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中国新闻通史著作,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集研究对象、研究学者之大成。共有24个单位的47位专家学者,研究内容从新闻媒介活动到新闻法、新闻事业管理、新闻界人物和新闻教育等新闻传播研究,篇幅宏大,内容厚实,材料翔实,全书真实、客观、鲜活、生动地反映和描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现场”。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本世纪90年代初,近2000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记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广告、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更正了大量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错误,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部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目录

序 言(1)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18)

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18)

一 古代新闻传播溯源(18)

二 先秦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21)

三 秦汉至南北朝的新闻传播活动(23)

四 早期的新闻传播手段和载体(25)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萌芽和唐代的进奏院状(27)

一 关于中国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27)

二 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34)

三 唐人记载中的“开元杂报” (45)

四 新发现的敦煌进奏院状(53)

五 关于唐代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61)

第三节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63)

一 宋代的进奏院、进奏官和进奏院状报(63)

二 邸报名称的出现(73)

三 邸报的内容和邸报的采编传播活动(81)

四 邸报诸禁和邸报的定本制度(91)

五 榜(96)

六 小报的诞生与发展(100)

七 对小报的查禁(109)

八 关于宋代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113)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5)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事业(121)

一 明代邸报的抄传制度(121)

二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130)

三 明代官方的其他新闻传播媒介(145)

四 明代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152)

五 《万历邸钞》与《天变邸抄》 (158)

六 明代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与邸报(168)

七 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174)

八 明代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180)

九 关于明代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187)

第六节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事业(188)

一 清代的封建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

活动(188)

二 提塘报房和小抄、小报(194)

三 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205)

四 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222)

五 清廷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限制(231)

六 报房京报的没落(237)

七 关于清代初期中期新闻事业的几点认识(242)

第七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评价(243)

第二章外国人在华早期办报活动(246)

第一节 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开端(247)

一 19世纪初外国人来华办报的背景(247)

二 马礼逊来华活动与宣传出版基地的筹建(249)

三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和米怜的编辑活动(255)

四 传教士报刊的新倾向——《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出版(263)

五 外文报刊在华出版的开始(274)

六 在澳门出版的葡文报刊和其他报刊(284)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287)

一 香港在外报发展中的地位与条件(287)

二 一时纷起的英文商业报纸(290)

三 英华书院迁港与《遐迩贯珍》的出版(295)

四 相继出版的中文商业报纸(299)

五 香港早期的出版法(305)

第三节 上海成为商业报纸的出版中心(307)

一 两次鸦片战争中上海在外报地位中的变化(307)

二 英文的《北华捷报》与《字林西报》(310)

三 中日甲午战争前其他英文报刊(313)

四 法、德、葡、日等国在上海办报活动的开始(317)

五 上海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320)

六 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申报》的创办(324)

七 《字林沪报》和《新闻报》的出版,“申、新、沪”三报鼎立局面的出现(332)

第四节 宗教报刊在上海的发展(337)

一 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六合丛谈》(338)

二 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340)

三 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关于宗教报刊方针的讨论(343)

四 基督教报刊的新发展(348)

五 天主教在华办报的开始(355)

第五节 外报在广州、京津和其他地区的扩张(357)

一 外报在广州的复起(357)

二 传教士在北京的办报活动(363)

三 外报在天津的扩展(367)

四 在中国其他地区出版的外报(371)

第六节 早期外报的政治倾向、宣传报道思想与宣传策略(376)

一 政治倾向(376)

二 宣传报道思想(383)

三 宣传策略(386)

第七节 新闻思想与报纸业务工作(391)

一 有关“新闻”和“报纸”的论述(391)

二 报馆的组织机构及其他(395)

三 新闻来源和采访(399)

四 新闻文体与新闻写作(406)

五 新闻真实性问题(420)

第八节 早期外报在中国的影响(431)

一 政治和中外关系方面(432)

二 经济方面(434)

三 科学文化思想方面(440)

第三章中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449)

第一节 林则徐组织的译报活动(450)

一 林则徐、魏源的译报思想(450)

二 译报人员(453)

三 《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456)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办报方案(460)

一 太平天国的文字宣传(460)

二 洪仁玕关于创设新闻馆和兴各省新闻官的建议(462)

三 洪仁玕建议的历史意义及其不能实现的历史原因(466)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在国内出版的报刊(468)

一 中国人在国内最早出版的报刊(468)

二 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和香港其他中国人自办报纸(472)

三 广州的《述报》与《广报》(481)

四 上海的《汇报》和《新报》(486)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前在海外出版的华文报刊(492)

一 在美国出版的华文报刊(493)

二 在东南亚各国出版的华文报刊(505)

三 早期海外华文报刊的性质、特点和作用(509)

第五节 中国人早期自办报刊的政治思想倾向(510)

一 报纸的性质与背景.(510)

二 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倾向(512)

三 要求改革、追求国家富强的倾向(516)

第六节 中国人早期报刊所经历的艰难曲折道路(520)

一 在双重压迫下起步(520)

二 不成熟的社会条件所带来的影响(523)

第七节 办报思想与业务工作(527)

一 早期改良主义知识分子的办报思想(527)

二 报纸的业务工作和政论文体(531)

第四章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539)

第一节 康有为与强学会的三个报刊(539)

一 康有为首创《万国公报》(540)

二 京师强学会与《中外纪闻》的出版(544)

三 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的出版(548)

第二节 梁启超与维新派的重要机关报——《时务报》 (553)

一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时务报》的创刊(553)

二 梁启超和《时务报》(555)

三 《时务报》的变法宣传特色和影响(559)

四 一场争夺《时务报》的斗争(564)

第三节 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知新报》(575)

一 仿《时务报》而创办的《广时务报》——《知新报》(575)

二 “有助于多识”与“言《时务报》  ’所不敢言”(579)

三 戊戌政变后的《知新报》(582)

第四节 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舆论阵地——《湘学新报》与《湘报》 (586)

一 湖南第一个近代刊物《湘学新报》(586)

二 《湘报》的创刊和激进的宣传特色(592)

三 湖南新旧势力围绕《湘报》的斗争(598)

第五节 严复和《国闻报》、《国闻汇编》(603)

一 “以通外情为要务”,严复创办《国闻报》(603)

二 《国闻报》在维新运动时期的特殊作用(609)

三 《国闻汇编》最早发表《天演论》 (615)

第六节 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报刊及报刊业务工作的改进(619)

一 各地新派报刊的踵起(619)

二 维新运动时期报刊在业务上的改进(633)

第五章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新闻事业(641)

第一节 梁启超在日本的办报活动(642)

一 主编改良派海外第一个机关报——《清议报》 (642)

二 《新民丛报》的创刊及其广泛影响(649)

三 出版近代最早文学期刊《新小说》(659)

第二节 改良派在海内外的其他报刊(663)

一 1900年前后改良派在美洲、南洋等地的办报活动(663)

二 改良派在国内和港、澳地区的办报活动(668)

三 康、梁计划创办而未办成的几份报刊(677)

第三节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宣传活动和《中国日报》的诞生(681)

一 革命党人的早期宣传活动(681)

二 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的创刊(685)

三 兴中会时期《中国日报》的宣传特点(690)

四 香港地区的其他革命报刊(698)

第四节 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宣传(705)

一 几种具有革命倾向报刊的出现(705)

二 一批地区性学生会组织的报刊宣传活动(711)

三 留日学生报刊的宣传特色及其影响(719)

第五节 《苏报》、“苏报案”和其他革命报刊活动”(723)

一 《苏报》的出版和发展(723)

二 “苏报案”的前前后后及其影响(727)

三 革命派在国内办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736)

第六节 革命派在美洲、南洋一带的办报活动和其他华侨报刊(742)

一 1900年至1904年美洲、南洋等地的革命报刊(742)

二 孙中山与《隆记檀山新报》(745)

三 《大同日报》的易帜及其影响(750)

四 海外华侨报刊的进一步发展(754)

第七节 《大公报>、《东方杂志》、《时报》等一批有影响报刊的创刊(756)

一 英华和天津《大公报》(757)

二 商务印书馆和《东方杂志》(762)

三 狄楚青和《时报》(765)

四 彭翼仲和《京话日报》(770)

五 汪康年的后期办报活动(775)

第八节 白话报刊的出版和发展(782)

一 近代第一份白话报刊《民报》(783)

二 维新时期的白话报刊(784)

三 民主革命时期白话报刊的发展(791)

第九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外人办报活动(799)

一 日本人在华报业的崛起(799)

二 英、美在华报业的发展变化(806)

三 德、法、俄等国在华的报刊活动(810)

第六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814)

第一节 《民报》的创刊和两派报刊的论战(814)

一 同盟会的成立与《民报》的创刊(814)

二 《民报》前期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819)

三 《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关于中国前途问题的论战(824)

四 《民报》后期的宣传活动及其影响(833)

第二节 两派报刊在海外的大发展和论战的进一步扩大(837)

一 留日学生革命报刊的进一步发展(837)

二 海外革命报刊的蓬勃发展(845)

三 两派报刊的对垒和论战的进一步扩大(854)

第三节 于右任和他的办报活动(859)

一 于右任和他创办的《神州日报》(859)

二 前赴后继的“竖三民”(867)

第四节 革命派在国内办报活动的高涨(877)

一 上海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877)

二 港穗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882)

三 武汉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一(892)

四 京津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896)

五 其他地区革命报刊的宣传活动(899)

第五节 立宪运动的兴起和鼓吹立宪的报刊一(905)

一 康、梁控制的鼓吹立宪的报刊(906)

二 国内其他立宪团体创办的报刊(910)

三 个别立宪派分子创办的报刊(914)

第六节 武昌起义前后的革命报刊(920)

一 詹大悲与《大江报》(920)

二 革命报刊关于黄花岗起义的宣传(926)

三 武昌起义后的报刊(928)

第七节 清末的文艺报刊和其他专业报刊(933)

一 清末的文艺报刊(934)

二 清末的其他专业报刊(940)

第八节 新式官报的出版和清政府对新闻事业的摧残(945)

一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版的官报(945)

二 从《大清律例》到《大清报律》(947)

三 清政府摧残新闻事业的手段(952)

四 新闻界反对钳制言论的斗争(957)

第九节 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961)

一 中国资产阶级早期的新闻思想(961)

二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967)

三 孙中山和资产阶级革命报人的新闻思想(977)

第十节 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新闻业务的改进(987)

一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987)

二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业务的改进(991)

三 新闻摄影图片在报刊上的出现(1000)

第七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一(1008)

第一节 民国的建立和新闻事业的发展(1009)

一 临时政府的言论自由政策(1009)

二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015)

三 政党报刊的蜂起(1022)

第二节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新闻事业(1032)

一 报界的分化和斗争(1032)

二 二次革命与“癸丑报灾” (1041)

三 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对舆论的控制(1050)

四 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061)

第三节 新闻业务的发展和变化(1071)

一 政论的衰退与新闻报道的发展(1071)

二 副刊的发展与言情小说的泛滥(1078)

三 摄影、图片、漫画宣传的改进与发展(1083)

四 新闻纪录电影的开端(1087)

第四节 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1091)

二 “报界奇才”黄远生’(1091)

二 邵飘萍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1100)

三 其他崭露头角的记者(1105)

试读章节

二 邵飘萍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

继黄远生之后,邵飘萍是这一时期的又一个因擅长采写北京政闻而蜚声全国的著名记者。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新成,又名镜清、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东阳人,父亲是私塾先生。在父亲的严格督导下,他刻苦攻读,打下了良好的幼学基础,1899年13岁时就考中了秀才。

邵飘萍的新闻活动,是从当业余通讯员开始的。1906年,他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城市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立宪派、革命派的政治活动引起了他对时事、对报刊的兴趣和关注,并非常崇拜梁启超及其报刊政论,萌发了“新闻救国”思想,课余向上海《申报》投寄地方通讯,从此开始了和新闻事业的关系。1909年毕业后,返回家乡金华在当地的中学任教,继续为《申报》撰写金华通讯,被该报聘为地方通讯员。这时,他已加入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受到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影响,思想上从崇拜梁启超转为敬佩革命领袖孙中山。

1911年武昌起义后不久,浙江也随之光复。在这革故鼎新、新旧政治力量展开激战之际,邵飘萍满怀为民主共和而战的激情,奔赴杭州,主动结识了知名报人杭辛斋,并协助杭创办出版了由军政府资助的大型日报《汉民日报》,担任该报主笔,同时还兼任杭州《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和《申报》通讯员,开始了职业报人的生涯。1913年初,杭辛斋被选为国会议员入京后,邵飘萍主持了《汉民日报》笔政,并被推举为浙江报业公会干事长。在编辑和主持《汉民日报》期间,他不为权势所左右,不为利禄所诱惑,坚持民主共和思想,撰写了大量论说、时评、随笔,以激烈辛辣的笔调,抨击袁世凯及大小军阀的专制跋扈,揭露和痛斥浙江贪官污吏钻营牟私、残害人民的罪行,表现出可贵的斗争精神和过人的才华。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不久,他就被反动地方当局构陷入狱,《汉民日报》也被查封。

经营救出狱后,为躲避袁党势力的迫害,1914年春,他东渡日本留学。这时,他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又有所发展,更坚定了“以新闻记者终其身”的志向,与同学潘公弼等组织了一个通讯社——东京通讯社,半工半读,为京沪著名报纸提供东京通讯。这些通讯,纵论日本政局和对华外交,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华动向和袁世凯政府的媚日卖国行径,曾根据采访到的消息,较早地向国内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政府秘密协商中的“二十一条”的详细内容,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反日倒袁爱国运动的开展。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活和新闻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视野,锻炼了他做一个全国性时事政治记者的能力。他在《申报》等报纸上发表的一系列日本通讯,能纵观中日和国际关系全局,大处落墨,从世界看中国,受到国内报界的注意和好评。

护国运动开始后,邵飘萍于1916年春应约返回国内,受聘为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撰写时事短评,在全国反袁浪潮的鼓舞下,他意气风发,写作甚勤,往往一日撰写数篇时评,对袁世凯进行口诛笔伐,显示了他坚决反袁的政治立场。袁世凯垮台后,《申报》为加强中央政情的采访和有关北京新闻的报道,特聘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

1916年8月初,邵飘萍由上海乘火车抵达北京。从此,他就以全国政治中心北京为舞台,进行了一系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的新闻活动,并最终为此在这块土地上洒尽了自己的一腔热血.。

邵飘萍抵京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通讯社,以改变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我国之政闻”的状况,并为自己在北京的新闻采访活动打下根基。这个通讯社就是成立于1916年8月的北京新闻编译社。这个通讯社和东京通讯社都是不为某一政治派别所左右、较有独立性的通讯社,是同期我国通讯社中的佼佼者,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对中国通讯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邵飘萍是第一个重视通讯社,并以通讯社为依托成功地开展新闻采访和报道活动的著名记者。

尽管邵飘萍久居南方,第一次到北京,但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正像他在《燕京杂记》一文中自述的那样,“记者到京以来,即日以要闻告我读者”。他每天给《申报》发回大量新闻专电,使《申报》每天的北京专电,由一二百字,增加到五百余字,多时达到两三千字。为使读者深入地了解事情真相,他还配合专电,随时(一两天、四五天不等)向《申报》寄出内容较为详尽的《北京特别通信》,两年间,共发出了二百五十一篇,二十二万余字。这些专电和通信,都是邵飘萍深入采访、调查的结果,事实准确,材料丰富、见解深刻。尤其是在那些新闻通讯中,他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和对封建军阀官僚的痛恨,对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及国会的种种动态,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和评论,发奸搪伏,翔实可靠,既洞若观火,又事关大局,引起了新闻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响。邵飘萍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四方,成为有口皆碑的著名记者。

作为一个记者,邵飘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极为热爱,曾自称:“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正是出于这种对新闻事业的敬业和献身的精神,他在政治上,努力追随时代步伐,不断前进;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特别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上,他更是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他既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又脑筋敏锐,治事严谨;既学识过人,才华出众,又开朗热情,善于应对周旋。每当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全身心地投入,穷追不舍。因此,经常能采写到令同行惊羡不已的重大新闻和独家新闻。如他为《申报》采访到的中德断交消息、刺宋案主凶洪述祖被捕判刑消息等即是。担任过教育总长的汤尔和曾称赞邵飘萍的采访“发问不多,使言者无所遁饰,“亦不能自己”:他的好友、著名记者张季鸾则称赞邵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这样娴熟精湛的采访艺术,再加上他文思敏捷,笔下十分了得,自然使他的新闻通讯引人入胜,风靡一时。

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和实践自己的新闻思想,邵飘萍还致力于自己办报,并于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独力创办了大型日报《京报》。此后,邵飘萍的新闻活动进入了更活跃的阶段。P.1100-1104

序言

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

由于新闻事业的特殊性,新闻史的研究和各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新闻史,离不开各时期的阶级斗争史、政治运动史和政党史,这是因为备时期的新闻事业都和当时的阶级、政党、政权机关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新闻史也离不开各时期的生产斗争史和经济发展史,这是因为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

作为文化史的一个部分,新闻史和文化史其他方面的联系更是异常密切。文化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和当时的新闻事业有密切联系。近代历史上几次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哲学和文学战线上几次大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多种文学艺术流派的形成及其代表作品的问世。著名作家、表演艺术家的崭露头角以至得到社会的承认,以及某些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都无不和报刊有关。此外,报刊上、广播电视节目中还有一般书籍上所难以查到的,内容异常丰富的,有关哲学、史学、语言、文学、戏曲、电影、音乐、绘画、书法、雕塑、摄影、体育、宗教、婚姻、礼俗、风尚、伦理、道德、建筑、医药、交通、饮食、服饰等文化史方面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所以研究文化史离不开各时期的新闻传媒。加强新闻史的研究,以促进文化史各部门研究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文化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新闻史,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则要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一个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以及一类报刊,一类报人,乃至于具体到某一家报刊,某一个报刊工作者和某一次宣传报道战役的历史。研究到近代以来的新闻史的时候,则还要兼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现代化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传播媒介的历史。

对于中国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来说,需要着重研究的是我们国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和最先有印刷报纸的国家,中国有将近l300年的封建社会办报的历史,有100多年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历史,有100多年资产阶级办报的历史,有大半个世纪无产阶级办报的历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曾经先后创办过6万多种报刊,1000多个通讯社,200多个电台电视台,涌现过成千上万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有过几百次大小不等的有影响的宣传报道战役。这些都是中国新闻史需要认真研究的对象。中国近代化的报刊虽然晚出于西方,但中国的新闻事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新闻史因此有着异常丰富的内容,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新闻史都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新闻史是一门科学,从事新闻史的研究,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史研究工作者来说,事实是第一性的。每一个从事新闻史研究的人,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新闻史上的事实和他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第一手材料,并对它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结论。理论的指导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论代史;“史料挂帅”当然不好,但也不必讳言“史料”,没有对“史料”的充分掌握,没有对重要的关键性的“史料”的仔细考订和甄别,是很难对历史事实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一切从概念出发,先入为主,脱离实际的做法,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大忌,也是新闻史研究工作者的大忌。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很难写好一部完整的新闻史的。

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现实服务,新闻史的研究也不例外。

新闻史怎样为现实服务呢?具体地说来,有以下数端:  第一,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的新闻宣传活动的优良传统。

鸦片战争以来,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运用报纸这一舆论工具鼓吹变法维新,呼吁反帝救国,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又有不少革命和爱国的新闻工作者,运用报刊这一舆论工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作了充分的舆论上的准备。他们所办的报刊,性质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积极地运用各种手段,报道新闻,发表评论,传播新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步思想,为当时革命的和进步的政治服务,具有很多好的传统。拿近半个多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报刊来说,可以举出的就有全党办报的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充当好党的耳目喉舌和反映人民声音的传统;实事求是,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的传统以及艰苦奋斗的传统等等。学习和研究中国新闻史,可以帮助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些好传统,更好地改进当前的工作。

第二,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19世纪初叶以来,在我国新闻战线上,曾经涌现过名目繁多的各种类型的报纸。从刊期来说,有日报、隔日报、三日报、周报、旬报、半月刊、月刊、季刊、年刊。从版式来说,有大到全张和对开,小到四开、八开、十六开乃至六十四开的各种报刊。从性质来说,有以政论为主的报刊、综合性的时事报刊,也有侧重于科技、文学、艺术、体育、摄影、漫画等方面的专业报刊。从读者对象来说,有以一般读者为对象的综合性报刊,也有以工、农、青、妇、学生等一部分读者为对象的专门报刊。从出版的地点看,有的是在封建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出版的,有的则是在租界出版的;有的是在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版的,有的则是在白区、国统区、沦陷区,乃至于港、澳和海外各地出版的。在后一部分报刊当中,有的是以党的机关报的名义出现的,有的则是以非机关报和一般报刊的面目出现的。有的报纸以政论见长,有的报纸以副刊取胜。一些政治态度偏于保守的报纸副刊,也可以被利用来作为革命和进步思想的宣传阵地。此外,为了防止反动当局的迫害,历史上还曾经出现过一些蒙上了一层“灰色”保护色的进步的革命的报刊。这些门类众多的报刊,长期积累下来的办报经验,是十分丰富的。总结和借鉴它们的经验教训,研究它们的衍变规律,可以使我们的报纸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得更为出色。

第三,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在近代现代的中国报坛上,曾经涌现过一大批著名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其中属于近代的有王韬、梁启超、麦孟华、欧榘甲、唐才常、杨毓麟、章太炎、宋教仁、于右任、范鸿仙、张季鸾这样一些著名的报刊政论家;陈其美、黄远生、徐凌霄、刘少少、邵飘萍这样的著名记者;陈冷、严独鹤、周瘦鹃、包天笑这样一些著名的报纸编辑;汪康年、英敛之、彭翼仲、陈少白、郑贯公、史量才、狄平子、汪汉溪、胡政之等这样的著名的报业经营管理家。属于现代的则有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萧楚女、恽代英、潘梓年、邹韬奋、戈公振、俞颂华、范长江、邓拓、恽逸群等这样一大批杰出的革命和进步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仅是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改革家,革命的先行者,进步的思想启蒙者,同时也是舆论战线上的英勇战士,经验丰富卓有业绩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有在各种环境下办报和办各种类型报纸的经验。他们在新闻业务的各个方面,包括新闻编辑、新闻采访、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广告、副刊以及报纸的印刷发行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革新和创获。评价他们的业绩,总结他们的经验,是新闻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和研究新闻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四,帮助新闻工作者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每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应该有较多的历史知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也要知道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同时还应该有较丰富的本专业的历史知识。既要了解新闻战线的现状,也应该熟知新闻战线的历史。报纸、刊物、通讯社和广播电视事业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发展的;中国历史上有过哪些重要的有影响的报刊和其他新闻机构,有过哪些重要的报刊活动家、报刊政论家和著名的编辑记者,有过哪些重大的宣传报道战役,有过哪些和新闻事业有关的重要的法律条例和文献;历史上各时期的新闻事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过哪些影响;历史上各时期新闻战线上的敌友我三方面的状况如何;新闻业务的演变情况如何;消息、专电、通讯、特写、社论、时评、短评等新闻文体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各时期的栏目设置和版面的安排有哪些异同,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所了解,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新闻事业自身的规律。此外,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报纸的起源和性质,报纸的任务和作用,报纸和领导机关及读者的关系等问题,也都可以通过新闻史的研究,来加深认识和理解。

因此,对于广大的新闻工作者、新闻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关心新闻事业发展的一般读者来说,新闻史的学习和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1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汉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13589
开本 32开
页数 11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91
出版时间 1996-05-01
首版时间 1996-05-01
印刷时间 200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1.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35.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