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什么可以比好莱坞更能体现“美国制造”?

好莱坞如同一架巨大的电影机器和一座瑰丽的梦幻工厂,而诸多欧洲电影人则是其中的工程师,其中包括葛丽泰·嘉宝、玛琳黛·德丽、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科林·法瑞尔等国际巨星,也包括欧恩斯特·刘别谦、比利·怀尔德、希区柯克等著名导演。这些德国人、斯堪的纳维亚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抒写着电影神话,就像加利福尼亚的淘金者一样,将各种乡音织进了或壮观或悲戚的电影故事中。

让-卢普·布盖用其专业而不失趣味的视角跟随着这些欧洲电影人的足迹重返好莱坞,既向读者展现了好莱坞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又呈现出一个可超越的空间。

内容推荐

本书叙述了“好莱坞的欧洲人”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以及他们对好莱坞电影美学的贡献,并就好莱坞和“欧洲人”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叙述重点是“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其中包括默片时期的古典主义),即1920年至1960年左右。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重建欧洲

第二章 移民们,行走流亡与乐园之间

第三章 德国电影形式的迁移

  表现主义

  “美国喜剧”,从刘别谦到怀尔德

  马克斯·莱因哈特和沃尔特·迪斯尼

第四章 斯堪的纳维亚之北欧传奇

  黄金时代:斯约史特洛姆,斯蒂勒,嘉宝

  来自北方的影星

  马戏片

第五章 杂交种种

  哥特式风格:是德国的还是英国的?

  黑色片:是德国的还是法国的?

  郎格和希区柯克

第六章 英国和意大利联姻

  古典作品:莎士比亚和狄更斯

  古代历史片:以罗马-好莱坞为轴线

  英国喜剧和美国喜剧

第七章 拉丁人赶来营救

  拉丁情人们:从鲁道夫·华伦天奴到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萨尔瓦多·达利和超现实主义

第八章 看美国的三种观点

  批评的观点

  美国的品味

  宣传片里的另一个德国

  一种错误意识的电影

第九章 像尤利西斯一样幸运:欧洲电影人的回归

第十章 好莱坞没有法国人吗?

结语 世界电影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除了动作片——它促成许多非美国籍的肌肉型男星(如阿诺德·施瓦辛格、让-克劳德·范达米、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等)的诞生——外,好莱坞对亚洲和澳洲导演们所显示的兴趣,乃植根于一个“后殖民”和女权主义的浪潮。这浪潮运动实际上依然经常地遵循传统的目标,亦即是给“高质量”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其他有影响力的制作以尽量多的异国情调或色彩。如果说简·坎比恩及女主演妮科尔·基德曼在《淑女图》(Portrait de femme)里给亨利·詹姆斯的原著赋予了独特的视点,那么,李安改编简·奥斯汀小说拍摄《理智与情感》(Senseand Sensibility)时配备一个以英国影星为主的演出阵容(其中,艾玛·汤普逊还参加了剧本的改编)则是恰到好处的。我已经明确说过,让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改编萨克雷小说拍成的《名利场》(Vanity Fair),依我看是要赋予原著更多的异国色彩,她也倾注了更多的东方灵感,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穿着华丽的羽饰衣裳,丝绸材质闪闪发光;一列大象入场,仪式豪华;一场字谜模仿游戏变成一群摩洛哥奴隶跳舞;贝姬·夏普(蕾丝·威瑟斯服饰)眼前的景象似乎更符合她的欲望。这一系列处理无疑是有历史根据的(萨克雷时代的英国流行仿印度的主建筑,即皇宫式的大亭子),不过这纯粹是为风格的效果而然,从而会引发对其政治上正确的担心,因为该片片头写着:“本片谨向巴勒斯坦知识界精英爱德华·赛义德致敬。”这位精英人士曾经不断揭露所谓东方主义存在的西方幻影,这种幻影是无法接受“他者”(l'Autre)的真正分歧的,因为米拉·奈尔的美学观贯串于她所描绘的如此豪华的东方景象中,她无法抹去之。人们在大卫·里恩(David Lean)的(《印度之旅》(La Route des Indes)里也可发现同样的殖民者观点之转向,只不过不太明显。该片里,伊丽莎白女王的一幅画像出自于印度电影导演谢卡尔·卡普尔(shekhar Kapur)之手。还可援引《弗里达》(nida),该片具有双重意图,一是打破好莱坞传记片模式,二是赋予这种类型片以新的活力。女主角、画家弗里达·卡洛由同样是由墨西哥血统的莎尔玛·海耶克扮演,而且导演是美国的朱莉·泰摩尔(JUlie Taymor)。这当然是可以的,但实际情况是影片所用的戏服、面具、木偶、歌曲和歌剧片段,却是在印度尼西亚和日本挑选,也在百老汇和好莱坞挑选,例如借用《狮子王》(The Lion King)的。

第二个结论是:随着全球化潮流来临,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好莱坞电影已经具有多国性,不能再等同于美国电影,同样不能再等同于美国文化。英国间谍系列片(《007》为“世界电影”(cinema-monde)提供了想像的滋味,同时也加速了这一现象的形成。约翰·葛伦(John Glen)的《让我去杀人》(Permis de tuer,1989)也是类似的例子:一名英国特工、美国人的独立盟友,去迎战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的毒贩子,他同一群中国人一起行动。整个行动主要在佛罗里达和加勒比海这两个充满异城色彩的旅游胜地展开。人物操西班牙语。那名特工以炯炯发光的眼神引诱一个拉美女郎(泰丽莎·索托饰),但实际上他更爱慕一个年轻的爱沙尼亚运动员(卡莱·洛威尔饰)。P268-269

序言

本书系我此前所撰(《好莱坞,标准和边缘》(1998年出版,收录于“纳唐电影”丛书及“阿尔芒·科兰电影”丛书)一书的续作,概括了“好莱坞的欧洲人”的现状及其美学贡献,并力图完善或深化,纠正或润饰前作的某些推论,尤其是第八章(“好莱坞及其他电影”)。本书的重点仍然是“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其中包括默片时期的古典主义),即1920年至1960年左右。我对此前的时期所作的研究甚少,因为与所议的论题关系不大(尽管那时很多法国人曾拍过一些晦涩难懂而默默无闻的美国影片),我所尝试的,是尽可能地将考量延伸到当代作品上,以便呈现“好莱坞的欧洲人”的现状同他们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状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所有的总结性著作一样,本书也基于材料的筛选,其中一些材料的选取是确定的,另一些则是随机的(例如,只看或最近重看某部影片而不看别的影片,就会影响选择)。本书的目的当然不在于包罗万象(须得撰写百科全书性质的丛书,以期接近之),而在某些我认为重要或鲜为人知的观点上,抑或是我认为具有象征意义或独特视角的章节上多费笔墨。每一章之后均有一份参考书目,以便信息的查找。至于论述方法,我坚持灵活而折中:我认为“电影的历史和美学”这个用语非常合适,因为我觉得它能涵盖一门复杂多样、结构严密、自成一体的学科,同时在我看来,这门学科本身无可争辩的特殊性又使得我们不得不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既得经验,无论是艺术史还是诺思罗普·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所提出的文学理论。一直以来,我尤其认为,从潘诺夫斯基到沃伯格。从塞兹内克和巴楚萨蒂斯到吉尔伯特·拉斯科,这些艺术史学家所关注的众多问题从本质上启发了图像学分析、电影文体学和“迁移”模式,艺术史上常见的不灭和复兴现象都可运用于电影形式演变的研究中。

“好莱坞的欧洲人”的论题在如今看来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并不总是如此吧。我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曾长期关注西尔克、刘别谦、奥弗斯或弗立茨·郎格等导演的作品,但我认为直到1980年代中期才完全了解我所研究内容的一贯性;这些“好莱坞的德国人”的银幕生涯及作品只是让我对那个时期作了一个回顾;从那以后,有关该论题的文章、著作、档案以及研讨会多了起来,研究者之间也开展了富有成果的对话。我当然从这些出版物(即便论证通常采用的分析法使我更加确信自己所用的综合法的合理性)以及这些接触中受益匪浅,因此我要在此列出其中最有助益的。首先,我要感谢由伊莱娜·贝西埃尔(人文科学基金会以及国家艺术史学院特派员)和罗杰·奥丁(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的名誉教授)主编的《美国电影业中的欧洲人:流亡和放逐》。该著作出版后,全世界相关学者发起了众多硕果累累的研讨会、研究日,组织了相关刊物的出版。其次,我要感谢的是杂志《正片》,它曾刊登过本书的几篇概要。在米歇尔·西芒和克里斯蒂安·维维安尼的带领下,该杂志不仅是一个真正的研究团队,还是一个电影研究中心,每个月在报道电影动向的同时也不忘介绍电影史。第三,我要感谢l'UMR 7172 ARIAS(研究媒体和景观艺术的工场),该机构在CNRS、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三重监管下,归我领导。这里不仅集中了研究美国文化、研究好莱坞的专家,还汇集了熟悉其他地区文化(德国、俄罗斯)的学者以及戏剧方面的专家,后者为我提供了一些有关重要人物的珍贵信息,例如马克斯·莱因哈特或贝尔托德·布莱希特。最后,我还想感谢许多出席我在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名为“欧洲人在好莱坞”研讨会的学生们。他们不仅帮助验证了我的某些推论,而且填补了许多空白,这是因为他们对于电影知之甚多,并且不局限于当代电影。如果没有他们的推荐,我会与一些影片失之交臂。至于高等师范学校则于2002年设立了电影学专业,并请我担任主讲教授。学校一直坚持着一项原则,即不割裂传统和现代的人文科学,承认古文化研究和电影研究同样高尚,认为无论是分析或比较普鲁塔克。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是曼凯维兹和莱德利·斯科特的作品,都具有同样意义。我曾将上一本书题赠给法国电影资料馆;现在,我认为应该将这本书题赠给高等师范学校。

后记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艺术形式、风格和美学演变的专著,其内容虽然不及乔治·萨杜尔的《电影通史》或《电影艺术史》那般浩瀚,但能够从默片时期一直论述到当代。尤其令电影学世界感兴趣的是它的“切入点”或者说“论点”,亦即运用文化批评方法剖析各国文化及其传统(包括神话、传奇、小说、戏剧等)、各国电影流派、类型及导演风格如何在好莱坞被美国“本土化”,实施了“杂交”(Hybridation),最终建构了“世界电影”的范本——好莱坞电影。

全球的电影人无不向往好莱坞这个“电影的麦加(圣地)”。人们常说,他们进军好莱坞大展宏图。殊不知早在第一次大战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许多欧洲电影人(包括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摄影师、布景师等)和艺术家(戏剧家、画家等)就已经前往好莱坞。他们中间有的是在纳粹迫害下流亡到那里的。但他们也失去了自己国家悠悠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创作经验。所以说,这种前往和流亡实质上也是文化的迁移、形式的迁移和风格的迁移。好莱坞这一“大熔炉”正是从这些迁移中汲取灵感、人才与经验,并冶于一炉。好莱坞如今发展成为电影帝国,欧洲电影人、还有拉美电影人、亚洲电影人都功不可没。这是本书给读者最大的启示。

影评人出身的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电影系教授让-卢普·布盖不愧为美国电影专家。这部《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在同类书中鹤立鸡群,其观点独特,材料丰富,论点清晰。感谢台湾金马奖主席焦雄屏女士选中这样一部好书,译者接手不胜荣幸。

书中的法文人名、片名均参照欧洲、拉美电影人所在国的语言和原片名加以翻译。若有疏漏或不当之处,诚请指正。

严敏

2007年6月

本书第5、6、7、8、9、10章,结语由严敏翻译;引言,第1、2、3、4章由朱震芸翻译;严敏校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让-卢普·布盖
译者 严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1482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97.123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