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个结局我可没想到
内容
编辑推荐

束焕、张猛、尚敬、范伟、任泉激赏推荐!绝对不容错过笑中带泪的阅读体验!真心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期。

沧桑动人的故事,不容错过笑中带泪的阅读体验。

一句话写尽人生的悲欢离合,你、我都是故事里的人。  《这个结局我可没想到》是著名编剧、导演徐正超首部短篇情感小说集!书中的故事有汪洋恣意的爱情、也有让人潸然泪下的青春往事,具体分为五部分,共计23篇小说。第一部分《红尘内》——但愿,都市的流光,可以遮挡慌张。第二部分《空长叹》写“那么多的不舍,又如何?”第三部分《弄青梅》写“两小无猜,怦然心碎。”第四部分《春衫薄》写“青春的锋利,是你躲不开的痛切。”第五部分《万重山》写“走过,路过,无所谓错过。”

内容推荐

《这个结局我可没想到》是徐正超首部短篇小说集,作者历经八年的积累创作,既有泛黄的青春往事,也有对当下社会人生百态的工笔白描,可谓是动情动人的短篇小说佳作。

目录

红尘内

 安德烈不是安德海

 鸡比鸭贵一毛

 是坏人吗

 这个结局,我可没想到

空长叹

 爱了一辈子呢

 当你老了

 好大一场雪

 温柔绑匪

 我弹奏过你每一寸肌肤

弄青梅

 爱唱歌的女孩

 冰棍的味道

 乱码日记

 唯小人与女子及热带鱼难养也

 坐火车

春衫薄

 13岁

 集体情书

 那么美好的夏天

 我不懂什么是爱情

 像一把刀子

万重山

 弹簧秤

 谁的天空没有云

 天上人间

 一直往前好着

试读章节

安德烈不是安德海

1

柳絮一飘起来,安德烈就开始犯鼻炎了。

随时随地的涕泗横流,让他眼睛红肿,双耳沉闷,走到哪里都不得不端着纸抽,看起来可怜巴巴的,特别不体面。

往往这段时间,他是谢绝邀约的,但是今天找他的这个人,他必须见。

原因很简单——她是闫小玉。

2

安德烈与闫小玉是同乡。

在安德烈眼里,闫小玉是浊世的一道清流。

在他混迹北京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闫小玉是唯一让他心动的姑娘。

闫小玉是杂志社的广告部副总监。

其实那个广告部里有十二个副总监,说白了,她就是个业务员吧。

他们是在杂志社组织的一场所谓慈善晚会上相识的。

当时,闫小玉负责给嘉宾引领座位,此间,她在老家的母亲给她打来电话,说她外婆过世了。

闫小玉顿时慌乱不堪,一口京片子迅速回归了家乡土话。

这一幕,被过来混场面的安德烈看个清清楚楚,听个明明白白。

闫小玉撂下电话,就躲到角落哭了起来。

安德烈便跟了过去,用很暖的家乡方言安慰了她。

没承想,安德烈越劝闫小玉哭得越伤心。

安德烈只好把闫小玉拉到了场外,说:“你要是实在太难过,就回去一趟,我送你。”

闫小玉哑哑地说:“不用了,家里怕我耽误工作,处理完事情,才告诉我的。”

说完,她又大声哭起来。

也许是同在异乡为异客,也许是也想到了家里的亲人同样的报喜不报忧,即使报忧也是延后,安德烈后来还跟着闫小玉一起流了一些眼泪。

哭过之后,闫小玉就又去工作了。

那天,安德烈留了闫小玉的联络方式。

再往后,他们就时常相互问候一下,偶尔见个面。

闫小玉实际上是不大与异性私下单独接触的,她之所以对安德烈撤下这道门槛,倒不是因为那天的感动,也不全是因为他是家乡人,而是因为闫小玉以为安德烈是gay。

其实,不但闫小玉这样以为,很多人都是这样以为的。

这个误会不能怪大家——这是安德烈自己努力“制造”出来的。

安德烈是时尚造型设计师。  准确地说,他是一枚新晋服装造型设计师。

而安德烈的本名也并不叫安德烈,而是叫安凤喜。

把名字改成洋腔洋调,安德烈是有他想法的——

首先,安德烈是意大利男人的常用名。

他本身对意大利的人文和艺术非常推崇。

其次,据说,安德烈字母拼写是Andrea,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勇敢”。

他对自己的勇气始终没有信心,他希望名字可以加持。

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从流——圈子里,大家都有个外文名字。

在时尚界,介绍自己叫安凤喜,的确中国乡土元素太浓了。

除此之外,改变最大的,就是他的feel了。

安德烈,就是安凤喜,算了,还是叫安德烈吧——实际上在二十一岁之前,都是在农村老家种田的。

也因此,他锻炼了一副结实的身板,运上力气,肌肉成条成块,见棱见角的。

在务农之余,从小学开始,他就给开成衣铺的母亲打下手,浑然不觉地学会了一手好针线活。

可谓粗中有细吧。

当年没考上理想大学,大家都觉得是他脑子笨,他也认了。

可后来,和他一样没上大学的人都到城市里打工,他心就痒了。

所以,他也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去了上海,给一个运输公司当搬运工。

一次,他给一家服饰工坊搬运货物的时候,恰逢工坊在为某大咖的演唱会赶制服装。

有一套类似军礼服的衣服,浑身上下都是扣子,绶带的针线也特别密集。

工人大概累晕菜了,手艺也是不大灵光,缝制得一塌糊涂。

那个染着五颜六色头发娘娘腔的设计师加监工,在一旁暴跳如雷,把工人家祖宗八代连动物带植物全骂了一遍,最后把工人骂急了,摔了衣服,一走了之。

安德烈的搬运工作是按时、计件算钱的,他耽误不起工夫,看那娘娘腔追着工人不依不饶地暴骂,他捡起衣服飞针走线,仿佛电闪雷鸣之间就把事情给搞定了。

众人惊叹不已,娘娘腔设计师也如遇真神,高低不放他走了,给了他一般工人双倍的薪水,把他留了下来。

在娘娘腔那里工作了一年多,他倒是开了眼界——一件破窗纱和绸子布拧巴成的大裙子,缝上一堆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淘来的扣子、珠子,卖给阿拉伯公主能收将近七十万!

但他也明白,这里,一是有个东西,叫设计;二是那位设计师的名头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去学设计,然后混个好名头。

这样,他就到了北京,一边打工,一边还念了个艺术学院的成教服装设计专业。

又过两年,毕业了,他就不叫安凤喜了,成了安德烈。

一开始,他是给几个比上海那位设计师名气还大的大腕设计师做助手,代工。

后来,自己就接上私活儿了,给一些八线演员四流名媛做晚礼服。

可是,干活儿的收入总是不大跟得上,搞得他住地下室都常被房东赶来赶去,煎饼果子也不太吃得上溜儿。

他思来想去,还是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依然没名气,二是女顾客对他有防备——他这么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人家是很忌惮的。

而好多知名设计师有断袖之癖,所以,有男性视角的宏观大气,又兼糅女性的细腻婉约,最重要的是,可以与女顾客无障碍沟通,女人在他们面前即便一丝不挂地被测量,也不尴尬,甚至她们老公都不多心。

安德烈琢磨来琢磨去,兰花指就翘起来了,声音也嗲嗲地柔软起来,走路或者坐下两腿也夹得紧紧的了,甚至渐渐地也学会斜着眼睛妩媚地看人了。

时间长了,他也就习惯自己这个状态了,甚至冷丁爷们儿一下,自己还别扭呢。

他的这个包装似乎还真起了一定作用,他的生意慢慢好起来,好些小明星貌似还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那次,去杂志社办的慈善晚会,就是一个正闹感情危机的三线演员转让给他的邀请函。

3

与安德烈不同,闫小玉彼时还是涉世未深的。

她的工作业绩,可以负责任地说,很差。

闫小玉最惹眼的是她的嘴唇,乍看,像涂了鲜艳欲滴的口红,实则是本色。

不得不承认,她非常清秀,年龄大点的人,都说她像台湾唱歌的孟庭苇出道时的模样,但她的个子可比孟庭苇高多了,有一米七二,还非常挺拔。

闫小玉也不大清楚孟庭苇是谁,但明白人家是夸她,也就莞尔一笑。

人家就又会说,嚯,一笑更像。

闫小玉是家乡省城大学中文系大三的学生,本来是通过一个亲属,要来这家杂志社实习。

可是广告部主任说,这气质,不在我们这里,糟蹋了。就把她要到了广告部。

第二天,主任便派人给她印了盒副总监的名片。

闫小玉把这名片给家里寄回去两张,可把妈妈高兴坏了——这还没毕业呢,就这么大干部了,等拿了学位,那还了得?

但闫小玉自己明白这个副总监是什么职位,可也不愿意坏了妈妈的心情,就没再解释。

她在北京没人脉、没资源,做起业务来,两眼一抹黑。

主任就让总监带着她。

总监比闫小玉的父亲小三岁,但看起来更年轻,只不过,他早早就谢顶了,戴了个还真织发的头套,不懂的人也看不出来,还挺顺眼。

总监工作还是很有力度的,身边有闫小玉这个拖油瓶,他也没什么怨言,他带她一起去请客户吃饭,还替她挡酒呢。

但也有挡不住的时候——

那天,在一家京城著名的日本料理店,有位大品牌首饰企业的副总喝多了清酒,老用膝盖碰闫小玉的大腿。闫小玉就用眼神向总监求救,总监也没看到桌下的事情,不明所以。

那位副总就越发来劲了,说着话,把手还搭到了闫小玉的腿上,闫小玉吓得逃到了洗手间,可刚一出门,又被那副总给逮到了,还想过来抱她。

闫小玉也不知是哪来的勇气和力气,一拳捅在了副总的心口上,给副总打颓了。

她觉得自己这下可惹了大祸,在离开饭店的路上,她一个劲儿地向总监承认错误。

没承想,总监不但没生气,还安慰她,说:“这样的家伙,是垃圾客户,不值得我们和他做生意。”

闫小玉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总监也是喝多了酒的,下车时有些晃,走路趔趔趄趄的。

闫小玉本来可以继续前行回家了,看着总监有些于心不忍,就主动过去搀扶总监。

走进小区不久,搭着她肩膀的总监突然把闫小玉猛地一下揽到怀里,够着亲吻。

P2-8

后记

我小时候就爱听故事,看小说。青春期,恰好读到了王朔的作品,喜欢得不行,无知无畏,东施效颦,描了几笔,家里人觉得我这一出儿比到外面惹祸强,没拦着,可能还夸了几句,我好像挺开心的,就带带拉拉比画起来了。

后来,我做了记者,把一个报社里发生的事情写成了话剧,排演之后,反响还行,继而转行,成了编剧。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出过一部长篇小说,当时还挺自以为是的,后来发觉不成体统,臊得够呛,对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越发敬畏,驻足远观,不敢亵玩了。

这次,突然又搞出这本集子,其实,也有个过程——起初是为了写个剧本,产生了卖友求荣的歹念——一个兄弟的真实经历被我弄成了一部电影大纲。可一旦落实到文字上,又觉得干瘪凌乱,不知差在何处——那些曾经以为闪光的、打动我的点,陡然消失,让我无所适从。思前想后,决定,先用小说找找撇儿。无论什么形式,不都是讲个故事,留个情绪吗?先捋清这些再说吧,于是开写。

既然是写给自己看的,就免了好多繁杂,用最简略的语言,搭架子,找范儿,本以为很冗长个事情,居然三五千字也就敲个七七八八了,长吁口气,回头看了两遍,瞬间,又蒙住了:这是小说吗?这是什么呢?可明明心里那些念头、感觉、感触也都说清了?便发给几个要好的,看着玩。或许是出于交情、面子之类的东西,他们居然给了几声鼓励,我还就当了真,而且对这种自己觉得新鲜的写法,产生了兴趣,找了另一朋友的爱情经历,又写了一篇,接着发给大家,庆幸人缘未尽,大伙接着捧场吆喝——“再来一个”,于是再而三,三而四,得着闲暇,就揭个老友的感情旧疤,朋友间都鞠着,被写到的也没翻脸,还跟着一道起哄,估计也是憋着坏,想看我再写别人的,嘻嘻哈哈,故事就攒下来了。

其间,接过两份商业电影的拍摄工作,还写了两部电视剧本,只在插空时,偶然再写写这些短篇小文,有一种带着虚荣的游戏感,始终拽着我,没把这个放下。当然,最开始的读者,我也不大好意思多骚扰了——这时代给人看超过200字的东西,听上去多少都有些残忍的,有时候会产生一种强买强卖的不道德感。好歹自小到大一起看过书的朋友还有几个,就又换了两拨看热闹的,写的依然还是他们之间某位朋友的感情过往。

不得不说,从前多心酸的事,经过年月,也都成了阅后的娱乐,只是有人感叹我记性好,那么多年前给我讲过的,居然还记着细节,甚而有人让我帮着回忆,但更多人表示怀疑我这人记仇。不过,是说笑,又闹了个开心,能唤起几个人的共鸣,我也挺沾沾自喜的。这种快感超越了我写剧本的兴奋,来劲,不可收拾。

可也实在不敢把自己想得那么无欲无求,每当超过3000字的文字成型,脑子里最先飘出的俩字总还是“电影”。因为在写它们的时候,画面始终是在眼前的,多年不见的人也被觅了回来,栩栩如生,自然而然。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在写大家的故事,后来才渐渐发现,我忘不掉的居然是人,是那些我压根就没忘记过的朋友,哪怕我过去曾经认为人家有多么懦弱或者不堪。这时候才明白,好多小时候觉得可怜、可悲甚至可耻的事,居然是一种美好、感动,甚至是一份偏得的营养。

后来,就想多写了,换言之,变得有些贪婪,有意为之了。可却一下掉进了一种被我自己称为“抓瞎”的状态——实际上,竟然没那么多故事可写。人一辈子真的好朋友有几个呢?真的了解的又有几个呢?能感同身受的恐怕更是凤毛麟角了吧?而我对情感故事的书写却成了一种习惯,不想停下来,我想通过采访或者道听途说,甚至看到的新闻,经过整理加工来继续。但是,太尴尬了,写出来的东西,自己看了都脸红,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根本不是我这样爱面子的人好意思存下的,删了吧,只留真的。

这时才开始思考,我做这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沽名钓誉?赚钱?恐怕按照影视剧规律做几个故事种子都比这个直接和痛快吧?那是为了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一吐为快。几年前,以至于直到现在,好多人因为我曾经做过一些喜剧的编剧和导演,是把我归到那个类型里的,我也几乎承认了这个事情,但是,我从少年时写字就迷恋的那种淡淡的、无奈的味道,一直是没有一个特别准确合适的机会得以释放的,这些年,我希望通过电影表达出来,可不得不承认,除了《伤心童话》略微有所体现,其他作品又陷入了商业模式的怪圈,我殚精竭虑要挣扎出来,所以始终都在寻找心里的故事,而写这些,不正是捕捉想要的东西吗?

请注意,我用的词是捕捉。对,捕捉,这个姿态和动作是跳跃的、活泼的、向上的、目的清晰的,而最最关键的是,它是愉快而发自肺腑的。因此,我好意思说出口。

电影行里,有句烂俗的话——诚意之作。之前很多时候,我是羞于提及的,但此时此刻,我却特别想说,因为,我相信,真心的东西,是可以不过期的。

书评(媒体评论)

穿透这些故事,穿透这些喜怒哀乐,我看到很多迷人的影像汹涌澎湃。这种情绪的感染力是属于文字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束焕(《泰囧》《港囧》编剧)

印象中正超至少有八九年没有正式出书了,这部作品是他心底隐藏多年的故事,今天终于和盘托出。希望可以给这个电影贫瘠的时代制造一点丰富。

——张猛(《钢的琴》编剧、导演)

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了一种神秘迷人的气质,不动声色,雷霆万钧。相信这种力量也会击中你,因为它无比真诚,气象万千。

——尚敬(《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导演)

正超的戏剧感仿佛是天生的,众多的情绪和情节都完美地贯穿到他创作的小说里。希望这些故事早日能变成影像展现在大家面前。

——范伟(著名演员)

文学有影像所不具备的力量感,很高兴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久违的力量。这种似曾相识的气质,让我特别有冲动要把一些故事改编成电影呈现在银幕上。

——任泉(投资人、出品人、制片人、演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个结局我可没想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正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9264
开本 32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2017-09-01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7193326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9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