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精)》编著者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刘瑜重点推荐——本书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崔卫平、谢泳、熊培云联袂推荐阅读。
本书是社会文化领域内,关于集体沉默的第一本完整研究著作。
房间里的大象:英语谚语,大象被用来比拟某种巨大、因而不可能被忽视的真相。房间里的大象则表明,尽管人们无法否认该事实确凿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依然刻意回避,故作不知。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精)》编著者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精)》内容提要:本书从“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我们设想一下女性和她的妇科医生之间的交流,其中有一个特别设计的,用来消除非医疗气氛的“关注模式”。一个对该情形做过研究的观察者敏锐地指出:“在医学领域,骨盆区和身体其他部位一样,其性意味被弃之一旁……医生希望病人明白他们目光所及,全是为医疗目的所进行的观察。所以他们对于病人的身体并没有做审美意义上的关注。”这样的模式是以默认规则体现的,用来规范此种情况下人们该如何投注自己注意力。例如病人按照预期应该眼睛往上看,看天花板或者房间里的其他人,不要闭眼,眼神不能迷离或者“出神”。她们还应该避免在进行检查的时候盯着医生的眼睛,因为此时直视对方,具有挑逗意味。
正是基于相似的关注模式,我们得以在社交情境中,从心理上划分出我们认为重要的和我们认为无足轻重的人,比如上文描述的孩童、门卫。尽管他们现身其间,我们却习惯性地视而不见。事实上,我们希望他们“最大限度地维持自己不在场的假象”,也因此,大约只有当这些人去挑战他们在认知上的被边缘化地位时,他们才能够真正被我们意识到——比如下棋时,旁观的人主动给下棋的人支招,又或者出租车司机忽然参与到乘客间的谈话中来。此外,我们通常不觉得马、小孩,或者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有性魅力,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这种关注模式有关。正如伍迪·艾伦的电影《性爱宝典》(EverythingYouAlwaysWantedtoKnowaboutSex)里,金·王尔德(GeneWilder)和母山羊黛西那令人难忘又可笑的片段所描述的那样,如果你的恋爱对象的所属类别,和传统性爱模式毫不沾边的话,你很可能会被看成是一个变态色情狂。
对于判定何为“无关紧要”的事物,人们有一套默认的社会准则,从该准则中,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关注”和“忽视”的心理活动所依据的规范是什么。毕竟划定“相关”与“无关”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由具体社会成员所进行的一种社会心理活动(sociomentalact)。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这些成员把注意力投注在社会情境中的某些特定方面,同时会成体系、有步骤地忽视另外一些方面。
某事是否值得关注需依据“无关紧要”法则。为了更好地理解后者对前者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观察在大多数社会情境中,事实上总有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为我们界定哪些应予以关注,哪些应予忽视的心理框架存在(心理治疗和第一次约会除外——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中,你会觉得巨细靡遗,没有什么不值得关注)。比如,正是这样一种由社会习俗构成的心理框架,让我们在拳击和网球比赛中把体重和性别分别视为重要因素,但在扑克牌和印度骰子棋中,我们则会完全忽视这两点。这也能解释我们为什么在教堂时要比在地铁里,更容易注意到大嚼口香糖的人。
判定相关性的社会基准在官僚体系中尤其明显。公职人员只会把注意力放在岗位有明文规定的方面,而把所有非公务以外的人际关系视为不相关,并因此而公事公办,不予考虑。此社会基准在现代法律中也屡见不鲜,具体表现在陪审团成员会被正式指出和反复提醒,只能把注意力放在经严格限定的,与本案有关的部分。因此,在强奸隐私法保护下,受害人之前的性经历将被视作与案件无关,故原则上不得提及。同理,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保护下,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纵使铁证如山,也不会被采纳。如果该证据竟被带到法庭,则法官会要求将此记录抹去,并明令陪审团对该证据不予考虑。
禁忌
按照社会期待,我们应该忽略的事物经常是清晰地,严格地以禁止“去看,去听和去说”的禁忌形式表达出来。此形式的本质是“将我们的知识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事实上,最早在《圣经》中出现的禁令,就是不能吃传说中的,结在智慧之树上的果实),这种禁令被用来限制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那些挑战这些限制,甚至仅仅是忽视这种限制的人,都被视为异端,并成为多种社会制裁的针对目标。
禁忌的本质特征,是对回避行为的特别强调。
P47-P49
译者序
胡缠
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其中大象指某种巨大而无可回避的真相,而房间里的大象,则具有尽管无法回避,但人们又可以和它相安无事共处的意味。以此为书名,是因为作者注意到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人们对于某些“不方便谈论”的事实,会集体保持沉默的现象(在本书中将此种现象称作合谋性沉默)。这是一本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观察和剖析这种集体沉默行为的著作,这也是一本为人们如何打破沉默提供可能的帮助之书。像作者自己描述的那样,《房间里的大象》是在尝试着“打破沉默谈沉默”。作者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在当代西方社会学领域享有声望,作为出生在以色列的犹太裔学者,其个人经历也让他格外关注二战期间纳粹和犹太人之间,以及战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那些惨痛却无法回避的历程对人们私下和公共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特别是由此引发的合谋性沉默。从此出发,他对于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沉默行为开始探究,引用作者本人的评价,本书是第一部“系统地对此(合谋沉默现象)进行初步讨论的一个尝试”。
纯粹出于好奇,我统计了“沉默”一词在正文中出现的次数,答案是246次。作为一本薄薄的小书,这是一个让即使作为翻译者的我都感到很吃惊的数字。正是由于作者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声的那部分持续关注和不断提醒,读者得以逐步深入到一个我们自己身处其间,但却未曾注意(作者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是刻意回避)的潜在世界。在那里,生活着另一群我们,彼此默契,不发一言,我们被沉默所压制,恐吓和羞辱;同时,我们也是沉默的合谋者,在压制,恐吓和羞辱着别人。我们的沉默于是成为一种力量,这力量来自彼此合作,但其意义却在于彼此阻隔。人们各自为政,但异口同声,集体参与了一场沉默大合唱,而指挥台上,往往空空如也……沉默的合谋成为了有生命的东西,自发地生长和运转,而这,正是合谋性沉默的诡异之处。
我们所在的文化中,这样的现象也贯穿古今,俯拾皆是。在汉语中有大量对沉默性合谋的形象描述,比如“心照不宣”,“揣着明白装糊涂”;比如“视而不见”,“掩耳盗铃”;再比如“顾左右而言他”,“非礼勿言”和“自欺欺人”。其温和形式,我们称之为“得体”和“有城府”,其最严厉形式,大约是“道路以目”。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语境中,对此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房间里的大象》还分析了人们对于打破沉默者所怀有的复杂心理和对应的社会行为。作者对揭示真相者和告密者这两种身份的区别辨析在先,对人们将这两者不加区别的憎恶解读在后。这一部分的比照,对于现时的中国读者来说,相信也是相当有趣,且意味深长的。 本书的最后三个章节,作者也尝试着对于如何打破沉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同样也能在自己的汉语语境中找到共鸣,比如“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又比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等。结尾处,作者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我们为否认大象如影随形的存在所做出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些大象成为庞然大物。一旦我们开始承认大象的存在,它们便神奇般地缩小。只有当我们不再商量好了去忽略这头所谓的大象,才能最终把它赶出房间”。这应该也正是这本社会学著作在它的学术价值之外,所具有的强烈现实意义吧。
本书得以顺利翻译完成,首先要感谢孙炼和许迪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无比巨大的帮助和鼓励。我还要特别感谢唐棣,你对译稿和英文原稿所进行的逐段逐句的比照和建议,让我感动,使我在书稿文字风格的推敲和修订上获益良多。一并感谢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郭瑀,你对书稿做了通读审核,让没有社会学背景的我,感到莫大安慰。最后,无尽的感谢献给此书的编辑彭毅文,你从最初选定此书,选择我做译者,到译成初稿后,和我一起进行字句的斟酌,以及细节上的建议,包括文字上的润色,一直到这本书的最终出版,你的贡献都远超于我,让我惭愧、感动和敬佩。另外,此书虽薄,却并不好翻译,我又是个有文字洁癖的人,翻译得极慢,特别感谢你无尽的耐心和信任,希望这本书的翻译,能对得起我们花费的时间,和你对我的信任。
……
学着去忽视
“我们注意的”和“我们忽视的”之间的界限划分并非自来如此,也不纯是个人化的。之所以说不是个人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是由来自特定社群组织的成员,遵从特定的关注和交流的社会习俗进行的。
事实上,我们投射注意力的方式,通常是高度非个人化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关注方式。所以当我们关注或忽视某物时,我们通常是按照我们所属社群的成员共有的方式来操作的。举例来说,作为一个21世纪的美国房贷经纪人,就应该对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客户一视同仁。同样,是特定的社会习俗让我们去关注女人的胸部,而忽视她们的耳朵,以及特定的社会传统会让我们对战时妇女、儿童和平民伤亡的关注超过其他人,并且会影响我们会把何种问题视为社会问题的看法。
在“皇帝的新衣”的故事中,第一个注意到国王没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这一点很难被称之为巧合,因为社会习俗告诉我们不要去关注不该关注的事物,而孩子正是还未曾学会该社会习俗的人。我们通常会将获得这种按照社会或者社团中约定俗成的关注方式,作为自己社会化(或社团化)的一部分。我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着去忽视的。比如,我们在筛选工作申请材料时,应该有意不去关注申请人婚姻状况;或者在毕业考试打分中,也应把自己对某些学生的好恶忽略不计。这种社会化(或社团化)的过程通常较隐晦,但也有明显的例子,比如美国军中关于同性恋爱的规矩就是“不能问,不许说”。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所回避之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对这些事要采取同样的回避措施。一个小女孩只需要听她妈妈花一分钟讲述她们在城里共同度过的一天,就不声不响地学会了什么是应该关注的,什么是无关紧要的。看到身边从没人对她提到爸爸酗酒的事儿,她也就知道,这件事是不该被关注的。
不用说,一个人最开始选择某个特定职业的原因,尽管看起来是因为该职业与他个人的关注方式相关,然而像实验研究员和调查报道者之间截然相对的关注习惯,则多半仍是他们这两种职业在对从业者关注方式上截然相对的要求所导致的。同理,如果是用整体治疗法看病的医生,他们与传统的耳、鼻、喉科大夫相比较而言,会更可能就耳朵的问题去询问病人肩颈方面的状况,这并非由于他们个人对此格外好奇,而是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要求,即应把人体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对待。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马丁·路德·金
世间许多的不幸……都是由避而不谈造成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说话只要有一个人发声就可以,但沉默却需要所有人的配合。
——罗伯特·E。皮滕杰
《房间里的大象》是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另一本让人眼界大开的著作。他在此书中指出我们看不到存在于自己客厅里的大象的多种方式。想法绝妙,说理清晰,而且绝对及时!
——《亲密生活的商业化》作者阿莉·霍克希尔德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以他天才的讽刺手法,以一种无人能及的高度,探讨了这样一个课题,即关于一种人所共知,但又拒绝谈论的社会现象。再一次,泽鲁巴维尔向我们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在人们只能看到层层迷雾时,他却发现了闪烁的星光。
——《亲密关系的购买》作者薇薇安娜·泽利泽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的杰作《房间里的大象》,为每一位曾在生活的大事小情中保持过沉默的人而作。他关于沉默和否认的分析深刻而有趣,读罢让人掩卷沉思。
——《福利国家的转化:公共责任的默默放弃》作者尼尔·吉尔伯特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