,这个礼堂轰然倒塌,仅一名战士受伤,而几千人躲过了这场大劫难……

也是这个当口,大连至北京的31次特快列车驶进极震区的唐王山车站。司机忽然发现前方出现大面积蓝白色闪光,马上意识到是大地震来临之前的地光,当即减速,就在列车慢慢滑行中地震骤然袭来,但列车没有倾覆,全体旅客安然无恙……

19点36分,海城7.3级地震爆发。

震了!震了!果然震了!……旷野里,广场上,四面八方传出一阵阵尖声呼喊。当人们亲历了天灾降临的可怖瞬间后,心被重生的灯火照亮,痉挛的大地归于平复。

海城,以人类第一次在强烈地震之前成功预报,并采取防范措施从而大大减轻伤亡和损失的辉煌,载入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史册。

笔者对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偶然”与“必然”进行了多方查证。探访了与此相关的重要当事人,试图还原历史的本色——

海城地震前一年间,辽宁营口、海城一带接连发生了100多次小震,且越来越频繁,震级逐渐升高。省地震办预测意见是,近期在营口、海城一带很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并不断将震情上报,引起省委高度警惕。省委电话通知营口、鞍山两市,即日晚起,辽南地区海城、营口两县,所有人员都不要住在室内;生产队的牲口、农业机械也都要拉到室外。各级干部、党员、民兵全部下去,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在生产队和城镇居民区,用大喇叭广播动员群众。不听劝阻者,须采取强制方式。

2月4日,7.3级强烈地震发生了,灾情比估计的严重,救灾部队迅速到达灾区。时任省委书记的毛远新也前往海城、营口等地查看灾情,组织救灾。据灾后估计,如果没有发出地震预报,死亡人数将接近20万。

1975年9月下旬,毛远新到北京看望病中的毛泽东,汇报了海城地震情况。

毛泽东欣慰地说:听说你们有预报,损失不大,这很好啊!  毛远新说:别提预报的事了!发了预报后,我心里更加紧张,如果大地震迟迟不来,影响了生产和群众生活,那还不成了笑柄?我和省委还有何脸面去见关东父老?

毛泽东说:那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无非是后人再给你编一个“辽人忧地”的故事。P30-32

后记

静动皆风云,大道无形。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地震在地球上发生,不能不察其动因。尽管人们满世界地钻下深达数千米的窟窿眼,是想勘探其内部究竟,但地球这个庞然大物,却似乎没有感觉到丝毫痛痒,依然不理不睬,依然我行我素。众所周知,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见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成因机理的复杂性等因素,目前不仅中国,整个人类都还不能有效地、准确地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虽然现代科学已经让天文学家看到数百亿光年之外的遥远天体,可是人类对于赖以生存的地球的了解却显得如此“浅薄”。面对这种状况,人类该怎么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地震专家早就给了我们忠告:地震预报还处在探索阶段,要加强防范措施,选择安全可靠、远离地震活动断裂的场地,把房子盖牢固,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地球,与地球和谐相处……可是人们听进去多少,听懂了多少呢?忘得很快,丢得更快。

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因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总数的60%。近百年间,全球共发生造成20万人以上死亡的大地震三次,不幸的是有两次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特大地震,造成23.5万人死亡;另一次就是1976年的河北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24.4万人罹难;再一次就是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9.0级强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印度洋周边各国近30万人死亡。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又造成近9万人死亡和失踪。中国的领土面积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7%,中国领土上发生的地震约占全球陆地地震的33%,而为什么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占全球这一总数的近60%?造成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们有理由追寻答案。

就目前科学家对地震监测预报所掌握的技术和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而言,也可能只是浮光掠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整体化倾向,人们不再把地震的孕育、发生只看成是孤立的、小范围的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而看成震源区域与地体环境和空间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过程,并由此来研究地震前兆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努力有所突破,探讨出些许规律性的东西,在攻克世界难题中取得进展。即使能够对一次破坏性地震进行成功预报,如果房屋不抗震,地震还是要毁坏我们的家园,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社会后果。而眼下,最行之有效的防震减灾的途径是,在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及震害防御的同时,建立健全由地震部门、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防御体系。那才是真正筑起的“铁壁铜墙”。这是一项被日本、美国和南美国家等多地震国家证明是事半功倍的成功国策。只有实施这样的国策,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才不会再在中国重演,地震灾害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以减轻。

地震学科及地震预报这一命题已有不少学者、作家及媒体记者涉猎。各自切入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范围不同,所表达的观点、立场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我涉足这个领域并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后,便试图以1966年邢台地震拉开我国防震减灾的序幕为契机,记述我国多次著名破坏性地震的监测预报、应急救援、社会反应的真实过程,探讨地震研究的难度,剖析方方面面的矛盾,结识该领域的各等人物,描写他们的人生、命运和情感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了解“吃地震饭”的这个行业。因为这支队伍还是一株幼苗,希望得到呵护,得到理解,得到支持和鼓励。

对于地震预报的前景,但愿我的这本书能起到“吹鼓手”或者“打气筒”的作用。

也就在四年多的奔波采访和写作中,接二连三的悲痛降临头顶:2006年被秋雨浇透的一个早晨,家里突然打电话给我,老父亲病逝,速回!此时我正在东北一线采访,从辽南海城、营口穿行白山黑水间。好在此行已接近尾声,于是千里奔丧,在父亲灵堂和墓前守孝三日便匆匆赶回。2007年11月初,家里又电话告知,妹夫突发心梗,送医院没能抢救过来。一个正出力拉套的壮汉猝然离去,如同支撑这个家的顶梁柱訇然倒塌,这对失去丈夫的妻子和没有了爸爸的孩子的打击可想而知。时值我在新疆喀什、乌恰采访,回京后直奔老家,安抚唯一的妹妹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2008年春节大年初一,迎着南方的冰冻雪雨,我在急切赶往家乡的列车上,年逾八旬的老母亲病危卧床。母亲看到姗姗来迟的儿子,神情里却没有一丝埋怨的意思。声音微弱地说:儿啊,听说这些日子你一直在外边跑,这差事辛苦啊!要多注意身体……直到临终前,老母亲紧紧抓住儿子的手,一直没有丢开。正月初六,办完母亲的丧事,把悲痛默默埋在心底赶回了北京。按年前拟定好的采访计划和行程如期出发,奔赴上海、江西、湖北和重庆进行四省市联动采访。没曾想从重庆回来不久,“5·12”汶川大地震便爆发了!国难再一次临头,那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人类的伟大不仅在于对这个世界的创造,更在于对这个世界的记忆。一个爱忘事、没有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直面历史,信守本真,体现了一个科学家或作家的良知良能和道义担当。

微笑,是不屈的力量。

一颗泪珠,更能震撼人的心灵世界。

毋庸讳言,历史往往呈现出它诡谲的扑朔迷离的一面,但历史又是人类创造的。我们既要牢记历史,又必须正视历史,反思历史;把真实还给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只有这样或许才能让过去和今天衔接好,也让现在和未来衔接好。

人是可以为一个信念甚至一句话付出一辈子,守望一辈子,追寻一辈子的。所以,我想说的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我都敬重那些有着坚定信念,并为之付出毕生努力的人,敬重那些始终如一为理想而奋斗的人,敬重那些重情重义重责任重生命质量和尊严的人,敬重那些以生命为旗、灵魂为足而终生探寻行走的人……

于是,采访就有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流,而真正的交流是心灵的沟通。

于是,历史与现实便化作了情感在笔下流淌,你便聆听到生命与使命的交响。

于是,才有了这本书的问世,恳请朋友们赐教指正。

作者

2011年3月16日

目录

引子 探访中国地震的脉动

 1.记住这个日子

 2.心灵的拷问与煎熬

 3.跋涉于历史与现实的山川

第一章 邢台,废墟上筑起的里程碑

 1.大地震猝发人口稠密地区

 2.县委书记“上奏”,科考观测

 3.捕捉来自地下的“警告”

第二章 海城,震撼世界的奇迹

 1.锁定目标:海城一营口

 2.惊心动魄的11个小时

 3.营口的父母官们

 4.被强震击中的岔沟、丁家沟

 5.死守的石硼峪和金州台

第三章 血祭唐山

 1.谜一样的华北像凝固的海

 2.悲怆!京津唐保卫战

 3.大毁灭倒计时

 4.劫难日——7·28

 5.一道微弱电波发出之后……

 6.魂泊唐山

 7.殉道者

 8.夏日的闪电与命运的沉浮

 9.有关唐山大地震“机密”文档

第四章 震魔藏在美丽风景后面

 1.警报划破边陲夜空

 2.喜出孟连

 3.挥泪丽江

 4.大震告急天府之国

 5.千钧一发,“松潘一平武”被锁定

第五章 新一轮地震活跃期来势凶猛

 1.战栗的冰山再度血染

 2.诡秘的北纬39°线

 3.在阿里,与狼共舞

 4.沉默的天山潜伏着多少神奇的力量

 5.绝非危言耸听:天池火山一旦喷发

 6.对灾害的无知,比灾难更可怕

 7.海啸袭来,我们该怎么办?

 8.大三峡,你能防百年大水,你能抗百年大震

第六章 5·12大劫难

 1.泪水和怒火洗浇地震局

 2.把真相摊晒阳光下

 3.都江堰在哭泣

 4.子弟兵跳伞侦察灾情

 5.大震前夜,夫妻争吵为临报

 6.躁动中的残酷幽默

 7.“妈妈,你以后要笑对人生”

 8.面对大震巨灾的反思与警示

第七章 巴尔的摩论“剑”

后记 聆听忠告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内容推荐

地球的历史就是自然灾变的历史。

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见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成因机理的复杂等因素,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有效地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说,精确的短期临震预报还很难做到。

《大地的震撼》记录了我国多次著名破坏性地震的监测预报、应急救援、社会反应的真实现状,探讨地震研究的难度,解析地震预报的诸多问题,结识该领域的各等人物,描述他们的人生、事业和情感。作品敬重那些始终如一,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人,敬佩那些重情义重责任重生命重尊严的人,颂扬那些以生命为旗、灵魂为足坚守在地震预报前沿的人……

《大地的震撼》马泰泉所著。

编辑推荐

地震是人类最可怕的灾难。地球在宇宙大爆炸中分娩诞生,从此便在太空的浑浊冥暗、动荡不宁中孤独旅行。各种强大的力量都在对它发生作用,有来自外部的攻击,有来自内部的争斗。它最不理解和最不能忍受的是,人类对地球的忽略和掠夺,不把地球的命运看成是人类共同的命运。

地球发怒了。一次次撼天动地的大地震,时而由地震引发的海啸,正是从地球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撕肝裂肺般的呐喊!

在马泰泉的这本《大地的震撼》中,你不仅能读懂大地的震撼,也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这里记述的是一部饱蘸血与泪的人类求生存的悲壮史诗,一部石破天惊的大自然与人的命运交响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地的震撼(揭秘中国地震预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泰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57982
开本 16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0: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