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
内容
编辑推荐

《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由黄崇凯所著,他们不知道,自己写出来的小说,竟是对方的人生。

「扮演上帝」的终极妄想

史上最微型「记忆补完计画」就此展开!

华文小说评论大家 王德威:

「新人,新作,新气象:2012 年最值得期待的小说家!」

美国国家书卷奖得主——哈金首度推荐!

中马港台第一线小说家联手推荐!

内容推荐

《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由黄崇凯所著,《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的内容简介:

陪伴癌末母亲的文艺青年,拥有美好家庭的高中历史老师,困於生活的两人,为了找到出口,只能敲打着键盘,虚拟别人的生命故事。

他们不知道,自己写出来的小说,竟是对方的人生。

於是你写我从未经历过的悲惨童年,我为你添几笔乱入爆雷的身世哏;天外飞来的叙事、时间错乱的台词,如虫洞侵入大脑,两者的人生开始质变,深埋在记忆庞贝城里的人物事件,也随着情节演进逐一出土:聂鲁达女孩、美国皇帝、航海家1号、黄金唱盘、自杀旅鼠、冥王星、凹脑表哥、不曾登陆月球的太空人……

如同冥王星终於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却又忽然被剔除在外,新生的记忆也不断改写、推翻。究竟谁的人生纯属虚构?哪一个「我」才是真实存在?

当记忆如恒星衰败冷却,回光返照地膨胀、爆炸,光芒核心中将形成连光都逃不出去的黑洞,届时所有足以证明自身存在的符号堡垒终将一一溃解。在「扮演上帝」的终极妄想背後,再没有人能完全确定,自己的人生并非出自他人拟造。

目录

推荐序1/虚数“i”的离境演习:读(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

/  童伟格>01

推荐序2/后人类功夫——黄崇凯的人畸一体小说

/  纪大伟>07

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

1  >01

2  >017

3  >037

4  >059

5  >081

6  >103

7  >125

8  >147

9  >171

10 >183

跋/此致另一位

/ 陈栢青>192

代后 一月有事

黄崇凯

试读章节

我从来都不愿意相信人类曾经踏上过月球。

那段陪着妈妈的时间里,我更加确认这一点。当然你可以反驳我说有影像纪录、有文字记载还有图片为证,可以精确地说出日期是公元1969年7月20日,可以指出是哪两个美国航天员踏上月球表面,甚至可以背诵那一句世界知名的太空名言,亮出月球现在还插着一面美国星条旗的照片。这些完全都不能说服我。就像我从来都认为地球是圆的那样,人类其实从没有登陆过月球。何况不相信人类登陆月球,丝毫不会影响我继续以右手刷牙,也不会让我的忧郁大肠突然畅通,更不会让我妈不死。

这一次我不会再难过了。我对着女儿说:“这一次我不会再难过了。”女儿皱着困惑的眉头,圆胖的脸颊嘟着,像是完全没听懂眼前的父亲对她说的话。

“你要难过什么?爸爸?”我把她抱得更紧,宛若拥抱着当初在一起不久的女友,后来成为妻的女子。女儿没有再说话,只是安稳地任我紧紧抱着,像是盛着~碗过满的汤汁,再多用力一些,碗就会翻覆,滚烫的液体就会把炽热洒进我的内里。我说,“亲爱的女儿啊,我已经失去你的奶奶了”。

“奶奶?”

“对,我的妈妈,你的奶奶。”

“失去奶奶是什么意思?”

“就是没有了。”

“没有了。”

“对,没有了。”

“可是把拔,你很久很久以前就失去奶奶了。”

“是啊。就像很久很久以后我还没有拥有你一样。”

“那,为什么我在这里?”

“我也不知道。”

“我知道……”

醒来之后我发现那是个感觉久远的梦,甚至也称不上梦。有点像是我在疲惫的生活空档里自动衍生出来的想望。穿插在看顾妈妈的淡漠光阴里,添加给自己一点力气。我哪来的女儿呢,连个马子都没有,那整整两个亿的子弟兵还在打瞌睡咧。我跟妈妈说要下楼买点东西,她点点头,我知道她这星期总睡不好,但不躺着休息又没办法。说是要买什么东西,其实什么什么连自己都不晓得。总之把自己扔进那个发光的明亮空间里,自然会知道吧。我想到小学时候,妈妈把那辆迷你奥斯汀开回家时,我抱着国语作业躲进后座,就着逼仄的座椅用弯曲别扭的姿势书写生字,没有开窗。过了不久就因为气闷感到不舒服,生字也写不太下去。年幼的我不明白那是怎样的执拗心态,总觉得眼前这辆崭新的小车肚腹里不可能装不下我,就连排档手把和仪表版都闪着油亮光芒,在这个小小的新世界里,不可能没有我。于是我就逼自己待着,坐在里头即使头晕窒闷写不下作业,还是不愿意摇下车窗让空气进来。后来妈妈告诉我,等她发现找不到我时,我大概在里头昏睡了一个小时以上,真正找到我则是晚餐之后的事了。事实上我有点纳闷,为什么她找不到我还可以安心去做饭(只不过是一盘蛋炒饭)?当时的我完全没想到这些,只是觉得如果不在新车睡过的话,怎么能称为我们家的车子呢。妈妈并没有责骂我躲在车里的事,只是轻拍车窗叫醒我,要我自己走出来。我抱着国语作业,来到冷掉的蛋炒饭前,妈妈说赶紧吃了吧。我不怎么明白她为什么不帮我热一热炒饭。于是我见到每一辆奥斯汀车驶过,总想起那些冰冷坚硬的饭粒,好像那些饭粒逐渐在记忆的食道里缓缓下降到胃囊,却怎样也抵达不了胃的底部,无法进入下一道正常的消化过程。

多年以后我在下降的电梯里想到这件事,电梯不停下降,回忆的细节却在漂浮,甚至让我没空去想要买什么东西。便利商店里非常安静,外面灯光下好几只翻飞的蛾震动翅翼,反复朝光源刺去。医院对面一排店家完全靠着疾病喂养生意,但似乎没有人愿意在此久留。有个下班套着灰黑夹克的护士在饮料柜前踌躇,最后提走一盒国民便当,她和店员沉默地结账,只有刷条形码和发票吐出的嘎嘎声盘旋在这块明亮的空间里。我感觉有点冷。这是今天第几次进来了?我像是固定探望封套杂志和热门影片的家属,隔着胶膜、抚着标题想象内部的鲜艳图片和说明文字,一如抚摸着女友身躯细嫩的肌肤,想象着膣内的温度和气味。过于宽绰的场所,席卷商品的静默,让空调、冰柜的呜呜声运转得更响亮集中,直直钻进那些失喻的念头。我并没有找到想买的对象,毕竟下午吃过一颗布丁,晚上也喝过一瓶咖啡了,何况肚子也没发出饥饿的讯号。再度踏出门口的叮咚声,高挂在上的路灯依然吸引着不停碰撞倾轧的拍翅声,对面的整排大楼看起来就像个癌症病人,什么维持生命的装备都齐全了,甚至能欺骗痛苦,欺骗绝望。

P2-5

序言

这部小说原题《那些登陆月球的事》,删修后,定名《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我拜读两稿,意会一件事:也许,在过往那段时光,黄崇凯就一完稿逐行减灭、逐章重调,所重新确认的,不只是就结构意涵,“校准”或“写对”一部作品而已。那一切重写劳动,更像是想以明确界线,结余一段能由完成后的“我”悍然离境的时光,是以,“我”得以更心神清朗地,走向新的写作。倘若就以读者后见之明,将“寻找与厘清一适切书写位置”,当做整部小说反复演练叙事的焦虑所在,我认为,小说本身并不难解。事实上,整部小说从第二至第八章,都以相同逻辑,复刻一对“我”的双生关系:一位(也许是时光下游的)“述史者我”,尝试不断借由书写,建构并影响一位(也许是上游)的“看顾者我”。下游者,凭其当下想象或感受,逐章翻修上游者的主体设定,写入身世、记忆与梦境,由“看顾者我”总体承受。此即占小说一半以上篇幅的“叙述练习”(“我”们的共同用语)。

此中奇特的,首先是被写入者,“看顾者我”,在演练一个关于世界与自我的类卡夫卡习题时,所体现参与虚构的作者意识:当身世背景天外飞来,他即刻转引并应用;当周遭他人(如母亲)以记忆与梦之细节突袭他,他流畅内化成个人一直保守之梦与记忆。于是,这过去可被不断更新、未来可被无限重置的“看顾者我”,乃似自觉地以“我襄赞自己如RPG角色般的发展或试误历程”,这样后设游戏性的轻盈之姿,“被”展示于特定内景(母亲病室、女孩房间、瘫痪表哥床边等)中。以剧场即兴实务论,作为发展中角色,“看顾者我”共襄虚构的作者意识,其实反身破坏了即兴法则,因他总任由与他对手的角色“犯规”:即他总当下接受他人告知的、而自己原先并不知情的角色过去。这让作为角色,他并不真确黏着于任何现实脉络的设定(反过来,也可说是任一种有坚固层级的虚构体系);这让作为角色,他的内在动机悬疑、无法被探知。

这是角色与切身戏剧性的暖昧(而非戏剧里,总事涉多层虚构体系的所谓“疏离”):当他的内在动机悬疑,他无法“入戏”,他作为角色一切拟真性(包括他对特定伤逝的抒情语调),也可能将一并可疑了。于是,这一切“叙述练习”所终究未被叙事积累的戏剧性收编的,恐怕,仍是通过这增熵叙事历程的“看顾者我”,作为角色的彻底虚化:他尝试镕铸的自我,与他执著的线性时序对应(“看顾者我”:所谓废墟,记载者朝向未来的种种可能路径),像外加的,如读者本来就知道的那样。特别是,在小说末章,“述史者我”犹直白,“看顾者我”所思所想,其实是由少儿百科全书上词条所发动,并在叙述联想下,与“述史者我”思绪互涉的。这似乎是一种全面的减熵:似乎,在小说分章配置。由“月球”“冥王星”“瓶中信”“美国皇帝”“自动贩卖机”“旅鼠”“庞贝城”等所架构起的“看顾者我”的思维,以及他将个人特定生命细节,在时序上,与这些词条共生(如冥王星离境与聂鲁达女孩离开之共同时间点等),以自我暖化的情感。这一切准密室伤害剧的写法,与将关系设定,朝向当代小说作者,学而时习之黯黑想象的叙事演算(如双胞胎兄弟的性等),也就被刻意大规模地虚化了。

这一次又一次,并不磨砥其造作之痕的“叙述练习”,所为何来?或者,一个较典雅的问法是:在连串虚化后,叙事所存者何?关于这些不得不问的目的论提问,我猜想,就书写细节实践,黄崇凯提供了两阶段解答。其一,是小说末章明示一种认知翻转的可能:在“述史者我”逐章翻修“看顾者我”的表面下,说不定,“看顾者我”其实才是(或对等也是)“述史者我”的作者。这显然是安全的内闭式小说结构:以叙事的技术性弥合,确保一种可能的阅读之乐。其二,是在前者未发展完足的胚胎上,黄崇凯尝试爆破小说结构,去开放与表明的也许是:一个人对个人当下(时光下游)的怀想与感知,原本就会干扰与改写,他对个人过往(时间上游)的主体建构。是以,这连串虚化所企图触及的,恐怕仍是量子信息世界,对虚化的本质性回相,如贺景滨,《去年在阿鲁吧》:我们那个物质世界,其实只是个信息的世界,“并没有一个过去预先存在着,除非它被现在所记录。”我以为,是在这企图中,“看顾者我”超脱戏剧角色规格,获致一种“我正被现在所观测着”的实感。

对“看顾者我”而言,“除了那一袋行李,我带走全副妈妈赐给我的身躯”;对“述史者我”所建构的“看顾者我”而言,在一个信息世界里,关于百科词条里,“那些登陆月球的事,他必须要不信,才能以一个孤儿的状态继续活”,这成了小说末两章,对立于此前连串虚化的冷调抒情。或许,也能这么说:那全面减熵,所确保终究不被磨砥的,可能确是这对双生“我”遇合,共同看望未来的拟小说作者言说姿态。葬母而后离境,黄崇凯的“看顾者我”,当然远比卡谬的莫梭语调轻柔,然而,那在伤停时间里的踽踽思辨,仍使我想起《异乡人》。在命运已定,独囚之时,《异乡人》里的“我”想象了死刑机器,传来提刑者脚步声的黎明,与上诉游戏。是在“我”决心将这些具体想象,连同一切形而上的缓解机制一并拒绝时,“我”才彻底成了异乡人,“感觉到该准备一切,重新生活”了,面对未来,“面对充满预兆与星辰的夜晚,我第一次向宇宙温柔的冷漠打开心扉。觉得是那么的像我,那么的如兄弟般,我终于领悟到我曾经很幸福,目前还是很幸福。”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如此被最后一次统合,友爱地,被赐福地看向星辰,如黄崇凯所言:“我也张手准备拥抱。”

因为在一个连百科词条、星系组成都加速过时,而人们已准确倒数恒星寿命的时代里,这对双生“我”借对望所保守的,恐怕真是一段堪称脆弱的线性生命。令人悲伤的是:在末两章里,当“看顾者我”将目光从现在的牵制中移开,准备离境时,这诚然,如黄崇凯所描述的,意味着一整个虚构畛域的全数卸除,掩火塌陷:越过“事件视界”,世界就被彻底没收进无光的幽暗,再无存在的可能与必要了。如此,我猜想,其实是藏存在这部小说中,未被叙事之炫技,所混淆抵销的贯彻探索,使黄崇凯的重写,获得一种琢磨过的素朴,以及与表面相反的严肃用心。我以为,超越虚构之目的论提问,对于小说作者,这部小说提出的问题,或躬身自问的毋宁是:是否“我”,得以由一“比冥王星更远”的域外,感知那将被“我”的书写结构成星系,在某种意义对“我”而言,也就将静态终结了,或将在观察终止时,即如黑洞般内向塌陷了的虚构畛域?而更重要的或许是:关于书写,这部小说表明,伴随这畛域一并内向塌陷的,恒常是一直以来,“我”虚构与空想的方式。这并不容易,但确实令人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是以,衷心祝福这部小说,与小说家未来的创作。

后记

每天都在磨损掉什么。清醒的神智、失焦的目光,以及内心如膜的屏障。一点点慢慢磨蚀之后,脆弱的粉红色就会逐渐显露清晰,像在召唤着前来毁掉它的种种事物。

因此生命变得像枝铅笔,削了写,写了再削,逐渐变短,继而消逝。笔尖摩擦着纸张,像是我用心脏摩擦着生活。

我的生活渐渐萎缩了,正在从三维的空间塌陷成二维的平面,最后将要浓缩成一颗点,奇异点,让生活的全部装置在里头。继续塌陷的点将会下坠,拉走所有象限的坐标,坠落在不见底的深渊。或者在那深渊是不休止,没有时间轴的陷落,无能观测,也无法查知。

尝试要与一些人交换身世,那是因为期待有人明白为什么有时我会无端背诵起“我们是被彼此查阅的字典及原文书”。有些话说多了就太像咒语,所以我渐渐只听不说,像那个戒酒中的无照侦探。

然后开始混咖啡馆。

因为想让自己待在有人会走动的地方,听别人制造噪音,让那些复杂的交谈蒙蔽过于空白的日子。有些时候日子有神,我却无神就着低首的灯光,低低对一些世界的苦难发呆且感到无能为力。例如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例如知识分子都到哪儿去了,例如没人写信给上校(当然也没人写信给我)。我会抽象地想着具体问题,关心石化污染也关注娼嫖都要罚,那些从前在课堂上争辩得气噗噗的理论与实践,像是上辈子做过的梦一般遥远。坐在这里好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如果连隔壁的谈话都无法理解,该怎么神入一个百年前的死魂灵。

我混咖啡馆的方式很单调,像是缺乏现代化经验的乡下人,只会去固定的店,点同样的饮料,重复到自己都无法相信重复会带来任何一丁点幸福。我喜欢靠墙的位置,待在夹角里就像猫常常要钻进密闭的纸箱。最好与邻桌有点距离,他们那种细声交谈刚好会模糊一片的距离。我可以感受店内播放的音乐填满耳朵,而我填满这个小小窄窄的座位。所以客满就成了运气不好的征兆。在那个下午我必然会因为走访数家全部客满的咖啡馆而废然沮丧,觉得无处可去甚至逼近无家可归。

咖啡馆的时间是被屏蔽的敏感词。待在里面的时候特别希望外头下着雨或者冷,而对无端放晴竭力展现亚热带气候的太阳天感到轻微愤怒。像我这类寄居他人壳的蜗牛,总有些时候必须移动,于是我会需要一些不动的处所,例如那几家咖啡馆。中学时代的朋友讶异我居然混起了咖啡馆,诧异我开始说些奇怪的话或读起晦涩的书,却还是顺从地让我领着他们抵访一家家咖啡馆。因为我老是在换地址,又老是不联络。

一年过去,三年过去,五年过去。某些朋友开始被标注在各自时空的坐标上,分别开启他们的婚姻元年或育婴正月,他们被标注得越多,我就越需要花大把时间窝在咖啡馆。因为这里的光阴暧昧,气温维持在摄氏24度常温,在十二月结束时让人察觉不出一月开始。这里的月份跟来客都可以交换。就像有些人七月一样地闷骚,而有些人像十一月的雨那么绵密。每个人都混杂着几个月前来又离去。

我从前不那么相信星座,还信誓旦旦认为古早古早的宇宙未经现代化又没有撒盐除魅,怎么可能被人类小小的脑子设想好所有的轨道位移。何况那些占星学家有那么多连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都没搞懂。但渐渐地,我渐渐地被十二星座包围,开始相信属于一月的人,总是有事发生。

就像多少年来多少学者为了一句“春王正月”而考释不休。一月总是有事发生。很多一月出生的朋友掐指折算,恰好算出自己是父母在农历新年假期间闲着无事种下的果实,突然会神智清明自己是个意外,因而可以接受自己的诞生,简称为认命。认命就跟认父认母一样,一认就是一辈子了。

所以我们身上携带一些时空牵在背后,星座盘旋在我们头顶的小宇宙。我们在虚空里交谈,把各自的时空身世压缩在短短的几行字,交换座位般地交换身世,在对方的时空结界里走了一段。那将形成另一个独立的时空,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你,只属于短暂一瞬共有的我们。那个小小的时空宇宙并非平行,而是凝结在那时那地,封闭地一再往返重复。在那里面,所有的人事都会没有悬念地重来,一遍遍重来,发生,消落,瓦解,重组。在那以为开放实则封闭的时空里,生活不见得美好,但被锁困在那样的状态里,不会因为知道结局而难过,因为不知道结局而暗自开心。我有时会这么想。就这么一秒钟,那个世界又被完成一次了。被生出来的小时空,到处散落在世界角落,摸了就能进入。

我其实不很明白为什么如今通行的历法,一年启始自一个尴尬且多事的月分。而那阵子的咖啡馆会变得特别拥挤。那时候我就不那么常到那里,因为那与窝在家里的意思差不多。所以一月就变成隐喻——群聚狂欢的十二月最后一日延伸侵夺了一月的第一个夜晚,留下整个白日时光的疏懒和寂寥。所有人都醒着离开十二月,却以睡眠迎接一月。以及接下来的一年。或许在梦中比较容易达成重新做人的愿望。

但有朋友告诉我,事实上我们已经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人了。他说“重新做人”一点也不抽象,所有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都会更新,每年更换一些些,直到后来我们彻底换取了童年时代的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

于是我有很多个,像是王建民的投球数那样不断累积,有时是很好的坏球,有时是很坏的好球。很多人倾向于把球数总结起来,看看球种、好坏球比例,偏着头去分析自己。可事情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状况是,每一球出手前都是重新开始,都不知道那颗球会以怎样的角度切入好球带,或怎样被主审判定好坏。所以我们可能长得更好,也可能长得更坏。但总之也都会更老。

一年年过去,我穿越很多一月,隐约得知每天都会磨损掉什么,也会再长出别的什么。但铅笔就是铅笔,这是不会变的。

书评(媒体评论)

新人,新作,新气象;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小说家!

——王德威 华文小说评论大家

既深刻又技艺高超。黄崇凯展现了台湾七年级世代最佳的小说教养。

——王聪威 台湾小说家

这本以知识与诗情般文字建构的迷人小说,弥漫淡淡的哀愁。具有开启读者微量记忆的能量呀!读完后像喝了一罐啤酒微醉。

这勾人回忆的哀愁是:每个已婚男人都有个永远的聂鲁达女孩,她不是妻子,也不是情妇,却不断启动男人现实的神经。

青春不回头,记忆却可以,但是,回忆中的聂鲁达女孩却遥远如冥王星。已婚男人背后有个聂鲁达女孩,当然,每个女人背后也有个永远的聂鲁达男孩。我们都在寻回消失中的聂鲁达……

——甘耀明 台湾小说家

小说带领我在一个奇异的空间中漫步。大多数时候那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便利商店、街道、卧房、医院,淡蓝色的光度,面向城市中另一栋无表情楼面的小窗。但我很确定,在阅读的过程中,零下两百度的孤寂浸蚀着我,以致于我总是觉得身处太阳系遥远边缘的冥王星,尽管我从未到过那里。

——伊格言台湾小说家

《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我后来发现,这问题的视角不足以落靶这本小说的重要坐标,与它之于下一个新世代的高度价值。我改问,在《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那里藏了什么?在试着逼近这问题的过程,我读着读着便笑出声来,但不知为何,眼眶却一直湿润着,无比哀伤。

——高峰翊 台湾小说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崇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41141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