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乡村发现(总第6辑2007.11)
内容
编辑推荐

农村殡葬改革到底是是还是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哪些问题?基层财政所的出路在哪里?你知道吗?中国传统乡村正在瓦。

在新农村建设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三农问题得以改善,而现实三农是否真正彻底解决?理论来自实践,结论在于调查。调查表明三农问题广泛而现实的存在,这是社会发展的桎梏之处,需积极努力地解决。而这,正是《中国乡村发现》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乡村发现》存在的意义所在。

本册为总总第6辑(2007.11),全书共12个部分,讲述38了发现,包括有农业发展策略的台湾经验、农村殡葬改革的是与非、咱农民也有了自己的医疗保障、县域农村公路建设调查、农民中的工人与工人中的农民、大豆之痛,谁之过等等。

内容推荐

本册为总第8辑(2007.11),共有12个部分。特稿讲述的是“发挥湘菜产业的关联效应促进农源型经济发展”等;特别关注讲述了“农村殡葬改革的是与非”等;合作医疗专题讲述了“会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情况调查”等;乡村故事讲述了“乡村里的怪现象”等;一线纪实选取“村庄精英:等;县乡连线包括“农村款难“症结”亟待破解”等;调查报告包括有“桃源县粮食生产调查报告”等;星村纵览是“前进村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度观察包括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及村落文化保护”等;一家之言包括有“农民中的工人与工人中的农民”等;读者来信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目录

特稿

  发挥湘菜产业的关联效应促进农源型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策略的台湾经验

特别关注

  农村殡葬改革的是与非

  殡葬改革,农民的“一忧二盼”

合作医疗专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哪些问题

  参加合作医疗后,仍不敢走进医院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因何衰落

  会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情况调查

  池州市贵池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与问题

  咱农民也有了自己的医疗保障

乡村故事

  熟人代为保管的谷物少了之后……

  乡村里的怪现象

一线记录

  社会抚养费征收: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遭遇难题

  村庄精英:推动村民自治的新力量

  亲历安徽省岳村农民养鸡协会重建

  乡村民俗旅游热的冷思考

县乡连线

  另一个“村委会”,村民自治的怪胎

  农村款难“症结”亟待破解

  县域农村公路建设调查

  基层财政所的出路在哪里

  猪倌们的愿望

调查报告

  桃源县粮食生产调查报告

  枣阳市乡镇文化站调查

星村纵览

  前进村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莲荷村的城郊生态化道路

深度观察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及村落文化保护

  政府应首先兑现农村公共服务品的承诺

  新农村建设:农民组织化还是村庄组织化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中国传统乡村正在瓦解

一家之言

  农民中的工人与工人中的农民

  如何将为农民“减负”落到实处

  现代农业需要一部新法制

  人多就能力量大吗

  试析新疆林果战略的两个误识

  乡村债务是怎样形成的

  大豆之痛,谁之过

读者来信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以农村居民为对象,由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医疗预防保健基金并按一定比例补偿的各种形式的医疗保健制度,包括合作医疗、医疗保险、住院费统筹及预防保健合同等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主要形式,主要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等风险问题。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演进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兴起和农村集体经济地位的确立、发展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1958年,全国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1962年接近50%,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则达到90%,并于1978年作为一项制度被载入宪法。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合作医疗组织迅速解体,到1989年,全国的覆盖率降至4.8%。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国家重新重视农民医疗保障,并认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关键是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1996年起,国家卫生部在全国选定地方进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重新建立合作医疗组织,可以说这是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良好政策机遇,但是这一制度建设的结果却未如人意,截止2004年,全国共有62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加人数却只有1.56亿人,仅占全国农业人口的17%。另据卫生部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20.90%,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9.5%,远低于20世纪70年代90%以上的覆盖面。同一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城市居民自费医疗的比重为55.20%,农村居民自费医疗的比重则高达79.1%。在这种情况下,急剧上涨的医疗费用大大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相当数量的农民因为经济困难无法看病吃药,多项健康指标出现恶化,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显著增加。

在农村还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为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必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共同抵御疾病风险。有人提出贫困地区应该主要采取“保小不保大”的补偿方式,保小主要通过增加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有条件的也可通过集体福利解决;非贫困地区应该主要采取“保大不保小”的补偿方式,以重点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的风险,强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险性质。

从国际趋势来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最终选择,合作医疗制度只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过渡形式,这在沿海地区已得到验证。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理念的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不仅未能像城市一样确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反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宣告瓦解,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随之夭折,广大农村居民不得不陷入单一的以土地为主要依托的传统家庭保障之中。

建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重建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通常更多地集中在制度设计与资金筹措等技术层面,而对至关重要的社会保障责任的划分与界定始终未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政府在该项制度中的责任定位,至今仍存在争论和分歧。有一种流行观点以“中国政府以往并未承诺过解决农村的养老、疾病医疗保障问题,,为依据,明确反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种责任不明甚至推卸政府责任的错误认识,不仅严重地影响到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和体系建设,同时还直接损害着新制度效能的充分发挥。

社会保障制度在本质上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确保每一个国民均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的必需举措,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来推进包括农村社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绝不能将应尽的责任视为可推卸的“包袱”。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当然责任,也是政府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农村需要社会保障,政府负有主导农村社会保障的建构责任。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构  (一)农村I丢疗保障制度的社会环境约束。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树立正确的医疗保险观念。因此,在推行医疗保险的过程中,要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医疗保险对个人突发疾病的重要保障作用以及对他人疾病的救助作用。人们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就会消除顾虑,积极主动地参加医疗保险。

(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立法。在中国,要建立现代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就必须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借鉴世界各国在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一整套具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已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世界各国,其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都是国家立法。各项社会保障也都是按照立法由政府直接组织或指导实施,而且都是把建立、完善独立的社会保障法律作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中国社会保障的土地为主要依托的传统家庭保障之中。

建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重建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通常更多地集中在制度设计与资金筹措等技术层面,而对至关重要的社会保障责任的划分与界定始终未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政府在该项制度中的责任定位,至今仍存在争论和分歧。有一种流行观点以“中国政府以往并未承诺过解决农村的养老、疾病医疗保障问题”为依据,明确反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种责任不明甚至推卸政府责任的错误认识,不仅严重地影响到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和体系建设,同时还直接损害着新制度效能的充分发挥。

社会保障制度在本质上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确保每一个国民均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的必需举措,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来推进包括农村社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绝不能将应尽的责任视为可推卸的“包袱”。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当然责任,也是政府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国农村需要社会保障,政府负有主导农村社会保障的建构责任。P27-29

序言

2002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6个有关“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作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三农”问题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基础教育欠发达,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基层科技人员短缺,农业生产整体效益不高。当前,我国传统农业亟需改造升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亟需调整,农民素质亟待提高。这些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高等农业院校源源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

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高等农业院校凭借其不可比拟的知识、技术创新优势和潜力,正日益成为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发的主力军。随着科研基础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随着各学科之间渗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随着高等农业院校创办的高新科技企业的涌现,高等农业院校在服务“三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播种机。农村缺人才,农民盼技术。农民盼望着专家进村入户,盼望着真正能够为农民增产、创收的科技成果的推广。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高等农业院校正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农村经济活动,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成果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而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政府三农问题决策的“智囊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通过对农村社会现状的调查了解,通过对农村经济规律的概括总结,通过对“三农”问题各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农业是我们的立业之本。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重农务本、稼穑为先的传统。农业、农村、农民与我们唇齿相依。因此,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奉献智慧和力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新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明天共同奋斗。

后记

编完第六期稿子时,窗外飘起了飞雪,燕赵大地一片白茫。

雪是浪漫的,它轻盈纷扬,令人遐想。然而,雪所覆盖的土地却沉实而厚重,给人以悲怆凄美之感。

《中国乡村发现》的文章就是来自土地:它们的作者长期处于基层一线,与土地直接或间接打交道;它们的主题也基本跟土地有关,不管是粮食生产,还是农村公路,抑或是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都源自土地或因土地而存在。

编每期文章,虽时有惊喜,但更多的是沉重。因为,每期文章都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不同问题,甚至有些问题以不同形式反复呈现。粮食生产问题,公共设施问题,乡村组织问题,农村文化问题,基层债务问题,农民医疗保障问题……这些都是横亘在任何一位关心“三农”之人士面前的难题,更是中国八亿农民成为享受均等权利之国民所必须一一化解的问题。

读者评论说,《中国乡村发现》是套充满着泥土气息的丛书,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稻花香味。读之,犹如一股清新的田野之风扑面而来,令人赏心悦目。它文风清新,语言朴实,不饰虚华;它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启迪智慧……

虽属褒誉之辞,却精辟地概括了该套丛书的风格。而这,正是我们一直所孜孜以求的。

“发现乡村发展中的问题,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让农民自己说话。”这已经融化为每一位是我们当初创办中国乡村发现丛书的内在理念。

发现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选题不惮自己人微言轻,尽己所能地探索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为政学两界提供新的课题,为基层干群消除困惑。

为农民说话,就是我们以重视农民所言所行为价值准绳,力图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自身利益的平台,并借此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

说农民的话,就是我们的语言力求通俗,以农民能看懂为标准,避免学术语言和专业术语的障碍,追求一种深入浅出的文体风格。

让农民自己说话,是我们更高的目标追求。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中国乡村发现》的写作中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乡村社会的原生态。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虽然我们离目标还很远,虽然我们要做的还很多,但有这么多农民朋友支持,有这么多热心“三农”的人士为伴,我们相信《中国乡村发现》定会不断逼近真理的巅峰,接近成功的彼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乡村发现(总第6辑2007.1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有志//胡正扬//石建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52297
开本 16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320.3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3
172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