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戏看人间(李渔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渔(1611-1680),中国清初杰出的喜剧作家,同时也是戏曲理论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园林艺术家、日常生活美学家、编辑家、出版家、养生家和史论家……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多面手和学术杂家;一生穷愁却风流倜傥,卖赋糊口,奋斗拼搏,著作等身,誉满青史,其《笠翁十种曲》和《闲情偶寄》等自问世以来畅销数百年,至今不衰;自17世纪起他的作品即传到日本,并流布英美各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名人。《戏看人间(李渔传)》作者杜书瀛广泛地搜集和占有历史资料,文字畅达文雅,真实地记述了李渔坎坷而光辉的生命历程。

内容推荐

李渔,一位勇于背离传统科举卖赋为生的孤独文人、一位妙笔生花戏说人间的喜剧大仙,一位疲于打假苦心经营的出版家,一位意趣高妙的园林建筑艺术家,一位风流好色却情深意重的魅力男,一位深谙日常生活美学的养生达人,一位著作等身却死无葬资的逝者……

《戏看人间(李渔传)》作者杜书瀛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以叙事夹议手法,纵向描写了李渔坎坷、丰富而独特的一生;同时对其作品的内容与写作背景进行赏析,横向展现了其所处时代的文化与社会风貌。

《戏看人间(李渔传)》是一本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的传记佳作。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从如皋到兰溪:科举梦及其幻灭

第一章 聪颖儿童 另类青年

第二章 五经童子

第三章 乡试:追求与受挫

第四章 战乱

第五章 乡居

第二部

走杭州:踏上“卖赋糊口”之路

第六章 寻找人生新起点

第七章 从《李氏五种》到《笠翁十种曲》

第八章 从《无声戏》到《十二楼》

第九章 成功的畅销书作家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三部

到南京:生命在奔波中辉煌

第十章 从翼圣堂到芥子园

第十一章 “一生多半在车船”

第十二章 李家班与生死恋

第十三章 《闲情偶寄》

第十四章 《一家言》

第四部

晚归西湖: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第十五章 一个打不垮的老人

第十六章 写作,直到最后一息

附录一 李渔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人自古就惯于寻根索源,特别是对自己的祖宗血脉,总要刨根问底儿,正本清源。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尤其如此。两千多年前的大诗人屈原《离骚》第一句话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把自己的根儿追溯到古帝“高阳”(即黄帝之孙“颛顼”)那里,并以此而倍觉荣耀。几千年来,这形成了一种传统,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无形中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中国人相识、交朋友,一般情况下先通姓名,紧接着就会问:“府上哪里?”“府上”者,就涉及家族来源、籍贯、出生地。那么,读者诸君阅读这本《李笠翁传》,初识传主李渔——李笠翁,自然想知道他“府上”(籍贯)哪里,出生何地。

通常一个人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同一的,而我们的传主李笠翁,籍贯和出生地却是两个地方。他在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之后出游楚地时,曾写给荆州太守李雨商一封信,里面白纸黑字确凿无疑地说:“渔虽浙籍,生于雉皋。”①即老家是浙江,出生在雉皋。

李笠翁籍贯的确是浙江。他的老家在金华城西五十里外兰溪县下李村,瀫水西鄙,龙门山下,一个盛产佛手、风景优美的地方。他家乃世代平民。查他们老李家《龙门李氏宗谱》:其远祖李炭在唐代从福建汀州长汀迁居浙江寿昌(今属建德市);李炭的二十四世孙李颂(字可大、号南冈居士,人们尊称万三公),于宋理宗宝祐三年乙卯(1255)从寿昌搬来兰溪龙门山下,即今之下李村,是为龙门李家始祖。从万三公到李笠翁,已经是第十四代了。我们也曾仔细寻找《龙门李氏宗谱》中有无光耀门庭的记载,结果所获甚微。人们发现,始祖万三公,是作为一位有能耐的客商在此扎根繁衍的,而商贾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虽能聚集一定的财富,却总是被人低视一等。此外,祖上无人有过显赫功名,也无人做过高官。只是到近几世,李笠翁的一个名叫李体忠的同房叔祖还算有些经历:《年谱》说这位叔祖万历二十八年和万历四十三年准岁贡乡试两登副榜,初任鄜州判官,陛升潼关卫参军——这算是他们龙门李家所得最高功名和最大官职了;然而同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相比,他的官阶也不过七品上下,区区芝麻官而已,犹如今天的科长、处长,多如牛毛;从血统上讲,李笠翁离这位叔祖家似乎比较近,但仅沾了个同族之光。再从《龙门李氏宗谱》搜寻,还发现一个远房叔祖名叫李廷佐,《宗谱》记载他治《易经》,例贡入监,任北京南城副兵马;再还有一两个县学生员和府学生员;再后来,就是李笠翁这样在院试中被提学大人亲自点为“院案首”,在全金华上上下下获得相当大的荣耀。还有,在李笠翁晚年或者身后,他有两个儿子中过秀才,但从未做过官。

李笠翁所说的“雉皋”,也就是如皋②,明清时代江苏北部、长江三角洲内一个商业相当发达的小城,这才是他的出生地。而且李笠翁从出生到青少年时代,虽然也回过几趟金华府兰溪县下李村老屋小住,而在如皋却生活了二十来年,连说话也操着苏北腔——他后来写的小说和传奇作品中的语言,也常常使用苏北方言。

为什么一个祖籍浙江的人会出生在距老家有千里之遥的异地呢?要说清楚,得费些口舌。

翻检史籍,我们知道,原来浙江金华一带在历史上向有外出“壮游”和经商的风气。明代有一位著名地理学家,名叫王士性①,他曾各地为官,深入考察风俗民情,在他晚年所著《广志绎》卷四中这样描述浙江民风:绍兴、金华二郡,人们大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人口繁多,本地房屋田地,大半不足以供养,于是那些心眼儿活泛、灵巧敏捷者进入都城找个差事度日,自九卿高官至闲曹细局无非越地之人,次等的做买卖,成为商贾,因此都门西南一隅,山阴、会稽、余姚三邑人的居所鳞次栉比。东阳、义乌、永康、武义万山之中,其人桀骜不驯、鸷悍飞扬,不乐于田间劳作,岛夷倭寇乱后,此地人多以白衣之身而至横玉挂印、做官为宦,次者亦立致千金之富,所以九塞、五岭满地浙兵,岛夷倭寇亦感到害怕。这里所说的金华郡,东阳、义乌、永康、武义万山之中,就是李笠翁的家乡一带;人们大多壮游在外,经商做买卖,是那里的风气。而且龙门李家的始祖万三公就是个商人,从那时起,这个家族就有经商传统。《龙门李氏宗谱》明确说:“本族外出商贾者多,故流寓于外者几三之二。”其中很多在江苏长江三角洲地区例如如皋、泰州、扬州等地经商乃至定居。李笠翁的父亲李如松就是一个从兰溪来如皋做药材生意的商人,而他的伯父李如椿则是如皋有名的“冠带医生”。何谓“冠带医生”?就是被官方认定、具有正式行医资格、医术高明的医生。他首先是给官员看病,给显贵看病,给有钱有势的人看病;其次,有余暇当然也给一般人看病,给农、工、士、商看病。李如椿、李如松兄弟,一个是有名望的医生,一个是会赚钱的药材商人,在如皋小城彼此照应,相得益彰,小有家产,日子过得还算富裕、惬意。

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农历八月,差几天就到中秋节了,李如松家传出喜讯:他的第二个儿子降生了。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这个孩子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七①,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他就是后来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的大戏剧家、大作家——当然这都发生在三十多年以后。

特别有趣的是,也是在如皋,也是在万历三十九年,还出生过另一位名人冒辟疆(名襄),他的生日比李笠翁早了差不多一百天,是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当年冒家可比李家风光多了,世代官宦,有权有势,拥有一座名闻四海的豪华园林——水绘园。冒辟疆也不比李笠翁名气小,他工诗能文,著述甚多,是明末复社成员,与桐城方密之(名以智)、宜兴陈定生(名贞慧)、商丘侯朝宗(名方域),并称“四公子”,明清易代,誓不为官,富有民族气节,毛泽东曾有一段话称赞他:“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②而且冒辟疆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之间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几乎尽人传诵。冒辟疆也与李笠翁一样痴迷戏曲,拥有家庭戏班。奇怪的是,这两位同年、同地出生,有着共同爱好,又都是著名作家,而且有差不多一二十年的时间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却并无交往。冒辟疆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十三岁时去世,比李笠翁多活了十四年。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有着共同的朋友:钱牧斋、吴梅村、龚芝麓、余澹心、尤展成、陈维崧……令人不解的是,无论李笠翁、冒辟疆两人的著作,还是他们两人共同朋友的著作,以及当时其他人的任何著作,却从中找不见片言只语记载冒、李二人交往活动。我们现在也许只能从他们之间的家庭出身、文化环境等的巨大差异找原因了:一家是商人,一家是官宦,地位过分悬殊;李笠翁家当年在如皋的药店,与冒辟疆家水绘园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李笠翁家这个药店虽然离冒辟疆家的水绘园只有一二里地,然而水绘园的一堵墙把他们隔开,两种文化环境,两种生活方式,两种家庭教育……等级森严,界限分明,墙里墙外两重天。后来,他们的生活和作品风格,一雅一俗,又有天壤之别,相交也难。

由此更可见出李笠翁家的确是平民。P5-9

序言

李笠翁何许人?清代初期家喻户晓的大戏剧家、今人誉之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也。他活着的时候常常被称为“怪物”、“异人”,以其行为不合时俗而作品标怪立异也。

李笠翁生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名渔,笠翁是他的号。他虽主要以喜剧噪世,却同时也是戏曲理论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园林艺术家、日常生活美学家、编辑家、出版家、养生家和史论家……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多面手和学术杂家;但他杂而能专,专而能精。

他出生在一个药商家庭,生活于明清变革之际,饱受战乱之苦而在时世煎熬之下挣扎着闯荡出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生。自四十岁左右,由于各种机缘,李笠翁在杭州开始了他“卖赋糊口”的职业写作生涯,创作传奇(即当时的戏曲,主要是喜剧)、小说和诗文等,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职业作家之一。五十岁左右移家南京,继续写作,并且开办“芥子园”书社——集编辑、出版、销售于一身,还组织家庭戏班演出。其间,他数度以著名戏剧家、作家身份遍游祖国东西南北,广泛结交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为生计而奔忙不息。约六十七岁,以“首丘之念”而归杭州西湖边上的层园,仍笔耕不止。康熙十九年庚申阴历正月十三日,于负债累累、穷愁潦倒之中去世,由其好友钱塘县令梁冶湄捐资办理后事,享年六十九岁。但直至停止呼吸前一两个月,还在操笔为《芥子园画谱》和毛纶(号声山,毛宗岗之父)批本《三国志演义》等书撰写序言。

李笠翁一辈子以写作维生,而写作也即他的生命。

也许是由于天性,也许是商人家庭的某种影响,也许是被不安定的时代不安定的生活所熔铸,也许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发生作用,赋予了李笠翁一颗不安定的跃荡的灵魂和过分活泛却又坚忍不拔、熟悉传统而又“自我作古”(颇类似于近代西方卢梭、托克维尔等人所谓“自我统治”,即个体不服从他人的意志)的性格。他一生不断流转四方,迁徙居所,像一个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牧民,挑选“水草丰盛”之地就食。他从不满足现状,总是不守常规,违反时俗,不断追求新异,想人所不敢想,道人所未曾道,醒人、骇人、雷人。他的传奇和小说总是语破天惊,能“救得人活,又笑得人死”(杜濬《无声戏》第一回眉批)。

李笠翁所创作的喜剧让人们一直笑到现在,他的许多剧目今天还在以昆曲形式或改编为京剧和其他剧种而反复上演。而且李笠翁早就走出国门,十七世纪起他的作品就流布于日本,“德川时代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不立举湖上笠翁者”(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之后的二三百年,笠翁作品又被译成各种文字越过重洋,远达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意大利、俄罗斯和美利坚等国。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作家。

李笠翁“卖赋糊口”的职业创作之路,在十七世纪的中华帝国茫茫黑夜之中,透露出一丝未来季节的曙光。他是严寒里奇迹般飞出来的一只未来季节的燕子。他是专制体制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的精神异己者。他是市场经济自然萌生期在精神领域长出的一根幼苗,不管它多么稚嫩脆弱而且浑身沾满帝国专制体制下的精神痕迹,却代表了一种未来事物的萌芽。他的道路是超前的道路——几乎超前了三四百年,直到二十世纪,中国的职业作家才在种种压制之下开始成批出现;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下的职业写作道路才逐渐成为许多作家不得不走的道路。

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李笠翁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甚至毁誉参半,但是经过历史的沙淘和沉淀,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他的确是一位大家;而且,在他生活的时代,他也实在不合流俗——他是一个敢于挑战世俗观念,不唯书、不信邪的名副其实的“怪物”。

读者诸君,如果你有兴趣,是否乐于同本书作者一起,走进这位大家和“怪物”的生活世界,窥探他的艰辛和浪漫,眼泪和欢笑,看看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

后记

承担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李渔传》的写作任务,不但在我的“计划”之外,而且在我的“意料”之外。2013年初春,在老友西来兄热情推荐之下,偶然间走到该丛书之中——我对人戏称是心甘情愿受西来“裹挟”,懵懵懂懂却十分愉快“上山”的。进了山门,看到各路大仙云集,队伍相当壮观。我乃此界小巫,颇有“自惭形秽”之感,觉得这碗饭不好吃。

我之所以被选中写《李渔传》,大概是一些人误认为我是李渔研究专家。其实,我只是“半个”研究李渔的人而已。一九七九年受老师蔡仪先生之命,为他主编的《美学论丛》写了两篇有关李渔戏剧美学的文章,接着又写成《论李渔的戏剧美学》一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印行。从此作为“副业”,几十年间断断续续涉笔李渔,出版过《李渔美学思想研究》、《李渔美学心解》,校注、评点过《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注释过《怜香伴》传奇,而我的“主业”,始终是文艺学、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偶尔写点儿散文之类。由此可知,我的李渔研究很不“专业”,说我是李渔研究专家实在夸张;恰切说我于李渔研究,不但是“半个”,而且是“业余”。

而且,在写作李渔研究文章时我还曾犯过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一九八三年第六期《文史哲》发表的拙文《李渔生平思想概观》,依据朋友在蒲松龄故居发现手抄李渔词稿并蒲松龄在苏北宝应县做幕僚时曾有戏班为知县孙惠祝寿等资料,未经认真考证即推断那戏班即李渔家班、李渔和蒲松龄有过一次接触,此后误导学术界和文艺界多年。一些李渔研究的学术论文,特别是收入《李渔全集》的《李渔年谱》,还有多部李渔传记,均依此说;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描写李渔生平的话剧《风月无边》,开始即李渔、蒲松龄相见;二○一一年为纪念李渔四百周年诞辰而演出的文艺晚会,一上来就是大段李渔与蒲松龄友谊的戏,我坐在台下,看得脸上火辣辣的。我乃罪之魁、祸之首也。我已在许多场合做过检讨,今特再正式予以纠正:依照现有历史资料,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李渔与蒲松龄曾经会面或有过其他直接交往;相反,他们二人相见的机会几乎没有(我的朋友黄强教授以及另外一些专家已经做了认真考证)。借此机会,我诚恳向学术界谢罪。

我作为李渔研究者虽是“半个”,但写作《李渔传》却是“全心”。当我正式接受了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李渔传》的写作委托之后,深感这是一件于中国文化事业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因此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于是从二。一二年初春起,我便搁下了手头正在进行中的一部书的写作以及所有其他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李渔传》的创作中来。我的不算太小的写字台上,撤去了看似杂乱而实则有序的其他书籍,全部换成有关李渔的资料——它们像两座小山高高地堆在我写字台两边,中间留了一条“峡谷”安置笔记本电脑,我就在那“峡谷”中敲击电脑键盘。从那时起,我犹如鬼魂附身,脑子里每时每刻总有一个李笠翁在飘动,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时而在空中与我说话,时而在睡梦中把我叫醒……使我像着了“魔”似的魂牵梦绕、寝食不安(直到现在其“阴魂”依然没有散去)。半夜睡不着,忽然想到一个细节,怕忘了,赶紧开灯记下来。夏天到美国探亲(这是原本计划好、预订了机票的),也没法甩掉这个“魔”。女婿习惯于夜间在客厅工作,到凌晨三点他关灯休息;而我则习惯于大清早干活,于是三点左右,他关灯不久,我即开灯,接他的“夜班”,打开笔记本电脑写我的《李渔传》。为了查阅资料,女婿驱车载着全家从怀俄明州到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那是我在美国度过的一个“与魔共舞”的夏天!李笠翁搅得我没法陪外孙和外孙女踏踏实实玩耍,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我写《李渔传》遵循了丛书编委会给它的两个基本规定:一是真实性(不能虚构,但可有合理想象),一是文学性(要有可读性,有文采)。我认为这是撰写传记文学的根本原则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准此,《李渔传》须是一部严肃的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学传记,应该真实性和文学性并重,而真实性是它的基础。因此在创作中我所努力追求的理想状态是,所写内容都真实可靠,有根有据,有文献可查——我想让它经得起历史检验,而且经得起专业人士的查证;在真实性基础上,讲求文学性、可读性。我企望它能够雅俗共赏:既要让尽量多的一般读者看懂和喜欢,为他们呈现出一个具有一颗不安定的灵魂,永不满足现状,总是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开拓创新,勇于挑战成见,爱做翻案文章,惯于自我作古,任凭干难万险也不低头、不退缩、不认输,穷愁半世却积极乐观,风流倜傥而才思敏捷的李笠翁,创造出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文学形象;也要让文化品位较高(甚至专业)的人士所欣赏,吸收李渔研究的最新成果,纠正以往某些疏漏和错误,写出我心目中一个真实可信而有血有肉的戏剧家、小说家、美学家李笠翁,具有学术价值。只是由于本人能力和才识所限,可能还达不到这个目标,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从接受《李渔传》的写作委托到现在,我一共写了四稿。其问,心无他鹜而集中进行传记创作的时间,不过一年半左右,但是,其实我是用了几十年有关李渔的几乎全部积蓄的。我实地考察过李笠翁老家浙江兰溪和金华,沿兰江北上循李渔当年从故乡赴省城乡试路线到富春江,辗转到了李渔走上“卖赋糊口”之路、创作传奇和小说达十年之久,并且晚年又选作归宿之地的杭州;我走访了李渔出生地江苏如皋,找寻当年李渔家药铺究竟开在什么地方,还到如皋城外传说李渔读书的老鹳楼故地,发思古之幽情;我又探寻了李渔在他的生命辉煌期生活了十六七年的南京翼圣堂和芥子园遗址,以及李渔水路出游的母港燕子矶码头……在写作中,我除了依照丛书编委会专家(学术组的刘彦君研究员和文学组的贺绍俊教授)提出的宝贵而中肯的审读意见,进行了两次大幅度修改之外,还得到了许多李渔研究专家和朋友的热情帮助,如扬州大学黄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沈新林教授、李渔裔孙李彩标研究馆员、南通大学钱健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张维昭博士、如皋水绘园康爱华女士,近在我身边的黎湘萍研究员、陈定家研究员、范希春研究员及夫人……以及李渔研究会、兰溪市委宣传部、如皋市委宣传部,还有南京市、兰溪市、如皋市的许多朋友。尤其是黄强和李彩标二位先生,他们可谓是我的写作顾问,我不但吸收了他们的许多高见和研究成果,而且写作中遇到什么疑问和难题,随时向他们请教。在此一并致以衷心谢意。

我还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陈晓帆女士。她是一位认真负责、辛勤敬业、善解人意的编辑。尤其使我感动者,她善于与作者沟通,尊重并给予作者以充分的理解,珍惜作者的劳动。我们进行了愉快而坦诚的合作。

我深知自己的“活儿”远非完美、精细,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2013年7月5日于北京安华桥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第一个敢于挑战传统人生模式的文人,李渔是勇敢的。他试图逃离士子们已走了千年之久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以自己的笔为生。于是,瞄准了观众和读者需求,他写戏,演戏,经营戏;他写书,编书,经营书……本传中他那充满活力的生命形态,使你能够清晰地触摸到来自历史深远处的层层微澜。

——文史专家 刘彦君

作者将平易的语言与严谨的学术性融合起来,朴实中透出典雅。本传强烈突出了传主的具有“不安定”灵魂以及永远着眼于创造和创新的性格魅力。

——文学专家 贺绍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戏看人间(李渔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书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1155
开本 16开
页数 4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6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3229769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