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冯文慈未刊著述二种 |
内容 | 作者简介 陈荃有,1968年生,2000年于上海音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随即进入《音乐研究》编辑部,曾经担任《音乐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期刊中心主任。2008年晋升编审,2010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任教,同时继续兼任《音乐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社会兼职: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秘书长,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北京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目录 上卷 中国古代音乐史纲要 编著者说明 引言:音乐的起源问题 章 远古时期 节 神话传说中的乐舞 第二节 乐器 小结 第二章 夏商时期 节 乐舞 第二节 乐器 第三节 音乐文化的交流和音乐教育的萌芽 小结 第三章 周代时期 节 西周乐舞制度 第二节 百家争鸣中的音乐思想 第三节 社会音乐生活和音乐的地方特点 第四节 地区间、民族部族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五节 演唱演奏技艺和音乐教育 第六节 《诗经》和《楚辞》 第七节 乐器和乐学、律学成就 小结 第四章 秦、汉、三国、两晋时期 节 汉代乐府 第二节 相和歌与鼓吹 第三节 清商乐 第四节 琴的艺术:琴曲《广陵散》等 第五节 乐器 第六节 音乐理论的成就:记谱法、文献、乐学、律学 第七节 音乐思想 第八节 百戏 小结 第五章 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节 隋唐燕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及其渊源 第二节 入乐的诗和曲子词 第三节 说唱音乐之祖——变文 第四节 唐代的教坊、梨园和乐人 第五节 歌舞戏 第六节 唐代作曲技艺和唐代大曲 第七节 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第八节 乐器 第九节 琴曲数首简介 第十节 律学、乐学的发展 第十一节 古谱及古谱今译问题 第十二节 对外音乐文化交流 第六章 宋、辽、金时期 节 瓦子中的歌曲、说唱和器乐 第二节 大曲和曲破 第三节 宋金杂剧和南戏 下卷 中国近代音乐史 说明、补充说明 …… 内容推荐 自20世纪50年代起,冯文慈先生即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之后进入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任教承担中国近代音乐史和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1959年9月他编写刻印了《中国近代音乐史》教学讲义,在北艺师音乐系作为教材使用,该教材是迄今发现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冯文慈未刊著述二种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荃有整理,校释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63582 |
开本 | 26cm |
页数 | 3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8-08-01 |
首版时间 | 2018-07-01 |
印刷时间 | 2018-07-01 |
正文语种 | CHI |
读者对象 | 音乐史研究人员,音乐院校师生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04 |
CIP核字 | 2017143162 |
中图分类号 | J6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9 |
高 | 24cm |
整理 | 整理:陈荃有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68.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