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安门旧影(1417-1949)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闫树军是一位天安门文物的收藏家,收集了几百幅和天安门相关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大量的与天安门相关的文物。在书中,我们将和闫树军一起,通过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讲述天安门(当时叫承天门)从明朝1417年开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500余年天安门的建筑变迁,对比天安门从明、清时期封建王朝的皇家禁地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圣地。重点讲述开国大典前后,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各族人民迎接解放、欢庆胜利、筹备开国大典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

内容推荐

如果说一个城市有性格的话,那么承载这一性格的实体,就是能够记录这个城市的历史建筑。而当这一建筑成为国家的象征,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符号时,她的历史价值、她的文化传承,便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这座丰碑上,烙刻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嬗替,见证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城市,翻天覆地的巨变。作为政治载体的天安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作为文化的历史的天安门则将载入永恒。

这座丰碑,这个记录城市符号的建筑,就是中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

本书以数百幅历史照片和短小文字,详细描述了天安门历史老照片的背景故事、皇宫遗事、历史脉络。当你读完此书时,就会回到589年前的鲜活真实的历史中,犹如身临其境。

目录

序·收藏天安门的意义/鲍昆/1

最早的承天门(天安门)城楼/1

第一位在承天门上举行登极大典的皇帝/4

《皇都积胜图》上的承天门/6

明宪宗重建承天门/10

嘉靖年间的承天门/12

《康熙南巡图》中的天安门/14

乾隆皇帝南巡时的天安门/18

《京师生春诗意图》中的天安门/22

《胪欢荟景》中的天安门/24

中国第一张天安门全景照片/26

同治大婚时的天安门/29

光绪元年的天安门/33

光绪大婚时的天安门/35

天安门广场迎来第一位“改革家”/38

第一张拍摄天安门西侧的影像/45

义和团首次围攻天安门地区/49

美军成为首占天安门的侵略者/55

八国联军在天安门前耀武扬威/59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天安门前的定格/65

伯顿·霍尔姆斯旅游日记中的天安门/70

两个日本人记录的天安门/77

天安门前的“北京轿车”/82

“老佛爷”回銮时的天安门/84

皇帝出巡和回銮时的天安门/92

天安门见证首次官制改革/95

天安门前的“金殿传胪”/97

天安门前的太监/102

从东交民巷远望天安门/105

德国建筑师拍下的天安门/108

“地球档案”里收藏的天安门/109

《北清大观》上的天安门/112

天安门城楼最后一次金凤颁诏/113

民国初年对天安门广场的首次改造/118

天安门内侧的“望君出”/122

天安门前的“西服礼帽皮鞋”/126

天安门前千步廊/129

天安门前的“龙门”/132

天安门前中华门新景色/134

天安门前首次出现特大素彩牌楼/138

袁世凯天安门上阅兵/145

天安门外中华门改匾额/149

天安门城楼的新变化/153

天安门前最为滑稽的葬礼/160

天安门前再次飘起大清龙旗/166

天安门前高悬“公理战胜”/171

蔡元培天安门前高呼“劳工神圣”/175

五四运动在天安门前爆发/178

天安门西南侧再现西式建筑/184

不可复制的天安门影像/186

天安门前的国民大会/189

冯国璋出殡时的天安门/191

天安门前的人力车站/194

天安门前的小汽车/201

天安门前的另一种景色/204

天安门见证“六三”惨案/206

天安门前河与桥/208

1923年的天安门大街/211

天安门前举行有轨电车通车典礼/214

天安门前恭送伟人中山先生/218

五卅惨案时的天安门/225

天安门铭记“首都革命”/228

天安门前再搭纪念牌楼/231

天安门前最黑暗的一天/232

“京师救济联合会”贴上天安门城楼/237

天安门上首现“文化传播广告牌”/240

孙中山画像首次挂上天安门城楼/244

中山先生灵榇南下时的天安门/251

裴丽珠眼中的天安门/257

对日绝交时的天安门/260

天安门前的行道树/263

世上罕见文物从天安门运出/269

同一年出版物上的天安门影像/272

天安门再次陷入日军铁蹄之下/275

天安门上耻辱的一页/284

日军航拍天安门/290

日军从军纪念影集中的天安门/296

天安门城楼上出现“打倒英国”/300

一位俄罗斯汉学家眼里的天安门/302

两本私人影集上的天安门/305

日本侵华时期出版物上的天安门/308

天安门前走过葬仪队伍/311

日伪时期天安门前的女性/313

伪市长天安门前检阅女警/316

天安门前左华表下传递革命情报/321

抗战胜利后的天安门/324

一个美国女性拍下的天安门/328

“五·二〇”大游行时的天安门/330

民国年间最后一次修缮天安门/333

北平和平解放前后的天安门/336

参考书目/342

后记·红色收藏:天安门见证历史/兰草/345

特别说明/356

试读章节

《康熙南巡图》中的天安门

帝国兴亡更迭,来来去去匆匆。1644年,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登上煤山,自缢而死。李自成人承天门,穿午门,登上皇极殿,然而龙座还没坐热,便退出北京。睿王多尔衮占领北京后,便上书皇帝,奏请迁都北京。顺治帝接纳多尔衮的建议,走进北京城。

清朝定都北京后,曾计划仿照元朝另建大都城之举,在京东另筑新城,即所谓“摄政王多尔衮以京城水苦,人多疾病,欲于京东神木厂创建新城移居”。后因估计工程费用浩繁,清初国库空虚,无法支撑,才放弃了另筑新城的计划。

清朝北京城,一切沿用明朝原有城池和宫殿。清初对都城的改造主要集中在局部的维修和扩建上。但在顺治帝进北京时,承天门只剩下光秃秃的5个门洞,上半部已荡然无存。于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下令重修承天门,改建后的承天门,正式命名为天安门。从此,天安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按《北京历史纪年》一书记载,天安门命名的确切时间是:清顺治八年(1651年)9月18日。此名一直沿称至今。

“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但在清代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宫廷内外并不安定。可见,这种以更改城门名称来祈求长期统治的做法,只是封建统治者一种聊以自慰的愿望而已。

顺治帝以天花死于养心殿后,帝位传给玄烨。玄烨继位,改年号为康熙。

康熙帝8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61年。他一生勤奋治国,“示明求衣,辨色视朝”,可谓殚精竭虑。

康熙帝在位时,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64年~1707年)的24年间南巡六次。他六次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视察治理黄河的情况。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结束后,诏集天下名工绘制巨幅手卷《康熙南巡图》。此图共12长卷,历时3年才完成,将康熙帝南巡从京师出发,途经的州县城池、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等一一入画,极为壮观,画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巨作《康熙南巡图》,它的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王晕。王晕(1632年~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称乌目山人、剑门樵客;因画《南巡图》称旨,康熙帝玄烨赐书“山水清晖”四字,所以又称“清晖主人”。王晕出生于风景清幽秀丽的江南常熟一户绘画世家,从小喜欢绘画。他早先亲得太仓“二王”(王时敏、王鉴)的指授与推许,经常博览大江南北的秘本精藏,对于古人作品,下苦功临摹,力追董源、巨然,醉心范宽,对王蒙、黄公望的山水取法尤多,对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的山水也多有会意。他的传世作品很多,如《千岩万壑图》、《溪山红树图》、《断崖云气图》、《石泉试茗图》、《夏木垂荫图》,以及《唐人诗意图》等,深得各家的奥秘,具有古朴清丽的特色。因此,王时敏在《西庐画跋》中称赞他: “石谷于画道研深入微,凡唐宋元名迹,已悉其精蕴,集以大成,声名惊爆海内。”周亮工在《读画录》里说他:“仿临宋元无微不肖,吴下人多倩其作,装潢为伪,以愚好古者。虽老于鉴别,亦不知为近人笔,余所见摹古者赵雪江与石谷两人耳,雪江太拘绳墨,无自得之趣,石谷天资高,年力富,下笔可与古人齐驱,百年以来第一人也。”这些都说明王晕学习古人的专心与临摹古人的特长,当时的清初六大画家之一恽寿平对王晕,也表示了极度的尊崇和赞美,写下了“高云都入王郎卷,乱覆清溪八九峰”,“看君画石如云手,落纸精华已百年”。

《康熙南巡图》在绘制前,先由王晕执笔画了草图12卷,呈玄烨过目。草图为纸本淡设色,内容与正本大致相仿,小有差异,尺寸比正本略小些。陈祖范《王耕烟先生墓表》记述王晕在绘画过程中的动作:“当绘《南巡图》也,天下高才妙手,咸集都中,和墨濡毫,铺绢素,相顾缩,莫敢笔。惟觇候王先生发口。先生曳草衣,占上座,瞪目凝神,良久,乃授以意匠。”全图构思设计和树石的绘制当出自王■之手,人物、动物、屋宇等则由杨晋和其他画家合绘。12卷巨制的《康熙南巡图》,经过王晕、杨晋等众多画家的努力,历时三年才告完成。图成之后,玄烨看了非常满意,给予王晕很多的赏赐,还要给他官做,王■婉言辞去,便和杨晋一起回到常熟。当他离京的时候,宫廷画家扬州禹之鼎作《石谷先生还山图》赠别,诗人王士祺等以诗题之。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南巡为题材的大型图卷,共有十二卷。每卷画中均有康熙的形象,画面都是以皇帝为中心逐步展开的。其中第十二卷,绢本设色。这一卷描绘康熙一行结束南巡,回到京师的情景。从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门开始,向南过金水桥,出午门。午门外两边各列大象五头,仪仗卤簿严整,一直排列到端门。端门五个城门洞大开,门外即是康熙出巡归来的先行侍卫。他们跨马排成两行,拉开距离,穿越正阳门、大清门缓缓而来,天安门外有车轿和象,分列左右。在正阳门外大街牌楼南,康熙皇帝乘坐在八个人抬的肩舆上以华盖为前导,武装骑士护卫,缓步返回皇宫。康熙后面,是大群的人马和货物,大街上闲杂人等一律回避,店铺、住家门窗紧闭,街口的栅栏门也都关闭,并有禁军把守,轰赶人群。队伍的末尾,有士、农、工、商各界人士组成的“天子万年”四个大字。P14-16

序言

闫树军先生对于天安门这个题材的收藏是令人惊异的。

他收藏了与天安门相关的2万多张历史图片和大量的有天安门符号的物件。这些杂物从属于印刷物的信纸、信封、明信片、海报宣传画,到属于证照性质的婚姻登记证、奖状,甚至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时对资产者颁发的股票。至于其他有关天安门的手工艺品就更是五花八门了。还有些藏品极其珍贵,如带有天安门图案的银戒指、化妆盒和天安门的玉石摆件。

当然,我以为最珍贵的是那些不同时期天安门的历史摄影照片,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从时间跨度上说,许多藏品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将一个在时间中沧桑易容的天安门,串接起一个风流水转的时代变迁过程。即是我们所说的断代史了。其中一张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时的天安门地区全景照片尤其珍贵。

天安门,作为皇帝家的大门,很长时间对于黎民百姓是生疏的。因为那里其实是禁区,平常百姓是体味不到它的威严的。它在建筑学上的美学特点,如对称的布局,横宽的比例设置,以及红黄颜色搭配出来的权力意味,都只是对那些臣子和域外夷国使节们产生震慑的效果。

中国的皇家文化在利用建筑张显政治隐喻的能力上,在世界史上绝对超一流。除了法国的凡尔赛宫可以在整体建筑格局上与其媲美外,在权力的进口处,法国皇帝比中国皇帝还差了一截,就是缺了个这么威严的大门楼。路易皇帝们把更多的钱花在后花园上,那里是美女和美酒的去处;中国元、明、清的皇帝们,则把门面做得十足,耍足了威权的派头。

看来还是中国的封建皇权文化更为纯粹,也更暗政治统治中的个中之味。天安门也因此,成为中国农业文明下政治文化的代表和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1911年的辛亥革命,让天安门之后的宫阙空了。皇帝走了,共和来了。北京首都的名分,因其满清遗韵的色彩,也让共和了的国民政府拿到了南京,北京因此改名叫了“北平”。天安门由此成为一座空置的门楼,成为一座纯粹建筑学意义上的建筑和历史的遗物。

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大地翻天覆地。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的人民政权,将首都重新又挪回北京。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典礼,就是在天安门上宣布的,宣布的人就是带领人民拿下江山的领袖毛泽东。他的巨幅领袖画像,也高悬在天安门的城楼之上。

后来,在人民共和国近30多年的政治生活中,天安门和毛泽东渐渐融为一体。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每年两次的国家庆典中,都是在天安门上带领着他的革命领导团队与民共乐的,于是, “毛主席就住在天安门上”,成为许多无缘北京和天安门,居住在外地的中国人的想像和说法。

天安门,由此进入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它和领袖共享日月之晖,成为国家、民族,甚至理想和精神的象征符号,成为政治、民族、国家基本话语体系中最具合法性的符码。这个符号开始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可视传媒物上,成为我们普通人政治文化生活的基本标志。这也是一个过程。从早期的搭建、塑造革命视觉意识,到后期成为革命语境中的一般装饰符号语言,大约有近40年的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到用在普通人结婚证书和某个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就是这个符号的演变过程。

闫树军先生的收藏,恰恰揭示了这个时间过程。

他的收藏品,让我们重新走回一个时代,而那个时代正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历程,而且和我们现在的历史现实,甚至问题,都存在着无法切断的深刻关系。

他收藏的天安门历史老照片,不仅诠释每件收藏品,而且对天安门历史延续也是一个很好的解读。它是展示各代人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证物。其实,不论收藏什么,能够成系列、成规模、有研究,就是好收藏。

闫树军先生的收藏是真正的收藏,是关于天安门历史断代切片的系统收藏,是为我们的后代,解析我们这一代人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证物。

闫树军先生显示了一个真正收藏家的品格。因为任何收藏的最终价值是关于文化和精神的。这是一笔真正的财富。它超越金钱,因为金钱有价,精神无价。

后记

红色收藏:天安门见证历史

说实话,我对闫树军的“天安门”收藏和天安门系列丛书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2009年的10月1日,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将在蔚蓝色的天空下,迎来共和国建国60周年华诞。我们以当代军人朴素的情感迎接并感悟着这种“不平常”,我们以铁血军人的忠诚,与共和国共舞。

一、天安门研究让我们的后半生丰富起来

早在2007年8月,我就申报了“天安门”丛书的系列选题。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平常的事儿。我认定树军的天安门研究和天安门丛书,将是一个标志性的出版物。这套为纪念建国60周年而提前两年就着手准备的献礼书,立刻得到了我社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如果我说,在中国收藏历史的人物多了去了,可专门收藏“红色”天安门,并以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为轴心,也同时收藏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甚至毛主席纪念堂的人却寥寥无几。

收藏界藏龙卧虎,高手如云,令我们钦佩臣服的也很多。但闫树军却真的与众不同。把那些历史图片、影像文物据为己有,算不得什么大能耐。而能从这些历史碎片中,深挖出有意味的历史细节才是真功夫。或许,这才是收藏的本质和要义。

他的天安门收藏真是天下一绝的大手笔。树军的收藏,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是天安门“红色收藏”的第一人。这是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收藏天安门历史影像最全面的个人收藏。收藏天安门,研究天安门,少不了收集天安门的图片资料。但要把从1949年~2009年与天安门相关的2万多张历史图片,一年不落地全部收齐,是要付出代价,也是要真功夫的。

收藏品是展示各个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证物。作为个人,收藏了如此丰厚的天安门资料与藏品,所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呕心沥血,侠之大者,也愧不如也。

天安门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路历程最重要的标志物。他从小仰慕天安门,第一次来北京,看到真切的天安门,十分激动。他圆的不仅是他自己的梦,更是中华民族荣辱兴衰、再度崛起的梦。

参观过树军的天安门收藏的人都说,那是独一份的东西。金钱有价,精神无价。官方做不到的,人家做了,做的还不错;官方没有的,人家有了,这就是绝。

收藏天安门文物的文化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我们的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有心人,来把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保存下来。他用自己18年的功夫和积累,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也让我们的后半生充实而又丰富起来。十年之后,谁与争锋?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对他的天安门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我的同学闫树军便走进了我的视野。与其说他走近我,不如说我走近了他。因此说,我被树军带进了天安门收藏和研究的领域,并成为他的同道,一点不为过。

从2008年初起,除了积极参加社里组织的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学习和正常的编辑工作外,我尽可能地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他的天安门收藏与研究当中。几乎每个晚上,他都是写完一节,就从网上传给我一节。我们就在网上即时交流与磨合。他新收的每张天安门图片和每件收藏品,我都是第一个欣赏者。我真的也天天沉醉在他的天安门研究与写作当中了。有时,甚至分不清我是编辑出版者,还是与他一样成了“研究者”。

一个人,一个有着超凡恒心和毅力的人,是让人敬仰的。况且,树军的天安门收藏世界,太让人激动了。不管怎么说,与他一起熟悉“天安门”的所有细节,是让人愉快的。

二、主攻方向是“天安门”  我和树军是18年前的军艺同学。那时,我在文学系,他在文工系。一个锅里搅马勺,一个教室听大课,一个老师论短长,一个心思搞创作,一个信念写春秋。

树军在文工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基本上没怎么弄过文学,只写过一些短文。那是自谦。他的《铜盆》和《蛇阵》等几个短篇小说,深得黄献国、邢军纪等老师的赏识。我知道,这样的人其实是可怕的。你怎么就认定和凭什么断定人家日后“闭门”造不出车来?这种人不发是不发,不发是给我们这些假装特爱好文学的人留足了面子;人家要是一发,那就是黄河决口、长江溃堤,谁也挡不住啊。

1993年那一年,以树军为主笔的畅销书《天安门广场备忘录》突然异军崛起,这让文学系的人大为惊讶。在我们把文学看得特别神圣的时候,树军横刀一顺,弄出的这本《天安门广场备忘录》,应该是中国出现较早的一本详细介绍“天安门”的书。

那本多达31万字的书,将天安门广场及周围的历史事件、奇闻轶事、人文景观、自然风物融为一体,以天安门地区建筑物为基点贯穿历史事件,用平民视角,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天安门广场的文化档案,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树军也一跃成为研究北京文化,特别是研究天安门广场文化的领军人物。

这本书出版后不久,穆青先生曾打过他的电话,开口便称他为“闫老”。着实让刚刚30挂零的树军惶恐了一回。老先生以为,树军这位后生小子是一位上了年岁的专事北京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呢。这样的鼓励,怎么能不是他继续将天安门研究下去的动力呢?

当我们浮躁、并浪费着大块时间,胡思乱想闭门造车的时候,树军却成天泡在北图,用了两年的时间,将国家图书馆所有的地方史志类书通览了一遍,积累了大量的史学知识。他从《明清史》、《清史稿》、《民国史》、《天咫偶闻》、《日下旧闻考》等典籍中,寻章摘句,考据追问,不一而足。一个馒头,一壶水,就能在图书馆泡一天。真可谓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他的刻苦,令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大为感动,称他的读书精神为“马克思精神”。

……

九、天安门博物馆的梦想

树军的天安门红色收藏,就像登上了一辆高速运转的战车,怎么也停不住脚步了。他每时每刻仍在不停地运转着兴奋的神经。

2009年1月13日上午,树军以“天安门博物馆”馆长的身份,出现在《全国首届(2009)民间博物馆论坛》会上。这是由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中国古玩研究院、中国民间博物馆研究会联合主办的论坛。论坛就“中国民间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资深专家介绍了国内外博物馆的相关情况,进行民间博物馆经验与问题的交流,来自民间博物馆的代表也就民间博物馆的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研讨。

面对收藏界的名家高手,树军胸有成竹地在会上做了“天安门博物馆’’的专题发言。

他说:一座天安门图书馆,一座天安门博物馆(影像馆),一座天安门实物馆,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这三个公共空间的气质是相通的:寂静、肃静、神秘而圣洁。步人其间。犹如探访一位睿智的老者,又或是徜徉于记忆的森林之中,空气里仿佛都荡漾着文化的气息。天安门图书馆是收获文化的历史,天安门博物馆则是辑录历史的文化,天安门实物馆是图书馆和博物馆(影像馆)的集中表征。三者如同用思想的笔墨书写着北京这座城市的鸿篇巨制,值得我们用毕生的漫长岁月去阅读,去品味,去思考。天安门实物馆的每一个物件,都蕴含着巨大的文化载体,都传承着她独特的文化底蕴,见证时代变化,社会嬗替……  他的精彩发言和独特的收藏品类,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惊叹。在所有的收藏中,他是最独特的。他是先研究而后收藏,收藏又带动了研究的深入。

他的收藏与众不同。他的理想是:天安门图书、影像和实物的三者合一,立体交叉并进。他的梦想是在不远的将来,建起三个馆。即:天安门图书馆、天安门影像馆、天安门实物馆。

现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天安门文化研究中以为基点的天安门博物馆就能亮相于世人面前。

十、天安门红色收藏开始释放成果

随着2009年10月1日建国60周年的临近,“天安门”题材,成为众多新闻媒介和各家出版社争抢的焦点。他们心怀美好,渴望出版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礼的好书,他们慕名而来,向他约稿。

2009年8月,我与树军的5本天安门系列丛书,也已经进入到出版印刷的最后尾声。《天安门旧影——你没见过的天安门老照片》、《天安门新影——你没见过的天安门照片》、《天安门编年史》、《天安门旧影——老明信片记录的历史》、《中华门老照片》已陆续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共党史出版社也即将出版他的《天安门影像志》、《红舞台上的永恒——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八版画像的由来》、《共和国生日》、《我爱北京天安门》。

从2009年3月起,闫树军陆续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台、北京电视台、山东卫视、湖南卫视、广东卫视、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媒体的专题采访。《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信报》、《中国政协报·春秋周刊》、《北京法制晚报》、《藏书报》、《解放军画报》、《军营文化天地》、《中国武警》、《凤凰周刊》、《中华儿女》、《中国之翼》等报刊相继刊发了对他的专访。

有谁完成过每张不同时期的天安门照片收藏?有谁的天安门收藏不仅不断代、不缺年,甚至每月都有?有谁有过数万张你没见过的天安门老照片规模?哪个天安门研究者,能收藏数万张天安门新老照片?有谁下过这样的功夫?

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历史碎片——天安门照片,收集在一起就是了不起的研究。

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这是一部前人不可能完成的大书。

历史是一出声情并茂的话剧。收集老照片,正是为了重现历史场景和历史瞬间。天安门老照片记载了逝去的过去,就像白发和皱纹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天安门老照片也带给我们对岁月、对生命的感恩。

一张照片,一段往事,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经历,而这一经历又在不经意间折射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历程。

在研究中收藏,在收藏中收获,在收获中再研究,终使他完成天安门600年历史的辑录,这一辑录又是以影像志的形式出现,当属唯一的一部天安门史书、志书。

因为天安门与众不同,它才会永远地被人们憧憬;

因为天安门高大雄伟,它才会吸引人们频频登临;

因为天安门磅礴厚重,它才会容纳百川吞吐四海……

这就是中国的天安门!

这就是中国人民的天安门!

天安门与我们的祖国一起永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安门旧影(1417-1949)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闫树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58952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7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4-64
丛书名
印张 2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7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