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瓦之书(长篇散文)(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写了一个只有200人的少数民族集体——白哈巴村的图瓦人的生活纪实,极富现场感,当然这个村落的历史,风俗等背景材料,都掺透在作者从容描述的笔底了,不显沉闷、不露夹生,像行家里手烧烤全羊,里外熟透,散发出鲜活的香味。在那美丽的阿勒泰山中、喀纳斯湖侧,白哈巴村也在阳光下显现着令人注目的奇丽,有很多摄影家,都在那儿拍出了成功的作品。尤其是这个村子的秋色,长期闪烁在各种画页及网图中。但摄影家与画家只看到了村庄的外表,王族则深入到了它的内核。他从栅栏、斧头、奶桶、扇镰上体会生机,又从鹰、狗、羊、狼的身上发掘激情,还从石头、岩画、歌声中寻找永恒。一部30万字的巨作,只写了一个小村子的日常生活场景,还不显单薄和零散,是颇需功力的。

内容推荐

这部长篇散文写的是新疆阿勒泰白哈巴村图瓦人的生存和精神空间。书中充满了民间呓语,民间语调,民间说法,民间谚语,民间情感以及对事物看法的民间界限。身为汉族人的作者深入到图瓦人的村庄中,使自己努力与图瓦人保持一致,准确地传递了图瓦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目录

卷一:高地后面

1.遥远的部落/1

2.高处看美/4

3.宁静中的激情/6

4.神圣的蓝领带/8

5.疼痛的迁徙/14

卷二:栅栏内外

6.村庄上空的鹰/2l

7.127个栅栏/24

8.灵魂中的水与火/31

9.甘甜的泉水/37

10.与“2”有关的事情/39

11.小路蠕动/43

12.旧房子、新房子/46

13.抢羊皮:结婚之一幕/49

14.两所学校/52

卷三:明亮的器具

15.苏尔/57

16.斧头/印

17.甩鞭/63

18.马鞍子/65

19.奶桶/169

20.扇镰/71

卷四:传奇六种

21.天之子/75

22.吹笛者阿尔布养,79

23.神枪手买根合斯/81

24.金子丢了/84

25.最后一头驴/86

26.科克盟科克/89

卷五:烟尘腾起

27.一匹马在望着远处/99

28.烟尘腾起/l 01

29.数羊/105

30.三个汉族人/1 08

31.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人/114

32.男人们都走了/116

33.补靴子/119

34.酒神/121

35.用一只眼睛同时看太阳和月亮/126

36.面子/128

37.一生/133

38.细狗/144

39.春天的秘密/146

40.岩画/149

41.守望石人/151

卷六:坡上舞者

42.大地的外衣/155

43.枯树的生命/157

44.听歌/159

45.马车翻了/164

46.一部废电话机/167

47.阴山之石/170

48.世界何以丰富/173

49.行走/177

50.格那斯长大了/183

51.敖包/186

52.根比树长/190

53.低语/193

卷七:游牧者的身姿

54.燃烧的牧道/219

55.头羊/221

56.那仁牧场/225

57.绝境中的生命/228

58.羊吃羊的故事/233

59.羊怎样看人/235

60.马鞭子/238

61.巴特尔/239

62.水和草/245

63.寂静的河/252

64.两棵树/255

65.帐篷被风刮走了/257

66.奔跑的牛/259

67.高处的窗口/264

68.最后一场雨/265

69.夜遇阿克哈巴河/268

70.回到村庄,270

卷八:一只狼的11天

71.第1天慢慢睁开眼睛/273

72.第2天对视/275

73.第3天被母亲抛弃/278

74.第4天电流穿过狼的身体脚O

75.第5天一只狼跟在一个女人身后/283

76.第6天两双甘光对接在了一起/286

77.第7天地震了/288

78.第8天狼吓了我一大跳/292

79.第9天爱/294

80.第10天有关狼的一次细致叙述/295

81.第11天回家/298

卷九:大雪飘飘

82.对一场雪的细致叙述/30l

83.雪崩之美/305

84.路/310

85.谶言/320

86.死亡背后/326

87.有关雪鸡的故事/330

88.大雪飘飘/332

89.大雪压断了树枝/336

后记:写在长篇散文最后的话/339

试读章节

第二天黄昏,到了白哈巴村。

白哈巴村夹在两山之间,不宽的山谷,刚好供这么200多户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村庄因而也显得安详。村庄的背后是山坡,山坡的顶端是雪峰。正值夏季,雪峰被葱绿的树林遮掩得恍恍惚惚,但只要看一眼山顶的积雪,就知道这是一个雪山下的村庄。

尽管先前已来过好多次,对白哈巴村已是十分熟悉,但因为此时心情不同,第一眼看过去,仍感到一股新意。木头房子在夕阳中泛出一丝金光。这些木头皆为松木,经历岁月,变成了金黄色。此时的夕光已变得慵懒,似是留恋着什么不忍离去。因而,这些颇具瑞士风格的木头小屋便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小屋旁边的松树尽管三三两两地散布着,但都高大笔直。树就是这样,长在森林里,并不一定能长多么高,而长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却可以长得很高很粗,通常人们见到的大树和古树,皆在村庄一类的地方。这也基本上说明了一个道理,万物的生存除了自身的生长之外,还在于经营。一棵树被种在村庄里,便像村里的一个人一样,有了属于它的一块生存之地。时间长了,它便成了村庄的一部分。人们需要树在村庄里的存在。事实上,在村庄这样一种生存环境里,树往往就是人的另一种生存需求。方方正正的木板小屋和笔直的松树显得很和谐,似乎表明了地处阿尔泰深处的白哈巴村在生存意义上的一种统一,也显示着一种质朴和原始的美。村中还长有自桦树,一棵一棵散布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小时候看电影,为莫斯科郊外的白桦林着迷,实际上,阿尔泰的气候和俄罗斯差不多,在白哈巴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域的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这浓密的山林。树是有灵性的,不光会择地而生,慢慢地就会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而且还会有一些惊人的举动。甘肃会宁县的杨树就是一例,红军在会宁会师时栽下了那些树,后来红军离去,它们的叶子居然都长成了五角星状。白哈巴村的这些白桦树也颇引人注目,刚觉得它们一个个具有女性之态,便又发现了让人惊奇的景象。原来,在每一棵松树后面,都长有一棵白桦树。如果说,高大笔直的松树是男人的话,那么跟在它身后的白桦树就是热爱它们的女人。一对又一对,它们组成了爱的森林。

任何村庄的形状都是由房子的分布形成的,白哈巴村也不例外。自上而下,白哈巴村是一个长条状,由于木头小屋方方正正,所以整个村庄看上去也显得有棱有角。一条仅仅只限于在村中延伸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进去分支,但一进入松林,便了无痕迹。所以,白哈巴村便显得格外安宁。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脉像是一双大手,将整个村庄呵护在掌心……

村中有人骑马,在路上快速地来回奔驰。村子不大,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费什么事,但或许由于长久骑马的习惯,他们仍挺胸耸肩,把马打得飞快。马呢,大概也喜欢这样奔跑,从家门口跑起,箭一般驰向另一家人。但由于路途太短,往往只是倏忽一闪,便又停住。人从马上下来,进了房子许久不出来,留着马在外面,低着头啃地上的草。

寂静而安详的白哈巴村啊!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山脊上坐这么长时间,像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村子一样,将它久久端详。P.4-5

序言

哈巴河县是祖国西北的一个边陲小县,以矿产、旅游、水能资源而著称。如果说它是一个宝冠,那么白哈巴村无疑就是这座宝冠上的明珠,而图瓦人正是这颗明珠的铸炼者。

白哈巴村位于哈巴河县西部山区,平均海拔1000多米,一年有7个月大雪封山。它具备了一个边疆高地的所有特点:遥远、神秘、封闭、孤独。然而它并不缺乏精彩,因为这里有图瓦人。

图瓦人在隋唐史籍中被称为“都波”,《蒙古秘史》中称其为“秃巴思”,清代将阿勒泰地区图瓦人划属乌梁海种人。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当年蒙古西征,浩浩荡荡的大军横扫欧亚,创造了一个空前的帝国神话,整个欧洲惊呼:上帝的黑鞭出现了。然而,武功、版图、财富终究被岁月雨打风吹去,当铁骑谢幕,帝国不再时,没有人想到,作为当年历史的见证,驻守在喀纳斯湖畔的图瓦人以其坚韧的、持久的生命力凝聚了一个民族的背影,延续了对那个辉煌年代的记忆。从战士到百姓,他们行吟泽畔、长歌当舞,始终坚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傲世目光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注视:在他们背后,浓重的历史沉淀支撑着他们的信仰。

从地理上看,白哈巴与哈巴河县城相距116公里,对于一个马背民族而言,这不是距离;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更不是问题。可是直到现在,来图瓦人居住地参观的人仍越来越多,而去外面世界捕捉精彩的图瓦人却几乎没有。大多数图瓦人在这里寻找到了他们失落已久的原生态,安享着自己的原生态状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图瓦人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要把这样一个原生态之地写成一本书,难度很大,但王族把它写出来了。更确切些说,是写出了对这种生命状态的肯定。他似乎对古老的事物有着特别的敏感,一深入其中就任由情感奔流,这种文学的感觉应该是一个作家的优秀品质之一,事实上,作为历史本身的承载者,这片清凉的高地有着太多的情感需要你去激发、挖掘和升华,从而最终走向一个博大精深的纯精神上的美丽家园。

正像泰戈尔在诗中写的:“天空没有鸟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一种抽象与一种规律的结合,更能彰显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美——自然而然的美。对于图瓦人而言,王族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以一个沉思者、聆听者的身份,寻找到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但又让人心弦为之颤动的东西。你读着作品,总会被某种丝丝缕缕似曾相识却逐渐远去的思绪萦绕。历史、英雄、传奇、爱情、友情、学校、孩子,甚至栅栏、马鞍、靴子等,他就那样点点滴滴地娓娓道来,赋予那些事物以强有力的生命力,由表及里,丝丝入扣。整部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冷峻的色调,宁静的激情。你读着“绝境中的生命”、“一只狼的11天”、“吹笛者阿尔布养”、“科克盟科克”这些章节,想象一下一只山羊为夺回失去的草地勇敢地向牧人走去,最终以跳崖来捍卫自己的自由;想象一下一只狼傍晚凝视着落日忽然一跃而起想拥抱它的情景;想象一下一个青烟袅袅的小村庄里人们在怎样的生活着;想象一下百兽环绕一个吹笛者听得如痴似醉的情景;尘世的喧嚣和利益的冲突被挡在了山外,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清凉而高远,图瓦人也就安详地看着鹰飞、草长、花开、雨落……

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人和事你不能去了解,一了解你就会从此内心不得安宁。王族没有选择回避,他以一颗真实之心融入了这个部落的生活。“夕阳正在落着,一片又一片彤云缠绕在一起。似要分开,又总分不开。久了,他们似乎彼此都被扯得流出了血似的,变得更红了”,王族用这样的景色强调着自己的感受。

四   似乎总是这样,神奇秀美的地方不乏传奇人物。图瓦人居住的地方,肥美的牧草随风舞动,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浪;苍劲的松树爬满山丘,回荡一次又一次的天籁之音;成群的牛羊悠然自得,仿佛满天的星星散落人间。在每一个明亮的夜晚,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那欢乐的声浪、跳动的火焰、翩翩的人影,让夜色变得热闹多情,徒手搏熊者加巴泰、神枪手买根合斯等人的故事在这样的夜晚被无数次传唱着。通常大多数民族都无可避免的因为岁月流逝而产生文化遗失,但图瓦人隐藏在时间深处的记忆,却没有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消逝而弱化。王族显然被这个豪爽、豁达、善于铭记的蒙古族支系所深深吸引,他清醒地意识到,只是了解一个古老的部落显然不够,想象和理解或许更为重要,他坚持了对图瓦人和对他们的村庄的理解与想象,“感觉到自己正被一种隐隐约约的东西牵引着。”从而使这部作品散发着松木般的清香和寓言式的气息。

多少年来,图瓦人始终以一种虔诚的心态聆听史唱。他们未必懂得什么是史学,却牢牢地把握住了史学的精髓,就如同在栅栏内外,他们对鹰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生活于他们而言,总是容易陷于一种让人神迷的象征意味之中。正因为如此,王族没有放过这个部落的每一个细节,但凡图瓦事物无一不成为他写作的暗示,读来如品香茗、沁人心脾。我惊诧于这样的语句:“马鞍子……被主人丢了……但却有一朵小花为它而开,有一群蜜蜂在里面筑巢。这……是一种更为平静和持久的存在”,纯真的意境里充满了理想化的哲思,心灵仿佛悠然间融入大自然的和谐美妙之中。白哈巴或许正是一幅风情图,你感到的,正是你渴望的;你触摸的,正是你寻找的。王族在这个自然而平静的地方,难能可贵地把握住了一种激情。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生命在某些时间中的停留,真实的生命创造了历史。生命之河从一个神话的源头出发,带着永不停止的追求,从辉煌走向沉默,从喧嚣走向平静,也许那梦中始终挥不去的影子就是历史。历史有多长?蒙古金戈铁马声已远去近800年;华夏族文明史有5000年之久;人类历史可以上溯到300万年前;而这个星球的生命诞生在数十亿年前。何其短暂!何其浩瀚!每个孩子记住了祖先的光荣而他们又成了后辈的敬仰;上一刻还是沉思默想,下一刻已被历史铭刻。所以不要奢望一个民族的历史在一部30万字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全面的阐释,但无疑地,王族已经尽力去挖掘并展现了这个民族最可贵、最可敬的一面,以至于我们掩卷遐思之余,仍感慨万千,这就足够了。

图瓦人的老者说:一个村庄,只要它存在,它的历史就不会丢失。

读完这本书,你会得到答案。

后记

写在长篇散文最后的话

1998年第一次到白哈巴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可以把这个村子里的图瓦人写一本书。这个感觉很奇怪,只是一瞬间在心里产生的,但却很强烈,似乎一下子就注定了我此后的写作命运。这是我一直期待的情景。我似乎对一个地方的地形结构、气息、色彩等都特别敏感,只要遇到能适应我心理感觉的地方,就觉得自己内心的激情被点燃了,我按捺不住冲动,开始幻想,也开始兴致勃勃地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新疆生活十几年了,我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进入和表达的地方。庆幸的是,我先后找到了三个,它们分别是藏北阿里、新疆的喀什和白哈巴村。我在前面两个地方分别生活了一年半和五年,而后者则一直吸引着我,让我经常觉得有一种“在场感”。我对这三个地方的进入,并非因为它们本身具有地域和文化上的优势,我只是觉得它们适合我的表达趣味,在更宽泛的层面上能够让我伸展自如。

从1998年开始,我每年都去一次白哈巴村。不同的季节去便有不同的感受。慢慢地,我觉得自己变成了村子里的一个人,我变得沉迷而又幸福。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子,但有很庞大和艰固的传统在延续,人的生存也仍然沿袭了古老的方式,有点类似于部落的感觉。到了最后一次在村子里度过20多天后,我对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都了如指掌。我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是在这个村子里长大的,这里有我生活过的痕迹。

我在2002年9月的一个下雨天开始动笔,到2003年3月一个牙疼难忍的日子结束,写了30万字。这中间我个人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一直没有停止。写到3000多字的时候,我觉得我触摸到了白哈巴村的灵魂。这种感觉从那3000多字处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始终未曾离我而去,让我享受到了写作的快乐和幸福。

这部长篇散文采用了交叉式结构,各篇章既独立,相互间又有联系,在内容和文体上努力保持了连贯性;一些人的变化,和一些事情的延续,被安排在不同的篇章中出现。我觉得这有点类似长篇小说。这其实是我渴望在文体上有所突破,对新散文方式的尝试。写完后,我发现对一个村庄的了解已变得不重要了,而对它的理解则从更宽的精神层面将个村庄打开了。在文章中出现的比较有意思的事和像谚语一样的语言,其实在图瓦人中很常见,只是被我信手拈来。而我费心费力了解和记录下的东西,在写作中并没有产生多大的作用。相比之下,理解和想象的东西反而更多一些。我觉得想象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他更好地展现才华。而作为一个作家,他必须相信想象是生活变成艺术的惟一可能,作品就是另一种事实的存在。也就是因为我坚持了对一个村庄的理解和想象,写到后来,出现了不少我原先未曾预料到的东西。写长篇散文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不是在写作,而是在经历什么。

整部书稿仍然关注地域。其实,关注地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地域有限,有时候还太过于表象,它常常会让入感到绝望。但我觉得,当一个作家进入地域,再从地域脱出之后,地域就变成了更宽泛、更有可能穿越的东西;这时候,地域可以是文化,也可以是人自身。而作家的文字,有可能就是地域的延伸或再生。

几经修改后,我将书稿在2003年10月份寄给了《中国作家》杂志的副主编杨志广先生。他看到我的稿子是长篇散文,就先看了。看到一半的地方,打电话通知我决定发表。后因该刊每期发长稿在15万字左右,于是便让我缩减。因此,就有了该刊物2004年第3期发表出来的15万字。

长篇散文写完了,白哈巴村在我心中似乎又变得陌生了。写作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被完成后,它很快就会变得陌生起来,让人心生敬畏,感到再也无从下手。我想,这大概就是我成为一个作家的理由,写下一些东西时,我是被它们选中的一个劳动者,当这种劳动结束,它们便又获得了新生。实际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自生的可能性,写作不可能占有或穷尽它们。

由此可见,作家和作品都是偶然的。

王族

2005.3.1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瓦之书(长篇散文)(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8094257
开本 32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10
14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