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全本)/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七篇是一部儒家经典,其中一部分是孟子自己所写,还有一部分是汇集其他弟子平日所记的内容,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本书为“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系列之一,对《孟子》进行了注释,行文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记述《孟子》有11篇,今传7篇。“外书”4篇已经失佚。《孟子》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主要主张有“民贵君轻说”、“人性本善”、“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等,强调人主观精神作用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亚圣",成为孔子学说重要继承者。

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注释本。

目录

前言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序言

孟子(约前390—前305)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派大师。他的祖上是鲁国有名的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有过显赫的声势,但后来家道衰落,就从鲁国迁到邹国,所以孟子出生于邹(今山东省邹县),距孔子的家乡曲阜不远。孟子幼时,他的父亲孟孙激即去世了,全靠母亲仉氏教养。后世文献中的“断机喻学”和“孟母三迁”等记载说明,孟子在母亲的精心抚养和良好环境的熏陶下,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孔子儒学的嫡派传人。孟子学成后,像当时许多学者一样,开始设帐授徒,传播儒学。约从44岁时开始,率弟子游历各国,以“仁政”治国的主张游说诸侯,积极干政。他先后到过齐、宋、滕、魏、鲁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过学。当时,“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觉得,自己处在大道败坏的年代与社会中,如果不奋起捍卫圣道,端正人心,破除邪说,圣人之学将会中衰。所以,他在各国阐述王道仁政的同时,为了“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孟子·滕文公下》),维护和传承大禹、周公、孔子“三圣”之说,以“圣人之徒”自许,义不容辞、一往无前地与杨、墨诸家展开激烈论战,奋力捍卫儒学正统。但是因为战国中期的中国社会,“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显然不合时宜,所以被人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遭到各国诸侯的拒绝。在游历二十多年而其说不见用之后,孟子便停止游说生涯,归而居邹讲学,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一大乐趣。晚年,与弟子一起,论述平生行事,著作《孟子》,流传于世。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争论,一说是孟子自著,一说是孟子师徒合著,一说是其弟子共同记述。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即是说,孟子与其弟子共同参与了著述。我们认为,从今本《孟子》全书思想内容和论辩风格的一致性来说,不排除孟子亲自执笔的可能性。但从本书的命名及个别章节的不避重复来看,似乎与《论语》一样,更像是孟子的门徒们追忆其师而编成的纪念文集,不过与《论语》稍有不同的是,其中的部分章节可能曾经孟子亲自润饰。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其学说后世尊称为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在儒学传承中的正统地位。孟子的思想,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性善论。孟子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皆善,他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孟子·公孙丑上》),说明人性本善。为了论证人具有先天的善性,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认为仁义善良本性与生俱来。此后在与农家学者告子的反复论战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对人性的体认,最终建构成系统的性善论。

告子认为“生之谓性”,即生而具有的本能就是性,结论是“性无善不善”,就如“水无分东西”。孟子针锋相对,也以水为喻,认为人性如水,水虽无形,但天生就下;人性本善,不善则是后天外部条件使然。在人都具有本能需求的自然属性上,孟子与告子的认识是一致的。但这些并不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所以是“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除此之外,人性还含有仁、义、礼、智、圣等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这些是“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由此可知,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谓性,有它的特殊意义,这就是指人的仁、义、礼、智等本质属性。顺从这种大体之性,才能成为君子,而仅满足于饮食男女这种小体之性,就只能成为小人,不能真正地体现出人的特质。告子的“食、色,性也”,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性的全部,用过于宽泛、抽象的上位的“性”概念混淆人性与动物性的区别。孟子将人性与动物性区分开来,又将人的社会属性分为小体之性和大体之性,本质属性的多寡决定人格的高下,这是认识上的进步。但是他把人的社会属性也当成先天的人的自然属性,进而又转换成了人的本质属性,则是偷换了下位的“性”概念。

孟子的性善概念包括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并且认为人之具有“四心”仅为仁、义、礼、智这类人的本质属性的开端,人性还需后天的不断养护、增益和完善:“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养护和完善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志地“反求诸己”,自觉地向自身内心去追求,“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尽心上》)。人间之所以会有圣贤与庶民、君子与小人的善与不善之分,并非由先天的人的材质造成,而在于后天的取舍存去之间,前者保有了人之本性,后者失落了人之本性。

孟子第一次把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区别开来,把人性讨论的重心由人的自然属性转换到人的社会属性上,从而开始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并利用人的心理感应论证其性善说的天然合理性。因此,性善论不但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是其人格修炼、伦理思想、“仁政”学说乃至教育方法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修身说。孟子继承孔子的德教思想,正人先正己,然后由己及人,“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他从人性的自我完善出发,提出“修身说”,将人格的培养作为个人安身立命乃至家国天下的根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他认为人格有“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神”,就是孔子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人格精神最完美的实现。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需要心性即精神意志的自我修炼。这种修炼,须经由“养气”、“存心”和“动心忍性”的全过程。所谓“养气”,即他所说的“善养吾浩然之气”,亦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英雄正义之气(《孟子·滕文公下》)。在孟子看来,人格精神的重要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地位,做人就要做具有“浩然之气”的“豪杰之士”和“大丈夫”。“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但也需要养护,而“配义与道”就是“养气”之法。此外,还须循序渐进,不断积累,不能一曝十寒和急于求成。

所谓“存心”,即保持住本性中固有的善心而不失掉。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与“存心”相对,“放心”是指忘记或失掉了本性中固有的善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人的心性修炼,归根到底,就是要将失去的良心找回来。“求其放心”的方法,一是自我反思,即运用理性思维检查自己,获得精神意志的自我修炼;二是清心寡欲,克制、减损欲望,物质欲望减少了,就削弱了脱离本心的诱因,本性就能保存和加强。

所谓“动心忍性”,即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纵观历史,孟子看到许多贤圣都曾有过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练,从中磨炼了意志,吸取了教训,增长了才干,为尔后担当大任、成就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他认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后才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人只有经受艰难险阻的磨炼,不屈不挠地开拓奋斗,才能生存和发展;相反,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适足以使人死亡。国家亦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这段经典名言,曾勉励过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古往今来,“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万章下》),他们追求的无非是“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的理想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除精神意志修炼外,孟子又以仁、义、礼、智、乐等“五德”作为道德品质的最高原则,强调君子个人的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五德之中,仁义是最根本的规范,“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这个规范是普适的做人原则,人人都要遵循。否则,不仅保守不住事业,连自身也难免灭亡:“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

孟子主张学习先贤,将道义当做人生最高的价值原则,崇尚道义,重义轻利,“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当利与义不可兼得时,则“去利怀义”,甚至“舍生取义”。他认为,如果人人以“利”作为行动的目的,“怀利去义”,就会危害家庭、国家的稳定与安宁;相反,如果倡导“去利怀义”,“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人人以道义作为行动的根本指南,那么人伦有序,家国安宁,天下必会定于一统。他并且将推行道义作为君子终生的志向和责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行道的准则:“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但绝不能“以道殉人”,曲学阿世,更不可枉道正人,舍道求利:“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这样,“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才不至于为了得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而违背自己的主张。孟子所守望的,正是孔子以来儒家进必以正、“宁道不行而不轻其去就”的精神家园。君子道德行为规范的准则虽是“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但处事待人要识大体,知所作为:“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上》)执中道,明取舍,“可以取,可以无取”,则不取,如果取就会“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则不与,如果与就会“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则不死,如果死就会“伤勇”。这样,在是非、可否、轻重、去就之间,把握最佳契机,才会“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惟其能有所不为,故可以有所为。

(三)伦理观。在人们行道为善、安身立命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各种社会关系。孟子将人们的这种社会关系概括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五伦”规范,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普适原则。“五伦”规范的中心是仁,孟子认为“仁之实”是“事亲”,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而“事亲”以孝为大。孝道的最低底线是守护自身,不让父母受辱,尽心奉养双亲,使父母身心愉悦;最高境界是像舜那样“大孝终身慕父母”,通过自己的孝行来教化天下,通过自己家庭的和睦来使天下安定。

孟子重点论述了君臣关系的准则。他认为,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首要的是国君要率先垂范,躬行仁义:“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在此前提下,上行下效,养成社会风气,君臣、父子、兄弟俱“怀仁义以相接”,则天下和谐,人无利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其次,孟子主张取法尧舜,天下为公,君明臣贤,各司其职:“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也就是说,国君有国君的权限,臣属有臣属的职责,要建立职权公正、人格平等的君臣关系。如果官守失职,则当免职;臣下有过失,君王也应反省。君王应尊重臣属,仁义待下:“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孟子·娄离下》)如果不行仁义,以力服人:“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孟子·离娄下》)遇到君主无道的时候,臣下就应该明智地自动离去,以免做无谓的牺牲。这表明孟子的伦理观中,还没有君主专制时代那种“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的“愚忠”的成分,而带有一抹人道民主的理性光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四)仁政说。从人性善的理论推衍,孟子提出法先王、行仁政的政治主张。这个主张,首先是对现实社会问题观察分析的结果。他认为战国时期天下纷攘的根源皆在弃仁而争利,所以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仁义”的理念,主张统治者首先要重“仁”轻利,具有“不忍人之心”,不妄杀无辜:“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只要君王信守仁义,扩大爱心,推恩及于四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与民同好,忧乐相通,就将是“仁者无敌”,“天下可运于掌”了。孟子的这种理念,是继承了孔子的“忠恕”思想和“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主张(见《论语·子路》篇)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结果。

再从历史上看,三代以来国家所以兴亡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实行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因此,他在主张君王要守仁心、行仁义的基础上,提出法先王,行仁政,实行“保民而王”的王道政治,反对杀伐掠夺的“霸道”。孟子给出“仁政”的定义是:“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认为“仁”是人的本质表现,人而有仁心并与人为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这就是王道政治。

孟子的仁政理想,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在经济上,他主张统治者以实行“井田制”为其端来“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民有恒产,丰衣足食,“养生丧死无憾”,才能有条件学习礼义,“驱而之善”。这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在文化上,他主张普设学校,加强礼义教育,使民有“恒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民有恒心,懂得礼义廉耻,提升了道德观念,就不会“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从物质经济层面和文化道德层面两方面着手,民有恒产和恒心,社会稳定、国富民强,则可以统一天下。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核心是民为邦本,保民而王,民生、民心、民欲是仁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孟子是天命论者,认为君权天赋,能否得到统治天下的资格,取决于天命:“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孟子·万章上》)但同时又认为天命与民心是一致的,天赋君权的时候,集中体现了民众意向,正如《尚书·太誓》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以归根结底,民心的向背决定了国家的兴亡、政权的归属和统治者的命运。因此,他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民心的同一不二,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只有实行王道仁政才能得民心:“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从人皆有仁义之心出发,认为普通百姓与圣王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舜,人也;我,亦人也”,“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他进而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以为君权天授,“惟仁者直在高位”。君臣人格平等,以道义相系。既然如此,臣属对君王的错误,就不可姑息:“君有大过则谏。”王室公卿反复进谏而王不听,则废掉旧君改立新人;非王室的大臣反复进谏而王不听,则可自行辞官而去。就是说,臣民不但可以背弃君主,而且还有权废置君主。由此,在评判“汤放桀”和“武王伐纣”的问题上,孟子认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武王的伐纣是“诛一夫”而非“弑君”(《孟子·梁惠王下》),是讨伐独夫民贼的正义行动。凡此,都是对君主专制的直接挑战,表现出朴素的人道民主的思想。

孟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导源于他的民贵君轻的价值判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将百姓置于国家、君王之上,民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孟子思想中最具人道精神的部分。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孟子为之奋斗终生的政治理想。尽管在当时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得不到实现,但由于这一学说包含着许多真理性的命题,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教育思想。孟子重视文化教育,他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并将其作为王道政治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孟子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人才观,注重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他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这种建立在全民教育中的精英人才观,既顾普及又有重点的教育思想,为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架设了绿色通道,是颇为先进的。

孟子主张尊师重教,提倡教师“中道而立,能者从之”的导向作用,以及教师的人格感召力和行为示范作用。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讲授之外,更多的是以身教来熏陶、启迪学生心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触类旁通地去体会和感悟,以达不教而能的目的。对“挟贵”、“挟贤”、“挟长”、“挟勋”、“挟故”五种无礼的人不予答疑的原则,说明孟子对师道尊严的坚决捍卫,并非如孔子那样的“自行束脩以上”、“有教无类”。

孟子提出“感化”、“达材”、“成德”、“答问”、“私淑”五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就是说,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受教者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屑去教诲的人,如果他能因此感悟,迎头赶上,就也起到了教诲的作用了。他用生动的故事作比喻,告诫学生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否则欲速不达,适得其反。孟子又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他有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就是要求学生不轻信、不盲从书上结论或前人之说,通过积极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此外,他关于学习《诗经》“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无论对一般教学还是专门教学,都是适用的。上述孟子的这些教育理念,至今仍富有启迪意义。

孟子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后世有“亚圣”之称,他的思想虽不见用于当时,却对后世产生了莫大影响。

针对战国纷争、诸侯谋利、生灵涂炭的残酷现实,孟子立足于天下,提出行仁义、施仁政的治国方略。这个思想继承了孔子“泛爱众”的人道精神,代表的不是某阶层、某集团、某群体的利益,而是自然而深刻的对民族自身的全民性关怀。这显然与战国其他诸子学说的权变策略和手段不同,它所显示的是亘古不变的信仰原则和坚定的行为规范。即使在千古而后的今天,“以德服人”、“与人为善”、“仁者爱人”、“仁者无敌”的精神,仍然闪耀着不灭的人道光芒,业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信仰追求和精神守候。

孟子反对攻战,反对分裂,主张“定于一”的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民众渴望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代表了天下分久必合的历史走向。这个思想,经汉代经学家的演绎,表述为维护和倡导国家“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生存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并深深印刻在了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基因。中华文化历久不衰,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与“定于一”的民意取向关系极大。

孟子的王道仁政的理想,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时无法实现。自秦始皇灭六国,吞八荒,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虽“定于一”,但建立的却是专制封建王朝。其后两千多年中,外儒内法,“霸王道杂用之”,始终是中国统治者的御民之术,孟子的王道仁政也从未真正成为现实。但是他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及不灭的民主思想的火花,却不断地警示着统治者,中国历史上凡有大作为的明君圣主,无不以“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为鉴,制定和调整治国方略,部分地实践着孟子的仁政思想。至于今日将“以人为本”定为基本国策,则是孟子思想精华的完美的传承和极致的发扬。

孟子继承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的思想和精神,主张人应该有“怀义去利”、“舍生而取义”的崇高精神理念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浩然之气”,这种崇义尚道的人生价值取向或人生精神,对我国传统道德中理想人格的确立、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民族脊梁的培育,厥功至伟。

孟子的伦理观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社会成员的言谈举止都和自己的权利、地位、责任、义务等相适合。这是对有史以来人际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中提倡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尽职尽责、辅佐君王,以及平等相待、以诚交友等原则,由于贯穿其中的核心精神是善,所以不仅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追求以善为基础的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之,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影响至巨。当今世界,世变日亟,社会失序,生态失衡,欲望失控,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引发了各种前所未有的现实问题。学习和研究孟子的思想,从中汲取其精华,对于消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乃至人的内心矛盾,创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不啻为良方妙药。

《孟子》和《论语》一样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论语》是坐而论道的“谈论”,文字简约、语义含蓄,《孟子》却是针锋相对的论辩,雄恣汪洋,逻辑性强,而且文字更加明白流畅,委婉犀利,更富有文采和气势。

孟子善于设喻,多以生活的常识打比方,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形象而生动地说明深奥难懂的事理。比如梁惠王认为自己尽心为政而百姓不比邻国增多,不知何故。孟子以打仗为喻,说梁国的政治与邻国政治,就像刚开战就临阵逃跑一样,“以五十步笑百步”,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又如梁惠王野心勃勃,“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但不实行仁政,孟子说这就像“缘木求鱼”一样根本不可能实现。孟子是以寓言故事为喻的开风气之先者,这类比喻往往曲折多姿,生动有趣,意蕴深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著名的“揠苗助长”的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等。

孟子“好辩”,而且“善辩”。他用巧妙的方法将对方引入预设的话题,接着以不断的反诘揭露论敌的破绽,再以严密的逻辑推理阐明自己的论点。如在与齐宣王谈国君应尽守君道的问题时,他认为君臣虽然不同等级,但都应该勤于自己的职守,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个问题,如果单就臣属来说,是毫无困难的,但要使国君承认自己的失职,就不那么容易了。孟子先以朋友不尽其职打比方,让齐王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层层设问、步步紧逼,使宣王先承认貌似平和的结论,最后提出“四境之内之不治”的问题,追问齐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宣王却无言以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孟子把我国古代逻辑学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辩对中来,形成了以反驳艺术见长的辩对散文,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高屋建瓴、势不可挡、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这对中国散文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一书,原来只是一般性的儒家著作,不属于儒家经典之列。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后二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配享孔庙。此后《孟子》一书便升格为儒家经典,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现在流传的《孟子》共有七篇,约三万五千余字,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记载,西汉时的《孟子》传本有十一篇,今本《孟子》七篇属“内篇”,另有《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等四篇为“外篇”。东汉末,赵岐认为“外篇”四篇的文辞、风格与“内篇”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是后人的伪作,所以他在《孟子章句》中即删略不收,于是“外篇”逐渐亡佚。《孟子》进入儒家经典的时间虽晚,但因为它被朱熹列入集理学大成的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中,成为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所以研究它的著述反多于除《论语》之外的其他儒家经典。

最早研究《孟子》的著作是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自述他的注释是“述己所闻,证以经传,为之章句,具载本文,章别其旨,分为上下,凡十四卷”。全书前后连贯,精密条畅,章指与注文互足,诠解详而不繁,平实无华。正因为如此,赵注一直流传不绝。

宋代尊《孟子》为“经”之后,出现了一批疏释《孟子》的著述,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题为北宋孙奭撰的《孟子正义》,即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此书并不出于孙奭之手,前人早有定论,而且全书只阐述赵岐之说,缺乏新义,不似疏体。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宋人注释《孟子》的代表作,收入《四书集注》中。《四书集注》是朱熹训诂学术和理学思想的经典之作,为其一生精力所萃,故其剖析疑似,穷原竟委,推演义理而不废考据。

清代朴学昌明,考据是尚,实事求是,方法科学,经籍整理注释超迈前古。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人经典新疏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孟子》研究的集大成者。此书以赵岐注为基础,广搜清代学者考订注释《孟子》的成果凡六十余家,再加上焦循自己所作的注释总汇而成。虽以名物训诂为主,但于义理的阐发颇为简明允当。至于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和康有为的《孟子微》,虽有疏释之名,实则借《孟子》而阐发自己的哲学主张,与《孟子》本身的关系并不大。

近代以来,西学浸淫,国学式微,鲜有以研究《孟子》名家者。唯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一书,因应今世之需,用白话全文译注《孟子》,影响可观。

本书是为当代大学生阅读传世经典而编撰的普及读本,每篇正文除按章注释外,篇首还设有“题解”,对篇旨略作提示说明,其说法遵循原文而折中成说。我们在为《孟子》注译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朱熹的《孟子集注》(简称《集注》),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以及其他时贤的注本,限于篇幅,恕未一一注明。我们在广搜博采、取精用宏的原则下,会同比较,择善而从。由于学力浅薄且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漏误,殷切期盼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李建国

二○○八年二月于北京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全本)/大学生传世经典随身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244724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49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71
10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