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街回响(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在历史的长街上,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主流,是芸芸众生,正是这芸芸众生的人心向背,成为了政治、经济制度构建、改造甚至更替选择的最终主宰。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日: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日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对李鸿章本人,梁启超的评价不仅简明扼要,且相当深刻:“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从中,人们可以看出,对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梁启超的评价是多层面的,因而也是复杂的。从“无咎无誉”的“庸人”,到“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非常人”,梁启超是想说“非常之豪杰”、“非常之奸雄”是不同一般的“非常人”。“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对于“非常人”来说,“盖棺论定”是困难的。因为“非常人”所言所行,其当世之利弊及后世之利弊,厘清和认知起来,必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公道自在人心。不论是当世人之心还是后世人之心,对任何一个“非常人”,历史还是公正的。这里,衡量的标尺,关键在于是否维护了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

梁启超对人作了“庸人”、“常人”、“非常人”的分类。其实,芸芸众生,元气饱满,多蓄鱼龙。“非常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曾经是普普通通的人,都离不开某个时代的背景。刘邦失意落魄之时,被当成“市井无赖”,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绝不是什么“非常之豪杰”。在历史的长街上,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主流,是芸芸众生,正是这芸芸众生的人心向背,成为了政治、经济制度构建、改造甚至更替选择的最终主宰。芸芸众生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如滚滚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巨轮,势不可挡地前行。“非常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显赫”的“名人”。顺势而为者,可成为“非常之豪杰”;逆势而为者,会沦为“非常之奸雄”。看清楚这一点,对于政治家来说,是十分紧要的。

四心

一个社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越多,社会就越稳定和谐,就会出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文化文明成果丰硕、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孟子·公孙丑上》中有几句话值得细琢磨:“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从“侧隐之心”、“羞恶之心”,到“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颗心,放在人身上,人才具有“仁”、“义”、“礼”、“智”,才能成为品德完美的人。这是对天下所有人的“基本要求”。联想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更能理解孟子强调个人修养重要性的深刻内涵。人生一世,来来去去的轨迹,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的价值客观上总有公论,所言所行,大益于社会,还是小益于社会,大害于社会,还是小害于社会,天知地知人知。这“人知”,又分“今人知”和“后人知”。“今人知”有“时评”,“后人知”有“后评”。对于个人来讲,处于某一时空中,有顺逆成败之分别,有际遇感受之差异。外部的环境、条件,许多时候,是个人无法选择、左右的。这是历史的局限因素。但个人的作为,“主动创造”的空间仍是广阔的。不论哪个时代,都有富有时代特征的文明成果。这文明成果,便是这个时代里的人在辛劳耕耘后收获的。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社会如果形成良好的教化激励机制,汇聚起集体的真善美的力量,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兴旺发达。一个社会,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人越多,社会就越稳定和谐,就会出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文化文明成果丰硕、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大学》中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从“天下之本”、“国之本”、“家之本”,仰看千古兴衰轨迹,人们还可以延伸思想,体悟“身之本”的内在深意。P9-13

目录

序言

遥途

正生

善信

公正

毁誉

四心

概用

译者

古戏

对应

不朽

史师

非凡

学术

暖流

完善

向往

瑚琏

进退

务实

忠告

标尺

恒产

顿悟

遐想

时变

史田

巅峰

史品

贫富

真言

文风

始点

四友

顺势

适劝

风尚

求实

沿途

误差

无形

感旧

共识

理财

道为

同异

师者

知人

慎处

五人

深邃

简繁

官风

文志

智勇

背景

谪居

表里

自知

记论

聚合

胸怀

责任

抱负

自醒

向背

赏罚

再看

虚实

说听

用人

疑瑕

尚志

无名

秦俑

古人

践履

诗茶

山林

忽略

同船

士赞

言行

见微

乐本

序言

人生一世,只在史街一程一段。身处某一时空,近见远望,“见到”的只是“局部”,甚至只是“边角”。更多的“未见”,或在“从前”,或在“身后”,隐藏于远山瀚海,莫测其高,难量其深。这种客观上的“局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人与人作为上的差异,一定是另有一番根因。

史街蕴涵着无限的奇光异彩。千百年前的预言,过了许多的春夏秋冬,变成“现实”、“事实”、“真实”,竟赫然出现在世人眼前:在那么久远的时候,有人就能见微知著,看到了当时谁都懵然不知的“前景”。微尘里察觉千钧,必是大有大无的境界。

史街风云际会,变化万千。水、土、火各有其性,似不相容。而土加水成泥,泥塑成形置于火中,陶瓷终成。看似矛盾之物,“合和”在一起,物理重组和化学反应,竟可出彩出新,焕然闪亮。善治者,无论遇有多少矛盾,都能收获“合和”的硕果。

对个人来说,在某一时空与他人同处相识的机会稀少珍贵,摆脱孤单和寥寂而相知共事成业则更为不易。

满树的花朵,开自一缕春风。遍地的落英,因是一场骤雨。万物来去,由因而果,由果而因,简单而又复杂。旧的一幕刚落,新的一幕又启。千年万载,川流不息,转换不止。许多人,许多事,许多因,许多果,“看见了”,不一定“看仔细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听见了”,不一定“听仔细了”、“听清楚了”、“听明白了”。当世之人,有“看”的时间,有“听”的机会,但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使“易”变“难”,“咫尺天涯”是常见现象。“后人”,有了更多的“看”和“听”的时间和机会。

历史的纵向演进、横向迂迥,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在史街的平直处、平淡时,往往引不来关注的目光。而转弯处,尤其是转大弯、转急弯的地方,往往生发奇异的壮剧大戏。总有一些人,忧民生,治沉疴,不惜气力甚至生命,涉险境,赴刀山,下火海,所作所为、所说所言,惊天地,泣鬼神,震人寰……青山忠骨,江河丹心。他们甘心负累,善作大为,虽只一生一世,却是一万年不朽。

从远古,到如今,千难万险,荆棘丛生,洪水猛兽,疾病战乱,人类缘何仍能繁衍、生息、兴旺?这是事实:真善美的一切,一切的真善美,面对艰难险阻,一直成为主选、处于主位,而假恶丑的一切,一切的假恶丑,始终被大多数人识破、丢弃。人际间有纷争,但更多的是同和;有怨恨,但更多的是爱怜;有别离,但更多的是相聚;有忧愁,但更多的是欢愉;有分歧,但更多的是共识;有猜忌,但更多的是信任;有疑惑,但更多的是清醒;……正因为积极面“更多”,且成主流、主导,便足以让人类生存、让文明延续。

内容推荐

《史街回响》是作者庹震的系列历史随笔集第四部,记述了其在遍阅文史典籍时迸发的思想火花。

远至《诗经》《论语》《战国策》,近至黄仁宇、柏杨,作者对于记载了中华文化精髓的大量典籍与篇章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并得出了深刻丰富的体悟。从修身立德之道,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史街回响》作者都从散发着纸墨芬芳的史街之上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编辑推荐

史街上的回声,在许多时候,不是当时人所能准确而清晰听得到的。离得太近,甚至身在其中,反而听不到内力、外力间撞击的鸣响。

《史街回响》是作者庹震的系列历史随笔集第四部,记述了其在遍阅文史典籍时迸发的思想火花。

远至《诗经》《论语》《战国策》,近至黄仁宇、柏杨,庹震对于记载了中华文化精髓的大量典籍与篇章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并得出了深刻丰富的体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街回响(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庹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12028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1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331385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7
14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