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见鬼的姑娘
小轻找到我时,第一句话就问:“ting,你能让我相信这世上有鬼吗?”
我想笑,这又是一个喜欢怪力乱神的姑娘,于是反问:“你为什么要相信这个?”
小轻说:“你就说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鬼吧。”
我沉吟一下:“我觉得是有的,只是它不一定是我们理解的样子。”
小轻迫切追问:“那它是什么样子?怎么样才能看到它?需要什么法术吗?”
我隐隐觉得不对头,因为小轻的眼神里不只是好奇,还藏着很多别的东西。我看着她青白的面孔,也追问了一句:“你为什么那么想见鬼呢?”
小轻缓缓地说:“爸爸去得早,我跟妈妈和姐姐生活。我姐姐前阵子要结婚了,去婚检的时候居然查出了性病。姐姐是老实人,也不知道从哪里染的,我妈妈嫌丢人,就一直骂一直骂,结果……姐姐就当着我们的面,从楼上跳下去了。”
我屏住了呼吸。
沉默片刻,小轻接着说:“葬礼过后,我觉得姐姐死得太冤枉,就冲我妈妈发火……妈妈突发了心脏病,当着我的面,也过去了。
“我想相信有鬼、有天堂,这样她们就能原谅彼此,妈妈也能原谅我。如果死亡就这么终结一切,我还有什么指望?……但我是理工科的学生,从小就很唯物,我根本无法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鬼神,我……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小轻的语气没有变化,平稳如常。她盯着我问的时候,就像在求教一道化学习题,只希望能得出一个完美的公式。
我看着她,犹如临考的学生,脑子里什么也想不起来。
沼泽里的童年
我第一次看到阿满出格的举动,是在一家“私塾”里。他当时正在“走钢丝”,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屋角的细铁架上试探前行,对外婆的尖声呼叫充耳不闻。
所谓私塾,就是前几年风行起来的一种私人学校,少则三五个孩子,多则几十个,每天从读《弟子规》《道德经》开始,条件更好的还能习武练字。南怀瑾就开了这样的一所学校,学费每年30万起,很多家长趋之若鹜。
我到的这个私塾位于上海郊区的奉贤,因为有位妈妈突发大愿,要成立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国学之家,就把自己的宅子奉献出来,到处挂满了打印出来的古诗古文。不过当地的乡亲们都很实惠,国学啥的咱弄不懂,但家里的“问题儿童”总算是有地方去了。太好了!有不要钱的托儿所,还有古装的女教师看哟!(为了体现国学为本,这位妈妈总是穿着汉服。) 几天之内,这家私塾就收到了一个只会牛叫的女孩、一个断了胳膊没人照看的男孩,还有这个看起来全无毛病但是手段极为可怕的少年阿满。
刚八九岁的阿满已经被三所学校退学,找不到肯接收他的学校了。他在学校里几乎每天都要想出一个新鲜的危险游戏,比如在同学座位上钉钉子,用强力胶堵教室锁眼什么的。但这些还都是小事,等后来当他开始钻研物理、化学(据说一路看到高中课本),就已经是研制小型炸弹、买化学制剂了,据说有一次还在教室门上做了个石灰包,推门中招的老师差点被烧瞎了眼。
但阿满最无敌的地方,就是他毫不介意任何后果,无论是肢解、切碎一只动物,还是弄残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对于任何严厉的制裁,他都嬉笑着坦然面对。
他爸妈问我:“你说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但我的疑惑不在阿满身上,而是这对父母看起来丝毫不以为意,甚至说起儿子的种种劣迹时还有掩饰不住的得意,落点永远在“他真聪明啊,连这都想得到”。与此同时,外婆寸步不离阿满身边,一手拿水,一手拿面包,只要阿满停止说话或动作,她就双手递上:“要吃吧?要喝吧?”
阿满跟我们一路前往私塾,他总是笑嘻嘻的,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征兆。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里,他的爸妈已经把他的事迹讲了十几遍,他外婆的眼睛一秒钟也没有离开他的脸。
我感到一种陷入沼泽般的窒息感,整个车厢里黏腻得让人难以呼吸。阿满嘻嘻笑着,但眼神中分明有种森冷的东西……可怜的孩子,处在外围的我连一个小时都难以忍受,他却时时刻刻都要浸泡其中。
是的,幼苗长于土壤,没有无缘无故的异种。他的种种劣迹,可能都只是想要突围而出,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罢了。溺爱就像沼泽,尤其对于“天才型”的少年,唯一的抗争就是闯出各种各样的“祸”吧。
可是,我又能帮他做什么呢?
当天的私塾里正在举行宴会,乡亲们“喜大普奔”,纷纷贡献了瓜果梨桃和免费的劳动力。我看到阿满一个人溜进厨房,他父母忙于向新认识的人普及孩子的“特长”,外婆在院子里四处搜寻。出于同情心,我一声没吭。
过了好一会儿,我们同行的一位姑娘牵着阿满走出来,我悄悄问她:“怎么了?阿满做了什么?”(P2-5)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就像他(作者)的人一样具有多重性,有趣、麻辣、丰富又沉重,通俗的地方可以俗不可耐,而思想深邃的地方又烧脑到我投降。
——张德芬
看到生命样本,知道有一个人在整理这团毛线就觉得温暖和感动,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所有样本,意犹未尽。我来到这个世界也想遇到一些有趣的事,弄明白一些道理。
——时东路
有人抽筋剥皮剔骨流血地扒上井沿看了眼井外的世界,我只是听着就觉得白骨森森却又春意盎然,光听不够,我也要爬上去看。
——沈阿猫
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些,又从头到尾通读一遍,有那么几天完全进入Ting创造的世界里,就像初中时彻夜不睡武侠一样。有很多次会心一笑,也有很多次流泪不止。这些嬉笑怒骂不拘一格的文字,让我看到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生命,和对生命的反思追问,它们组成一道强烈的光线,恰恰在我需要的时候,穿透到我自己生命的深井里。透过另一个人的眼睛,我开始看到我自己。我感到自己不再是孤独的了。
——Lillie Shan
夜以继日地看完了《醒来》。震惊、痴迷。因为我想要绝对的真诚,所以我把自己的黑暗全部袒露给你看,你还敢抱我吗?
——韦建琴
收到ting寄来他的新书样稿,我看了几篇就被深深吸引,决定要花时间好好看完再帮他写序。ting身上有一种特质,有人说是死亡气息,有人说是尖锐犀利,他自己说是恶意,我觉得是一种说不出来的综合口味,让我觉得他非常迷人。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就像他的人一样具有多重性,有趣、麻辣、丰富又沉重,通俗的地方可以俗不可耐,而思想深邃的地方烧脑到我投降。这个推荐序,还真不好写。不过既然他是我有生以来最为亲密的男gay密,我必须花时间好好帮他的处女作写序、推荐。
ting的特质在我眼中,其实是很美的。我喜欢他,除了他干净、舒服、好看的外貌,机智幽默、损人不遗余力的尖刻,就是他看似充满叛逆、恶意、攻讦的外表下,那颗勇敢、真挚、坦率的心。最后这几个特质,现在很少人有了。我觉得他完全可以作为现在流行的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活脱儿的示范样本。他是反传统、反束缚、反假道学、反虚伪……的大反叛者,没有勇气——尤其是被讨厌的勇气——很少人能像他活得那么自在。
身为一个作者,他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巨细靡遗的洞察力和锋利敏锐的直觉,再加上犀利刻薄又丰富的语言,所以他笔下的各个人物,在读者眼里都是活生生地跃然纸上的精彩。这本书中,选录了几十位“生命样本”,个个生动,令人难忘。但是最出众的样本还是他自己。我发现他有极少人有的自我剖析能力,不但大胆真实,而且绝不手软地拿着锋利的手术刀划开自己的面具外壳,勇敢地向黑暗中的自己伸手抓去。关于他自己的几篇文章,谈到进入“白洞”的心路历程、追求灵性成长的旅程、重新再创业、失败、加入公益组织、父亲过世底线被捅破、母亲过世时无奈真挚的表白,每一篇都是真实诚挚得让人不敢逼视。
虽然他的工作是与死亡有关的,这本书记载了很多相关的生命样本,但是我觉得真正令人动容之处,还是他笔下的各个人物流露出的真实“人性”。有的丑恶,有的可笑,有的可敬,有的可悲,有的令人不忍。我其实了解为什么死亡这个话题会吸引ting,因为他是一个绝对无法忍受虚伪的人,而死亡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确定也最真实的东西。不过,我还是最喜欢这本书中所有样本所展露的真实本性,那么赤裸裸的、没有包装,直接就会打动你的内心深处,引起一阵共鸣。
而由于我是混灵性圈的,ting收集的各种灵性圈的小人物、大师、大腕样本,更是让我兴致盎然。其实可以这么说:让我眼界大开。虽然我在内地身心灵领域混得挺久了,有所谓的“鸡汤教母”的称号(ting没认识我以前,就常常嘲笑我。当然,认识以后,嘲笑得更厉害了,咳!),但是我很少能接触到这些这么具有草根性、代表性的灵性圈的市井人物,或是说,这些人在接触我的时候,都会把自己包装一下(唉,我是不是也该自我检讨一下啊?!),才出现在我的面前。所以,我看到的灵性圈怪现象,和ting所描绘的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他描述自己如何去攻击那些卫道人士或高高在上的灵性大咖,看得我莞尔一笑。其实他真的不是攻击他们,只是说了实话,问一些别人不敢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灵性成长的过程中也困扰过我,只是不会像他那样当面去诘问对方。身为灵性圈中人,我其实非常佩服ting的求道之旅:全然地投入,勇敢地探索,最后潇洒地离开。我在这里不想为灵性圈辩解,或探究“鸡汤”到底有没有效。我只想说我看到ting展现的两种特质,是我最为推崇,也是我自己正在努力培养的——诚实和勇气。
如果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生命的书,就让我们以无比的诚实和勇气去面对吧。
如果这是一本揭露灵性圈种种怪现象的书,也让我们以无比的诚实和勇气去接受吧。
如果这是一本阐释、对比人性阴暗面和光辉面的书,也让我们以无比的诚实和勇气去围观并且对号入座吧。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其实是ting个人的英雄之旅——不断地碰撞人性、揭露阴暗、直面死亡、拥抱创伤,过程精彩有趣,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忍不住竖起中指,给他一个赞!哈哈。ting,中指哦!
丁锐著的《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是一本挑战脑洞,直击人性的心理成长类图书。或许你从未遇到过这样一本书,它尖锐犀利,满是恶意,还带有强烈的死亡气息,可当你拿起它来读的时候,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它有趣、麻辣、丰富且深重,通俗的地方可以俗不可耐,思想深邃的地方又烧脑到让人叹服。
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出现人生的“白洞”之后,以自身为饵,激烈地碰撞这个世界,他不停地对人性发起质疑甚至攻击,他所到之处总能引发一场人性之战,这是一个不怕事儿大的孙悟空一样的人物。《渴望见鬼的姑娘》《沼泽里的童年》《一秒钟看尽人生》等68个生命样本,个个精彩难忘。但是出众的样本还是作者自己,他有极少人有的自我剖析能力,不但大胆真实,而且绝不手软地拿着锋利的手术刀划开自己的面具外壳,勇敢地向黑暗中的自己伸手抓去。
大概没有哪本书能像丁锐著的《醒来(凡真实的必会相遇)》一样,收录了这么多真实鲜活的生命样本,像须弥芥子般让我们窥探这大千世界的光怪与荒诞,和自己的灵魂深深处。作者不断地碰撞人性、揭露阴暗、直面死亡、拥抱创伤,过程精彩有趣。他笔下的各个人物,都流露出真实的“人性”,有的丑恶,有的可笑,有的可敬,有的可悲,有的令人不忍。
读这本书时,你会惊讶于作者错综庞杂的知识量和缜密的哲学思维,也会钦佩于他对自己下手的狠劲儿,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把人性撕得稀巴烂,也总有从零开始的洒脱和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