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介化/传播学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世界著名传播学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美国知名杂志《哈珀斯》和《国家》的编辑。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媒体,把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意义深远的社会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带我们浏览了我们这个被媒体所充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戴安娜王妃的葬礼、911恐怖事件、牛仔政治、办公室的性骚扰、婚姻治疗、博客、电视纪实等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巨细,都浸润在媒体的辐射之下。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不无争议的观点和幽默风趣的笔调,启发我们重新思考那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我们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媒体正在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方式的真相。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媒体,把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意义深远的社会发展趋势联系起来。

作者带我们浏览了我们这个被媒体所充斥的社会的每个角落:戴安娜王妃的葬礼、911恐怖事件、牛仔政治、办公室的性骚扰、婚姻治疗、博客、电视纪实等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巨细,都浸润在媒体的辐射之下。

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不无争议的观点和幽默风趣的笔调,启发我们重新思考那些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我们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媒体正在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方式的真相。

目录

序言

引言 体验派表演方法(Method Acting)

第一章 学会热爱“变形虫”

第二章 对孩子的崇拜

第三章 英雄的微光

第四章 身份政治

第五章 忙与盲

第六章 自然的宿命

第七章 人人都是超人

尾声 恐怖

试读章节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凡是我们现代社会的成年人们为孩子“生产”的内容大都是带有教育性的——或许说是带有某种有意识的添加成分的,且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明确界定某些价值框架。我们已经把中世纪抛到了脑后,这是一种很好的解脱,因为我们希望能够对这个我们正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产生更多的影响,希望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物——这也正是进步的全部意义吧,也是现代性的全部含义。很明显的,我们要从孩子们小时候起就教他们要懂得去要求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他们今天还是白纸而已,这也难怪约翰·洛克会对教育怀有如此狂热——在哲学界他的“心灵白板说”(tabula rasa)几乎人人熟知。实际上这种思想在历史上得到了很好的承袭,无论是大革命时代的法国,列宁时代的俄国还是战后美国,我们甚至还可以一直追溯到这些后现代教育学者们身上,他们摈弃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法,为了实现多元文化改革而对规范化课程进行解构。

实际上每一次当你深入探讨某种教育思想时,你都会同时看到当中所包含的某种政治安排。

即使是在浪漫主义时代、波希米亚时代乃至是嬉皮士时代,当我们叛逆地试图颠覆一切计划和社会安排的时候,我们也无以否认上述这个事实。在那些时代,成年人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在向小孩子们展示,教他们做事情是有逻辑极限的。“嘿,你要像一个小孩。”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你完全有理由相信,课程设置也好,文学也好,电影也好,各类电视片也好……这一切其实都是在散播着以上的观点,而那些针对限制及要求的反抗性言论则是最好的补充……不信你就再去好好看看那部动画片《小熊维尼》吧。

说了这么多,我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呢?从广义上讲,你可以说其实教育的远景都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这是一种必然。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我们对“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解会各不相同。我偶然从一本《古代儿童读物》中读到了16世纪和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一些童话故事。你或许可以称它们为“以儿童为中心”——如果你的确正怀着某种心态想要界定这个观念。这即是我们今天所言的“零输入”、“零理解”、“零辨别能力”。这些故事中不乏一些残酷的场景和内容,比如有个故事讲的就是小巨人汤米由于骄傲而受到了惩罚,再比如说当中也会出现一些“火药味十足”的言语,宣称“跳房子(Hop Scotch)真是一种愚蠢的游戏,设计这种游戏的人简直就是在盼着我们把鞋子穿坏掉……只有最低等的小朋友才去玩这个游戏呢”。在书中一个最有启发性的故事中,则在鼓动“我漂亮的小姐与先生”能够更频繁地去拜访以便“你从别人那里得来好处,并要留心学习别人的错误或是失败,引以为戒。”

我为什么说这最后一个故事带有启发性呢?因为这个故事创作涉及了我们所说的自我觉知。无可否认,许多现代思想学派都是通过故事创作才得以成形的。文学创作本身是相互关联的,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清教徒式的忏悔之旅,也渗透着自我洞悉和自我管理,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鲁宾孙在他终于占领了“自己的岛屿”之后,开始算计着自己的荣耀与得失;不妨想象一下法国哲学家老笛卡儿(1596—1650)终其一生,意识到他惟一能确定的事情是作为自己经验的主体的自身的存在性。——他似乎真正看到了人生迷局中的“自我”。之后他来为我们讲述这一切,用一种有别于他一贯的哲学写作风格的亲密口吻,那是一种能够轻易触碰无数读者内心世界的声音,他那么做的目的则仅仅是为了让“你”听到,这是全部演讲的意义。

围绕这一现代性的标志性人物或是事件,我们可以读到数以万计的学术著作,因为它们实际上标志着现代个人主义的成形。不过,我们倒是不必去苦苦追究这些学术作品的细枝末节,我们在意的不过是那些媒体展示出来的内容。问题的关键是,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引导着我们去更多关注内在认知,并且培养着我们理性思考的习性,鼓励我们富于想象力,注重内心生活——这也就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自我”的诞生。一个人,如果他的“自我”不需要借助牧师或是其他的宗教仪式来同“上帝”沟通,他的灵魂已经通过圣经同“上帝”直接相连——我们大抵可以称他为新教徒吧;一个人,通过自由媒体获取信息,能够自由决定自身对政治议题的看法_我们大抵可以称他为表现性民主体制下的公民吧;一个人,能够决定自己的事业,能够自由选择商品——我们大抵就可以称他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参与者吧。

这是一个基本概念而已。

噢,是的,当然了,不只是“他”,还有“她”。

说了这么多,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所说的“表现性”下的人类的自鸣得意可以一直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印刷传媒刚刚出现的时候。人类经历“中介化”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在最近几十年间,我们经历了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中介化”,且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仅仅是这一最基本的过程就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并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孩子们都在接受着相应的教育。P48-51

序言

为了行文简洁及写作风格的需要,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尽力避免过于繁复的限定词。但是,“中介化”的实际过程很多时候是超出我们想象所及之范围的。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或是在不同的时间,“中介化”的过程也是不一样的。在整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试图强调一些基本特征,但是我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带有绝对的普适性。

更重要的是,我逐渐意识到:世上大多数人都被现实牢牢限制住,他们充满绝望,而我试图在本书中所表达的想法及影响他们的思维,这种可能性则是微乎其微的。

但我知道,改变的趋势毕竟还是存在的,因为这是一种带有全球性特征的现象。同样,这里所讨论的“中介化”现实与世上大多数人的悲惨境遇之间的关系也是类似的,并不是因为人们在过着这样的生活,而是因为我们中的其他一些人正在经历着这些。在这个过度发展的世界上,享有特权的公民则既可以选择去应对,也可以选择不去理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介化/传播学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托马斯·德·曾戈提塔
译者 王珊珊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6590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06.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07-039号
版权提供者 Thomas de Zengotita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