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内容
编辑推荐

肖锋作为新周刊总主笔,是新周刊最有力量和锐度的一只笔。最真实,最敏锐地记录中国社会的变迁。保持其一贯的特立独行风格和独特视角,旗帜鲜明、一针见血,文笔辛辣。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囊括最新发生的热点事件热点话题,有新意和富有冲击力的人和事,以新锐的视角发现新锐,引领主流,通览中国十年巨变,重新审视身边的巨细。

这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情绪,一种全新的精神气质,敏感的神经连接着情感冷暖凝结在这本书里,化为血液的粘稠度和身体的温度,让未来迷茫的年轻人和思考中的中国人笑中带泪,多有启发。只有活在当下面向未来的人,才有现在,也有未来。

风格鲜明发人插画,是献给这个魔幻时代的大片。

内容推荐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是新周刊总主笔肖锋近年来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记录。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已然进入了一个魔幻时代。老辈人与新世代,大城市青年与城青年,时时处处彰显着这个时代的分裂。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都较之从前截然不同。如何评判这些变化,如何在这个变化的大时代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万象,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大时代过小日子》是从业多年的资深媒体观察者,一个有深刻忧患意识的60后对中国社会的思考,给了解当今中国社会提供一种视角。每个人都操心自己的小日子,大时代的变革才会到来。

目录

前言:谁在中国过好日子

Chapter 1 最好的安眠药是放下

大时代与小时代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最好的安眠药是放下

你愿意重选大学或专业吗?

男人很辛苦也很贱

我们是心不在焉的媒体人

为什么我们离自己越来越远

砸烂电视之后

富人、穷人和官人:“丰裕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以无用之事治时代焦虑症

Chapter 2 最好的奢侈品是有点情趣

被人牵挂是一种福分

最好的奢侈品是有点情趣

无聊的力量

不婚者物语:只爱一点点

弃业才是生活家

价值观高于营销

理科男破解文科难题

科技并未改变生活

选秀的归选秀,爱情的归爱情

Chapter 3 友善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云趋势,正在发生的未来

在这个漂浮的世界上,谁才是你的亲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送的不是礼,是人情债

喝的是酒,喷的是口水

耻感不在面子,而在里子

肥胖症与一个国家的精神委顿

后宫没戏

友善是互害型社会的解药

以无用之事,治疗时代焦虑症

Chapter 4 中国需要社会学的想象

社会的残酷与温暖

我们是如何失去淡定的

生活,像屎一样真实

谁把你逼的不耐烦

把一手烂牌打好

中国需要社会学的想象

善于学习的民族才会强大

善待异见,是时代最大的进步

在这个利化的世界上,回到内心

后记: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试读章节

大时代与小时代

《小时代》虽然票房意外的好,豆瓣评分却并不高,5分,多数评价为浮华、空洞、意淫。豆瓣文艺青年与二、三、四线城市庞大的丝群体比是绝对的小众。庞大的丝群体需要励志,需要浮华而摩登的成功人生。

郭敬明挑起的口水战彰显这个时代的分裂,老辈人与新世代,韩粉与郭粉,大城市青年与小城青年。我以为最大的分裂是所谓“大时代”与“小时代”的分裂,或者说,我们惯以轰轰烈烈的“大时代”眼光去批判郭敬明们的“小时代”。

现在孩儿们越来越缺乏男子气。我一度以为,现在岂止是没有男孩,连青春期也没有了,没有了压抑、反思、挫折、吃苦头,也就没有了反叛,一切随手可得了嘛,包括性。没有青春期的社会是不会勃起的,所谓大国,那是娘娘腔的大国,郭敬明比韩寒更代表这个国家的未来,至少现在看如此。

我采访冯仑,他这个50后则选择完全拥抱“小时代”。冯仑提醒说,韩寒、郭敬明都是上海人或上海范儿,在上海,人们都谈“小时代”的事,都挣到了钱;北京的都谈“大时代”的事,结果自己没挣到钱。

很多人说,现在这帮小孩没有八十年代那种理想,没有社会责任,什么事只讲成功……但冯仑认为这代人绝对有希望。

是啊,我们那会儿叫“大时代”。大时代是大话题,大牛逼,大词汇,大角色。要改变国家命运,全扯些大话题。可个人什么小事都办不了。

美国人没人关心“美国将向何处去”。中国人老关心“中国将向何处去”。其实你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该往哪儿去就往哪儿去了。

按冯仑的说法,美国人就处在“小时代”。小时代好在哪呢?想我周边的事,我就是一个时代。小时代,小兴趣,小词汇,小发展,小生活。

只有在专制时代才有大话题、大使命、大革命,对吧?民主体制下,都变成了小话题、小趣味。台湾有多少小趣味、小创造呀。社会就进步了是吧?如果中国还沉浸在大时代的思考逻辑下,那跟“文革”有什么区别呀!

冯仑回忆说,一次两岸企业家交流,大陆的都谈“统一”、“民族”、“未来”,台湾的不言语。人家说:“我们只关心明天去哪儿。玩,哪儿有好吃的,怎么多赚钱。”这就是大、小时代的区别。“当我们在大时代思维下是没有个人小生活的。当我们被小生活填满了就不会去想那些空洞的词儿。这就是法国人与朝鲜人的区别。”

你看,郭敬明叫“小时代”,韩寒叫“独唱团”,都是以个体为中心—难道还以“皇上”为中心?那叫“大时代”。所以,继续,别停。如果再经过大概20年的“小时代”,他们都成长起来,中国就有希望了。他们小兴趣太多,对法制、公平、自由的要求超过所有“大时代”的人。而那些在“大时代”嚷嚷自由、法制的人,轮到现在全不给下面人自由、法制!而“小时代”的人明白,自己自在,要先给别人自在。

如果真如冯仑所言,《小时代》是在定义一个未来,一个不同于以往大时代话语的未来。那么,韩寒与公知的争论在郭敬明这里根本就争论不起来,因为不在一个时代!

郭敬明说:“不要用道德绑架我。”一部作品承担一个时代的责任?哪儿有这事啊!都说80后90后这不行、那不成,国家的未来交给谁?你有选择吗?没选择!不如歌颂他,推动他,跟他一起混。所以你只有歌颂生命、迎接未来吧。

我几乎被冯仑说服了。冯仑属于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磨合得比较好的。他并不沉迷于那个“大时代”。他说,很多人八十年代很辉煌,于是就把自己封闭起来,活在历史中。谁活在未来?小孩活在未来,年轻人活在未来。活在过去的人,一定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只有活在当下、面向未来的人,才有现在,也有未来。

只有没有未来的人才会怀念过去。

每人都操心自己的“小时代”,唱好自己的“独唱团”,“大时代”的变革才会到来。但愿如此。

当一个时代没有了英雄,归于法制,归于平淡的时候,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小生活、小日子。至少,别再用“大时代”的大话语、大目标去折腾百姓的小时代、小日子了。

P3-6

序言

宏观的60后一声长叹: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蔫坏的70后冷嘲热讽:认真你就输了。

纠结的80后自言自语:就这样吧。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新周刊》15年来拧巴的那点事儿,竟如此奇妙地被它3个不同年龄段的主笔的书名给明喻了。

更奇妙的是:60后的肖锋来自北京,提笔社论,言必国家,编辑部内称“国务院驻新周刊办”的;70后的陈漠来自四川,沉迷亚文化,深析恶趣味,却以“面瘫”著称;而80后的黄俊杰来自中山,温润清澈,少年作家自是少年世界观。

所以,平日杂烩于《新周刊》锅里的文字,而今归于个人名下结集成书,荤素归位,原汁原味了。

3本书都好看,但你的喜好你做主。我只是猜:喜欢《谁在中国过好日子》的,一定是过着好日子但依然忧国忧民的人;喜欢《认真你就输了》的,一定是跟你讨论认真是什么的人;喜欢《就这样吧》的,一定是不甘心让中国就这样的人。

我猜对了吗?

《新周刊》执行总编 封新城

后记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大日子精彩刺激,小日子平稳安逸。

生活在别处。每人心中都有座围城:过大日子的向往小日子,过小日子的向往大日子。

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有个门把手,只需一转,一个繁华世界就出现在眼前,再一转又回到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往复于北上广和二、三线城市时,你就需要这么个门把手。

我一直以为,电脑键盘上的“shift”(上档转换键)是个伟大的键,只消按它一下就让你切换到另一番场景。可现实生活中到哪儿找这个“Shift”呢?

大日子与小日子,两相对照,两相叹息。

网上vs网下

“@潘石屹”说,一位老朋友说微博让一些领导和当官的很担心。我问,担心什么?他:揭露黑暗腐败太多。我:反腐败揭黑暗不正是领导们提倡的吗?应该大力表扬才对。他:担心有人造谣。我:对造谣者可按法律去惩罚嘛。

微博上有人给我留言说,看了微博消极得想跳楼。我好内疚。我还曾收到一位韶关75岁老者的来信,说看了《财经郎眼》2010年盘点,写了篇《一位老中医的哀号》想寄给我;这个节目一贯以笑骂著称,但终归是引人积极向上的,如果让人哀号,岂非让该节目两难?毕竟,人是要活下去的,而且要快乐地活下去。我有点儿开始质疑我们这帮人的作用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现实”有三个层次: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媒加工后营造的“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亦即综合前两层次后的现实。好比,看完新浪微博你就忧国忧民,看完腾讯微博就很happy,上开心网就玩偷菜,上天涯社区就想闹事。

传媒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网上与网下的界限已难区分。乱花渐欲迷人眼,真相掩埋在纷繁乱象之中。有时要问《盗梦空间》那个问题,你活在“现实”的哪一层?

不丹是个人口仅73万的小国,国民用小纸条向国王表达意见,现代传媒在此国无用武之地。就是该小国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这个全球宏大命题:人民追求的是整体的幸福感,而不光是物质上的满足。而幸福就是只关心你周围的人或事(现代传媒都无用武之地,所谓新闻,九成以上与你个人生活无关)。

尽管每年限制游客人数,不丹仍是现代人的心仪之地。那里的文化和传统得到好的保留,田园牧歌的生活是饱受现代都市钢筋水泥之困的人们心中真正的人间伊甸园。

北上广vs二、三线

北京时间早晨8点,北上广的穷忙族在挤苦适的地铁,云南人饭后已溜完一圈准备步行到单位了。同一个中国,不同的梦想。

北漂族说,大城市树叶上都挂满了梦想,于是每天纠缠于大城市,每天焦虑在赶点的路上。其实,真实的生活在别处。只要你愿意,愿意放弃这喧嚣,这灯红酒绿,这来来往往,这一切让你感到牛逼的大都市,你就能找到真实的别处。

大城市的漂族有着写不尽的新《归去来兮辞》。人才网站的调查称,房价高、消费贵、压力大,近六成白领想离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适合青春前5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后5年,云云。

但一年之后,现在又变成北上广“悲催族”:都市待不住,家乡回不去。为何回不去?北大社会学系毕业、到某县城挂职的冯军旗给出了部分答案:该县21个大家族和140个小家族占据了各部门要职,垄断基层权力,固化社会阶层,令普通家族出身者难以凭借才干获取政治前途。

冯同学做的是田野研究,更提出了中国隐喻。一线城市是拼爹,小地方更拼爹。其实中国几千年皆如此,无须大惊小怪。

城里vs乡下

中国社科院每年发布快乐指数调查,前几年的一个调查结果是“农民比城里人快乐”。专家课题组总是用这类数字游戏愚弄我们的常识。

无疑,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他们总是拿今天的生活跟过去比,跟吃不上饭的荒年比。只要能吃上粮、盖上房,他们就是最知足的人。如果说“农民比城里人快乐”,那也只是农民们自己参照自己的过去罢了。

中国城里人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城里人。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说扒了就给扒了,享受了几十年的低工资、高福利说改就改革了,一切推向市场接受垄断部门的盘剥。然而跟中国农民不同,城里人的参照系不只是自己的过去,还有国际潮流。所以他们要“吃肉骂娘”。城里人深知,这世界上比他们快乐的城里人多的是。城里人决不会拿自己的农民前辈作参照系。

最为尴尬的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夹在中间,身份仍是农民,而参照系却与城里的80后一样,一切向现代化看齐。支撑他们快乐的是头上的一张“画饼”:将来我也会像城里人一样,或我儿子会当上城里人。你无法再用乡下温暖的小日子哄他们回乡了。进城的农二代是未来中国最不安分的群体。他们有多少?有1.5亿到2个亿!

中国vs海外

海归同学回来说国外没劲,跟大学时一样,三点一线,觉得还是中国刺激。

移民海外者为何身份出去可人还留在国内?结论:中国是个挣钱的地方,但不是个留财和教育后代的地方。

但西方也并非乐土。英国人制定出一个社会剥夺指数(Indices of Multiple Deprivation),结果发现,发生青年骚乱的地区基本属于严重社会剥夺的地区,当闹事者势力足够强大,胆子再野一点儿,就会进入富人区破坏。法国近年也频频发生少数族裔闹事的恶性事件,德国和俄罗斯则干脆掀起排外浪潮,新纳粹有复兴迹象。

但总体而言,西欧发达国家才是真的在过小日子,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则在过刺激的大日子。德国人站在街头,用牙签扎着肉肠或烤鱼,喝着啤酒或甜酒就把一餐饭解决了,然后一转身进了歌剧院。美国人更干脆,一只巨无霸加麦当劳一杯可乐完事,一头扎进了“超级碗”赛场。中国人呢,会把一晚上花在一桌酒菜上或某个夜场里,边吃边喝边搞关系。

中国人的快乐表达只有“吃喝玩乐”四个字,吃字当头。我们没有上帝罩着,没有等待拯救的焦虑,自然就没有被拯救的快乐。食物就是我们的救赎之道。就现阶段而言,中国人的快乐来自折腾,无穷无尽的折腾。刺激吧?

男人vs女人

痛苦和焦虑是进化过程的激励机制。

人类的焦虑千千万万,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工作焦虑,一个是性焦虑。难道焦虑进化了物种?

他们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三餐不定,缺乏运动,依赖咖啡、香烟、浓茶和“红牛”,来保持头脑清醒。他们出现疲劳、焦虑、失眠、健忘、肩颈不适、胃肠疾病、脱发、性欲减退等身体症状。相关调查显示,他们中的53.3%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他们是中国中产,且主要以中国男性为主。

当下中国是男人的战场,无论是职场、官场、情场。假如你不能垄断资源,假如你无爹可拼,你就必须为票子、养老、医疗、子女教育去拼搏,焦虑就会接踵而来。假如你再上上新浪微博,再患上一种叫“忧国忧民”的病,焦虑就会无穷无尽。

近些年有几位过去搞体改的精英英年早逝,朋友评说这叫体改基因,优国优民,临了把自己先优死了。有一位曾经的少壮派经济学家,曾经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可到最后他只希望能把中国这出连续剧看完,却未能如愿……

女人的思维要简单得多,她们只计划把这份日子过下去就得了,生活目标很具体,也很实在。抱怨归抱怨,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她们绝不会到忧国忧民把自己先忧死的份儿。

3天不上网、不看报、不看电视,你发现也没什么,跟亲朋好友在一起就够了。假如不看新闻、不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你有了内疚感,我告诉你:你已被现代传媒绑架。

过几天远离电脑、远离网络、远离电视的日子,过几天和朋友一起吃吃小饭,喝喝小酒,打打小牌,搓搓小麻将的生活,足矣。

时尚杂志vs时政杂志

机场书店是杂志分类最清晰的地方。一边是(2011年)时政期刊:“美债危机预示经济拐点”、“渤海漏油,无人负责”、“武汉副市长被告”等,一派苦逼相。另一边是时尚期刊:秋季大赏、派对必备、男女八卦,一派喜气洋洋。

广告不会青睐苦逼相,都青睐叉腰撇腿的自信派,只要不是傻乐傻乐的。

我总结了一个悲观/乐观定律:人们总是对自己够得着的事乐观,比如今天穿什么,明天去哪儿旅行,后夭跟谁谁吃饭;人们总是对自己够不着或控制不了的事悲观,比如国家、人类、腐败、全球变暖。故此,我们对社区比对城市乐观,对城市比对国家乐观,对国家比对世界乐观。

我们是不是真得学学时尚杂志了,关心一下今天穿什么,明天去哪儿旅行,后天跟谁谁吃饭?

以上两相对照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北大的山鹰队,不再追求征服登顶、极限体验了,80后、90后的队员只求快乐登山就好。若非世道所迫,新世代理应更快乐一些。  当时代进入低波段,你穷焦虑也没用。宋朝是个被低估了的朝代,大宋并不只有粱山泊。还有晚明、晚清,也被低估了,否则就不会留下那些堪可玩味的器物,这些什物如明清家具、瓷器、字画如今在拍卖行屡屡拍出高价。我相信那些都是过小日子的人为同样想过小日子的大户人家所造。中国人热爱生活,这造就了国人特有的韧劲儿。

国学也好,中庸也好,都是生存智慧,就是强大的心理调节机制。

我们希望,过大日子的人别去折腾过小日子的人。什么浩大工程、丰功伟业,别以他人的小日子为代价。一句话,别折腾老百姓的小日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大时代过小日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向朝晖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1348
开本 32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317001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