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滨孙飘流记(上下)/名著导读名师中考试题训练与解析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从此就经常坐这只长舢板出海捕鱼。因为我捕鱼技术高明,所以每次出去他总是带着我。有一次,他约定要与当地两三位颇有身份的摩尔人坐我们的长舢板出海游玩或捕鱼。为了款待客人,他预备了许多酒菜食品,并在头天晚上就送上了船。他还吩咐我从他大船上取下三支短枪放到舢板上,把火药和子弹准备好。看来,他们除了想捕鱼外,还打算打鸟。

我按照主人的吩咐,把一切都准备妥当。第二天早晨,船也洗干净了,旗子也挂上了;一切安排完毕,我就在舢板上专候贵客的光临。不料,过了一会儿,我主人一个人上船来。他对我说,客人临时有事,这次不去了,下次再去,但他们将来家里吃晚饭,所以要我和那个摩尔人和小孩像往常一样去打点鱼来,以便晚上招待客人。他还特地吩咐,要我们一打到鱼就立即回来送到他家里。这些事我当然准备一一照办。

这时,我那争取自由的旧念头又突然萌发起来。因为,我觉得自己可以支配一条小船了。主人一走,我就着手准备起来,当然不是准备去捕鱼,而是准备远航。至于去哪儿,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也没有考虑过,只要离开这儿就行。

我计划的第一步,先借口对那个摩尔人说,我们不应当自说自话吃主人的面包,得自己动手准备船上吃的东西。他说我的话非常对,就拿来了一大筐当地甜饼干,又弄了三罐子淡水,一起搬到舢板上。我知道主人装酒的箱子放的地方;看那箱子的样子,显然也是从英国人手里夺来的战利品。我趁那摩尔人上岸去的时候,就把那箱酒搬上舢板,放到一个适当的地方,好像主人原来就放在那儿似的。同时我又搬了六十多磅蜜蜡到船上来,还顺便拿了一小包粗线,一把斧头,一把锯子和一只锤子;这些东西后来对我都非常有用,尤其是蜜蜡,可以用来做蜡烛。接着我又想出了一个新花样,他居然天真地上了圈套。这个摩尔人的名字叫伊斯玛,但大家叫他马利或莫利,所以我也这样叫他。“莫利,”我说,“我们主人的枪在船上,你去搞点火药和鸟枪弹来,也许我们还能给自己打几只水鸟呢!我知道主人的火药放在大船上。”“对,”他说,“我去拿些来。”果然,他拿来了一大皮袋火药,足有一磅半重,可能还要多些。另外,他又拿来了一大皮袋鸟枪弹和一些子弹,也有五六磅重。他把这些全部放到舢板上。同时,我又在大舱里找到了一些主人的火药。我从箱子里找出一只大酒瓶,里面所剩酒已不多。我把不多的酒倒人另一只瓶中,把空瓶装满火药。一切准备停当,我们便开始出港去捕鱼了。港口堡垒里的士兵都认识我们,所以也不来注意我们。我们出港不到一海里光景就下了帆开始捕鱼。这时,风向东北偏北,正与我的愿望相反。因为,假如刮南风,我就有把握把船驶到西班牙海岸,至少也可到西班牙西南部的加第斯海湾。但我决心已下,不管刮什么风,只要离开我现在呆的可怕的地方就行;其余一切,都听天由命了。

我们钓了一会儿鱼,一条也没有钓到;因为即使鱼儿上钩,我也不钓上来,免得让那摩尔人看见。然后,我对他说,这样下去可不行,我们拿什么款待主人啊。我们得走远一点。他一想这样做也无妨,就同意了。他在船头,就张起了帆;我在船尾掌舵。就这样我们把船驶出了约三海里,然后就把船停下,好像又要准备捕鱼似的。我把舵交给摩尔小孩,自己向船头摩尔人站的地方走去。我弯下腰来,装作好像在他身后找什么东西似的。突然,我趁其不备,用手臂猛地在他裤裆下一撞,把他一下推人海里。这个摩尔人是个游泳高手,一下子就浮出海面。他向我呼救,求我让他上船,并说他愿追随我走遍天涯海角。他在水里像鱼,游得极快,而这时风不大,小船行驶速度很慢,眼看他很快就会赶上来。我走进船舱,拿起一支鸟枪。我把枪对准了摩尔人,并对他说我并没想伤害他,如果他不胡闹,也不会伤害他。我说:“你泅水泅得很好,你完全可以泅回岸去。现在海上风平浪静,就赶快泅回去吧。我是不会伤害你的。要是你靠近我的船,那我就打穿你的脑袋!我已决心逃跑争取自由了!”他立即转身向海岸方向游回去。我毫不怀疑,他必然能安抵海岸,因为他游泳的本领确实不赖。

本来,我可以把小孩淹死,带上那个摩尔人,可我怎么也不敢信任他。前面提到过,那个摩尔小孩名叫马列司科,但大家都叫他“佐立”。那摩尔人走后,我就对他说:“佐立,假如你忠于我,我会使你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但如果你不打自己的耳光向我发誓,如果你不凭着穆罕默德起誓效忠于我,我也把你扔到海里去。”那孩子冲着我笑了,并发誓忠于我,愿随我走遍天涯海角。他说这些话时神情天真无邪,使我没法不信任他。

那个摩尔人在大海里泅着水,我们的船还在他的视线之内。这时,我故意让船逆着风径直向大海驶去。这样,他们就会以为我是驶向直布罗陀海峡(事实上,任何有头脑的人都会这样做)。没有人会想到,我们会驶向南方野蛮人出没的海岸。到那儿,我们还来不及上岸,就会给各个黑人部族的独木舟所包围,并把我们杀害;即使我们上了岸,也不是给野兽吃掉,就是给更无情的野人吃掉。

P20-22

作者简介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成为英国长篇小说的开路先锋,享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尊称。他生于伦敦一个以经商为业的中小资产阶级家庭,早年经商遭破产,在多种行业中谋职。1715年开始创作小说,1719年发表靠前部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20年完成《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上校》和《罗萨娜》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等传记。
郭建中,浙江大学资历教授,资历翻译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论著有《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文化与翻译》等;主要译著有《杀鹿人》《鲁滨孙飘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等。翻译和主编《外国科幻小说译丛》(50余册)和《科幻之路》(6卷)。还编纂和翻译《中国语言文化背景汉英双解词典》《麦米伦百科全书》《世界英语俚语词典》等辞典。获1991年世界科幻小说协会颁发的“恰佩翻译奖”和1997年北京靠前科幻大会科幻小说翻译奖——“金桥奖”。现为浙江翻译协会名誉会长。
冯淑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先后被评为“科研型教师”“五星级教师”“靠前教师”等。曾被中央电视台聘任为“中学生频道”名师讲堂授课教师,担任《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探讨》特约编委。现为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书评(媒体评论)

《鲁滨孙飘流记》体现了人类的普遍性。

——[英]柯尔律治

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都应该先读读这本书。

——[法]卢梭

目录

上册:

推荐序——“名著导读·名师中考试题训练与解析”丛书

译序

弁言

鲁滨孙·可罗索的一生及其历险

下册:

名著导读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二、故事梗概

 三、人物简介

 四、精彩片段赏析

 五、文学特色与艺术价值

 六、本书最适合的读书方法介绍

 七、本书最值得读与最难理解的内容

 八、名家评论

名师中考试题训练与解析

参考答案

序言

拙译《鲁滨孙飘流记》第一版自1996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和好评。我趁此次再版的机会,特撰此新序,简略介绍一下小说大师笛福及其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

关于笛福的生平及其《鲁滨孙飘流记》一书的成就,已有许多前人名家评说,我就不想多费笔墨了。一句话,笛福一生(1660-1731年),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期,《鲁滨孙飘流记》是其第一部小说,形象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处在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塑造了那个时期资产阶级一个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不同时代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宗教人士、文学史家和文艺评论家,可以从各个角度解读《鲁滨孙飘流记》,但一般读者,不论是青少年或中老年,都只把其作为一部冒险小说来阅读消遣而已。这部小说之所以风靡当时而又历久不衰,并不是因为历代评论家的种种褒扬,而是因为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孙飘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

简单来说,《鲁滨孙飘流记》有两个主题:一是肉体的拯救,二是灵魂的救赎。求生是人的本能。鲁滨孙流落荒岛,为了求生,自力更生,最终获得拯救。在荒岛生活的二十七年中,他以读《圣经》自娱,最终成了上帝虔诚的信徒,从而让灵魂获得了救赎。书中有关宗教的描述,则与英国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今天,《鲁滨孙飘流记》被誉为英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小说之所以被称为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一是因为笛福一反16-17世纪小说从神话、历史、传说中取材的传统,而是以现实的普通人的独特经历作为叙述的对象;二是更因为笛福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生活,其主要特征是逼真的细节描写,读者可以从笛福描写主人翁鲁滨孙怎样耕种作物、做面包、建造住所、制造独木舟等的过程中,领略其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和逼真性。

但在当时,它只是一部畅销的通俗小说而已,连粗通文化的厨娘也人手一册。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三点:一是小说主人翁是个像读者自己一样的普通老百姓;二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三是叙事语言通俗易懂。因此,作为一个译者,翻译《鲁滨孙飘流记》,既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部文学名著,又要用通俗易懂、流畅通顺的语言,讲述一个冒险故事。这三点是我重译《鲁滨孙飘流记》的出发点。

重译文学名著,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有前人的译本可参照,不论在理解和表达上均可有所借鉴;不利的是前人恰到好处的译文难以改进。若为显示与前人不同而硬作新译,则反而会弄巧成拙;若沿用前人译文,又有抄袭之嫌。重译者就处于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就这一点而言,不利甚于有利。以《鲁滨孙飘流记》为例,至少有两种较有影响的译本:(1)林纾译本(与曾宗巩合译),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方原译本,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版本是1937年商务印书馆徐霞村版本的修订版。方原是徐霞村先生的笔名。小说原著标题为:《鲁滨孙·克罗索:约克郡水手鲁滨孙·克罗索的一生及其离奇冒险》。可是,自从林纾恰如其分地定名为《鲁滨孙飘流记》之后,有谁能想出比“飘流记”更好的译名呢?为此,我的译本在编者序言(郭译“弁言”)后面和全文开始前,加了一页,书上“鲁滨孙·克罗索的一生及其历险”,以补充译出笛福原文的书名。

我在重译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使语言更现代化,更通俗易懂。个别地方略作引伸,以前后映衬。例如小说一开始介绍“克罗索”这一姓氏的来历。鲁滨孙的父亲是德国人,姓kreutznaer,“but by the usual corruptlon of words in England,we are called…Crusoe,…”其中corruption一词,在前译本中都简单地译为“变化”或“转讹”,结果译文成为“由于英国语音的变化”或“由于英国语言的转讹的关系”,意思含糊而有歧义。其实,corruption在这里是指英国人读这个德国姓名发生了语音上的变化,故不厌其烦地译为:“由于英国人读‘克罗伊茨内’这个德国姓,发音就走了样,结果大家就叫我们‘克罗索’……”。

二、地名、人名及其他专有名词,一律从现在的统一译名,唯主人公“鲁滨孙”因沿用已久而未改。按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二次修订本),应为“鲁滨逊”。尽管现在出版的不少其他译本有用这个译名,但我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在有影响的文学史或文学评论中,大家习用的还是“鲁滨孙”这个译名。这可能是因为自林纾译为“鲁滨孙”之后,方原(徐霞村)的两种译本也都沿用了这一译名之故。

三、现今书名绝大部分译本用“漂流记”,故大部分译本的书名是《鲁滨孙漂流记》。但我在翻译这部名著时,仍沿用传统的译名“飘流记”。这倒不是我不知道“漂流”与“飘流”通义。这在汉语词典上都是标明的。但“飘”字除具有“漂”的一些意义外,还有“随风摇动或飞扬”之意。杜甫《赠李白》诗有“秋来相顾尚飘篷”,曹植有“清风飘我衣”之句。故Gone with the W1nd译成“飘”,而今出版时也没有改成“漂”。傅东华先生在《(飘)译序》中解释道: “‘飘’的本义为‘回风’,就是‘暴风’,原名wind本属广义,这里分明是指暴风而说的;‘飘’又有‘飘扬’、‘飘逝’之义……”鲁滨孙被暴风雨刮到荒岛上,故“飘”比“漂”更能体现原著的意思。故我的译本的书名为:《鲁滨孙飘流记》。

四、对小说中引述《圣经》的地方,加了注释。这方面不少得益于原版本的注释。  五、对某些地名、历史事件作了考证,详加注释,并纠正了前译中的一些不确切之处。例如,鲁滨孙第一次航海遇难,船只曾停泊在雅茅斯港外的锚地。该港口有一条河流入海湾。原文只用了“River”一词。查该河应为“耶尔河”,但前译本均称“泰晤士河”,而泰晤士河是从伦敦入海的。

六、纠正了前译本中的一些误译,补充了一些漏译之处。仅以原著中的“编者序”(本译作中译为“弁言”)为例。序言第一句就说,这是一个private Marl的历险记。private一词在前译本中均译为“私人的”冒险经历。其实,在此意为plain,即一个“普通人”的冒险经历。这一点,笛福同时代的不少评论家就指出,小说之所以深受大众欢迎,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笛福写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离奇遭遇。有些评论家就用了plain一词,亦可作为佐证。而小说的文学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笛福描写了一个平民百姓离奇历险的一生。再如,序中最后有这么一句话:“And however thinks,because al1 such things are dispatch’d,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it,as well as to the Diversion,as to the Instruction of the Reader,will be the same;……”前译本均译为“他更认为读者从它里面无论就消遣来说、就教训来说都可以同样地得到益处,因为在这些方面的内容它都具备;……”在这里,译文与原文的意思相去甚远。其实,序是笛福冒充编者的名义写的。此句前半句是说,书中所记述的一切都是事实,没有任何虚构的痕迹。接着笛福再次强调这一点,编者也未对原作的文字作任何加工修饰。作为编者,“(He)thinks…that the improvement of it…will be the same as well to the Diversion as to the Instruction of the Reader,because all Such things are dispatch’d.”因此,此句的正确理解应是:“读者阅读这类故事,一般也只是浏览而已,因而编者认为无需对原作加以润色,因为这样做对读者在教育和消遣方面都毫无二致。”笛福这样说是为了强调故事的真实性。另外,前译本中有些误译是由于不了解词义的历史演变而引起的。如小说中多处用到admiration一词。此词今义为“钦佩、羡慕”之意,但在十八世纪的笛福时代,则为“惊讶、震惊”之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作为重译者,纠正前译本中的一些误译,并不一定说明重译者比前译者高明多少。因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论对英语语言本身,还是对有关作者和作品的研究,都进一步深入了。在这方面,重译者处于比前辈更有利的地位。他有更多、更完善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可供查阅。因此,重译者的任务除了使语言现代化之外,就是要利用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改善前译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学名著在不同时代均要不断重译,才能日趋完美。  最后,想对重译所依据的版本略作交待。重译所依据的原作,是“诺顿异文校勘版”。这是迈克尔·希纳格尔以1719年4月威廉·泰勒出版的《鲁滨孙飘流记》第一版为基础,参照泰勒当年出版的其他五版而编辑、校勘的权威文本。这六个版本均经笛福亲自审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曾参照过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纳德·克劳利的校勘本。这两个版本除在个别标点上略有差异外,文字上均无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得益于上述两个译本的注释,以及诺顿版附录中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评论。

郭建中

2016年11月17日

内容推荐

丹尼尔·笛福著的《鲁滨孙飘流记》讲述了鲁滨孙在乘坐的大船意外沉没后,与狂风巨浪搏斗,最后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求生的故事。为了生存,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种种困难,独自一人建造住所和船只,打猎、捕鱼,圈养动物,救出被人追赶的俘虏……最后终于获救,告别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荒岛,随船返回英国。

本书是“名著导读名师中考试题训练与解析丛书”之一。

编辑推荐

本书由特级教师冯淑娟主编,专家顾之川担任顾问,再现了丹尼尔·笛福原著《鲁滨孙飘流记》的精髓。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是名著,下册提供精彩导读,让学生迅速掌握读懂名著的钥匙,提升阅读技能。还配套中考试题训练与解析,融合了特级教师多年教学智慧的结晶,可检验阅读效果,并帮助读者更轻松地备考中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滨孙飘流记(上下)/名著导读名师中考试题训练与解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丹尼尔·笛福
译者 郭建中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47800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17-01
首版时间 2017-01
印刷时间 201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初中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438
CIP核字 2016304548
中图分类号 G634.303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