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沈德潜诗学研究 |
内容 | 作者简介 陈岸峰,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文学博士,曾任职于香港大学,并兼任“香港大中华文化协会”总干事,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暨博导。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诗学、魏晋文学、文学史、现当代中国小说,以及史学方面的战国史、魏晋史、唐史、明史。著述包括在香港出版的《回首望长安:杜甫书写的〈安史之乱〉》(香港中华书局2017)、《镜花水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思想与结构》(香港中华书局2017)、《文学考古: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隐型结构》(香港中华书局2016,香港书展十大好书)、《醍醐灌顶: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思想世界》(香港中华书局2015)、《甲申诗史:吴梅村书写的一六四四》(香港中华书局2014,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满》(香港中华书局2014,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评论推荐奖)、《诗学的政治及其阐释》(香港中华书局2013)等。 目录 序一 何宗美 序二 陈广宏 摘要 章 沈德潜的诗学历程及研究评估 一 前言 二 生平及其诗学发展 三 沈德潜与复古诗派及其创造 四 相关研究的评估 五 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格调的追求:沈德潜对明清诗学的传承与突破 一 钱呀 二 格调说渊源述略 三 格调与诗歌中“乐”的关系 四 诗法之争及其突破 五 神韵、格调及性灵的汇通 六 结语 第三章 沈德潜对李攀龙诗学理念的传承与批判 一 前言 二 诗史观:从复古到传承 三 从突破“四唐说”到同尊盛唐诗之不同目的 四 五、七言绝句 五 五、七言古诗 六 七律之争 七 结语 第四章 诗学与政治的张力:沈德潜诗论中的“温柔敦厚” 一 前言 二 清初的文字狱及其文艺政策 三 “神韵”与清初的官方意识形态 四 “温柔敦厚”的不同阐释 五 “温柔敦厚”与明代复古诗派之“格调” 六 袁枚对“温柔敦厚”之攻击 七 结语 第五章 别裁伪体归雅正:沈德潜编选的六种选本 一 前言 二 选诗标准、评点的方法及实际批评 三 匡济诗坛之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宋金三家诗选》 四 重唐调而不废宋诗:《宋金三家诗选》 五 对明代复古诗派的批判与肯定:《明诗别裁集》 六 选本与权力的关系:《清诗别裁集》 七 博采各家之长:《杜诗偶评》 八 结语 第六章 总结 附录 王士?的神韵说及其实践 一 前言 二 “神”与“韵” 三 神韵诗的创作条件 四 神韵与格调 五 神韵诗与绝句及怀古诗 六 诗与画及禅 七 总结 征引书目 后记 内容推荐 陈岸峰著的《沈德潜诗学研究》以沈德潜诗学为论述中心,从选本角度考察沈德潜与复古诗派、神韵派及性灵诗派的诗学联系,主要采用沈德潜编选的六种选本,日本文化六年出版的《杜诗偶评》,由钟惺、谭元春合编并于万历四十五年刊行的闵氏朱墨蓝三色套印本《诗归》(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特藏),以及光绪九年翰墨园重刊的王士祯编选、胡棠笺注的《唐贤三昧集笺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图书馆特藏)。其立意在于由明、清诗学研究辐射至中国诗学的整体省思。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沈德潜诗学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岸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39605 |
开本 | |
页数 | 2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0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9-3 |
首版时间 | 2018-09-01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外文原版-英文原版-文学小说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0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21cm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38.00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