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末代工农兵学员
内容
试读章节

我走向了知青年代。

从1972年夏到1976年冬,我在小兴安岭的清河林区度过了我的知青时代。那四年半的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冬天里的小白桦,春天里的红松苗,夏天里的林间雨,秋天里的榛子棵,那林间四季,是我知青时代记忆的背景。

春天来了,植树造林开始了。20世纪70年代,林区已经是边砍树边植树。春季植树,那是场真正的大会战,职工家属男女老少带上林区专业造林用的“郭式锹”,从苗圃运来落叶松、红松树苗,热热闹闹去植树。

山坡上,雪融化了,草刚吐绿,林子里那特有的春天味儿,让我有些眩晕。在别的地方,别的时候,我从来没有闻过那种草木萌发的味道,我很享受那种感觉。

我白天到山上植树,早晚在广播站广播。新胜林场的高音喇叭里,传出我的声音:“今天一工段栽树——亩,二工段栽树——亩。”我在广播里字正腔圆地说出这样的话:“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听说,这句话是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如果这样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森林资源的危机还会延缓一些。后来,我们林场改叫“森林经营所”,以营林为主了。我经常广播的内容是改造次生林、营林什么的。

春天,没有什么菜,去年冬储的菜吃完了,今年的菜籽刚种下去,青黄不接。好在有大豆,上顿豆腐汤、下顿豆子汤,也能对付。年轻的厨师也不发豆芽,不知是不会,还是没耐心等着豆芽发出来。汤锅里,一点绿色也没有。

春天,山上的达紫香花开了,片片烂漫,让人眼前一亮。几个男知青从山上挖了一棵达紫香,栽到林场院子里,我们天天看着它,期待它能在身边烂漫,可是,它没能活下来,也许,它就喜欢山上林间,那是适宜它的清爽之地。

夏天的林子好美!乔木、灌木、草、花,一层一层,各有各的美。

然而走进林子,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么美,林子里的蚊子小咬让人望而却步,经常有姑娘们被蚊子小咬折磨得叽叽歪歪,甚至掉眼泪。进林子干活儿,得全副武装,长衣长裤防蚊帽,捂得严严实实。

在密密的草丛里,潜藏着好多危险:草爬子,会传播森林脑炎;毛毛虫,让人不寒而栗;没准儿,还会遇到蛇。有一次,在女宿舍的大炕上,竟出现一条蛇,引来满屋一阵尖叫。一个男生进来,拎起蛇的尾巴,在又一阵尖叫声里,拎出去了。打那以后,我每次上炕,都仔细看看被子里边有没有藏着蛇。

在河东青年点,我们种菜、种黄豆,夏锄时,望着长长的垄沟发愁,什么时候到头啊!不管出多少汗,沾多少土,回到宿舍每人都只能分到大半盆热水,从头到脚,都是它了。谁要是洗头,得提前打招呼,多要点儿热水。  夏夜里,电影队来了,那就是节日。空场上挂起银幕,孩子大人早早地摆上小板凳。记得有一次,放映电影《春苗》,真好啊!那时,电影少,彩色的电影更少,它赏心悦目,给我们苍白的精神生活带来绚烂的色彩。银幕上,李秀明从竹林里走来,阳光照着她青春的身影,我好像看到另一个世界。男主角达式常不同于以往的银幕英雄,他不像王成,不像李向阳,不像杨子荣,他那温文尔雅的文人气质吸引着我。看完电影,大家都在谈李秀明,而我心里暗暗喜欢的其实是达式常,我不好意思对别人说,生怕别人看出来。看完电影回青年点的路上,河水波光粼粼,萤火虫在眼前飞来飞去,一闪一闪,我有些恍惚,半梦半醒,真不愿从电影里出来。此后的日子,再也没有这样诗意的夜晚。

在万物茂盛的夏天,我的心却有些荒凉,因为没有书读。在深山老林里,我常常怀念黑龙江省图书馆的书库。那是下乡之前的几个月,我和同学在书库帮忙整理图书 ,收工后,可以把那些“文革”后一直封存的书带回家去看。这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安娜·卡列尼娜》《简·爱》《红与黑》……那些“禁书”上落满灰尘,我们如获至宝。在书库里,我好像站在大海边,摸到了海的边缘。遗憾的是,不久,我下乡了,再也没有那书库,再也没有书读了。林场里,有一个老高中毕业生,他有一本很旧的《唐诗一百首》,我千恩万谢借来,一首一首抄,他催着:“看完了吧?还我吧!”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报纸在林区成了“抱”纸,积压好多天的报纸,集中送来,一抱一抱的。不管报纸怎样旧,对深山老林来说,也是新消息;不管内容是什么,那毕竟是文字。我每次看到报纸,都急不可耐想看。有时没电了,我就从青年点的柴油桶里“偷”一点油,放在玻璃瓶里,再用旧鞋带做一个灯捻儿,点起这样的油灯,如饥似渴扑到报纸上。那时的报纸,主题经常是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那是在那种环境里我唯一能看到的文字。第二天清早,同宿舍的人都笑我。对镜一看,鼻孔都是黑的,那柴油的黑烟伴着报纸上的荒唐内容都被我吸进去了。

P13-15

作者简介
敬一丹,1955年生于哈尔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感动中国》节目主持人。曾任黑龙江清河林区广播站播音员、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1986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入职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指导。先后主持《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直播中国》《声音》《新闻调查》等栏目。主持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直播。
书评(媒体评论)

透过历史的后视镜望去,世上没有浪费的光阴,只有未曾思索过的生活。这本书是一幅大时代的拼图,粗看上去五色斑驳,细细品味起来,那些曾经的苦涩齐齐镀上了一层金色。这是一首迟来的青春之歌,那时我们正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年纪,被突如其来的时代大潮沾湿衣袖,却亦步亦趋终成正果。这是一部记忆的黑匣子,四十年前的个人体验终于得以言说、封藏,期待每一位后来者打开、解码。

——王石,兰州铁路学院74级学员,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

书中记录了一段不该遗忘的历史。1966年到1976年“文革”十年中,有94万名工农兵学员成为特定时期中国大学的特定成员。岁月回望中没有批判谁也没有歌颂谁,它是一个历史的备忘录。书中汇集了一批早已退出人们视线的记忆。记忆中的群体曾被美誉、还被争议,也被忽略。但这群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提供了自己朴素有趣真切的大学体验,它是一本人生的特殊档案。

——王纪言,北京广播学院74级电视摄影班学员,凤凰研究院院长

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是中国教育特殊年代断环衔接式的自救现象,是当年许多忧心忡忡之人共同呼吁而成的权宜之计。愿望和成果,就当年而言,是对国家有益的,工农兵学员之大多数也确是好青年。此书从一个侧面留下了亲历者的真切记忆,有史料认识价值。

——梁晓声,复旦大学74级工农兵学员,作家

目录

同一时刻

前传:我从哪里来

 我曾是知青

 我也曾是军人、农民、工人……

 我来自高原、田野……

 被选择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遇到话筒

 没有选择的年代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事

 应考

 口试稿:《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

 赴校

 我搭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末班车

正传:我的青春我的课

 上课啦

 饥渴的心,半饱的课

 醒来啦

 久旱逢甘霖

 开饭啦

 粗粮票给了男生

 女生们

 航空母舰和美人鱼

 击鼓传花

 传来传去,七嘴八舌

 课堂之外

 率先去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劳动

后传:走出校园这些年

 没读够,舍不得,不甘心

 心路,新路

 起飞与降落

 老马也奔腾

他们眼中的我们

 校园里还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同样的血液,不一样的选择

序言

趁我们还没有忘记

敬一丹

微信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大学同学的微信群一直很温暖,但从没有像2016年秋天这样热闹,因为大家正在准备参加同学相识40年的贵阳大聚会。期待中,呼唤、寻找、回忆、感慨,群里的热度逐日上升,聚会越发让人向往。

突然,我收到小郑同学的短信:“王征走了,今晨。”

赶往他们家的路上,我又看王征前几天的微信:“特别想去聚会。”

小郑泪眼望着丈夫的遗像,低声告诉我,王征一直有心脏病,9月13日这天发病,没有征兆,没有留下什么话。

接下来的几天,同学微信群里一片哀声,那样深的同学情意,那样由衷的表达!告别那天,白花挽联覆盖了殡仪馆,也覆盖了微信群。

日子一天天过去,聚会的日子到了。

贵阳的小渝迎来四面八方的同学。同学就是同学,一见面就没有了时空的距离,我们瞬间回到40年前。

当年的情景,当年的故事,当年的话题,说啊说,说了好几天,也说不完。

然而,我们听不到王征讲故事了。

王征曾经在同学微信群里发过一些回忆录,写大学和知青的生活。他讲述的方式很特别,引来一片热烈的呼应,同学们也期待着下文。我也由此唤起自己的校园回忆,曾想写下来,但念头一闪而过,以后再说吧。

以后……王征没有以后了。我们还有多少以后?

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故事,不仅是我们的。如果我们忘记了,如果我们不留下痕迹,以后的人们怎么知道那些事情曾发生过?连我们的孩子都会模模糊糊将信将疑。

我问一个“80后”:“你知道什么是工农兵学员吗?”

他满眼迷惑。

看他拿起手机,我猜他要去百度了。

他会查到:1966年“文革”开始,高考废止,高校荒芜,从1970年起,基层青年通过推荐上大学,称为“工农兵学员”。

那么末代工农兵学员呢?

还是我来告诉这个“80后”吧,我们就是末代工农兵学员。作为特殊年代的特殊现象,工农兵学员存在了七届,共有94万学员。1976年入学的我们是最后一届。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才意识到,76级与77级的区别,不是届的区别,而是代的区别。

就是这样巧,我们入学、毕业都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向后看,末代工农兵学员与往届工农兵学员不同;向前看,与77级、78级更不同。“末代”,这个词,有着多层次的味道,它带着特殊年代的旧痕迹,也有新时代的些微征兆;“末代”,意味着一种终结,也留下了绵长的回味。

不管怎样,这是一段历史。

一个个“我”的记忆,或零碎或模糊或鲜活或生动,如同一片片小拼图,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拼图,构成共同的记忆。

于是,我和同学们说,40年过去了,趁着我们还没有忘记,记录下来吧,给我们的孩子。

于是,有了这些文字,这些画,这些故事。

内容推荐

《我末代工农兵学员》是敬一丹及其同学作为国家最末一代工农兵学员的青春记忆,由20个同学的小故事集结而成,却以小见大。从粉碎四人帮庆祝大会到知青岁月,从兵团战士到高原田野,于文化复苏之时进行选择与被选择……他们处于历史变革、时代变迁的交汇处,却在这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不忘初心,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真实而生动。另外,本书有许多生动的插图和照片并音视频二维码,绘声绘色,让人自然而然融入到那个年代。

编辑推荐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继畅销书《我遇到你》后的又一力作!王石、王纪言、梁晓声等推荐!

大时代、小故事。《我末代工农兵学员》由20个同学的小故事集结而成,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面貌。本书集文字、绘图、照片、老报纸、音视频二维码为一体,绘声绘色,让人不自觉地进入到他们的年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末代工农兵学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敬一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5914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7-05
首版时间 2017-05
印刷时间 2017-05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52
CIP核字 201707636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6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42.00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