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创伤小说的记忆书写 |
内容 | 作者简介 文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日“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首席专家:靠前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及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编: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或教材20余部。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及外语教育。 目录 丛书序 引言 章 文化创伤和创伤小说 节 创伤的文化转向 第二节 创伤小说的兴起 第二章 潜伏的记忆 节 美国印第安女性文学的生态情怀 第二节 蛰伏的去殖民化理想――《典仪》 第三节 隐匿在历史编撰中的故事――马其曼尼托湖系列小说 第三章 延迟的爆发 节 癫狂的觉醒――《黄色壁纸》 第二节 延伸的仇恨――《野草在歌唱》 第三节 穿越时空的复仇一一《灵女》 第四章 反复发作的梦魇 节 找寻失去的记忆――《士兵回归》 第二节 过去即现在的记忆迷宫――《五号屠场》 第三节 充满苦痛的身体记忆――《宠儿》 结语――创伤拒绝遗忘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所要探讨的,是铭记伤痛、耻辱和罪恶的文化创伤,如何借助小说这一形式,用艺术真实表征历史真相。章文"化创伤和创伤小说"是本书的理论思考;第二章"潜伏的记忆"的研究对象是以生态、土地、印白冲突、历史编撰为主题的美国印第安小说,研究问题是这些故事如何建构文化创伤,研究目的是揭示印第安人生存故事中潜伏的印记或记忆;第三章"延迟的爆发"旨在挖掘小说中文化创伤的延迟性。文化创伤,如同身体和心理创伤,并不会在灾难或伤害发生当时立刻表现或发作,而是会经历一段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遗忘,推迟发作时间;第四章"反复发作的梦魇"旨在探析文化创伤的反复性。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创伤小说的记忆书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600738 |
开本 | |
页数 | 2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5000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2.074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4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