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撬动地球的Google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什么网络泡沫中Google丝毫无损,还进而壮大?为什么Google的股价可以突破每股400美元的天价?为什么Google的市值可以超越多数国家的股市总市值?Google凭借什么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它如何击败其他搜索引擎,成为使用者与投资人的最爱,从此改写网络与人类生活?……本书将为你全面揭密Google的快速成长之谜!随书附送Google招聘人才的特色试题GLAT,真实体验令全球最顶级科技人才绞尽脑汁的魔鬼试题!

内容推荐

赋予个人无限可能,彻底改变信息获取方式,全世界最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就是Google!

为什么网络泡沫中Google丝毫无损,还进而壮大?

为什么Google的股价可以突破每股400美元的天价?

为什么Google的市值可以超越多数国家的股市总市值?

(譬如2005年底,Google市值超过1400亿美元,而印尼约720亿美元)

Google凭借什么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据称Google是硅谷每平方米博士最密集的公司。

一家能克服文化、语言和地域差异的公司,未花钱做广告或营销品牌,就成为人们心中挚爱,这样的成就堪称绝无仅有!

清新、人性化、易于使用的特质,使Google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如何击败其他搜索引擎,成为使用者与投资人的最爱,从此改写网络与人类生活,《撬动地球的Google》将揭开其神秘面纱!

平均1秒处理10000笔查询的Google,在大多数使用者心中仍充满神秘。《撬动地球的Google》便是有关这家平民媒体公司的权威性记录,描述这家公司如何在最先进的技术驱动下不断前进,以及如何在短短几年内便对信息世界带来革命性影响,彻底改变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现在,“Google”这个词不但成为消费者最爱的品牌,还变成一个全球都通用的标准动词。当网络世界以快过你想象的速度扩大,搜索引擎就是你唯一的工具。

今天,你Google了吗?

目录

前言/XVII

第一章 一切皆有可能/1

1.“我有一个疯狂的想法,就是要将整个网络都下栽到我的计算机上。”/2

2.“我们这两个有点疯狂的大小伙子震撼了世界。”,3

3.“我们当时无法拥有的另外一样东西就是互联网。”/5

4.“我想即使Coogle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唯一一样东西,我也不会对自己太失望。”/6

5.“发明一件东西,拥有真正棒的创意绝非易事,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你必须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了解它、使用它。”/8

第二章 当拉里遇见谢尔盖/11

1.“一开始一切都令人恐慌,我总是不停地抱怨。”/12

2.“期待拉里成为一位教授。”/13

3.“他是个普通的孩子,但是他很喜欢摆弄计算机。”/16

4.“把一项技术介绍给全世界的最好办法并不是发表学术论文,而是把你信仰的技术变成产品。”/19

第三章 独特的PageRank技术/23

1.“他们做的事很了不起。”/24

2.“他们都很聪明,是我见过的人中最聪明的。”/25

3.“让我们来发明下一个伟大的引擎吧。”/27

4.“为了节省一分钱,拉里愿意搜遍整个世界。”/30

5.“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都错了。”/31

6.“我们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3

第四章 神奇的Google/35

1.“我使用互联网的首要目的是进行搜索。”/36

2.“我向来不会插手那些没有经济效益的想法。”/37

3.“我当时没想到它会发展到今天这么大。没有人能想得到。”/39

4.“我们努力使我们的搜索引擎做得更好,而不是仅仅通过计算单词的数量来提供一些莫名其妙的搜索结果。”/40

5.“为了提供好的搜索结果,我们牺牲了许多计算机处理能力。不过这是应该付出的代价。”/41

6.“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多的信息,你就必须捕获更多的网页,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简单方式。”/43

第五章 10条为Google工作的理由,47

1.“即使我们的公司成功了,它也只是一个副产品。”/48

2.“我们还在迅速地雇用专业人才,来将最新和最伟大的技术应用到网络中。”/49

3.“所有的事情都以一种令人手忙脚乱的速度进行着。”/51

4.“Google打造了更优越的搜索工具。”/53

5.“他们不希望雇用一个人,然后向这个人报告自己的一切行为和决定。”/55

6.“完美的搜索引擎可以加工和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信息,这正是Google前进的目标。”/56

第六章 Google涂鸦/59

1.“一个大家都不在办公室的通知,它说‘我们都在火人节上’。”/60

2.“在那里,即使你有10亿美元,除了一杯咖啡之外,你也买不到任何东西。”/61

3.“你想让我把这东西放在网上?”/63

4.“你不能有自己的看法,你的工作就是收集数据。”/65

5.“我们希望自己花的每一块钱都能够换来最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67

第七章 全新的Google/69

1.“它声势浩大,我希望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70

2.“如果我们继续走这条路,前途一定荆棘密布。”/71

3.“确定你会为用户提供最具针对性的广告是一种很好的公关活动。”/72

4.“Google却是全新的,而我是那个从一开始就一直关注其成长的人。”/76

第八章 Google的第一桶金/79

1.人才过剩的局面对于Google而言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80

2.“他们打破了广告最根本的原则。”/81

3.“现在你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搜索相当于11.3万米厚的纸张信息。”/82

4.“就好像下雨一样,在倾盆大雨真正来临之前总是先落几个雨点。”/84

第九章 空降的首席执行官/89

1.“去Google看看,这是一块需要打磨的璞玉。”/90

2.“就算想要指导拉里和谢尔盖的人是天神,他们还是会提出问题的。”/91

3.“我同意,随着公司的成长,我的经验会起作用的。”/93

4.“小小的恶作剧总是不断出现。”/94

第十章 一举定乾坤/99

1.“我知道一旦没有了现金,公司就完了。”/100

2.“如果它不能出现在前30条匹配的结果中,就好像你把广告牌立在了森林中,没有人会找到它。”/102

3.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力量。/105

第十一章 Google经济/107

1.“经过考虑之后,我决定进入互联网市场。”/108

2.“我希望在拆散它之前找到修理它的方法。”/110

3.“Google的产品比别人的都要好,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伟大的产品。”/111

4.“AskJeeves只有出险招,才有制胜的可能。”/112

第十二章 每周的第五天……/115

1.“我的研究工作是要了解数百万用户如何使用Google以及他们在使用Coogle时的行为。”/116

2.“从根本上讲,这是个非常棒的范例。”/117

3.“在Google,如果有什么值得一试,它就会得到资金支持。而从来没有人问过这个产品是否能够赚钱。”/118

4.“Google新闻为人们提供了寻找信息的机会。”/120

5.“用户们希望能进行一站式购买,在一个地方买到所有东西。”/121

6.“在Google,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具有活力。”/123

第十三章 风靡全球的Google/125

1.在第二代网络渐成气候之时,他已经准备好投身其中了。/126

2.“Google甚至能够帮助我这样一个计算机操作技巧很一般的人。它的确将世界变小了。”/127

3.“Google影响巨大。它将我的观察力智商提高了至少20分。”/129

4.“我也无法解释,可我就是莫名其妙地感觉有人在用G00gle搜索我。”/130

5.“它性能优越.以至于给人这样的印象:值得包括的东西都包括进来了。”/131

6.“我很高兴,不光是因为Google带给我的收入,还为它提供的真正相关的链接。”/133

第十四章 Gmail风波/135

1.他们以后再也不用删除邮件了。/136

2.“要是运气好的话,Gmail会受到欢迎的。”/138

3.“一个糟糕的愚人节恶作剧。”/138

4.“这听起来很吓人,不过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可怕。”/141

5.“Gmail是个很不错的产品,前景远大。”/143

第十五章 不作恶/147

1.“为了改进我们的搜索质量,马特做了许多工作,确保你不会遇到各种让你惊讶的东西。”/148

第十六章 Google上市/151

1.上市的唯一好处就是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来实现他们对Google的规划。/152

2.他们都是超级自信的人,他们更信任数学方程、软件和技术。/153

3.Google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我们也无意成为一家这样的公司。/154

4.“本世纪最受期待的IPO开始了。”/160

第十七章 一波三折的IPO进程/163

1.Google还警告说,它的发展并不具有持续性,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164

2.“这些家伙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品牌代表着什么。他们就是程序员。”/165

3.“聪明的出价者会发现自己为股票支付了过高的价格。”/166

4.“似乎如果一个人正在从事改变世界的事业,他就根本安静不下来。”/168

5.“看看会发生什么是很有意思的。”/170

第十八章 Google版炸鸡/173

1.“我们公司将来会有数万名员工,我们需要一名大厨。”/174

2.“差别在于,我关心大家。我用爱心烹调。”/175

3.Google人吃过的最好的炸鸡。/178

4.“查利单枪匹马地创造了硅谷的饮食文化。”/180

第十九章 Google最重要的计划/185

1.“事情已经没有转圜余地。”/186

2.“他们的亲自到场使局势有了根本的变化。”/188

3.“Google不针对任何人,他们是受自己的使命感激励的。”/189

4.“恶就是谢尔盖认为邪恶的事情。”/190

5.Google宣布自己的索引规模翻了一番。/193

6.“任何一个后来者想要赶超Google的计算机处理能力都不容易。”/194

7.“今天我们在个人电脑上可以做的许多非常酷的事情,为我们带来了惊喜和愉悦。”/196

第二十章 麻烦不断的Google/199

1.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最得意的投资对象。/200

2.“Google强力推行这个政策。但无法完美地推行这个政策本身并不构成对侵权行为的责任。”/202

第二十一章 打造数字图书馆/207

1.Google拥有了更大的可供搜索的数据库。/208

2.“Google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突破口,来进行我们多年来一直没有想

出来该如何进行的事情。”/209

3.“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觉得他们另有阴谋。”/210

4.“他们花费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但是,他们成功了。”/211

5.“今天,世界因此而改变。”/215

第二十二章 作弊点击/217

1.“我们怀疑在Google搜索引擎上发生的问题是点击欺诈。”/218

2.每一次鼠标的点击都为Google带来从20美分到50多美元不等的广告收入。/219

3.Google面临的最严峻的威胁。/221

4.“Google因为完全漠视广告商的需求而臭名昭著。”/223

5.通过对付一个网站来杀鸡儆猴。/224

第二十三章 进攻微软/227

1.“你们会拥有更大的舞台并有望获得更丰厚的回报。”/228

2.“任何同搜索相关的事,我们都会去做。”/229

3.“欢迎来到微软的噩梦时代!”/230

4.“我们的竞争力是通过一次次搜索和一个个用户赢得的。”/232

第二十四章 大马力的赚钱机器/235

1.2004年秋天公开的米勒大量购Google股票的消息是一个信号.它在大声告诉人们:“买!”/236

2.Google商业模式的规模是惊人的,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硬件和软件来支持这个体系。/237

3.“我们的广告体系看起来很美。”/239

4.“我们试图生产出效率非同凡响的产品,而我们正是指望这一点来赚大钱的。”/241

第二十五章 微软的反攻/245

1.“我他妈的要杀了Google!”/246

2.“总的来讲,中国也是个非常令Google激动的市场。”/247

3.“年轻的自由+透明度+新的模式+普通大众的利益+对信任的信仰:Google奇迹。”/249

4.从数学家变成显贵的拉里和谢尔盖,很擅长化腐朽为神奇。/250

5.“投资者们的普遍心态就是,百度是‘Google的儿子’。”/252

6.“整合世界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将会是使用Google。”/253

第二十六章 用Google搜索你的基因/255

1.“终极的搜索引擎,能够准确地理解你的意思。”/256

2.“最大的挑战是组织和加工数据。”/257

3.“即使是模拟最简单的蛋白质合成过程,对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挑战也很严峻。”/258

4.“基因信息将会成为信息技术的前沿。”/259

5.“有了Google的帮助,数百万个科学家被创造出来了。”/260

6.“非洲不是一项事业,而是迫在眉睫的危险。”/261

7.“没有什么能够像Google那样专注于提供恰当的信息了。”/263

关于本书/267

致谢/271

附录:GLAT测试/273

试读章节

1997年秋天,布林和佩奇决定给BackRub起一个新的名字。佩奇绞尽脑汁却还是想不出一个从来没有人用过,而且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名字,所以他请同一办公室的肖恩·安德森来帮忙想一个。“所以,我就走到白色书写板前面开始进行头脑风暴,写下一个又一个名字,而他不停地说‘不行,不好’。”安德森回忆说。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他几乎绝望了,所以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我坐在白色书写板前面,提出一个又一个创意,最后我问,‘Googleplex怎么样?你们不是要建立一个通过搜索和索引巨大的数据库来使人们对信息进行组织的公司。Googleplex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他很喜欢这个名字,说,‘那么,我们就用Google怎么样?’因为他喜欢短一点的。我在我的工作站中键入G-o-o-g-l-e,不过我把这个词拼错了,而这个词还没有被注册。拉里认为这个名字可以接受,于是当天晚上我们就用这个名字注了册,并在白板上写道:Google.com。同雅虎和亚马逊一样,这个名字很有互联网公司的气质。第二天我一进办公室就发现塔玛拉留了一个条子说:‘你们拼错了。正确的拼写是G-o-o-g-o-l。’可是,注册已经被接受了。”

1997年,这个引擎以google.stanford.edu的网址为斯坦福大学内部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在校园里,人们对这个引擎的性能有口皆碑,它很快就流行起来。大学的技术认证中心开始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斯坦福的教授和学生都开始用它来在网络中搜索信息。“它很快就成为我唯一使用的搜索引擎。”斯坦福的丹尼斯·阿利森说。“Google很快就成为我系统默认的搜索引擎,”维诺格拉德补充说,“它很快就在斯坦福流行起来了。”

他们没有钱雇用设计师和艺术人才来设计精致的页面,所以Google的主页一直很简单。不过,从刚开始的时候起,Google干净、清新的外表就得到了寻找信息的互联网用户的青睐。Google主页以白色为背景,只使用最基本的色彩,它的纯净在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它简单清新的形象与大量拥挤不堪的网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网页上到处都是闪烁的广告,塞满了图形和各种形式的文字。Google并不在其主页上兜售任何东西,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感觉到Google是他们自己的,也非常乐意使用它。“以这种方式设计主页,实在是个明智的选择。”阿利森说道,“如果你去一家网页设计公司,要求他们为你的搜索引擎设计主页的话,你肯定不会拿到这样的设计。页面上没有动画效果,没有金属质感的色彩,也没有声音和光影。它的设计直接挑战了这样一个人们普遍相信的说法:人们喜欢在一片嘈杂声中找寻自己的方向。”

随着数据库规模越来越大,用户数量越来越多,布林和佩奇的计算机不够用了。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现金,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购买零部件组装机器,还在仓库里翻找没有人认领的计算机。“我们猜想,如果一台计算机的主人没有马上把它们拿走,就证明他们不急用,我们就先借来用用。”布林说。他们的导师们在得知他们到处搜寻可用之物的窘境之后,从斯坦福的数字化图书馆计划中拿出1万美元资助他们。他们在盖茨楼360室塞满了计算机之后,又把佩奇的宿舍变成了数据中心。“我们收集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零部件。”布林说。同时,他还特别提到,他们学到了非常有益的一课:通过集成和连接便宜的个人电脑部件可以做出性能优越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为了节省一分钱,拉里愿意搜遍整个世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统负责人查利·奥吉斯(Charlie Orgish)这样说道。

P30-31

序言

500年前,古登堡发明了现代活字印刷机,从此,书籍和科学典籍的价格大大降低,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今天,Google赋予大众力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这种改变比起有史以来其他任何一种新发明带来的变革都更加深刻。Google主页的搜索界面上,五颜六色、充满童趣的标志映衬在纯白的背景之上。通过这个界面,Google有如神助,每天快捷准确地回应着数以亿次的搜索请求,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随时了解最新资讯的方式。Google似乎一夜之间就融入日常生活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数百万人用100多种不同的语言在使用着Google,对他们而言,Google就等同于互联网。在电脑或手机上通过Google搜索网络,人们可以即时获取关于任何事的每一条信息。男人、女人和孩子都对Google产生了依赖感,人们无法想象没有了Google,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Google卓越、人性化的品质得到了广大计算机用户的青睐。从计算机专家到初学者,大家都信任这个品牌,将它视为自己头脑的延伸。它的吸引力是世界性的,它超越了文化、语言和地理的界限,正在成为全人类的新宠。对于一个从未花钱宣传过自己品牌的年轻公司来说,这样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对Google的服务感到满意的用户把它推荐给自己的朋友,还有一些用户在媒体和网络上听说了它,就这样,Google这个品牌~传十、十传百,影响越来越大,完全不依赖麦迪逊大街营销人员的大力推广。人们在情感上对这个搜索引擎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每当需要满足自己的兴趣或是好奇心的时候都会使用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人们总是可以信赖Google的服务,它会为寻找信息的人提供免费的信息。这是迅速满足他们头脑需求的一种魅力十足的方式。

大部分的Google用户都不知道这个搜索引擎是如何诞生的,是什么使它这么赚钱、这么值钱,它为什么能够战胜众多资金雄厚的竞争者,将来它又将走向何方。在本书中,这些问题将第一次得到解答。因为迄今为止,大部分的答案依然还是秘密,深深隐藏在Google公司设在硅谷的太空时代总部——Googleplex里。

约翰·亨尼西(John Hennessy)是一位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时任斯坦福大学校长,同时也是Google公司的董事。他认为在当今高度发展的、软件公司和硬件公司井水不犯河水的业界格局中,Google公司独具一格,因为它在这两个领域中都处于领导地位。Google在特制的计算机上运行拥有其专利的特殊软件,以支持搜索功能及其相关服务。这家世界上最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将各种技术以最优化的方式融合起来,从而瞬时生成最佳的搜索结果。这种软件和硬件如此大规模且天衣无缝的融合,在英语中还没有一个合适的词可以描述。因此,我们为它起了一个名字——“Googleware”。

亨尼西认为,使得Google在众多可能的竞争对手面前保持不败的技术优势是,Google的技术人员能够整合公司使用的所有个人电脑来进行搜索,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恐怕就是Google保守得最好的秘密。计算机专家一般认为个人电脑与烤面包机一样,都是家用电器,而Google就是利用了这种简单的“家用电器”,装配了十万余台便宜的个人电脑,并不断地改善它们的工作性能。Google将个人电脑一台压着一台地码放在与冰箱尺寸相当的支架上,然后利用其专有的软件和连线方式将这些计算机连接起来。但Google的网络体系虽然是由普通的个人电脑组合而成,却没有一家公司拥有比Google公司更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

亨尼西说:“他们操纵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其他任何系统都望尘莫及。”

在生产劳动高度专门化的今天,Google却在自己组装和连接其庞大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装配工作在外人无法进入的安全场所进行,即使是自以为已经游览了Google总部Googleplex全部地方的参观者也进入不了那些地方。Google完全负担得起这样的运作,因为其生产规模之大足以保证良好的效益。而且,自己装配的计算机质量比从其他厂家定做的更好。同时,依靠这些特制计算机的处理能力,Google能够迅速地完成搜索任务。这些计算机先将查询的内容分解成极微小的部分,再将它们与事先已经完成索引和归类的互联网内容的复本进行比对,进而找出相关的内容。

Google的计算机体系中纳入了足够的信息,所以,它可以每天激活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迅速地反馈搜索结果。在此过程中,整个系统性能稳定,即使有一小部分计算机出了故障没有及时更换,其他的计算机也会很快接手它们的工作,整个系统也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搜索任务。亨尼西指出,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共或私人的机构拥有比Google更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或是更完整的数据库。

“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强大的硬件技术实力是公司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法宝,”他说,“要想高效率地进行搜索,硬件的性能是个关键的因素。而且,他们的系统中装配了数量如此庞大的计算机,有充分的理由自己来做这项工作。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如果一家搜索引擎公司想要同Google抗衡的话,需要拥有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资金实力。”

Google的搜索结果中包含了一些短小但目标性极强的文本广告,搜索用户会点击这些广告来查找更多的信息。这些小小的广告,使搜索引擎Google在几年前就变成了赚钱机器。那时候,Google还是一家私有企业,除了由早期投资者和公司雇员构成的最内部的小圈子,它创造利润的能力对其他人来讲还是个秘密。不过,随着它令人惊讶的发展速度和数十亿美元的广告收入进一步为公众所熟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识到它的独特性,也希望能够分一杯羹。2004年8月19日,Goosle公开发行了它的股票,它的首次公开募股(IPO)非同凡响,每股单价为85美元,而融资金额达到了近2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科技股IPO。其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只股票的单价飙升至300多美元,这使Google成为了无人可以匹敌的金融和技术的“发电站”。自从Google在1998年创立之后,7年里,微软股票的价值没有任何增长,而Google的股票价值却已超过了800亿美元。

如果你碰巧错过了这个发财的机会,不用懊恼,有很多专家也跟你一样。当年,斯坦福大学同一些投资蓝筹股的风险投资公司——雅虎,AltaVista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搜索引擎及技术公司接洽,试图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将Google的搜索技术出售给它们,然而,这些公司都拒绝了。它们的拒绝迫使斯坦福的两个博士研究生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不得不中断学业来创办自己的公司。2005年夏天,这两位公司创办者每人掌握的净资产都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

亨尼西回忆起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己通过一位斯坦福教授的介绍而知道Google时的情况。当时最好的搜索引擎是AltaVista,然而对于它,同布林和佩奇一样,亨尼西也感到失望。虽然AhaVista在做检索网页的工作时,工作成效还差强人意,可是,在为搜索结果排序这项工作中,它就乏善可陈了。亨尼西听说斯坦福大学的两个学生发明了一种新的搜索引擎,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用户提供最重要的搜索结果,而这是通过一种叫做PageRank(网页级别)的新的算法程序来实现的。

亨尼西本人是一位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所以他在Google的搜索框中输入了自己的名字,结果……“同我的名字有关的第一个搜索结果就是斯坦福大学,”亨尼西说,“在别的搜索引擎上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会详细解释Google的经营策略和“不作恶”(Don’t Be Evil)的企业信条。Google在同大量的广告商和网站建立了坚实的合作关系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信条。Google合作伙伴的数量要以10万为单位来计算,这些合作伙伴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Google的稳步成长和成功。我们把这个稳固、自我强化的网络体系叫做“Google经济”,在这个经济体系的推动之下,Google在上市之后一年的时间内,其资产总额就增加到上市时的7倍。只要互联网使用和网络广告费用的增长势头不消退,Google经济就会继续扩张。

Google似乎天生注定要发展和扩张。虽然互联网还是一种相对年轻的大众媒体,但广告投入却不断从传统的电视和印刷媒体转移到互联网中来。原因很简单,Google找到了赋予网络广告更高效的方法,这就是将广告信息传播到进行搜索的个体,而此时正是此个体最有可能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

Google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公司联合创办人——布林和佩奇日复一日对公司事务的投入。Google的软硬件设施以及Google获利颇丰的广告体系是二人非凡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体现。在Google前进的道路上,两位创办人明晰的目标、坚强的领导和宏图大志是公司远期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有这两个人掌舵,Google有望保持其最受欢迎的搜索引擎的地位,因为人们对Google的依赖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情感上的。然而,随着Google的发展壮大,随着它记载下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网络行为,它势必会造成人们的疑虑,而最终,联邦法规会对它的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Google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它的收益中有一部分来自对其文本广告的欺诈性点击,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

布林和佩奇合作无间,共同推动了Google的发展,在它与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的互动过程中注入生命与活力。他们不断地敦促公司总部的那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数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着手解决越来越大的问题。同时,他们极力让计算机用户有机会试用他们还没有达到完美境界的产品,因为,通过这样做,他们可以保证公司旺盛的创新能力,而且,用户反馈的意见非常有价值,它们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去除产品的瑕疵。

Google的搜索服务对其用户是免费的。公司通过Google的其他服务赚到的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和利润只是对公司专注与创新的额外奖赏。在Google,人们从来都不把一个项目的获利能力当做衡量其优劣的尺度。在别的公司里,经营者和产品经理一般都是先考虑什么样的服务可以赚钱,然后再开发可以提供这种服务的产品。然而,在Google,人们首要的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才会考虑怎样把这些技术转化成钱。Google鼓励其热忱的工程师团队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到可以让搜索引擎运转得更快更好的方法。公司不需要做市场推广的一个原因就是,Google的企业文化决定了,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为Google用户利益的最大化服务。而这些受益的用户就成为公司最好的宣传者。

Google并不追求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此原则最经典的体现就是Google的首页。尽管这张网页被认为是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一块“不动产”,可是,如果你现在马上访问一下www.Google.com,你就会发现,在这张网页上一个广告也没有。而因为这样做,Google放弃了数百万美元的广告收入。Google坚持这样做的原因是,它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搜索体验。

Google这个体系的灵魂就是快速地创新。在公司的每次董事会上,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快速创新。而布林和佩奇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也是,如何使Google在成长的同时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的能力正是Google领先竞争对手并保持遥遥领先优势的法宝。Google的创办者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有人在努力探索更优越、更快捷和更巧妙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时刻保持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势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许多前途远大的年轻企业家都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在产品开发这个问题上,布林和佩奇也做得非常漂亮。他们坚持以令人目不暇给的速度推出一项又一项新的功能和服务。其中的一些是非常容易看到的,而另外一些却是普通用户无法看到的,不过,它们都能使用户得到更快更好的搜索结果。两位创办人之所以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上来,是因为,他们的伙伴,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米特担负起了公司日常经营的重担,他的帮助使布林和佩奇可以去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不过,最高领导集体的3位成员都会倾注心力于公司的日常经营和产品开发工作。事实证明,布林是商务谈判的一把好手,而佩奇对成本控制很有一套,比如,在Google计算机的供电和冷却系统这些关键环节的能耗节约方面,他的工作就卓有成效。

在Google,技术人员更愿意以3人为小组进行工作,而且每个人都享有20%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发展任何他感兴趣的想法。这种“20%的时间”的想法借鉴了学术界的做法。在学术界,通常每周都有一个工作日供教授们自由支配,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因为没有在其他公司常见的中间管理层,所以在Google不存在传统公司中常见的等级森严的体系。同时,与其他任何一家公司不同,Google拥有无可比拟的智力资源、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资源。而且关注长远的发展。这些都使它得以独树一帜,自成一体。近来,很多公司在与Google。进行人力资源争夺的过程中都吃尽了苦头。

Google正处于互联网的“地震中心”,备受瞩目,这个星球上最优秀和最聪明的工程师成群结队地争相到这里来工作。他们离开知名学府、美国航空航天局、贝尔实验室、微软公司等地方,来到这个充满活力的地方。这里不像是一家公司的总部,倒更像是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院。而这家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后一飞冲天的股票价格也在其人才网罗工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Google之所以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要归功于以下几点:首先,这个搜索引擎具有超强的人气;其次,它代表了这个时代的风尚;最后,记者和编辑们在日常工作中都非常频繁地使用Google。在英语、德语和其他一些语言中,这家公司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一个动词,“Google一下”就意味着“进行搜索”,Google对全球文化的广泛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比起之前出现的那些典范公司,G00舀e似乎拥有更大的潜力。近几十年间,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视野,而且一波比一波来势更加汹涌。几十年前,IBM的大型机解决了大机构数据处理的难题。随后出现的英特尔和微软推动了个人电脑的兴起,赋予了个人新的力量源泉,并最终使个人电脑产业比大型机产业影响更加深远、获利更加丰厚。之后互联网产业又粉墨登场了,而它最初只是一个美国国防部的项目,现在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提供选择的平台,将亚马逊、雅虎、eBay和Google推上前台。这一波互联网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当中,Google是真正处于风口浪尖的那一个,也是唯一一家在过去10年内建立起来的超级互联网品牌。投资者对互联网经济以及Google创造的通过目标性广告来赚钱的经营模式的信心,完全来自于Google居高不下的股票价格。

目前,Google公司在其创办人的带领下正悄悄地涉足另外两个前景良好的领域——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数百万的基因组合再加上数量庞大的生物学和科学数据与Google的搜索引擎、规模宏大的数据库和惊人的计算机处理能力非常匹配。Google已经下载了一套人体基因组图谱,并且同包括克雷格·文特尔(Cmig Venter)博士在内的许多遗传学界领军人物建立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他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有望带来科学、医学和保健学史上的突破性进展。换句话说,有朝一日,我们有希望在Google上搜索自己的基因。

“最终,技术和健康学的结合能够造福数百万人。”文特尔说,“Google拥有比任何机构都要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他们的数据库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政府。10年之内,Google就可以提供一项服务,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遗传密码和统计学编码。”

根据布林和佩奇的说法,Google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公司,而且也不打算成为那样一家公司。布林说过,如果以一个人的一生来比拟Google的历程,2004年8月19日只不过是Google上小学的日子,而2005年夏天它才刚读完小学一年级。可是现在,Google已经开始忙着对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图书馆以及纽约市立图书馆馆藏的数百万本书籍进行数据化处理了。Google的目标是将尽可能多的书籍的信息放到网络上,使人们可以找到它们,从而打破图书馆的物理界限。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它还具有影响深远的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效应。

Google和它的创办者们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过,他们都还年轻,一切还只是开端。

后记

这本书主要取材于对150余人的采访、相关录像、录音记录、数千页公共及私人文件、网上帖子和电子邮件。我们采访了Google公司数十位现任及以前的雇员,其中包括公司的领导和董事、产品经理、工程师、研发和市场专家以及其他一些人。我们同Google过去和现在的不计其数的投资人、客户、竞争对手还有合作伙伴进行谈话,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在线、雅虎、微软、Alta Vista和Ask Jeeves的官员。我们采访了斯坦福大学里认识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及其他Google员工的教授和管理人员,这些人在他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指导过他们,或是与他们共同工作过。我们还同拉里和谢尔盖在斯坦福时的同学、同班同学和朋友们进行交流。另外,我们还采访了数十名搜索行业的分析师和技术专家,华尔街金融分析师,Google员工们的朋友、家人和同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官员以及其他重要的基因学家和科学家,Google的顾问及其相关人士,斯坦福、哈佛、密歇根、牛津大学图书馆和纽约市立图书馆的馆长和官员们,互联网隐私和安全监督团体,美国国内和国外的Google研究者,等等。

许多采访的观点是公开发表的,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都会注明受访者的姓名。还有一些采访是不公开的,也就是说,我们得到许可使用这些人提供的信息,但是答应不泄露他们的姓名。在类似情况下,为了保护正在进行的商业活动顺利进行或是他们同Google人的关系,被访者的姓名需要被隐瞒。

我们希望能够感谢所有提到姓名或者没有提到姓名的人,他们接受我们的采访,并慷慨地分享他们的时间和真知灼见。正是因为他们的指引、他们的耐心和信任,我们才能发现并重新记录关于这家公司及其创办人的这么多引人入胜和激动人心的故事。我们希望本书公平并准确地记录了他们讲述的话语、经历和情感。

关于这本书的许多采访都是从华盛顿特区进行的,在这里,《撬动地球的Google》的触角以一种超乎想象、意义非凡的方式延伸着。我们还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硅谷停留了相当时间,访问了Googleplex、斯坦福大学和其他有意思的地方。而且,我们还在欧洲、南美洲、以色列、西非和美国的许多城市和城镇报道和见证了Google的全球扩张。在互联网上,也就是大部分故事发生的地方,我们利用了存储在Google档案以及web.archive.org网站Wayback Machine上的资料,来了解不同时期Google网站的外观。

这本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年前,当时戴维·怀斯正在为《华盛顿邮报》做一个关于技术、商业和媒体的共同作用的独家深度报道。

我们很清楚要想在事过境迁之后重新还原事实是非常困难的。只要可能,不管到哪里我们都会阅读由多个相关人员或者知情人做出的对某件事的描述,以确保我们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有着尽可能准确的了解。我们还对近年来的文件和材料非常重视,因为与记忆不同,它们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我们参考的资料,除了影音记录,还包括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供的文件、法庭文件、记录、当时书写的便条、网页档案、电子邮件、幻灯片以及其他文件。我们参加Google员工及其他人做的演讲,或是观看演讲录像,其中包括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在一所以色列中学的演讲,以及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对Google内部工作机制的介绍。另外,我们还参考了埃里克·施米特和杰弗里·迪安(Jeffrey Dean)在华盛顿大学的演讲。我们还使用了公共记录,Google网站上过期的帖子,由家庭安全媒体(Family Safe Media)、皮尤网络与美国生活项目(Pew Internet&Amet4can Life Project)以及其他机构提供的关于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我们还阅读了Google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之间的往来信件,以了解公司非比寻常的首次公开募股,这些材料的获取符合信息自由法案的要求。

作为一家公司,Google在几年里受到了媒体非比寻常的注意,我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从别的记者和其他报道这家公司的作者所著述的高水准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很多时候,我们引用了首次出现在其他文章中的话,尤其是那些以Q&A数据库数据格式出现的电子文档或者其打印稿。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布林、佩奇以及其他主要人物在Google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宣言、想法和观点,而不是仅仅在时过境迁之后再回过头去思考它们。只要不会打断故事的叙述,我们就会在文中标出这些引文的来源。其中许多也在这里被提到。

我们大量参考了《纽约客》专栏作家约翰·海勒曼(John Heilemann)在其文章《(革命性的、憎恨邪恶、钱包满满而且可能会自我毁灭的)Google中心游记》中对Google的上市日的出色报道。这篇文章发表在2005年4月号的《GQ》杂志上。我们还参考了发表在《花花公子》杂志2004年8月号上的对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的专访,这篇文章被公司复印并加进了提交给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两篇思想独到、关于Google商业前景及其与微软之间的战役的文章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它们分别是《财富》的记者弗雷德·沃格斯坦(Fred Vogelstein)发表于《财富》2005年5月号的《搜索和毁灭》,以及查尔斯·H·弗格森(Charles H.Ferguson)发表于《MIT技术评论》2005年1月号的(Google的下一步是什么?》。

来自路透社网站的亚当·坦纳(Adam Tanner)以及马里兰大学校报(Diamondback)的汤姆·豪威尔(Tom Howell)的文章使我们了解到从其他渠道无法了解的关于谢尔盖·布林的童年和家庭情况的信息。由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为《安阿伯新闻报》撰写的报道以及一份名为《密歇根工程师》的档案,为我们提供了拉里·佩奇的童年资料。迈克尔·斯佩克特(Michael Specter)发表于2000年5月29日《纽约客》上的文章《搜索和部署》如实反映了GooSe成为超级巨人之前各个时期的情况。关于火人节,我们参考了布莱恩·多尔蒂(Brian Doherty)的书《这就是火人》 (This is Buming Man),还有(Reason)杂志、《旧金山纪事报》、《连线新闻》,以及火人节官方报《黑岩报》(Black Rock Gazette)上对它的生动报道。我们还利用了《连线》杂志上关于富人和名人使用Google情况的报道,文章发表在2004年3月号,题目是(Google狂》。查理·罗斯(Charlie Rose)在其主持的PBS节目中进行了几次发人深省的对埃里克·施米特和其他技术人才的访问,这些都对我们很有价值。莱斯利·斯塔尔(Lesley Stahl)2005年1月为CBS电视台的(60分钟》录制的节目的片断也很有帮助。布拉德·德朗(Brad DeLong)对2003年拉里·佩奇一次讲话的记录为GooSe最初的利润提供了有趣的情报。

为了了解Google以及搜索行业每天发生的新闻,我们参考了《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以及《圣何塞信使报》和《新闻周刊》的报道。这些报刊的网络版,以及联合出版The Assoeiated Press、Reuters、Cnet.com、Marketwateh.com,还有连线新闻网站都提供了第一流的报道和分析,有很多时候,甚至是即时报道。我们特别要感谢丹奈·沙利文的搜索引擎观察网站在我们撰写此书时提供的资料。我们从丹奈的通讯、网站和搜索引擎策略大会中也了解到了许多东西。

我们还从CNBC、NPR和BBC,以及《旧金山纪事》、《巴尔的摩太阳报》、《波士顿环球报》、《西雅图时报》、《硅谷商业评论》、《今日美国》、《BarTon’s》杂志、《Fast Company》杂志、《福布斯》杂志、《财富》杂志、《新闻周刊》、《时代周刊》以及《连线》杂志中的财经和科技报道中受益匪浅。总部设在美国国外的出版物,包括《经济学人》、《金融时报》还有《独立报》(英)、《中国日报》(中)和《世界报》(法)都对文中的记述有参考价值。我们还利用了Google新闻、雅虎新闻、Slashdot、还有Mediapost提供的新闻集成功能。无法计数的对搜索行业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应和评论的个人网站和博客网站都加深了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巢穴来寻找有趣的新闻线索,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有几本书影响了我们对《撬动地球的Google》的构思,其中包括特蕾西·基德尔(Tracy Kidder)的经典作品《新机器的灵魂》,凯蒂·哈夫纳(Katie Hafner)和她的丈夫马修·莱昂(Matthew Lyon)对互联网诞生过程的描述《网络英雄》,由亚当·科恩(Adam Cohen)在《完美商店》一书中对eBay故事气势宏大的记述,卡伦·安杰尔(Karen Angel)的《雅虎内部:再创新以及前进之路》还有约翰·马科夫(John Markoff)的《睡鼠说:60年代反文化运动如何促成了PC行业发展》。

如果我们无意之间忘记提到任何我们在讲述《撬动地球的Google》时参考过的出版物或是其他信息来源,我们再次致以诚挚的歉意。

我们写作本书的最初和最后的信息来源就是Google本身。我们每天都多次使用该搜索引擎,查找新闻、研究、图片、电邮、地图和公司信息。因为这些以及另外一些方面对Google的仰仗,如果没有Google,我们就无法完成本书。

书评(媒体评论)

怀斯和马西德带领读者一窥Google发展的幕后过程,从创办人在斯坦福大学的第一次会面开始回溯,并一路延伸至公司的最新计划,例如建立基因数据库和虚拟图书馆。

——《新闻周刊》

叙述精彩……这是一本完整记录Google种种事件的热门读物,内容涵盖创办人的童年、与微软之间的战役,以及对广告传媒产业的影响。

——《财富》

本书完美地再现了Google快速崛起的过程以及其搜索业务的发展。

——《纽约时报》

关于这家活力十足的公司,《撬动地球的Google》作了相当生动的描述。

——《今日美国》

令人着迷……一丝不苟……引人入胜……即使你认为你已经听够了有关Google的事,你还是可以从中找到这家重量级公司的新信息。

——《休斯敦纪事报》

如果你要的是情节,而不是网页评比的统计数字,《撬动地球的Google》是你目前为止可以获得的最佳选择。

——《巴尔的摩太阳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撬动地球的Google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戴维·怀斯//马克·马西德
译者 张岩//魏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07092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712.444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5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David A.Vise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