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况味/老照片典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老照片》丛书之“逝鸿片羽”。书中收录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读者揭开了过去那一件件鲜为人知的事件。

一本珍贵的老照片,就是一本回忆录,本书向我们再现了过去,让我们认识过去,了解过去。

内容推荐

这是本老照片集合册。书中的每张照片都蕴涵了一个真切、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它们向我们传递的就是这些现代的我们所不知道一切,这些内容包括有人物经历、抗日战争历史等,都是些名人名事。

目录

一个在格鲁吉亚的中国商人家庭/2

身为晚清遗臣的祖辈/4

曾祖父的全家福/6

天地间的女孩/8

就读日本女校的中国学生/10

祖父的题识照/12

胶东的一个农民家庭/14

儿孙满堂的喜悦/16

爷爷奶奶的结婚照/18

身世迷离的父亲/20

陈铭枢之子的人生之旅/22

孔子后裔的人生/24

祖母的老照片/26

七十年前的外企白领/28

爷爷奶奶的结婚照/30

海口名媛吴玉琴/32

1931年的一个家庭/34

祖上/36

一场演出与一段姻缘/38

曾是文学青年的烈士/40

含辛茹苦的祖母/42

一个小地主家庭/44

结拜姐妹的合影/46

兄妹合影/48

母亲年轻时/50

三个苦力在虎丘/52

七十年前的家庭合影/54

毕业同窗照/56

乡下人“喝甜酒”/58

百姓人家/60

往事并非如烟/62

照片拍过之后/64

劳工的合影/66

大运河边上的母子/68

小康之家/70

生活在两个大国之间/72

西康省政府幼儿园的孩子/74

五姐妹/76

母子情/78

姥姥的最后一张照片/80

难忘的“蜜月”/82

天配良缘/84

西南联大一女生/86

姥姥/88

父亲的长袍照/90

一张结婚照/92

姥姥旧事/94

从参赞到领班/96

作为“高级白领”的父亲/98

铁蹄下的华工/100

潘家园留住的记忆/102

留影华西大/104

遇罗克儿时留影/106

当过兵的父亲/108

军校模范班/110

天各一方的家庭/112

并非演员的合影/114

我们这个班级/116

儿时伙伴/118

“自动脱党”的母亲/120

“土包子”进城/122

读这一家子/124

往昔少女的聚会/126

返回台湾的留越军人的女眷/128

穿上制服的民间艺人/130

离乱中的父子/132

1957年夏:北海留影/134

“下放”琐记/136

漂泊异国的老人/138

父母结婚十周年纪念照/140

下放锻炼/142

杨伟名一家/144

辛酸里的温情/146

娘家故事/148

乡镇干部的合影/150

把握一瞬/152

苦涩岁月/154

裙子的故事/156

离别之时/158

在宣传雷锋的日子里/160

难忘北陵/162

与房东的合影/164

父亲的风景照/166

女儿“落榜”之后/168

校友程应铨/170

难忘“格尔木”/172

苦儿/174

千里步行上延安/176

梦惊一刻/178

“学习班”里的夫妻/180

革命年代的婚礼/182

特殊年代的结婚照/184

难报三春晖/186

被解散的“文工队”/188

难忘的童年/190

父亲当过“文革主任”/192

不堪回首的岁月/194

遥远的乌兰布和/196

“毛选”姻缘/198

一张全家福/200

亲情岁月/202

一位叫珊珊的女孩/204

旅美老华人的起居室/206

照相/208

未曾谋面的战友/210

家里来了华侨亲戚/212

我们轮流当了回“烈士”/214

1975年的姐弟合影/216

殁于地震的二嫂/218

当兵之路/220

上学·辍学/222

劫后重逢/224

特殊的“室友”/226

试读章节

一个在格鲁吉亚的中国商人家庭

照片上的男主人公叫刘峻周,祖籍是中国广东,19世纪末远赴格鲁吉亚种植加工茶叶,培育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茶树品种。除种茶外,刘峻周还在黑海港口巴统附近买田置地,经管恰克瓦沙皇庄园,他还是一位养马、驯马的专家。这张照片是他1901年在巴统与家人的留影。

十月革命后,作为外国人,刘峻周已不能拥有私产,无法再经营自己的产业。1924年,刘峻周举家回国,定居在哈尔滨。在哈尔滨度过的十年,虽然清贫,倒还安定。日本鬼子一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九一八事变后,刘峻周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与投靠日本人的朋友断绝了往来,并于1935年将家迁至北京。刘先生因一生爱马养马,与马难舍难分,独自留守哈尔滨经营跑马场,1942年不慎从马背上摔下,不治身亡。

旅居格鲁吉亚期间,刘峻周的次子刘维周与一位叫娜达的格鲁吉亚姑娘相爱,他们不顾双方家长的反对,于1922年离家出走,到阿扎利亚(今属土耳其)接受教堂的洗礼并成婚。1925年,娜达辗转来到中国,与丈夫刘维周一家团聚,从此便一直生活在中国,解放后,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俄语教师,1980年病逝于北京,与亿万中国人一起经历了战乱流离与“革命”洗礼,演绎了一段充满曲折的人生传奇。(述弢)

身为晚清遗臣的祖辈

这张照片上是我的二祖父德裕。二祖父同治八年(1869)生于北京,历任清朝官职。光绪十四年(1888)封二等辅国将军。二十三年(1897)授护军参领。1904-1905年,授任中俄边境巡阅使,力促俄军退出边境。宣统二年(1910)奉旨授盛京副都统兼署金州副都统。兼充任福陵(努尔哈赤墓)、昭陵(皇太极墓)守护大臣。清末民初又受命接替墨麒任兴京副都统兼永陵守护大臣。家属跟着移居永陵镇。

德裕来到东北山间小镇,忠心守护祖宗第一陵,尽心尽力做些对得起祖先,有利于当地人民的事情。每逢夏季由随从人员说评书,老百姓很欢迎。春秋佳日晚间,还出资从盛京请来演员,给大家演皮影戏。德裕往往坐上小马扎与人们闲聊。之后打发人为困难人家送钱物。每逢正月十五临近,放开衙门大院,进秧歌队,唱小戏,老百姓进入院内卖果儿,然后以果匣子装满元宵赠秧歌队。永陵在永陵镇西北两公里。大树遮天蔽日。当地士绅意欲伐林卖钱,他们选出代表向德裕游说。德裕正色回答:此林建陵时即栽种,迄今三百多年,历代保存完好。现在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十二代孙,跑这来私卖祖业,贪赃分肥,何以见先人于九泉之下?士绅们无颜退下。

永陵镇南有苏子河西流,德裕发现山北坡土质阳光同书本上栽培人参的条件接近,于是派人由外地请来两位“把头”,向他们学习研究创建参园事宜,德裕出资,请他们开辟了参园。初具规模三四年,将要出产品的时候,因1924年皇室优待政策废止,都统衙门撤消,德裕去职回京。临行将园子交给地方。嘱将种参事业办成永陵镇人的一条活路。1925年德裕因病逝世。(广庄)

二祖父德裕,(原载《老照片》第46辑)

曾祖父的全家福

我们在整理祖父王宗玺的遗物时,发现一本民国初年相册。王宗玺(1886-1943),字尊信,辽宁海城人,清光绪朝兵部右侍郎王英楷之子。王英楷在《海城县志》有传。王宗玺早年在天津北洋学堂从师于一位瑞士籍工程师,学习物理和机械学。民国五年,他出任北洋政府航空署总工程师,是中国第一个设计三引擎飞机的专家。当时正值直皖大战,北洋军阀无暇顾及组建空军。这架飞机连试飞都没进行,一直放在仓库里无人问津。最终淡出人们的记忆。  民国十四年,祖父应孙传芳的邀请,出任上海高昌庙兵工厂帮办,从事军事工程技术工作。孙传芳生于1885年,早年家庭贫苦,曾和我祖父在一个塾班学习,一起吃住。他的三姐嫁给了曾祖父,因此祖父称其为舅。1925年,孙传芳成为江南五省联军总司令,任王宗玺为军械顾问,从事武备研究和配制。王宗玺也是常规武器专家,改良了许多进口步枪,使孙的部队在装备上与其他军阀相比,处于最优状态。尔后,王宗玺的兴趣从军事转移到民用。北方旱地居多,农田灌溉是一大问题。王宗玺经过调查研究,设计一种机井设备和新式泵,为一般农产所买得起。只是因为资金匮乏,无法扩大再生产,因而没有在华北普及开来。1938年保定沦陷,日寇从档案里知道王英楷以抗日起家,甲午海城战役杀过日军数百人,早有报复心理。我的叔父因参加八路军被人告密,日军便以祖父通共罪名,抄了家。祖父事发出走,几位叔父被吊打,一位致残,一位致死。祖父也于1942年流亡他省,贫困交加,客死他乡。(王木南)

天地间的女孩

这张照片刊于《图片中国百年史》,只附有一行说明:“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教内女生。”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学,起自英国军事入侵取得了不平等条约的特权之后。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派遣阿尔德塞女士在宁波开设的女子学塾,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其后,又有十一所女子学校先后在五口和香港开设。传教士办的学校虽然采用免费入学的办法,但进校学生不多,中途退学的倒不少,尤其是女校更不易招收学生。

照片上的这十一位女孩无疑是幸运的。识字会使她们的人生与前人不同。她们一个人的识字,也许将带来整个家族的变迁。细细端详照片,我发现这些满脸稚气的女孩那宽大的衣袍下面竟有一双双畸形的小脚!照片正中坐在黑板下面的那个小女孩也不过六七岁,她多么精神,笑得多么无牵无挂,可她的脚已被缠成了那么一种样子。我不知道识了字的她们将怎样再与这一双双丑陋的小脚相处。好在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在她的《我的中国世界》中有不少记述。

裹小脚——学文化,反差如此鲜明的事物,如果同时出现在一个女孩身上,也许是一种偶然。但如果同时出现在许许多多的女孩身上,便预示着一个变革时代的到来。只是,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一个社会要比一个人艰难得多。不过,管它哪个朝代的女孩,要活得像个人样,首先得自己迈开双脚,走进学堂。因为,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包括女皇帝。

(冯晓春)

就读日本女校的中国学生

这是一张中国女性离家东渡,求学扶桑的照片。记录了晚清和民国年间,女留学生在日本生活学习状况的一个侧面。

照片中站在后排的两人是身穿实践女校校服的中国学生。实践女学校校规很严,集体住校,统一管理,不许随便外出。尽管这样,在校留学生仍积极参加了“拒俄运动”等爱国革命活动。女学生们对阻止她们参加留学生集体活动的下田校长说:“无国哪有我,无我哪有学。”在女性教育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的清末,女性的赴日留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首先,她们的留学行为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巨大冲击,此外,她们还先后在日本结成了四个女学生的独立组织,并创办了七种女性杂志,大力宣传新的女性观、爱国革命新思想。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大多数留学生都返回了祖国。

民国初年的女留学生与清末不同,中华民国成立后,她们留学的目的已由清末的“革命、改革救国”向“科学、教育救国”转变。近代史上,中国人的留日热潮共有三次,第一次是清末1905-1907年,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1913-1914年,第三次是抗日战争前夕的1935-1937年。从2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日本的部分大学开始有条件地招收女生,30年代进入大学学习的留日女学生也不在少数。此时中国政局不稳,留曰学生的成分非常复杂。从政治观点来看,留学生可分为右翼、左翼和中间派,党派斗争激烈。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先后返回了祖国。

抗日战争中,各地的傀儡政权先后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每年仍有数千名留学生在日本学习。(周一川)

就读日本女校的中国学生。(原载《老照片》第33辑)

P2-10

序言

《老照片》出典藏版,克力要我写点文字。一两周来,重读已出的58辑,常常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沉思什么?感慨什么?一句话说不清楚。

十五年前,我受命创办山东画报出版社。五六月间,来京参加培训、在运河边,结识两位朋友:刘方炜和李书磊。朋友才华横溢,纵论天下之余,策划《图片中国百年史》选题。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文字中国史,却无一本图片中国史——此构思独特和伟妙令我们激动万分。这样一个策划者、出版者均力所难及的选题,居然得到各方支持,于是,在“一本书主义”感召下,在进一步充实作者,出版社全体十八位员工十八个月的奋斗下,一部上下两卷、重十八斤的大书面世了。这部书的出版过程,实际就是出版社的艰苦创建过程,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老照片》就是一个直接的结果。

其实还可回溯到更久以前。1985年,山东画报杂志在全国画报界率先开始了内容和形式的变革,一改几十年来简单图解新闻的画报报道方式,增加文字量,讲求文字的艺术性,图文并茂,立体地表现社会、人生。那时,克力和我(还有姜奇)都是变革的始作俑者。这可否算是“读图时代”的端倪呢?(有人说,《老照片》开启了中国的读图时代。)

倏忽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即便从1995年10月31日,我在济南四里山下,出版社年度选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老照片》设想算起,也快十三年了。《老照片》的辉煌似乎已成为往日的神话。我辗转到了北京,惟克力和他的同事张杰仍耕耘不辍,精彩稿件层出不穷,实在是很对得起多年来忠诚的读者,也很令我感动。如最近几辑中,《1959年:和领袖一起读书》、《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我收藏的一册“杜高档案”》就吸引了我。我敢说,这些内容,这些照片,在别的地方是读不到的。

毛泽东真是一个行事别致的人,治国如做功课,带着一帮人到处读书。现在还能这样治国吗?关于罗隆基的故事,则可与《老照片》中章诒和的几篇以及关于康同璧母女的一篇对照看。人生的怪异令人唏嘘。杜高档案也是这样,与杜高本人解读劳改老照片一篇形成互补——《老照片》所展示的人生和历史就是这样一点点地丰满起来,完整起来,生动起来,渐渐还原久已消逝的真相,而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又可折射出一个时代活生生的全貌。《老照片》所做的工作,似乎与理论家恰恰相反:理论家总想通过分析得出确切的历史结论,而《老照片》却在不断展示历史新的侧面,对已有结论形成挑战。这就是徐宗懋所说的“挖掘未曾公开的照片”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同样是“未曾公开的照片”,也有内涵深浅、画质好坏之分。要从浩如烟海的照片中选择,还真需要一点专业眼光。这正是当年大量跟风出版老照片者无法胜任的。记得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时,曾有几幅照片印象特深。一是1860年的北京城,巍峨壮丽的高墙,似乎坚不可摧,然而就在这一年,英法联军攻到北京,火烧圓明园,从此完整的帝国不再;一是1949年毛泽东进中南海前,在香山双清别墅的全家合影。那是毛泽东事业的顶峰,家庭似乎也是最美满的时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的转折点;一是1970年蒋介石在金门岛的掩体中遥望大陆,那阴郁的面容令人想到,他是一个传统观念很深的人,知道“光复大陆”已经无望,“落叶”是无法“归根”了(几年后他就去世了)。如果把这张照片与1920年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合影对照看,则更有意味(《老照片》第一辑);还有一幅火车横穿长城,表现“现代”穿越“传统”的照片……这些照片传达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事实,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感、深刻的象征性以及人生的觉悟和无奈,有许多值得反复咂摸的东西。

克力是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又对现当代史有特别的爱好和独特的理解。从一开始,他就关注解放军将领与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对坐交谈(《胜者与败者》)这类不为一般人看重的照片,并尽力发掘其中的曲折内涵。此次选入的国民党军官对投降的日军训话(《轮到我训话》)、“中共台湾地下党遭破获”等都属于这种表现事件或人生关键的照片,记录了一个阶段结束,另一个阶段开始的瞬间。克力似乎还特别醉心那些并不曾影响历史进程的“逝鸿片羽”,如“1943年根据地农民投豆选村长”、“1946年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蒋介石巨幅照片”、“毛泽东与潘光旦”、“群众集会上的胡耀邦”、“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车抛锚了”、“1984年宋楚瑜在蒋经国和时任州长的克林顿之间做翻译”等,这些照片常常给读者意外之喜,使人联想到,人和历史的命运本来似乎会有更多的可能……

《老照片》创办的时候,是我“动员”克力主事的,并答应一定尽力帮他,社里的几位同事也很热心。他是个比较散淡的人。第一辑做了许久才出来,谁也没想到反响竟如此强烈,于是一发不可收,而且出版节奏越来越快。克力几次对我说:“你给我找了个活儿干”,也不知是满意还是埋怨,也许两者都有吧!这“活儿”他一干十多年,从不惑之年到五十多岁,头发白了许多。我不知道、《老照片》将来会是怎样的命运,但起码,《老照片》所成就的一段业界传奇和它呈现历史的朴实态度,还有这套集《老照片》之精华的典藏版,我想读者是不会忘记的,克力的辛苦不会付之流水。

2008年6月1日 北京嘉铭桐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况味/老照片典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克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7016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0.6-6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1
18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