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万物皆有伤心处
内容
试读章节

万物皆有伤心处

满城桂花香。桂花的香气远有近无,钻到鼻子里暖融融,甜丝丝的。穿街走巷时,它让我想起一种皮毛轻暖动作迅捷的小动物。

是日常生活中最可亲可爱的一种植物气息,伴随而来的也都是好东西:糖炒桂花栗子、桂花糕、桂花酒酿元宵、桂花松子糖……我不爱喝街头市售的奶茶,但门口的一家连锁面包店里,四季都在卖一种“桂花奶茶”,冬天里,常忍不住去买上一杯。只不过是在递给客人之前,在那奶茶中撒上一把干桂花而已。就这一小把,在色泽与香气上,令人由衷起了恋恋之心。其实还是不好喝。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桂花油是奶奶婆婆辈的妆台物,倒是记得从前百货商店里卖有“桂花香水”,国产几块钱的小包装,圆润的瓶身半透明,还有个金色的盖子,是妈妈辈们年轻时用的东西。我也怀旧,买过一瓶“金芭蕾”牌的,倒真的是桂花香气,甜得化不开,香得沉甸甸有实感,一闻下去,让人觉得鼻子里被塞了团棉球。抹在身上,连步子都变滞重了。

桂花的香,有风,才能显出好。小时候看过一本书,似乎叫《西湖民间故事》吧?书中说:月桂峰在灵隐寺边上,唐朝的一个中秋之夜,寺里有一个和尚,半夜起来,听见外面一阵阵滴滴答答的雨声。抬头看看,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月光亮晃晃的,哪里就下雨了呢?和尚步出门一看,只见无数亮晶晶的小东西,就从那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里落下来,落了满满的一个山头。他看得目眩神迷,忘了时辰,直等到都落干净了,才拔腿往山上跑,想看看掉下来的到底是什么。哇!原来是黄豆大小的、圆圆的小珠子,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他就一粒粒捡,找一路,捡一路,捡到天亮,兜了满满的一僧衣,拿回来给寺里的老和尚看。

老和尚细细看了一会,恍然大悟,说,这是月宫里的桂子呢。月宫里有个叫吴刚的家伙天天在砍一棵桂花树,永远砍不断,他砍生气了,就恶狠狠地挥一斧子,桂树的籽就震落下来,看来今天他很生气呀。

和尚们就把桂子种到寺前寺后、山上山下。很快就长成了一棵棵桂花树,到秋天,又开出了喷香的桂花。黄的、白的、红的,老和尚给它们起名叫:金桂、银桂、丹桂。这就是西湖多桂花的来历。唐代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寺》一诗中就有句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也不知是诗催生了传说,还是传说孕育了诗。

这是我所知关于桂花的最浪漫意象,是神话也是童话。记性不好,小时候看过的书多半忘了,偏偏这个故事记住了。也许应托桂花香气的福。人对于嗅觉的记忆是最长久的,雨水打湿泥土的气息,很可能就会唤起一整个活蹦乱跳的童年,何况桂花这么家常又丰盛的香气。  但近几年来,闻到桂花香气时,心里是有些惆怅的,因为渐渐有了点物候之悲。也只是一闪而过,季节轮回里的感怀伤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没有它简直写不出来。于现代人却是奢侈且多余了。年纪渐长,对于生活的钝感越来越强,但也会有突如其来的敏感时刻,像忽然之间,被长长的针扎进骨头缝里,说不出的酸痛麻痒,亦不足对外人道。

年龄的增长也有好处。在阅读方面,以前不合口味的,现在也能看得下去了。书并非越读越少。比如周作人,还有周作人曾经推荐过的永井荷风。我有本永井荷风的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十几年前就买了,肯定是从头到尾看过——那时候看书有种狠劲,无论如何买回来就必定要看完,看完后很快就忘了。书里还作了不少批注,虽然毫无印象如陌生人所写,却确切无疑是自己的字迹,赖不掉的。蹲在马桶上又重头翻看,翻到一处,永井荷风说他在旧东京的路上拖拖拉拉地走,看了许多花草树木桥梁,无来由地说道:“万物皆有伤心处。”

这句话让人心里一震。伤心大概是对于人世之美最终的感受。记得是谁写过,春天里,站在一树盛开的花下,直看到绝望才离开。那也是种伤心。永井荷风的伤心,则是更颓败一层的,是明明在现世里走着,却向着已经逝去的昨日之美,伸出双手去,绝望地爱,并伤心着。

怪不得周作人喜欢永井荷风,都是对现代文明悲观至极的人。永井荷风也是奇人,自三十多岁便辞去工作,开始隐居,绝少与人交游。每日里白天打理花草、散步、写诗作文,晚上便混迹妓馆,风雨无阻勤勤勉勉,倒是相好无数。他也没老婆,有时会弄个烟花女子在家里打理家务。又因为擅长理财,也不缺钱花,一辈子就这么优哉地过去了,不为物欲家庭束缚,也不因自由而受苦累,以至于当代日本有人写书号召中老年同志,向永井荷风前辈学习那种生活态度。

“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消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

充满了文艺性的伤感,凄艳散漫,像夕阳下的花朵,一朵一朵恻然地开着。但徜徉其间的作者本人,情绪未必不是欣悦的。被丧失感无常感长年逼迫,双手一摊之后,反而心境平和,对这展现着消逝之美的事物,百般欣赏起来。也把一切曾经激荡过的心事,付之于轻浅哀婉的审美体验。

谁没有壮怀过呢?谁没有激荡过呢?

真正代表秋天的并非桂花。应该是牵牛花与紫茉莉,一早一晚占断一整天的秋意。牵牛花又叫朝颜,我家小区门口的铁栅栏上就有好几大丛。花是紫红色,到近中午时便皱缩成小小一团,吊在细细藤蔓上,颜色和姿态都十分可怜。令人想起《源氏物语》中不受宠的女人。直到有天赶早,七点钟就出门,才发现,它们初开时是蓝紫色的,而且开得理直气壮,盛大磅礴,无数的小喇叭朝天而奏,在阳光下,花瓣甚至闪着金属的光泽。牵牛花只要种在地里,不用施肥与浇水,自会展开庞大的根系去吸取营养,然后把藤蔓牵得满世界都是,尽情一开。根本就是植物中的泼辣货。

紫茉莉在我们老家叫洗澡花,还有些地方叫晚饭花,因为到了人们洗澡和吃晚饭时它才开。从夏天就开始绽花了,一直要开到晚秋。五瓣长柄,如红紫色的五角星,也有白色的,一批批开在浓密的绿叶里,花不大,但叶子遮不住它。花败了结出黑色的硬壳球形种子,壳上还有雕刻出来一样的纹路,精巧可爱,小时候的我们常把它摘下来玩。弄破壳,里面是白白的粉末,在古代这粉末被用来制作香粉,添上珍珠粉、金银箔、麝香龙脑等研磨细匀,红楼梦《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一回里,便有这种香粉出场,“宝玉忙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原来是极上品之物。

紫茉莉怕光,到了天明就把花瓣合拢了,羞怯怯的,不要被它骗了。也是得点土就能生长的东西,房前屋后开得伶俐。垃圾堆上也照开不误,枝干又强健,叶子茂密,把垃圾牢牢罩在身子底下,从外面一点都看不见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真正脆弱的是人。人要没有了想头,几天就蔫了。所以万物的伤心是暂时的,人真伤了心有可能就是一辈子。

P57-62

目录

芳芳这本书  高军

一 动如参与商

有风吹过木槿

关于烟的第一件往事

潜伏

回忆往事就像置身鹅毛大雪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返乡记事

寂静的春天

夏天的气味

窃听者

万物皆有伤心处

夜行火车

难兄难弟

丐行

我的武侠小说生涯

二 有味是清欢

吃货在苏州——寻饭

吃货在苏州——面

炒米

就想吃个烧饼!

横空而来一张大嘴

食话不成

吃死的

与鹅有仇

小时候吃过的奇怪东西

寒夜客来

粒食

你这只咸鸭蛋

得闲炒饭

黄牛扳倒了尿钵子

包子

三 多情似故人

胡兰成的三板斧

暮年孙犁的一枝苦菜花

十八春

我把自己带来了!

八卦

所谓读书生活

书在床上,我也在床上

打秋风

从东坡先生的隐疾说起

藤花记

藤花二记

痴人面前不得说梦

《儒林外史》中的吃

三分之二

序言

芳芳这本书

高 军

《万物皆有伤心处》这本书我早就看过了。以前芳芳在写有关宋词的两本书的时候,中间偷闲出来打短工,写一些短的散文或者杂感发在网上,我常就去看。当然她也不知道。因为我看了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是生怕她把这些东西又藏起来。写东西的人疑心可大了,像一只猫一样,老觉得自己的孩子处于极度不安全当中,就叼着小猫的后脖梗子藏来藏去。有时藏着藏着就找不到了,后来我劝她还是结集出一本书吧!别真的藏着藏着就找不到了,这期间正好遇到麦子在问写了多少字了?于是就交给他们出了。这样等于把一个时期的文字给固定住了。

芳芳这个人有点近乎变态的完美主义,忍不住要把以前的文章拿出来给改一改。过去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我说你要是个男的,会把胡子给拔光的!写文章就像水墨画的当中的偶然性,有时一个墨点子落到纸上,改也改不掉,怎么办呢?只好就在这个点子上改,或者把它画成一个苍蝇或者改成一只小鱼的眼睛。“偶然”和“迁想妙得”也是构成一篇好文章的因素。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她的一些个人回忆,比如里面有写到她的外婆。我常常听她说到她的外婆,大致能想象出这个“飞刀”老太太是什么样子。回忆这种东西大约是要伴随人的一生,据说人到死的时候交给转轮王,特别要炮制这一味孟婆汤让这转世投胎的人喝一下,好把以前的记忆洗刷得跟白衬衫似的。这等好事爽快固然是爽快,但也有许多伤心的地方!作者在写她外婆去世很多年以后,在街上看到一个像她外婆装扮的老太太正在过马路,一瞬间所有的记忆大门就打开了。回忆这东西顽强得要死,有时一点气味、一个动作,甚至是颜色都能将其唤醒,如同潮汐一般舔食着坚硬的时间。

这本书第二部分是写吃,因为作者是个吃货,肯为吃点好东西跑路,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只要有好吃的,无远弗届!”我们这一代人正处于一个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的时代,但先前又吃过好的,就像一个阔人家虽然现在不阔了,还是念念不忘以前阔的时光。这样的人才会产生一种寻找好吃的动机,不像吃饲料猪、激素蔬菜长大的一代人,没办法跟他说味道。他自己也不向往这种东西,食物就是一种果腹的东西,能维持一个人活着、挣钱、繁殖后代就行了。没有其他指望,也落得一个清静!吃这种文章很难写,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口味。口味是自小养成的,有很强的地域性。举个例子,作者写苏州的面好吃,发出来后就有那北方看官说:“南方面哪有北方的面好吃?”后来又写烧饼,结果又引来许多“烧饼迷”的辩难。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烧饼”,他拿这个“烧饼”来套别人的烧饼,少有能合得上的。世界最好吃的东西不是舌尖上的,而是心尖上。心心念念想吃又吃不到,最后只好写成文章,自己过过馋瘾。

书的第三部分名为“多情似故人”,相当于杂谈和读书笔记。这是我们在一起胡扯八道的东西,芳芳平常读书喜欢在一个小笔记本上写点东西。有时就是一两句话,比如“狗屁不通!…‘散扯,不足为信!”有一阵子我对她说胡兰成是可以读读的,她拿来看看说不喜欢就放下不读了。她说她不喜欢胡那种气味,像《聊斋志异.司文郎》中盲僧说:“有些屁气!”后来手边的书看完了,返回头来又读,就写了这样一篇《胡兰成的三板斧》,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女性读者喜欢胡的人不多,大概多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

说说也就写这么多了,过去人要自夸文章好无外乎是:“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现在我为自己家人作序,那我自己的文章要好到什么样子昵?不敢想象,别打脸!别打脸!

内容推荐

2005年起,王芳芳在豆瓣网以“这么”之名,发表了大量散文随笔,成为豆瓣最受欢迎的实力派作者之一。《万物皆有伤心处》是她八年来散文的精选集,其中多数文章,曾在豆瓣广受推荐与好评。《万物皆有伤心处》大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动如参与商”,是个人的忆旧。木槿树下的外婆,关于烟和初恋的往事,童年的鹅毛大雪,写来皆是人世相逢与离散的茫茫。第二部分“有味是清欢”,关于吃的种种,因为作者是个吃货,愿意为吃点东西跑路,这些文字就更见烟火气。第三部分“多情似故人”,是读书有间的八卦与杂谈。从胡兰成的三板斧,到东坡先生的隐疾,热闹泼辣,有味有趣。

编辑推荐

王芳芳的《万物皆有伤心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她的一些个人回忆,比如里面有写到她的外婆。我常常听她说到她的外婆,大致能想象出这个“飞刀”老太太是什么样子。回忆这种东西大约是要伴随人的一生,据说人到死的时候交给转轮王,特别要炮制这一味孟婆汤让这转世投胎的人喝一下,好把以前的记忆洗刷得跟白衬衫似的。这等好事爽快固然是爽快,但也有许多伤心的地方!作者在写她外婆去世很多年以后,在街上看到一个像她外婆装扮的老太太正在过马路,一瞬间所有的记忆大门就打开了。回忆这东西顽强得要死,有时一点气味、一个动作,甚至是颜色

都能将其唤醒,如同潮汐一般舔食着坚硬的时间。

这本书第二部分是写吃,因为作者是个吃货,肯为吃点好东西跑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万物皆有伤心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芳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26162
开本 32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8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201312056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