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珍藏本)》精选外国百年散文名家之名篇,所收的145篇散文,均系名家名作。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饱含人生底蕴,文笔精美酣畅,实属世界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是人类文化中无比珍贵的不朽的艺术宝库。本书由傅德岷、余曲、蒋剑书主编。

内容推荐

《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珍藏本)》所收的145篇散文,均系名家名作。这些散文,有的长于抒情,抒发了浓浓的爱国情、乡情、亲情、友情、理想之情等;有的长于叙事,叙述了“我与绘画的缘分”、“红色圣女”的壮烈、“童年轶事”的情趣、“我怎样考试”的经过、“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欢乐等;有的长于描绘,描绘了林园之美、森林之美、青山之美、海湖之美、风雪之美、晨昏之美等;有的长于思辨,思考了“老之将至”、“性与美”、“创造”、“信仰自由”、“远和近”、“永不道别”、“怎样发大财”、“知识尘埃”、“人生之秋”、“思想的诞生”等。这些散文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传统手法外,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内心独白、对话、蒙太奇等现代技法,给作品增添了深邃的艺术内蕴,都有强烈的个性与自我表现意识,饱含着浓郁的情愫。

在《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珍藏本)》中,我们还对每篇作品就其思想与艺术作了精要鉴赏,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与把握,从而达到爽目怡情的审美效果。同时,加强对百年来外国散文创作新成就、新面貌的认知,便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思想的交流,拓宽视野,汲取更多有益的精神营养,促进我国新世纪散文创作与研究的发展。本书由傅德岷、余曲、蒋剑书主编。

目录

英国

 大旱的消失

 林鸟

 贝多芬百年祭

 论雨伞道德

 旅伴

 远处的青山

 论老之将至

 送行

 我与绘画的缘分

 我的林园

 无知的乐趣

 钱匣

 果园里

 闹鬼的房子

 性与美

 鸟啼

 论无所事事

法国

 塞纳河岸的早晨

 一个树木的家庭

 论创造

 鼠笼

 沙漠

 年轻的母亲

 红色的圣女

 松鼠

 最后的炉火

 卖花女郎

 蜗牛

 水

 蒂巴萨的婚礼

德国

 上学的第一天

 童年轶事

 论年龄

 告别

 优哉游哉

前苏联

 海燕

 鹰之歌

 静

 秋

 水滴和石头

 林中小溪

 黄色的光

 球花风铃草

 白草

 贝加尔湖啊,贝加尔湖

 我是株百岁的白杨树

西班牙

 山民牧唱

 上书院去的路

瑞典

 父亲与我

丹麦

 人生

 我怎样考试

波兰

 影子

 草莓

 夜宿山中

捷克

 田园诗情

奥地利

 世间最美的坟墓

 裁缝的童话

 乡村大道上的孩子们

南斯拉夫

 铃兰花

荷兰

 海的坟墓

阿尔巴尼亚

 樱桃

保加利亚

 孤独的树

 黑的玫瑰花(三则)

 赤脚的孩子

美国

 一撮黏土

 信仰自由

 给我三天视力

 女性的智慧

 《宽容》序

 中国之美

 不散的筵席

 大海和吹拂着的风

 远和近

 巨人树

 拯救

 桑树街的冬天

 旅游者的祈祷

 我有一个梦想

 破产者

 与荒诞结婚

 永不道别

加拿大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怎样发大财

 伐木抒怀

 雪

墨西哥

 郁金香

 窗外

尼加拉瓜

 笑声

哥伦比亚

 我的回忆:拜访教皇

秘鲁

 知识尘埃

智利

 母亲的诗

 歌声

 归来的温馨

阿恨廷

 匕首

乌拉圭

 航船

巴西

 上帝睡着了

波多黎各

 铅盒里的秘密

日本

 自然与人生(三则)

 三位来客

 旷野

 日本的庭园

 我的伊豆

 花未眠

 报春花·蒲公英

 春将至

 一片树叶

 听泉

 无情的梦

 母亲的消息

 山恋

 书斋:藏污纳垢的场所

印度

 我的童年

 自由

 孟加拉风光·西来达

 黄昏和黎明

 光辉逝去

 废墟

黎巴嫩

 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

 在寺院门口

 壳与核

 人生之秋

以色列

 人像一根麦秸

科威特

 但愿夫妻不再陌生

伊朗

 雨珠·露珠·泪珠

阿富汗

 生活及其他

 两个农夫

巴基斯坦

 妻子的亲戚

泰国

 舞娘

韩国

 音乐之车

菲律宾

 泪与笑

埃及

 那第一杯

 生活是美好的

 时间的价值

 思想的诞生

 鸟与人

 与花儿攀谈

阿尔及利亚

 他乡客归时

利此亚

 震撼人心的纸条

苏丹

 棕榈树

南非

 高速公路上的雄狮

坦桑尼亚

 一只烂椰子臭了整棵树

澳大利亚

 回头的浪子

 我爹:一份其过失清单

 生活在继续

试读章节

我正沿着海滨大道走着,忽然遇上了急促的阵雨,可是,我并没有撑开我的雨伞。实际情况是我不能打开那把伞。首先,那伞架根本就撑不开,再说,即使能撑开,我也不能真去举着那么个玩艺儿,因为我不愿举着那么一把像伞不成伞的鬼东西在人前露面的心情,大约和当年福斯塔夫决不愿让人看到他带领他那帮乞丐兵开过考文特时的情况差不多,实际情况是,那根本不是我的伞。对于那位伞的主人我现在真十分盼望他能有机会读到这篇小文章。他拿走了我的丝绸雨伞。我便只好拿了他作为交换留下的这把布伞。我猜想他准也打着我的那把伞正得意洋洋地在海滨大道上溜达,他要是看到了手里捏着他的那把该死的破伞,浑身还给淋得透湿的这家伙,准不免会对他投以轻蔑的眼光。我敢说那流氓在看到这个破玩艺儿的时候,一定忍不住暗笑了。“啊,”他高兴地自言自语说,“老伙计,那一回我对你可是不客气了。那玩艺儿我可知道。你就是玩命儿也撑不开它,而且收起来鼓鼓囊囊像个大口袋。啊,你再瞧瞧这把……”

可我让他去昧着良心自鸣得意吧。他正是那种我愿意叫他是缺乏雨伞良心的家伙。你明白我讲的是些什么样的人。他决不会把手伸进别人的口袋——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伪造支票,或是撬开别人的钱箱。可是他却总爱跟人交换雨伞,或者借人的书总忘了归还,或者遇有机会便要跟铁路局开个小玩笑。实在说,他为人绝对诚实,决不让自己的诚实遭到严重怀疑。也许他只是随便一伸手从理发店的伞架上拿走了你的雨伞。他明白,不管怎么着,反正不可能抓到一把伞比他自己原来的更坏。他却有可能抓到一把稍好一些的。一直到走出很远以后,他也没正眼看看他手里的那把伞。然后,“我的天哪,我拿错了别人的伞,”他说,露出一脸吃惊的神色,因为他实在愿意感到自己是弄错了。“啊,你瞧瞧,现在再回去也是白跑。他肯定早走了。哎,好在我,把我的一把留给他了!”

就这样,我们跟自己的良心捉着迷藏。光是不让别人抓住还不够;我们也决不愿让自己抓住了把柄。有许多人一向为人清白,在一般情况下,谁都认为他为人无懈可击,实际也都免不了有点缺乏雨伞道德。比如有一位死在头等车厢里的极有声望的牧师,结果却被人发现他口袋里装着一张三等车票。

要说到书籍,谁还有什么道德可言?我记得几年前一位著名的牧师兼文学批评家去世了,他的藏书被公开拍卖。真是琳琅满目,全是些难得的珍本。他原是研究十七世纪文学的一位权威,那些书主要也全是有关那一时期作家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书上全都印有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图章。他把那些书借去后,一直也没有个适当的机会把书还回去。它们于是便像法院的案例一样在他身边积累下来。而他可是一位神职人员,讲起道来说得头头是道,这一点我便可以作证。而且,您如果一定要逼着问我,我怕也得承认,硬要让一个人交出一本他真正心爱的书,的确也是一件难事。

说真话,关于书籍,只有我认识的一位先生所奉行的一套原则是惟一稳妥可行的。有一天有个朋友找他借一部书。“实在抱歉,”他说,“我不能借给你。”“你没有吗?”他的朋友问他。“有的,我有那部书,”他说,“可是我早定下一条规矩决不把书借人。你瞧,借书的人是从不肯还书的。这一点凭我自己的经验我也完全知道。来,你跟我来瞧瞧。”他领着他到他自己的书房去。“你瞧,”他说,“总共有不下四千部。没有——一——本——不是——借来的。”可别借书给人,可别。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最亲近的朋友您也别相信。这我知道,那套《吉尔·布拉斯》哪儿去了?嗯?还有那套《西尔维奥·柏利科》?还有……还去念叨那些书名有啥用呢……他知道。他知道。

还有帽子。有人就专门跟别人换帽子。这可是不可原谅的。这可是越出了那诚实与不诚实难以区分的良心的模糊边缘了。谁也不可能戴上一顶别人的帽子会心里没数。可就有人这么干。我有一次在下院的吸烟室把一顶丝绸帽子挂在帽钩上。等我去取的时候,帽子不见了。挂钩上也没有留下任何别的丝绸帽。弄得我只得光着头穿过皇宫大院和白厅再去另买一顶。我一直总纳闷儿,不知是什么样的一位先生手里拿着自己的帽子,头上却戴着我的帽子走了。他是一位托利党人?还是一位激进派?这决不可能是工党的人干的,因为一个工人即使心不在焉也决不会拿起一顶丝绸帽子戴在自己头上。那会让他马上感到火烧眉毛一样的难受。试想想威尔·克鲁克斯忽然戴上了一顶丝绸帽子!你还不如穷开心假想着坎特伯雷大主教戴上了高顶帽哩——光是这么想想都是一种亵渎。

当然,也可能拿走我的丝绸雨伞的那位先生的确是拿错了。也许他要是知道伞的主人是谁,他就会一再抱歉把伞送回来了。这种事过去也发生过。我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我自己就拿错过别人的伞——常常拿错。我希望我可是不存心,可这谁又说得准呢?天知道,我现在仔细想想,那把丝绸雨伞也根本不是我的,那是我有时吃亏、有时占便宜的一连串交换活动中暂时留在我手中的一把。我毕生最难忘怀的一次换伞事件发生在一位阔佬的家里,那天我被邀去参加一次宴会,给一批政府官员作陪。那会儿是在夏天,天睛无雨,所以其后有好几天我都没有必要拿伞。接着忽然有一天,我们全家全都惊惶起来。在我们的伞架上发现了一把镶有金箍和金穗的雨伞,上面还刻有某位政治家的名字。在这之前,我们家从来就不趁这种超级雨伞。面对着它的灿烂金光,我们是既感到自惭形秽,又感到恐惧不安——使我们自惭形秽的自然是它的豪华气派,但它的出现本身便使我们十分惊恐。我真感到我是在正伸手要偷盗不列颠帝国的时候被人当场抓住了。我马上匆匆给伞的主人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十分钦佩他的政治活动,我可从来没想到要偷盗他的雨伞;然后雇了一辆马车,拿着伞和信立即向最近的一家差役服务站赶去。

他对这事的态度十分客气,在还回我的雨伞的时候,他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是呀,”他说,“在一位看上去十分高贵的先生拿着帽子硬往我头上戴,另一位看着很高贵的先生要给我穿大衣,第三位看着很高贵的先生往我手里塞雨伞,第四位看着很高贵的先生把我往马车里塞的时候,我压根儿也想不到手里捏着的是个什么。那一群高贵的仆人已弄得我晕头转向,不论他们塞给我个什么东西,我也不会拒绝的。”

必须注意,这完全是因为伞上刻有名字才使这个局面最后没弄到不可收拾。这是对付那类缺乏雨伞良心的家伙的最好办法。我看到他,暗自高兴地斜眼偷看他换来的那把伞,忽然他看到了伞上的名字和地址,于是自认为一向为人正直的深刻信念便出面指导一切了。经过了今天的这番经历,我想我一定要在我的雨伞上刻上名字了。但决不是立在墙角儿的那个鼓蓬蓬的玩艺儿。谁能替我把它解脱掉我都不在乎。任何人愿意要它,快拿走得了。P9-11

序言

在外国,散文是一文学大类,包括一切非韵的文章,甚至小说、戏剧等,这是广义的散文(Prose)。同时也存在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性的散文,它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样式,在《大英百科全书》里称为非小说性散文(Literature nonfictional prose),其中还存在着一种。随笔”(Essay)。外国散文厚重的个性,浓郁的情愫,思辨的色彩,雍容絮谈的文风,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外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外国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广义散文(Prose)和狭义散文(Literature nonfictional prose)两大流向。

广义散文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产生了。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际,散文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话语用非韵的文字记载下来,加以整理,便成了散文。在古希腊,人们最早用碑文的形式来记事,后来逐渐发展成对历史和地形测量的记载。直到公元前6世纪一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赫卡泰奥斯和希罗多拉斯,才有确切的文字流传下来。虽然他们的作品已经失传,但从残篇断片中,可以看出,现代观念的散文用法在这时期已经形成。

在古罗马,用拉丁文写作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最早的编年史作者赫米拉,他用散文的形式叙述古罗马的历史。以后,虽然也出现了不少政治演讲、哲学论著的散文,但大都失传了。值得提出的是古罗马的政治家、演说家和作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他把古罗马散文中的演说辞推向了顶峰。他晚年的小品文《论友谊》、《论老年》文采斐然,句法谨严。音韵柔和,说理透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后来的欧洲散文家所崇奉。他遗留下来的八百多封书信,为研究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社会和政治斗争提供了重要史料,一直是。书信体。散文的楷模。

广义散文在英国、法国、德国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早期从拉丁文翻译而来,成为开创各国散文的先河。直到13世纪,从情趣、审美和德育等目的出发,首先在法国开始出现了一种非小说性散文。非小说性散文(狭义散文),其形式有政论、辩论、传记、自传、宗教经典、普及哲学和伦理著作等,比之于广义散文,它排除了长篇的记叙和单纯逻辑的说理,而增强了情感的因素和文学的色彩。

16世纪,随着欧洲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文化和思想上早已开始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到这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要求个性解放。因此,在散文创作领域顺乎潮流地兴起了一种“私文学”,即用书信、日记、忏悔录等形式作多少带些掩饰的自我表白和自我剖析,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蒙田(1533—1592)。他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历史人物传记”的影响下,结合自己对于道德的反省和自我的剖析,终于创立了一种絮语式的散文体裁:Essay(随笔)。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或理解的文章,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隽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它的内容“不限于个人经历、情感、家常掌故、社会琐事,然而这种经历、情感、掌故、琐事确是它最得意的题材,国家政闻、社会舆论不大说的,有时也许讨论得着,但不是严词正意地有头有序地记出来,只是散漫地零碎地写着”。所以,这种散文需将作者意志的、情感的、观察力的结晶融会贯通,笼统地熔铸在暗示里,让细心的读者去领会,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接着,英国的培根(1561—1626)吸取蒙田的艺术营养并结合个人的独创,发展了Essay体,开创了英国散文之先河。他深通哲学,蜚声政坛,将有关道德的问题结合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发出忠言谠论,供一般有志进取的人阅读。因此,就文章的风格而言,培根是不同于蒙田的,其内容质朴而富实,充满格言警语,其形式短而有序,缺乏个人絮语的风趣。他们都是外国散文的开拓者。

17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发达国家均有所增长,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的不同,又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文学上,古典主义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潮流。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反映生活,注意人物的心理分析,另一方面又崇尚理性,缺乏个性,设置了许多新的清规戒律。因此,讲究礼貌和培养绅士风度便成了时髦的社会风尚,而这也成了许多散文作家的主题,成为非小说性散文绚丽多姿的花朵。

18世纪,欧洲发生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把非理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权威的武器,提倡自由的科学精神,肯定人类的进步思想。在文学上,他们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常常深入浅出地把深奥难解的哲学思想写得通俗易懂,以图唤醒人民起来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这时期的散文呈现着明显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由于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定期刊物的创办,在报刊上产生了一种“人物状写”(又称“人物素描”),而后成为“期刊小品”,其内容多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探讨,于促进思想的启蒙有着重要作用。在表达方式和文笔上,由于思想的活跃、题材和体式的多变,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19世纪,欧洲掀起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浪漫主义作家们虽然跳不出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范畴,其思想核心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个人主义,但他们强烈要求突破封建束缚,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追求个性解放,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在文学上,他们主张描写理想,展示作家的主观世界和对事物的内心反应,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强调描绘大自然景色,常常把自然的“美”同现实的“丑”进行对比,从而抒发作家的心灵感受、寄托理想。他们还采用民谣、民间故事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借鉴,喜用夸张手法展现作家的思想倾向。在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加之报刊的盛行,散文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其发展达到了全盛阶段。

20世纪,由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角逐,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更加不满和绝望。在文学上,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它具有极强的反叛性和挑战性。作家们强烈要求摆脱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的传统基础,对支撑西方社会结构、宗教、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念等的传统意识提出疑问;他们打破公认的规范和正统,不断引进遭禁止的题材,创新艺术形式,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宣布自己的主体性,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的姿态。散文创作也受这股文学思潮的影响。散文家们对现实存在表现了极大的怀疑,对想象和虚幻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幻象之物不仅出现在小品、游记中,而且出现在传记、忏悔录、历史著作和评论中。加之报刊讲求实效,避免长篇大论,小品散文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英国的史密斯(1865—1946)、吴尔芙(1882—1941),美国的海伦·A·凯勒(1880—1968)、斯坦倍克(1902—1968),法国的纪德(1969—1951)、科莱特(1873—1954)等,以及各国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们的小品散文创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之,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生活,散文作品的情感因素和文学色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过,散文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密切地联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必将突破“应用”的樊篱回归到情感的世界中来。

本书所收的145篇散文,均系名家名作。这些散文,有的长于抒情,抒发了浓浓的爱国情、乡情、亲情、友情、理想之情等;有的长于叙事,叙述了“我与绘画的缘分”、“红色圣女”的壮烈、“童年轶事”的情趣、“我怎样考试”的经过、“从罗丹得到的启示”、“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欢乐等;有的长于描绘,描绘了林园之美、森林之美、青山之美、海湖之美、风雪之美、晨昏之美等;有的长于思辨,思考了“老之将至”、“性与美”、“创造”、“信仰自由”、“远和近”、“永不道别”、“怎样发大财”、“知识尘埃”、“人生之秋”、“思想的诞生”等。这些散文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传统手法外,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内心独白、对话、蒙太奇等现代技法,给作品增添了深邃的艺术内蕴,都有强烈的个性与自我表现意识,饱含着浓郁的情愫。

在本书中,我们还对每篇作品就其思想与艺术作了精要鉴赏,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与把握,从而达到爽目怡情的审美效果。同时,加强对百年来外国散文创作新成就、新面貌的认知,便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思想的交流,拓宽视野,汲取更多有益的精神营养,促进我国新世纪散文创作与研究的发展。

傅德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外国散文百年精华鉴赏(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德岷//余曲//蒋剑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81562
开本 16开
页数 45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799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6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