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粉用来制作酸梅汤,酸酸甜甜的,是夏季解暑降温的常见饮料,在那时的普通人家那叫一个普遍,真是地球人都知道!
酸奶,那时我每天要做的一项家务,就是傍晚时分去大院东门的传达室取酸奶,那时的酸奶是淡白色的瓷罐装,肚囊大大的,看起来胖墩墩,特别可爱,酸奶是八成满的,上面盖有绿章的薄纸盖着,罐颈用红皮筋勒着。在当时酸奶还是奢侈品,两毛五一瓶,五毛的押金。
从传达室大爷手里接过挂着不少结露的瓷罐,上面还带有凉度,然后画一下本就行了。记忆里酸奶可稠了,有些像现在的奶酪,舀上一大勺放到嘴里,就会觉得生活好幸福啊!
那时家里会把红皮筋攒起来,用来包扎东西,有的孩子把它们串成长长的一根皮筋,大家课间跳皮筋玩。
如今这样的酸奶不见了踪影,全都被花花绿绿的新式酸奶所替代了……前些时候我陪国际友人去南锣鼓巷看见这样的“复古”酸奶,心里好生激动了一会儿。
红茶菌
说起那个年代的饮料,有一样东西不能不提,那就是曾风靡一时的红茶菌,岁数大一点的人们都应该对这个词不陌生。我小时候,家里也养过一阵子的红茶菌,对其养生的功效我们小孩子是不去关心的,但红茶菌泡的茶水酸酸甜甜的,和酸梅汤差不多,至今让人怀念。可后来,风靡全国的红茶菌却好像突然之间销声匿迹了。
小时候经常看见自己家和别人家的窗台、凉台上到处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子,浅褐色的水里边泡着一些微红的海绵状物,大人经常往里边倒些放了白糖的茶水,那年头,每个人一个月凭本才供应二两白糖,居然都喂了那些“海绵”,真是难以理解——二两糖指标可以买一斤水果糖呢!不过,每隔几天的早上,大人便会从瓶子里倒出水来让我喝,甜甜酸酸滑滑,挺可口的,中饭晚饭的胃口就出奇的好,吃什么都香,那时全家都喝。而且全院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这东西。
一个朋友说,红茶菌之所以火,主要因为它好养:从别人那儿捞一块“海绵”来,放在干净的玻璃瓶里,糖茶水喂着就自己长大了,分出去一部分在新瓶子里繁衍后代,就子子孙孙没有尽头地长下去了,只有你不想喝的时候,没有它不长的时候。成本低廉而功效神奇,很符合那个全民贫穷时期人们的消费观,是一种期待值与能力完美和谐的结合,现而今,这种期待值与能力相匹配的时代已经永远结束了,我们从早到晚都在做着可望不可即的梦。还真是这样!
再后来才知道这“红茶菌”,又叫“海宝”,是在20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曾经火遍全国南北的“神奇”饮料,现在任何一个什么星呀腕儿都火不过它,因为全国的男女老幼齐上阵,不管神智清醒不清醒的,都养这种东西,喝这种东西,想想看,那是何等壮观的场面!结果这东西的普通功效被描述得神乎其神。很多人一传十十传百地说这种东西可以防癌治癌(长哪儿都管用)、心脏、脑血管、肠胃、肝肾、肥胖、斑秃、高血压、萎缩性胃炎、便秘……哪怕是你幻想出来的病都能喝了就好,就是没有病,喝了以后也会感到皮肤滋润、精力充沛、疲劳顿消,随时随地都可以赤手空拳地到景阳冈去把所有的老虎全打死,用不着像武松那么没出息,喝了十八碗酒还得要根哨棍帮忙,咱一碗红茶菌就齐活儿了。
没有几年,红茶菌很快就退出了中国人的生活,倒是听说现在在俄罗斯、德国、美国和那个从不正视历史的“小人国”还都有专门的红茶菌研讨学会之类的民间组织。为什么这样一个食品犹如龙卷风来势凶猛之后又消之神速,我想可能是那个年代人们实在物资匮乏,而后又将一个原本普通的事物描述得过于邪乎,于是导致其猝死了吧。红茶菌那时闹得有多邪门儿,几乎和迷信挂上钩了,大家可以从姜昆、李文华的相声((红茶菌和打鸡血》(又名《莫迷信》)里略见一斑。
爆米花
再往下说就属爆米花了。爆米花的香味飘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过去没有现在的爆米花机和高压锅爆法,也不放什么奶油、巧克力,只有一个被烤得黑黑的压力转炉,一把玉米粒加些糖精,烤熟后“嘣”的一声巨响,一锅爆米花就可以吃了。那种声音很多人都不陌生。
小时候,只要听到院子门口里传来“嘣——”的一声,就知道做爆米花的老爷爷来了。那时候,我会急不可待地从家里舀出满满一瓷碗的大米,小心翼翼地捧着来到做爆米花的爷爷面前。家家的孩子都会像我一样,捧着大米,拿着一个装爆米花的大袋子,兴冲冲地等待着。P32-P34
这是北京的,更是时代的故事。这是私人的,更是全民的记忆。家长里短,别有深意,这是毛大庆的“童梦京华”。
——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 王石
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回头看,贫乏的日子原来也如此丰厚。大庆,好记性,好文字。
——阳光媒体集团主席 杨澜
情结是有价值的,回忆是有力量的。曾经,我选择用表演,用影视作品,向逝去的时代致敬。现在,大庆选择用笔,用文字,诉说往昔的种种。看到书稿的那个晚上,房间很冷,我的心却很暖。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我们一起走过。京华童梦,一梦一世界!
——著名演员 张涵予
恍若昨世。同为军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白糖冰棍儿,夜战白桥,老莫,二锅头……数不胜数的种种,令我时而忍俊,时而热泪盈眶。谢谢大庆的执着和坚持,让我记起那从不曾忘却的回忆,那一无所有的美好时光。40岁的年纪无人喝彩!怀念是酒,让我们页页举杯。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首席市场官 魏江雷
大庆的文字让40岁的我,开始审视自己走过的岁月,思考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下半场。这是一本需要您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书,读时会有共鸣,会有忍俊不止的瞬间,也会有心里沉淀淀的感受。花时间读这样一本有“沉淀”的书,非常值得!
——著名体育理论家 谢頔
2012年9月,叶楠告诉我,我写“童梦京华”系列的博客文章已经88篇,近20万字了,“出版吧。”他说。我忽然想到,6年竞一晃而逝了!
这本书是无心插柳而来的,最初写第一篇时,是因为在收藏展上看到一台前苏联造老电视而想到了“文革”期间外公的那台前苏联老电视的命运,于是随手写了一篇,之后不曾想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书里收集的100余篇随笔都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的,几乎一半是在飞机上完成,所有的写作动因均来自今天生活琐事的触动,勾起我对儿时的记忆。因此,整个写作用了近7年的时间。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要感谢很多人,特别是我的女儿杜怡霖同学。从她5岁时我开始写这些文章,现在她马上就是个中学生了。很多小文的触发点均来自于她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巧合的是,我书里记载的我的童年恰好也是这个年龄段。应该说,我用书写的过程陪伴她成长,更用她的经历重温了一次我的童年时光。
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同学都在我书写的过程中给了我无数的灵感,很多网友一篇篇地陪伴着“童梦京华”,他们给了我过去7年里最美好的精神享受和友情。除了书里收集的周巍、于婧、杜欣、王丹、贾晓萌、邢学东、兰克辉等几位的文章外,7年里,很多不知名朋友的留言我也尽可能收录在了文章里。
感谢庄雅婷、林洁、白小红、贺贝奇、尹珊珊几位挚友、亲人的“序”和“跋”。是你们的加盟,帮我“给过去的日子镶上了金边儿”!
爸爸、妈妈也是这本书的作者,他们不但一页页地帮助我校对,更是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让这本书一下子鲜活起来!最惊人的是,父亲居然还留着1978年的《中国少年报》!
当然,是幕后的伙伴帮我成就了这样一本不可思议的作品,贺叶楠同学7年来帮我维护一篇篇博客,修改文字和标点,高谦同学帮我“定义”了“无处安放的童年”,周慧同学、杨梅同学帮我做了大量的后期制作的工作。
特别要致意的是中信出版社的蒋蕾、沈家乐、宋冬雪及其他几位编辑、美术设计的老师,是你们的严谨和挑剔,使这样一本“非专业作者”的作品有了如此的品味和气质。
这本书凝聚着很多人的记忆,是很多人共同的热情和付出,成就了这本书。如王石先生说:“这是北京的,更是时代的故事。这是私人的,更是全民的记忆。”所以也可以说这是很多人共同的作品。
好多同学、亲友、同事说我老了,于是开始“怀旧”。其实回想起来写作的过程,还真不是怀旧,更多的是对比,还包含着我对我们那个成长时代的感恩。中国的20世纪70年代无疑是伟大的,一个民族在经历了一场政治的磨难和洗礼后又重新振作起来,清理沉疴,以纯净的心态昂扬走向久违的、光明的历程是应该被记住的。而这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在为明天打拼时,心里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更不是今天的应试教育所能制造的。
记忆的感悟是写不完的,出版总要有截止的时间。我想,既然已经站在了记忆的隧道入口,我会继续写下去。
序一 过去的日子镶上了金边儿
文/庄雅婷
“我小时候住在后海”,“我住在柳荫街”,“哎呀,我们家在景山”,我记得我和两个朋友初次相识的时候就是这么寒暄的。只有北京人才能体会这种所谓相似成长背景,而相似的童年记忆,更适合坐在一起拼凑出这座城市当时的景象。
“你写一部小说吧,就讲讲我们这条胡同的事,多好的故事。”家中长辈有一次这么说,而我只有讪笑的份儿。前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后有《贫嘴张大民》,还有和北京相关的那么多那么多好看的故事,没有一定的底气谁敢乱动笔?正如博尔赫斯笔下小径分叉的花园,这是一座时间的迷宫,妄图描述这座城市的人最终都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岔路,最终迷失其中。“北京”是一个多么复杂的情结,时间则是在一个空间上不停的叠加和分层。就好像你所说的“后海”有时和我所说的“后海”真的不一样:他在讲什刹海溜冰场抡冰刀抢羊剪绒帽子,我在回忆小学在那露天游泳场上游泳课,而你只知道荷花市场的酒吧们。短短的几十年,这一个地点就足以面目全非,想回忆,最后就只能勾起一些惆怅和感慨。
人在回忆中感到幸福或难忘的事,当时也许经历了很多艰难。我深知经过时光的发酵,记忆也并不靠得住。我们印象颇为深刻的事情,未必当初就是愉悦的,只是经历过那么多年之后,你会觉得那是快乐。正如让你难忘的旅途,可能是半夜在山顶迷路差点冻死的场面;让你难忘的那个人,可能当初让你恸哭的次数最多。可这一切过去之后,经过沉淀和下意识美化,它们就变成了你记忆中的宝藏。换言之,时间让过去的日子镶上了金边儿。就算我们现在对着一本回忆六七十年代的北京的文集,我也要这么说。那是属于一个人他自己的宝藏。
能感动人的事情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少年的赤子之心,其二是质朴的真实。“童梦京华”系列恰恰符合这两点。总觉得那时候北京的天很高地很辽阔,快乐的少年可以无端就有一种驰骋之感。看一本书,能让你找到和你自己的相通之处就是成功的,很显然,它也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无论是大白菜还是澡堂子或者“北冰洋”,无论是饭局、圈子、大院儿文化、北京姑娘,这都不陌生。还有那些我的大哥叔叔们津津乐道的“老莫”、合作社、外国电影、抗震棚,我以前一直当作是他们吹牛皮的谈资,如今也有可以虽主观但真实的白纸黑字来做注解。总之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几乎可以听见时光呼啸而过的声音,有一种掀开时间迷藏的快乐感和对比当下的惆怅之感。
既然是回忆,就不免与当下对比,然后发出一两声感慨,感慨人心浮躁、世风不古;或者感慨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着急、焦躁。这往往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毕竟,人只有三种,一种认为当下最好,一种认为未来更美,还有一种执着地停留在过去,觉得那时才最真纯。所以,很好的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作者有所克制,虽然也忍不住发一两声感慨,那都是出自童真的眼睛和如今饱经历练之后的对照。所以这本书有一种难得的“朴实”之感,我会这么认为,因为它在最大程度上有一种非常老实的态度,就是老老实实通过一个少年的眼睛,讲述了北京这座城市三四十年间从风貌到精神的演变过程。没有卖弄才华,没有矫饰心灵,虽然是一部个人史,但也是一部城市史。一座城市不就是这样的吗?在无数个人成长的历程中打下一段段的印记,反之,他们在一起,就是这座城。作者毛大庆非常老实地还原了属于他的记忆,并没有给过去的日子镶上太多的金边儿(要知道,如果完全没有金边儿,只能证明人生荒芜喔)。
所以这本书,放在现在算是小众非主流了。首先你要是北京人,其次你要有差不多的成长历程,第三你依然对这城市有一种近乎考据的热爱,在打开这本书之后方能会心一笑。就我个人而言,我会觉得这本书很珍贵。因为知其来路才知其去路,人生绵延并无清晰节点可以划分阶段,所以这部他的个人史,也是能比照我的人生的。这就是一本书的奇妙之处,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又找到了一条人和人相通的道路。此外,我会觉得作者本人很可贵,毕竟他并非专业写作者,但在文笔的老实态度、讲述的认真方式和选择的题材上,都体现了朴实的写作者不可或缺的态度。毕竟,他如果去写一本成功学教材,或者充当个年轻人的精神指引,都可能比写这么一本书来得反响热烈许多。而他,只是面对过去镶了金边的时光,认真去洗刷着和一座城市共同成长的记忆。
《永不可及的美好(童梦京华)》编著者毛大庆。
《永不可及的美好(童梦京华)》内容提要:白球鞋、老冰棍儿、北冰洋、小人书、包书皮……
那时的北京,那样的童年,
一切过往就像镶了金边儿。
医学上,一个记忆全失的人,童年的经历却能记得很清楚。可悲的是返老还童注定只能是影视剧的脚本,不能成为现实,童年的美好由此变得永不可及。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追思,不管是梦中,还是夜深处,书写,或者怀想。
“童梦京华”系列为作者毛大庆回忆童年时代北京生活的散文文集,《永不可及的美好》为其中一册。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通过对童年时代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细节的追述,作者表达出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60后、70后、80后均能从中找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同时本书也是一部不错的了解北京近几十年变迁和老北京文化的读本。
《永不可及的美好(童梦京华)》编著者毛大庆。
王石、杨澜、张涵予、魏江雷、谢頔、庄雅婷、林洁、贺贝奇 感动推荐
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马丁·杜伽尔说,
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
这样的美好,人人流连忘返,只是因为永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