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下.法学原论国家监察学原理:深度了解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必备书目
内容
内容推荐
全书共分为六编、三十三章。编介绍了国家监察学及其原理;第二编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监察制度的纵向考察,以及与域外监察制度进行横向的对比,阐明现行监察制度的体系与内在逻辑;第三编对国家监察机关的性质特点、监察相关人员的产生等情况进行了相对全面的介绍;第四编重点介绍了国家监察的职责与权限;第五与第六编分别介绍了国家监察程序与监督以及反腐败靠前合作等。
作者简介
李晓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学科带头人。现任苏州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靠前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理事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芮国强,政治学博士,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常州大学副校长。
目录
目录序编国家监察学及其原理章国家监察概述节国家监察的定义及定位一、监察的概念二、国家监察的概念三、国家监察的定位第二节监察理论的源起与发展一、我国古代监察理论的源起与发展二、我国近代以来监察理论的发展三、域外监察制度源起与发展第三节国家监察的原则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三、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第四节国家监察的功用一、构建全覆盖、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二、行使监察职权,维护政令畅通三、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第二章国家监察学的研究范畴节国家监察学及其研究对象一、国家监察组织及其体制二、国家监察机关及其人员三、国家监察对象及其范围四、国家监察程序及其监督五、国家监察效能及其规律第二节国家监察学的研究方法一、国家监察学研究方法的概念二、国家监察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三、国家监察理论研究人员的知识与智能结构第三节国家监察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国家监察学与宪法学的关系二、国家监察学与刑法学的关系三、国家监察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四、国家监察学与侦查学的关系五、国家监察学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六、国家监察学与犯罪学的关系七、国家监察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八、国家监察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九、国家监察学与刑事执行法学的关系第四节国家监察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理论体系一、国家监察学的学科性质二、国家监察学的理论体系第三章国家监察的理论基础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学说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四、列宁的监督监察思想第二节权力制衡理论一、分权与制衡二、权力制衡与反腐败三、权力制衡与国家监察第三节腐败周期性理论一、腐败周期理论的概念二、腐败周期律与腐败惯性第四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一、国家治理的提出二、国家治理的内涵三、国家治理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国家监察的基本原理节腐败形成与泛滥机理一、人性本能机理及贪欲理论二、人的经济社会性机理三、权力绝对与腐败绝对机理四、“破窗理论”在腐败犯罪中的效应第二节腐败防控的基础理论一、增大腐败成本的防治理论二、权力阳光下运行的防治理论三、严密惩处法网和及时打击理论四、增加不腐败正当收益理论第三节防控腐败机制研究一、“不敢腐”及其机制的设计二、“不能腐”及其机制的设计三、“不想腐”及其机制的设计第二编国家监察制度及其发展第五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节先秦时期监察制度的萌芽一、尧舜的民主性与纠察式监督二、夏商周的权力监督制度化三、春秋战国的权力监督体系第二节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确立一、秦代重纠察轻谏议的监察制度二、“明主治吏不治民”与秦代监察制度三、汉代纠察与谏议并重的监察制度四、汉代开创性的监察立法五、“无为而治”“天人合一”与汉代的监察制度第三节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的成熟一、隋代监察机关的设置及权限二、隋代监察制度及监察官的管理三、唐代监察机关的设置及权限四、唐代监察制度及监察官的管理五、德治思想与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第四节宋元时期监察制度的变革一、宋代监察机关的设置及权限二、宋代监察制度及监察官的管理三、元代监察机关的设置及权限四、元代监察制度及监察官的管理五、法治思想与宋元的监察制度第五节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深化一、明代监察机关的设置及权限二、明代监察制度及监察官的管理三、清代监察机关的设置及权限四、清代监察制度及监察官的管理五、“重刑、极权”与明清的监察制度第六章中国近代监察制度节清末民初时期的监察制度一、清朝末年的监察制度二、民国初期的监察制度第二节国民党时期的监察制度一、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理论渊源二、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建立与立法三、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变革与发展第七章中国现代监察制度节创建阶段(1949~1959年)的监察制度一、新中国监察制度创建阶段的时代背景二、新中国监察制度创建阶段的设立三、新中国监察制度创建阶段的评价第二节恢复阶段(1959~1986年)的监察制度一、新中国监察制度恢复阶段的时代背景二、新中国监察制度恢复阶段的建立三、新中国监察制度恢复阶段的评价第三节重组阶段(1986~1993年)的监察制度一、重组阶段监察制度的设立二、重组阶段监察制度的评价第八章境外监察制度借鉴节美国监察制度一、周密的法律体系二、多元的监察机构三、完备的监督制度第二节欧盟监察制度一、欧盟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二、欧盟监察专员的组织架构三、欧盟监察专员的职能权限第三节瑞典监察制度一、瑞典议会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二、瑞典议会监察专员的组织架构三、瑞典议会监察专员的职能权限第四节新西兰监察制度一、新西兰行政监察专员的组织架构二、新西兰行政监察专员的职能权限三、新西兰行政监察专员的工作程序第五节新加坡监察制度一、法律齐备二、机构独立三、多措并举第六节香港监察制度一、香港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二、香港廉政公署三、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第七节澳门监察制度一、澳门廉政公署的历史沿革二、澳门廉政公署的组织架构三、澳门廉政公署的职能权限第八节我国台湾地区监察制度一、我国台湾地区“监察院”的历史沿革二、我国台湾地区“监察院”的组织架构三、我国台湾地区“监察院”的职能权限第九节韩国监察制度一、韩国监察院制度二、韩国检察制度三、韩国国民权益委员会第十节本章小结一、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完善监察机关的权力运行配置三、构筑监督公职人员的多层次机制第九章中国现行监察制度节与“一府两院”相并行的国家监察制度与体系一、监察体制改革的背景:监督权配置模式的调整二、“一府两院”制的四元结构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合宪性路径第二节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一、反腐败力量分散交叉二、监察范围过窄三、纪法衔接不畅四、“两规”措施存有争议第三节与纪委合署办公的特殊体制的国家监察制度一、监察委员会与中央纪委合署办公的意义二、完善纪委与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的优化路径第四节全域立体监察模式的构建一、监察体制的整合:从行政监察向国家监察转变二、监察模式的重构:从单一监察向复合监察转变三、监察手段的优化:从惯性监察向规制监察转变第五节国家监察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一、全面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二、全面发挥人大对监委的监督作用三、全面提升纪委监委合署办公下的深度融合四、全面加强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的配合制约第三编国家监察机关及其人员第十章国家监察机关概述节国家监察机关的名称一、国家监察委员会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第二节国家监察机关的性质及其特点一、国家监察机关的性质二、国家监察机关的特点第三节国家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一、国家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二、国家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内容三、国家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意义第四节国家监察机关的组织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二、坚持人大监督三、坚持全面、高效、权威、独立第五节国家监察机关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一、与党的纪检部门的关系二、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三、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四、与审计机关的关系五、与公安机关的关系六、与其他执法部门的关系第十一章现行国家监察机关的机构设置节国家监察机关的机构设置依据及具体规定一、设置依据二、具体规定第二节现行国家监察机关的设置一、国家监察委员会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三、派出监察机构与监察专员第三节国家监察机关的内部机构设置一、信访举报受理部门二、问题线索处置部门三、执纪监督部门四、调查部门五、审理部门六、监督管理部门七、其他综合业务部门第四节国家监察机关系统功用的发挥一、提高思想认识二、实行分级目标管理三、注重整体结构的协调配合四、建立和完善工作法规和制度五、加大查处力度,开展创新工作第十二章监察机关留置的场所建设与管理节监察机关留置场所的性质及其模式一、使用纪委原“两规点”或检察机关原监视居住场所模式二、在公安机关看守所辟出监察留置专区模式三、新建专门留置场所模式第二节监察机关留置场所的建设及其使用一、留置场所建设原则二、留置场所功能区建设三、留置场所的使用第三节监察机关留置场所的管理及其安全一、留置场所的管理二、留置场所的安全第十三章国家监察案件管辖及监察对象的范围节国家监察案件管辖的概念一、国家监察案件管辖的概念二、国家监察案件管辖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三、国家监察案件管辖的意义第二节国家监察案件管辖的基本原则一、分级和属地管辖相结合原则二、合理分工原则三、互相配合与制约原则四、务实高效原则第三节国家监察案件的级别管辖和属地管辖一、级别管辖和属地管辖二、监察对象的范围第四节国家监察案件的裁定管辖一、指定管辖二、移转管辖第十四章国家监察机关的运行及其工作协调节国家监察机关的自身运行一、各级监察机关的运行二、各级监察机关内设机构的业务运行第二节国家监察工作的纵向协调一、下级监察机关与上级监察机关之间的纵向协调二、下级监察机关与上级司法机关之间的交叉协调第三节国家监察工作的横向协调一、同级监察机关之间的协调二、各级监察机关与同级纪检、司法机关之间的协调第十五章纪检、监察机关内部人员及其产生节纪检部门的职务设置一、纪检部门领导职务的设置二、纪检部门非领导职务的设置三、纪检干部的任职条件四、纪检干部的双重管理体制五、纪检干部的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及其交流第二节监委会领导成员的产生及其建设运行一、各级监委会主任、副主任与委员的产生二、监察委员会领导班子建设三、监察委员会议事决策运行规则第三节国家监察人员及其管理一、国家监察人员的录用、转隶二、国家监察人员的考核、奖惩三、国家监察人员的辞职、退休四、国家监察人员的回避第十六章国家监察机关办案人员、监察专员、外辅人员及其产生节国家监察机关办案人员(监察官)职业化一、国家监察机关办案人员的素质要求二、国家监察机关办案工作及其办案人员协调模式三、办案操作规程对办案人员的规范化要求四、国家监察机关办案人才库建设五、国家监察机关办案人员(监察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趋势第二节监察专员制度及其发展一、监察专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监察专员制度的理论基础三、监察专员制度的功能分析四、中国特色监察专员制度的运行第三节国家监察机关外辅人员及其制度创新一、特邀监察员制度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三、专家咨询制度第十七章国家监察的配合人员及其职责节相关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及其职责一、监察机关与相关国家机关协调配合的制度安排二、公安机关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及其职责三、人民检察院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及其职责四、人民法院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及其职责五、审计机关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及其职责六、其他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及其职责第二节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及其职责一、监察机关向有关单位调查取证的特点二、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配合调查取证存在的问题三、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配合调查取证的相关规定解读第三节相关公民个人的配合及其职责一、公民个人配合的两种情形和问题二、公民个人配合的职责、义务三、侵害公民个人利益的救济措施第十八章信息与智能化大数据在监察业务中的运用节大数据运用于监察业务的必要性一、大数据时代需要更新社会管理方式二、我国职务犯罪形势呈现严峻性、多样性特点三、大数据是适应新时期监察业务工作的需要第二节大数据在监察工作中运用的现状一、大数据在监察工作中积极作用的发挥二、大数据的具体运用中存在的挑战三、大数据在监察委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第三节监察业务中多维度的大数据框架一、多维度的大数据运用是监察工作改革的突破点二、监察工作多维度应用大数据的框架构建三、多维度大数据运用将使智慧监察全面发展第四节监察业务中大数据的风险防范一、潜在风险基本情况分析二、防范风险需要注意的几大方面三、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第四编国家监察职责及其权限第十九章国家监察的职责节国家监察职责的概念及其分类一、国家监察职责的概念及特点二、国家监察职责的分类三、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第二节国家监察的基本职能一、国家监察基本职能的概念二、国家监察基本职能的具体内容第三节国家监察职责的内容一、国家监察职责的具体内容二、国家监察职责与权限的关系第二十章国家监察权限概述节国家监察权限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国家监察权限的性质一、域外“三权分立”架构下的监察权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下的监察权三、本书观点第三节国家监察权限的行使原则一、合法原则二、比例原则三、权责一致原则第二十一章国家监察权限的内容节监察调查权的行使一、调查权的特征、性质与行使原则二、一般调查措施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调查措施四、证据的收集与使用第二节监察处置权的行使一、教育诫勉权二、政务处分权三、问责权四、移送起诉权五、监察建议权第五编国家监察程序及其监督第二十二章监察程序概述节监察程序的概念与原则一、监察程序的概念二、监察程序的原则第二节监察程序的内容体系一、监督程序二、调查程序三、处置程序四、申诉程序第三节监察程序与执纪审查程序的区别一、执纪审查程序概述二、监察程序与执纪审查程序的联系与区别三、纪法程序衔接问题研究第四节监察程序的保障一、立法保障二、法治环境保障三、内部制约机制保障第二十三章受理控告、检举节受理控告、检举的概念、范围一、受理控告、检举的概念二、受理控告、检举的范围三、受理控告、检举与监察线索的关系第二节受理控告、检举的原则、基本要求和意义一、受理控告、检举的原则二、受理控告、检举的基本要求三、受理控告、检举的意义第三节受理控告、检举的程序和方法一、受理控告、检举的机构二、受理控告、检举的程序三、受理控告、检举的基本方法第二十四章监察案件线索的收集与评估节监察案件线索的内涵与相关概念辨析一、监察案件线索的概念及特点二、案件线索与监察案件线索的联系与区别三、监察案件线索与信访举报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节监察案件线索收集的概念、意义与基本要求一、监察案件线索收集的含义二、监察案件线索的收集机构三、监察案件线索收集的意义四、监察案件线索收集的方法五、监察案件线索来源、渠道与范围第三节监察案件线索评估的概念、意义与基本要求一、监察案件线索评估的概念二、监察案件线索评估的意义三、监察案件线索评估机构四、监察案件线索评估的方法五、监察案件线索评估的结果第四节监察案件线索收集与评估中的基本要求一、监察案件线索收集与评估过程中的保密原则二、监察案件线索收集与评估过程中的监督制约第二十五章监察案件问题线索的管理与处置节监察案件问题线索管理与处置概述一、监察案件问题线索的概念二、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和纪律审查案件问题线索之间的关系三、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和纪律审查案件问题线索的管理与处置具有内在一体性第二节监察案件问题线索集中管理一、监察案件问题线索的统一受理二、监察案件问题线索的集中管理三、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分类、分级移送与分办第三节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处置内容一、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处置概念二、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处置原则三、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处置方式第四节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处置流程与结果一、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处置流程二、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处置期限三、监察案件问题线索处置结果第五节监察案件问题线索梳理处置监督一、构建监督全覆盖机制二、强化监督全覆盖管理三、提升监督全覆盖信息化水平第二十六章案件的调查与审理节案件的立案一、立案的定义二、立案的特征三、立案的标准四、立案的审批五、立案调查决定的宣布与通报第二节案件调查组织一、案件调查组的成立二、案件调查组的任务三、调查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第三节案件调查的措施一、谈话函询、讯问、询问二、查询、冻结三、调取、查封、扣押四、搜查五、勘验检查六、鉴定七、留置八、通缉九、技术调查十、限制出境第四节案件调查终结一、调查报告的概念二、调查报告的内容、要求和审批三、案件移送审理四、撤销案件第五节案件的审理一、案件审理的定义和作用二、案件审理基本要求三、审理提前介入的审批与实施四、审理的受案环节五、审理的基本方法六、退回重新调查与退回补证七、审理报告八、审理期限九、作政务处分十、职务犯罪的移送审查起诉第二十七章案件的处置与移送节案件处置的类型一、对情节较轻职务违纪行为的处置二、对违法公务人员的政务处置三、对不履职或不正确履职的问责处置四、对被调查人涉嫌职务犯罪的移送处置五、对廉政建设和履职存在问题的监察建议六、对无证据证明有违法违纪行为等情形的撤案第二节政务处分的审批与执行一、政务处分的决定部门二、政务处分决定的审批流程三、政务处分的通知、宣布与抄送四、政务处分的解除第三节问责的适用与审批一、问责的适用情形二、问责决定的审批三、问责决定的执行与后果第四节职务犯罪的确认和移送审查起诉一、职务犯罪概念及其范围二、职务犯罪案件确认的步骤三、职务犯罪案件的移送审查起诉第五节监察建议的审批与执行一、监察建议的适用情形二、监察建议的印制和使用要求三、监察建议的流转和落实第六节涉案款物的处理一、撤案情况下涉案款物的处理二、仅作出政务处分时涉案款物的处理三、构成职务犯罪时涉案款物的处理第七节非法证据排除在监察环节的运用一、非法证据排除的情形二、案件审理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具体实践第二十八章案件申诉的程序与处理节案件申诉的概念及其意义一、案件申诉的概念二、案件申诉的意义第二节案件申诉的受理及其审批一、案件申诉的受理范围二、案件申诉的提起和受理条件、受理和复查部门、承办人员及其工作要求第三节案件申诉的复审及其复核一、案件申诉的复审及其复核方式、程序和要求二、案件申诉的审批第四节复杂案件的听证及其研判一、复杂案件的听证二、复杂案件的研判第五节案件申诉的结论及其处置一、不服处理决定的申诉结论及其处置二、违反法律规定、侵害被调查人合法权益的申诉结论第二十九章国家监察程序的监督节国家监察程序的内部监督一、内部监督的必要性二、内部监督的理论基础三、内部监督的具体路径第二节国家监察程序的人大监督一、人大监督的必要性二、人大监督的理论基础三、人大监督的具体路径第三节国家监察程序的党纪监督一、党纪监督的必要性二、党纪监督的理论基础三、党纪监督的具体路径第四节国家监察程序的司法监督一、司法监督的必要性二、司法监督的理论基础三、司法监督的具体路径第五节国家监察程序的社会监督一、社会监督的必要性二、社会监督的理论依据三、社会监督的具体路径第六编监察业务中反腐败的国际合作第三十章监察业务中反腐败国际合作概述节反腐败国际合作的界定一、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含义二、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国际反腐败的立法与实践一、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反腐败立法与实践二、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反腐败合作第三节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的现状与展望一、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国内立法二、反腐败国际合作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三、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未来展望第三十一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履行与国际合作节反腐败公约概说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其界定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制定过程三、《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意义及其影响第二节反腐败公约的主要内容一、预防机制二、刑事定罪与执法机制三、国际合作机制四、资产追回机制五、履约监督机制第三节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一、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实施主体二、反腐败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第四节我国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批准及国际义务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我国的批准及保留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中国的执行与落实三、我国反腐败的国际义务第三十二章反腐败国际合作中的司法协助节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及内容一、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二、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第二节刑事司法协助的基本原则一、国家主权原则二、平等互利原则三、双重犯罪原则第三节刑事司法协助的一般程序一、司法协助的提出二、司法协助的拒绝三、司法协助的执行第四节我国监察机关在司法协助中的职责一、组织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规定的司法协助二、组织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司法协助合作三、监督司法协助中的执行工作四、组织协调国际追逃、追赃和防逃工作第五节我国刑事司法协助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一、我国刑事司法协助存在的问题二、对我国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完善第三十三章反腐败国际合作中的追逃和追赃节追逃追赃和防逃的组织协调一、追逃追赃概述二、国际追逃追赃的法律依据三、国际追赃追逃及防逃的组织协调第二节境外追逃追捕工作的开展一、境外追逃追捕的工作准备二、境外追逃追捕的措施第三节境外赃款赃物的查询、冻结与扣押一、境外赃款赃物的查询、扣押与扣押国际法依据二、境外赃款赃物的查询、冻结与扣押的实施第四节境外赃款赃物的没收、追缴与资产返还一、境外赃款赃物的没收、追缴与资产返还法律依据二、境外赃款赃物没收、追缴与资产返还途径第五节对涉嫌犯罪出国(境)和跨境资金的查询、监控一、对涉嫌犯罪出国(境)的查询、监控二、对跨境资金的查询、监控第六节监察案件调查中的防逃程序一、当前防逃工作的现状二、监察案件中完善防逃程序的建议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下.法学原论国家监察学原理:深度了解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必备书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晓明,芮国强主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733506
开本 16开
页数 6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70千字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30.9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