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八六七年日记(精)
内容
试读章节

4月14日,一个快乐而又晴朗的春天的早晨。五点钟,我们离开了彼得堡。来送行的除了我的家人①,还有米柳科夫一家②,以及埃米利娅·费奥多罗芙娜和卡佳③。我们的旅行愉快而顺利。在第三站上我们喝了几口茶,不过茶水太烫,以致费佳没能喝完自己那一杯,生怕耽误上火车。晚饭在卢加吃得很差【因为什么都做得糟糕透了】。途中任何特殊的事件也没有发生,只是我夜间一再陷入某种危险的沉思②,不乐意回答问话,或者说话声极低,总之是显得急欲进入梦乡。一路上我睡的时间很长,而费佳几乎没怎么睡觉。凌晨两点我们来到了维尔诺。位于博利沙亚大街上的加恩宾馆的侍役立刻朝我们跑过来,帮助我们坐上马车,就向宾馆驶去。在宾馆的大门口,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的熟人巴尔索夫④叫住了我们。他说,他便住在这里,在维尔诺,六点钟一定来我们这儿,带我们去游览市容。沿着各式各样的楼梯,我们被带着看了一个又一个房间,可是所有房间都脏得吓人。费佳简直想去另一家宾馆了,但终于找到了一个好房间,我们便在其中住了下来。然而,宾馆的侍役都是一些可怕的傻瓜①,无论你怎样按铃,他们也不答应。还有一件怪事:他们当中有两位都没有左眼,费佳因此想到,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独眼人的薪水要低一些。

吃过午饭,我们便去游览市容。城市相当大,但街道都窄,人行道上都铺着木板,房顶上盖着瓦。今天是复活节前的星期六,所以城里面处处都很热闹。更经常遇到带着自己的犹太女人的犹太男人,犹太女人们披着黄色或红色的披肩,戴着头饰。这里的出租马车非常便宜。游览使我们很累,便雇了一辆马车,为了一个小钱,马车夫就拉着我们跑遍全城。到处都在准备过节:所有街道上都②可以看到圆柱形复活节大面包和鸡蛋奶油甜面包。波兰天主教堂里挤满了教民。我们去了位于博利沙亚大街上尚未完工的俄罗斯尼古拉教堂,在那里拜祭了覆盖圣体的经麻布。接着去了伊万诺夫大街上的波兰天主教堂。然后又看了十字架③和维利亚河。河流相当湍急,虽然不很宽,但站在河岸上遥望远方的山峦,看十字架和公墓,景色很美,特别是夏季,当花繁林茂的时候。看了大桥,然后又看了乔治广场上的小教堂。它是为纪念平息波兰人的反叛而建造的,很美,(一个词无法破译)也很轻灵,【其尖顶】格外让我喜欢。七时许,我们回到家中,喝够了茶,我便躺下睡了。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突然想到,当宾馆里的人都去做晨祷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遭到抢劫。于是,他便用行李箱或桌子把所有的门都顶上了。④夜里,差一刻两点,他癫痫病发作,很厉害,持续了十五分钟。早晨,我在七点钟起床【喝茶,喝咖啡】。我出去买来了圆柱形鸡蛋奶油面包。要价三个金币(四十五戈比),可是三十五戈比就卖给我了。大面包烤得很好。给了我们一些奶渣和两个鸡蛋①。后来我又喝了些茶。全部旅店费(无法辨认)将近八卢布。当我们完全收拾停当时,进来一个犹太人,要我们买他点什么东西。我们忘记带肥皂了,我便决定买一块肥皂。一块淡黄色的肥皂收了十五戈比。他的另一个伙伴建议我们买他一幅圣像,据那人讲,为这幅圣像他付出了十五卢布,他现在却以异常低廉的价格出售。但我们拒绝了。慢慢地在我们房间里聚集了许多犹太人,都是来为我们送行的。每个人都与我们告别,争着为我们往外拿行李,最后,其中的两个人讨要了小费。我们上了马车,已经走出了好远,一个犹太人突然跑着追上来,要卖给我们两个琥珀烟嘴。我们把他赶开了。

在火车站上我们等了好久好久。我们买的是二十六卢布三十五戈比一张的直达柏林的车票。我们乘坐的二等车厢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所以得以睡了个好觉。五时左右列车驶过科夫诺。这时城里正有火灾发生,我们站在桥上就看得清清楚楚。车到科夫诺之前,需要两次穿过隧道,第二次我们在地下走了将近十分钟。科夫诺过后,我们迎来了一条河。河很小,但出奇地蜿蜒曲折,不断改变自己的流向,忽而向右,忽而向左,以致列车至少有三次或四次从河上驶过。八时左右,我们来到了埃德库宁③。在这里【费佳几乎和列车员吵了起来】我们吃了在俄国的最后一顿午餐。(总的说来,车站很少,因而,让我感到十分遗憾的是,我们吃得也很少。)(我们还剩有一些俄国的零钱,我们便努力把它们花在这里。)我们在车厢里坐定之后,来了一位官员,显然是德国人,他相当粗鲁地问道:“你叫什么?”费佳几乎与他吵了起来,告诉他说,他大概是德国人,应该这样问:“您怎么称呼?”后来我们拿到了自己的护照,就向埃德库宁驶去。在这两站中间④有一座桥梁,它将俄国的与普鲁士的领土隔开。【马上就出现了】一座有德国风味的车站,很大,装饰豪华,花园里还有亭子。我们下了车,到大厅里去检查行李。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去兑换他剩下的俄国货币,似乎还有四十来个卢布。行李箱送到了我的面前,我已经打开了旅行袋,这时检查员走过来,问我有没有什么禁运的东西①。我回答说,没有。他就没有动手检查。到这里一切都变了样:在半俄里以前还在说俄语的人们都讲起了德语。【我们走进大厅,我坐在自己的行李箱旁边。】埃德库宁车站很漂亮,房间都有上下两排窗户,异常整洁,工作人员【格外】勤快。人们都在喝着什么,有的喝咖啡,有的用大杯子喝啤酒。我想起来了,我还有一卢布,就告诉了费佳。我们便到办公室去兑换。(我忘记写了:他的三十九卢布换成了三十二个塔列尔。)可是,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我们被告知,可以去小卖店换。在小卖店里我们买了烟卷,费佳还为自己要了一杯啤酒。十点半,去往柏林的铃声响了。我们被安排在了可以吸烟的车厢里。同我们坐在一起的还有某【一】位犹太人,一开始他同我们用德语交谈,后来看到我们用德语回答有困难,便改用俄语。

P1-4

目录

第一本

第二本

第三本

附录

作为文史资料的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日记

序言

这是第一次用俄语出版保存下来的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日记的全文:第一本和第三本日记是U.M.波舍曼斯卡娅翻译的,她准确再现了速记原稿的内容。第二本采用的是保存于俄罗斯国立文学艺术档案馆里的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以下简称安·格·陀)本人的翻译稿。

第一本速记稿与作者本人后来的校勘稿之间的异文用下面方式标明: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审定时删去的语句放在括号[ ]中;被其他文字替换的语句与后来被加进去的语句用脚注方式说明。

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本人翻译誊清时的脚注在本书中注明是作者本人的注释。原稿中她本人抹掉的部分,以及未能解读的语句,也都予以说明。

波舍曼斯卡娅未能破译的词语(部分是因为第三本许多页的下方撒上了胶水)在行文中置于单括号[ [之内。推测出来的文字置于方括号[ ]之中;这些文字的其他解读方案放在这些文字的下面;为了内容连贯,我们建议添加的文字加?号放在[ ]之中。显然是作者省略或作者未写完的词语在( )中予以补写。作者加以强调的词语用黑体字表示。

原作中有时标明的日期不一致(有时用公历或俄历中的一种,有时则标明两种历法日期),书中未加变动。

内容推荐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所著的《一八六七年日记》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后,他妻子还活了三十七年——这是为了出版作家的文集、普及其文学遗产,为了保护作家的档案资料、创建作家的博物馆而不倦操劳的岁月。在所有这些年间,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时而顽强工作,时而暂时放开,她一直在完成着一项对她来说十分重要的任务——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并给后世留下所有她认为需要讲述的关于过世丈夫的和他们共同生活的一切。这就是对作家书信的诠释,对自己写给他的信件的注解,对他作品中的事件、人物与现实生活之关联的考证,对自己婚后第一年用速记写成的日记的翻译,最后是撰写《回忆录》,这部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性文献中占据特殊位置的著作。在《一八六七年日记》中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作者无可争辩的文学才能,还有她所特有的精细与明晰的智慧。

编辑推荐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所著的《一八六七年日记》是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安娜1867年在国外所记的日记,这是关于生活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鲜活、最真实的记录。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迷恋轮盘赌有详尽的描述。《一八六七年日记》的成书过程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八六七年日记(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译者 谷兴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35453
开本 16开
页数 58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4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18
CIP核字 2013043344
中图分类号 I512.64
丛书名
印张 37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8
172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