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建筑人类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综述性的论著,依照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脉络,把人类学家们对于建筑形式与空间所作的思考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作者维克托·布克利兼有艺术学、人类学和考古学的专业背景,为伦敦大学学院物质文化领域教授。本书靠前章勾勒了18、19世纪人类学对建筑的思考,尤其是“人类心理一致性”的概念及其后续的影响,包括化石隐喻及此后的语言学转向;第2章则考察了考古学、尤其是民族考古学中对于建筑等物质文化的研究,展现了考古学与“快照式”研究截然不同的长时间视角是如何对物质变迁进行解读的;第3章以家屋社会为重点,在这一理论下,建筑不仅是社会关系的反映,而且在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中发挥着主动的建构作用;第4章关注的则是监狱、酒店、社区等各种各样的机构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第5章以消费实践和家居空间为主要对象,讨论了他们如何促成了各种流动、管控以及道德人格的产生;第6章考察的是身体与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两者深深地彼此重叠交缠,不论是涉身化还是离身化的形式都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影响;第7章讨论了建筑形式的破败和毁坏可能产生的生产性效果,使全书讨论的范围覆盖到了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 作者简介 维克托·布克利(Victor Buchli)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物质文化方向的教授。自从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以来,人类学家就在思考建筑形式。这本书抢先发售综述式地展示了人类学家怎样去研究建筑,以及研究所带来的丰富思想和信息。该书聚焦于居住空间——人类学家传统上十分熟悉的研究语境,解释了人类学家们如何思考公共与私人的边界,性别、性和身体,建成形式以及材料的物质性,建筑技术和建筑表现。每一章都使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案例进行研究,从人类学内部考察建筑到底“做”了什么——建筑如何塑造人与形态,如何维系和解析社会关系。《建筑人类学》一书对于人类学、物质文化、地理、社会学、建筑理论、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学生来说,均是一本重要读物。 目录 引言 章 漫长的19世纪 第2章 建筑与考古学 第3章 社会人类学与列维-斯特劳斯的家屋社会 第4章 机构(制度)与社区 第5章 消防研究与家庭 第6章 涉身化与建筑形式 第7章 建筑形式的偶像破坏主义、破败与毁坏 后记 注释 参考书目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建筑人类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维克托·布克利(Victor Buchli) 著;潘曦,李耕 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22207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2千字 |
出版时间 | 2018-05-01 |
首版时间 | 2018-05-01 |
印刷时间 | 2018-05-01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设计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U,Q98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1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