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感爱美国的日子(走遍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书中,我们没有看到批评家们所说的史料的堆砌,更没有变历史背景为文章主体的倾向,却更多地感受到他对美国的历史事件、人文地理、宗教政治等方面的个人观点和私人体验。这些观点和体验以一种活泼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再加对各种具体事件上极富现场感的描写,让读者在保持着阅读的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和获得了某种精神的享受和认识的提高。

目录

第一站 弗拉格斯塔夫

“发财团”与“还神团”

封山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有惊无险的“撞鹿事件”

出发前的小插曲

新墨西哥州的下马威

自然的神妙

部落中的印第安语

美国地势最高的大都会

第三站 俄克拉何马

硕果仅存的印第安文化

从政可不像吃点心那么容易

美国人不可触碰的痛

“血泪之路”

第四站 温泉城

朴素随意的田园乡村

温泉城的温情

克林顿与小石城

第五站 “猫王”故乡——孟菲斯

去“看”马丁·路德·金

聆听”猫王”

第六站 “老南方”城市:亚特兰大

英式老房子的伯明翰

我所了解到的林肯

游走亚特兰大

“品尝”可口可乐世界

即使到了世界末日,CNN也要现场直播那一刻!

第七站 天堂小岛:希尔顿·荷德

带着“库邦”去旅行

大西洋的圣诞节

第八站 梦幻海岸:佛罗里达列岛

钟情“阳光州”

肯尼迪航天中心

第九站 阳光之城:迈阿密

犯罪率与枪支

迈阿密手记

第十站 南疆之端:西礁岛

帐篷中的一晚

西礁岛手记

寻访海明威的遗迹

“日落庆典”手记

第十一站 大沼泽地:那不勒斯

误入沼泽地

虚惊“恐怖袭击”

第十二站 欲望月牙城:新奥尔良

新奥尔良的法兰西区

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第十三站 童话世界:圣安东尼奥

到休斯敦挣钱!

圣安东尼奥市的童话风情

与墨西哥隔河相望的埃尔帕索市

第十四站 沙漠之珠:凤凰城

在油田上“油”不得你

暴风雨过后见彩虹

印第安村庄的民族艺术

“呼拉圈”的故乡:美国凤凰城

返回洛杉矶

行万里路,思万卷书

剀旋归来

试读章节

这头一天的任务,主要是赶路。

毕竟,在美国我们是属于差不多最穷的一类人了。因而出门考察,既想要尽可能多跑地方,又不可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多花时间,也就是意味着多花钱的。所以只能赶路,常常甚至像长途货车司机一样赶路。

首先,我们要从十号州际高速公路转上十五号州际高速公路。这条路就是洛杉矶通往内华达州(NeVada state)拉斯维加斯赌城的所谓“发财路”。

据说华人普遍赌性大,所以全世界无论哪里的赌场,都可以看到不少赌红了眼的华人。

由此,拉斯维加斯开赌场的人也谙熟这一点,竟然每星期周末都会开了许多大巴士前来接送好赌的华人,美名为“发财团”。参团的人只需交上象征性的五美元,就会被送到拉斯维加斯一些指定设有赌场的高级酒店,并且吃住全部免费。

当然,这些”发财团”据说曾令许多缺乏自制力的人倾家荡产。

记得多年前我曾经住在德国一家也是设有赌场的酒店,当时邂逅一位在中餐厅打工的上海留学生,他苦笑着对我说:”若非好赌,我现在也该当上小老板的。”其神情落寞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

而在洛杉矶的“发财团”里,事实上这种落寞的人随时可见。

还有好玩的是,“发财团”的赌友多半移民自台湾或香港,于是其风俗也就每每多民间迷信色彩。偶有手气好者赢了钱,过后还要兴高采烈地呼朋唤友烧香庆祝一番,组织了“还神团”再次前往豪赌。

我不久前就曾在美国的许多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辆满载华人的“还神团”大巴士,不幸与另一辆以亚裔人为主的“发财团”大巴士发生相撞,十五号州际高速公路上一时可见伤亡人员遍地。

在北距内华达州边界还有九十英里左右的路上,我终于找到路标,向右转进了四十号州际高速公路。

这样从理论上讲,只要一直顺着大路由西向东前进,我们就能安然放心地完成横跨美国的梦幻之旅。

不觉心下有点兴奋,好像开始要进入出游的状态了!

看天上阳光猛烈起来,我先是脱掉一件毛背心,然后再脱掉一件衬衣。

最后只穿着一件T恤了,还是觉得灼热。

洛杉矶的冷雨,显然已经被我们远远抛在身后。P15-16

序言

刘宁把他在美国访学期间横跨南部十三州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很直白,像刘宁的风格,叫《感受美国的日子》。

浏览了他捎来的忙稿,如同随他去美国游历了一趟。

我一直认同“文如其人”的说法。一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的文章必然会很激忿;一个心平气和的人,他的文字也一定会很稳健;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激情也自然会流露于笔端。达实际是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在字里行间的必然显现,是无法掩饰的。读了刘宁的书稿,更觉得“文如其人”有道理。刘宁的文字,其遣词造句的风格,用语行文的习惯,字里行间的信息,都明显带有刘宁的特点。熟悉他的人看了这些文字,即便掩去署名,也一定会说,这¨气像刘宁。

我熟悉刘宁,缘于老同学梁衡。五年前,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到广东出差,我们约定要见个面。因日程对不上,联系了几次也定不下时问。快走前,他给我来电话说:“我今天在广州附近活动,明天回北京,要不你也赶来一起吃晚饭,顺便介绍你认识一个很有个性的朋友,叫刘宁。”

于是,我便赶到那里,和粱衡见了个面,同时也见到了负责接待的刘宁。其实,我和刘宁此前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已见过面,只是还不太熟悉。当时,刘宁是一个文学杂志社的社长,也是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梁衡告诉我,该杂志创办初期,他就认识了刘宁,并一直在关注着这本刊物的发展。他原本只是想了解地方文艺刊物的走势,令他意外的是,在刘宁的操持下,这本地级市的文艺刊物新招迭出,深受读者欢迎。不到几年,在全国文艺刊物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已成为全国发行量最人的文艺刊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了解了刘宁并相互成为朋友。

梁衡的介绍,加深了我对刘宁的印象。因同在一个系统,工作时有接触,我和刘宁渐渐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属于那种一眼就能给人留下记忆的人,身材高大,脸方额宽,鼻直口阔,眼大眉浓,一头浓密而自然卷曲的头发。他性格开朗,是那种热爱生活并很会享受生活的人,兴奋时眉飞色舞,高兴时笑声朗朗。但他义有很沉稳的一面,思考问题也常有独到之处。

一天,他见到我说,上级最近决定,宣传部负责人不能同时兼任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因而现在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你看该怎么办?我觉得这的确是个两难的选择,便对他说,不能两全时,关键看你兴趣的天平偏哪一头,这得你自己下决心。他便选择了老本行,继续任文学杂志社的社长。后来有朋友为他惋惜,我对那人说,这种选择,符合刘宁的性格。

后来,我听说,他在这个岗位上依然很投入,各项工作都干得风生水起。不料,过了半年多,他来广州参加朋友们的聚会,突然向大家宣布,经组织批准,他准备到美国去做一年半的访问学者,想认真学习了解美国传媒业的发展情况。他的决定让不少人有些吃惊,我却感到,这像刘宁的决定。那次聚会后,他很快飞到了大洋彼岸,在朋友们面前消失了一段时间。

前年下半年,他学成归来,没多久就受组织委派,担负起了该市传媒集团的组建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不到一年,各种传媒资源即已整合完毕,一个全国首创的跨媒体经营的综合性传媒集团开始顺利运作。

他利用业余时间还写出了这本书稿。这是他访学生涯的副产品,也是他真情自然流露的一段经历。对我来说,读这本书稿,如同在感受刘宁,解读刘宁。刘宁仿佛跃然纸上,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生活态度、性格、习惯和好恶。  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在资金并不丰厚,路况并不熟悉,语言也并未完全过关的情况下,他便敢于亲自驾车兴味盎然地横跨美国十三大州,行程一万多公里,相当于从美国到中国的距离。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如果不能领略其间的乐趣,他是不会这样做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不畏艰险,去探寻大自然的多样风采,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真实地感受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

他也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一路上,他和同伴经过了各类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忽而上高原,忽而穿沙漠,还近距离接触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经历了多种复杂的气象,遭遇过风雪、暴雨、大雾,他们到过喧闹的大城市,也探访过偏僻的小乡镇。有时,难寻下榻之处;有时,难觅果腹之食。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享受。他在朋友们当中有“美食家”之称,指的不是他爱吃,而是会吃。日常生活中,他善于品评各种美食,善于在各种不同的风味中寻找到享受。在美国,他则是从各种不同环境中寻找享受。再恶劣的环境和条件,都没有影响他的心情和胃口,而是过得有滋有味。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世界,不少人都去过,在品尝厅有几十种味道古怪的饮料,多数人只会试尝几种,只有刘宁,把酸甜苦辣成各种饮料都尝了个遍,直到肚子受不了,才结束这“痛心疾首”的“享受”。

他更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对美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健康、包容和探索创新的一面,表现出了由衷的赞赏。文中看得出,他比许多中国人更能接受和欣赏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如果让他在美国多生活几年,他融入美国社会的速度会比多数中国人来得快。但他对美国白人早期愚弄、掠夺、迫害印第安人的历史,和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残存的种族歧视的现象,则表现出了强烈愤慨。

他又是个性格爽朗,不拘小节的人。浏览书稿,随处可看到他不拘小节留下的痕迹。旅途中,他遭遇过尴尬,受到过盘查,招来过警惕好奇的目光,好几次都是因不拘小节引起的。在佛罗里达州,他曾尾随过处理紧急事故的警车,侥幸摆脱了堵车;还曾在送葬的车队中插行,被女警察瞪眼。看到这里,令人不由得不发笑。

书中的文字也如刘宁,奔放,自由,不拘小节。读起来很轻松。

刘宁告诉我,他自驾车走遍了美国五十州,还有一些在美国的感受也将成稿。期待着由他的视角,看到更多更精彩的美国风情。

(二零零五年十月十九日于广州)

后记

《感受美国的日子》的书稿,我在美国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的。拖到现在才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大抵原因有二:一是此前也有广东的几家出版社把书稿拿去看过,先是为内容叫好,后来又担心在市场上卖不好,也就不了了之;二是我从美国回到中国后,还在努力继续把访美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游所历、所思所想写作下来,一点都不着急出版。

最近,中国旅游出版社的高瑞编辑发现了这部书稿,并产生甚大兴趣;而我走遍美国五十州的全部纪实共五十万字,也已大功告成了。这使我很高兴,甚至觉得是天意。因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总是最好的,我觉得出版是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一种缘分的体现。

为出版这本书,我做了三件事情,这里应该有所交代——

第一,跟高瑞编辑见面。我本是文学编辑出身,不难看出她是一位可靠而专业的图书编辑,很感激她对书稿的欣赏和理解。

第二,是选购相关照片作为配图。我是带着作者和编辑的职业眼光,从专业图片公司中精心挑选出一百多张美国照片的,深以为这些配图与文字在书中是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第三,请胡国华先生写序。胡先生是一个比较位高权重的领导,同时又是我们朋友圈中备受尊重的师长。我请他写序,完全无意于拉大人物的虎皮作大旗,实在是看中其广博的社会知识和丰富的记者阅历。我过去出版过几本文学书籍,都是请贾平凹之类作家兼编辑的同行朋友写序的,但这次出版的这本书属于行走文学,我觉得请长者兼记者的忘年之交来写序更合适。

根据出版社提供的经验,现在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是以十三万字左右的容量最为适合读者的。读者就是上帝!所以,这本书只发表了游历美国南部十三州的相关内容,至于本人走遍美国五十州的其他纪实,则不久还将以《走遍美国》丛书的形式陆续出版,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多加留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感爱美国的日子(走遍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27400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2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7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