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经典美图版)/我的小时候
内容
试读章节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的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买的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他也就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姐弟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被风吹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作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丫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寻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 “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使那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待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丫,为我们拢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P1-5

作者简介
迟子建,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黑龙江漠河北极村,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现为黑龙江省作协。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八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等,散文随笔集《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鲁迅文学奖(三次)、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大奖。作品有英、法、目、意、韩、荷兰文等海外译本。
后记

我的童年,是在大兴安岭的山野中度过的。由于地广人稀,我认识的动植物比人要多。老人们说故事的时候,动植物常常是人的化身,所以我从小就把它们当人看。我会跟猫狗说话,跟樟子松和百合花说话,跟春天的飞鸟和秋目的蘑菇说话。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写本童话,把我跟它们说过的话写出来。

那时在我眼里,世界就是我们的村庄!这个世界的美好是短暂的,春天一闪即逝,冬天无比漫长。我被寒流鞭笞的日子,远比闻花香的日子多得多。而这个世界的故事是说不完的,夜晚偎在火炉旁,老人们总有传奇故事可讲,那些神仙鬼怪故事,令我无限惊奇并充满遐想。

春天往农田运粪肥,夏天铲地拉犁杖,秋天起土豆,冬天拉烧柴,这些是我童年做过的季节性的大活。小活就多得数不过来了,劈柴挑水,喂猪喂鸡,洗衣做饭,晒干菜,糊窗缝,擦屋子,扫院子,叠被子,等等等等。做这些看似枯燥的活儿时,也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比如夏季铲地,在野地采酸木浆解渴时,川页便会采一把野花,回家栽在罐头瓶里,照亮我们的居室。劈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从松样子里劈出肥美的白虫子。这时,我会眼疾手快地捉住它,喂给鸡吃。鸡再看你时,眼神都是温柔的了!拉犁杖的时候呢,犁铧往往把土里的蚯蚓给掘出来了,在后面扶犁杖的父亲见了,会把蚯蚓捡起,放进盛着土的铁皮盒里,这是上佳的鱼饵。我们家有一杆鱼竿就放在地头的草丛中,随用随取。田地旁的水泡子是死水,钓上来的鱼有土腥味,但我们有办法征服它。我们把鱼剁碎了,炸鱼酱吃!大酱雄赳赳的成香气,将腥味这个捣蛋鬼收编了。鱼酱鲜香可口,上了餐桌,总会被我们一扫而光!而拉烧柴的时候呢,总能在雪地里看见奔跑的雪兔。要是逮着它们,家里的灶房会飘出炖肉的香气不说,我们还有漂亮的兔毛围巾可戴了!当然,最美妙的活计,是采山。夏季采都柿和水葡萄时,逢着粒大饱满、果实甘甜的,我总要先填到自己肚子里,吃得心满意足了,再填充带去的容器。都柿可以酿酒,吃多了会醉。那年我跟人采都柿,挎着都柿桶回村时,摇摇晃晃的一不是桶太沉了,而是我吃醉了。被果实醉晕的感觉真好!那时大地成了天空,而我成了一朵云。

当然,我们的童年,也有忧伤,也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有离愁。那时有老人的人家,几乎家家院子里都备下一口棺材。月光幽幽的晚上,我经过这样的棺材前时,就会头皮发麻。最令人恐怖的是那些英年早逝的人,他们未备棺材,这时寂静的山村,就会回荡起打棺材的声音。那种声音听起来像鬼在叫。而所有的棺材,总是带着我们熟悉的人,去了山上的墓园,不再回来。这让我自小就知道,原来生命在某一年不是四季,而是永无尽头的冬天。进了这样的冬天,就是与春天永别了!

书中的篇章,写作时间不同,但它们却有一个清晰的指向,那就是我的童年。而童年的光影,在我心中从未暗淡过,因为它永远是生命中最明亮的部分。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夏天,我从山村步行到县城,看了场电影《沙家浜》。里面的人物对话时,咿咿呀呀地唱,所以我认定沙家浜那地方的人,说话要唱着说。我一回到家就问父亲,电影里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在哪儿?

父亲笑了,全家人都笑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却还抱有童年的幻想,希望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群人,唱着说话。不论他们唱出的是悲歌还是喜歌,无疑都是满怀诗意的。可是,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在哪儿呢?

目录

会唱歌的火炉

伐木小调

动物们

中国北极的天象

暮色中的炊烟

马背上的民族

灯祭

采山的人们

年画与蟋蟀

露天电影

农具的眼睛

蚊烟中的往事

傻子的乐园

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在哪儿(后记)

序言

每个人都有童年

每个人都有童年,作家们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童年。那他们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呢?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们非常感兴趣的。因为作家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个略显神秘的职业,他们用笔构建出了一个又一个或发人深省或令人向往的艺术世界。有人甚至把他们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了解一个作家的诞生,了解他们童年时候的生活,对广大读者来说,应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为此,我们编辑出版了这套“我的小时候”丛书,邀请了王安忆、苏童、迟子建、张炜、周国平、郁雨君等国内著名作家,请他们回忆了各自的童年生活。我们试图从这些回忆中走进他们的世界,从那些或生动或明媚或忧伤或悲痛的细节中,还原他们生命中那一个个永恒的瞬间。

生活在繁华如梦的上海的王安忆,读书时校舍分散在民居之中,操场隔在两条弄堂之间,她记忆中“那些沙砾似的小孩子”,可能正在创造着文学史上的“长恨歌”;成长于江南水乡苏州的苏童,九岁时缠绵病榻,从此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而他记忆里苏州百年老街上的各色人物和各种味道,则构成了他日后创作中的“香椿树街”;在白雪皑皑的北方长大的迟子建,念念不忘雪花弹播森林时,在苍茫中响起的伐木声,她感恩自然用壮美滋养了她幼小的心灵,使她写出的作品充满了亲切而熟悉的气息;在胶东半岛成长起来的张炜,回忆里则是山海俱在,鱼虫混杂……

不同的地方带来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带来不同的童年。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们,虽然没有现代孩子如此多元的童年,却也清晰地记着自己的各种童年趣事。王安忆说起自己尝冰的经历是那么生动有趣,她说送冰来的人坐都不肯坐,孩子们的牙齿在冰凉光滑的冰面上滑来滑去;苏童在游泳池里羡慕可以快乐狗刨的一家人,因为他自从学会了正规的泳姿后,就再也没有那么放肆过,他试图回到当年自己在护城河里的样子,却只游了几下就害羞起来;迟子建看着暮色中的炊烟,觉得那是房屋上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是天上的云朵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张炜最初有了“家口”时,惴惴不安的心被“小碗”姑娘爽朗的笑声平复,从喜欢更增加了几分佩服;周国平上小学时,为了不知道如何对付总是越过“三八线”的女同学而苦恼;孩子们可能最熟悉的辫子姐姐,小时候喜欢收集各种颜色的糖纸,为了多收集糖纸就拼命吃糖,她喜欢那彩色的玻璃糖纸蒙在眼睛上时,世界被过滤成了另一个样子……

尽管作家们的童年生活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却是殊途同归——他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心灵极其敏感,他们度过的每一天,无论是否有趣,其内容都在心里疯狂地生长着。坦白说,我曾希望在他们的文字中看出他们对文学的执着,对将来的志趣,想以此来激励现在的孩子们——如果你们也有一个作家梦,那么应该向他们学习。而如今,作家们交付的这一幅幅充满浓情的“旧照片”,让我看到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事物的感受,对细节的还原,对生活的热爱。也许这些才是他们从事写作的真正动机——用文字留住生活,留住岁月,不让它们消逝得无影无踪。

童年印象,用文字留下它们,是不是更有趣一些呢?

黄育海

内容推荐

《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经典美图版)》的作者迟子建将自己小时候的童年生活,通过散文与随笔,以及小故事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我们挑选其中适合小读者阅读的篇目,并配上精美的插图,制作成一本美文与美图相得益彰的全彩桥梁书,送给每一位成长中的孩子,以及对童年有着深深眷恋的大人。

编辑推荐

《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经典美图版)》的作者迟子建的小说独特创作风格。她的创作中能够看到她独特的阅历以及过人的创作天赋。她的中篇小说创作体现出乡土气息和人文风俗。她的创作纯真又深刻,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过。她小说尽管也描写现实生活的丑陋与喧嚣,但不乏从容与淡定的丰盈。本书包含了《会唱歌的火炉》、《伐木小调》、《中国北极的天象》、《马背上的民族》等文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经典美图版)/我的小时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迟子建
译者
编者
绘者 可乐狗
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297397
开本 32开
页数 1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5
出版时间 2017-03
首版时间 2017-03
印刷时间 2017-03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70
CIP核字 201628446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4.6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9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