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画蔷/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邵燕祥先生是当代诗人,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职员家庭。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了习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著有诗集《到远方法》、《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本书是其近二十年来的文化随笔精品。作品思想深刻,文笔犀利,不仅发人深省,而且趣味十足。

内容推荐

本书是邵燕祥近二十年来的文化随笔精品。作品思想深刻,文笔犀利,不仅发人深省,而且趣味十足。全书按内容分为四辑:

“诗·读诗读到诗人心里去”:评价当代海内外华文诗人的生平和作品,以全新视角赏读名诗佳作,引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书·每本书都有各自的命运”:收录作者为自己多部诗文作品集写的前言、后记和为于光远、张羽等师友写的书序,在谈书论书中常常进发出对老话题的新感悟。

“人·读书人的忧乐和悲欢”:再现了胡适、汪曾祺、杨宪益、林斤澜、萧红等文化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对他们的“正事”和逸事的回忆,皆情意深挚。

“事·读书人也关心窗外的世界”:对大众文化生活和精神现象发表议论,从古迹存毁、文化雅俗,到男女异势、世态炎凉,乃至环境保护、图书馆防火防盗……可谓事事关心,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目录

主编者言

自序

第一辑 诗·读诗读到诗人心里去

 读《春江花月夜》

 读《诗言志辨》笔记——诗的螺旋形发展

 一样情思两副笔墨——漫谈新诗和诗词并行发

 展的双轨制

 桔乡诗话

 分享诗情

 致陈安(谈他的诗)

 一诗一世界

 合肥去来

 雪晴窗下远人诗——读向明《阳光颗粒》

 诗之草

 汪铭竹:从两本书读一个诗人——夜读抄

 艾山:陌生的名字亲切的诗——夜读抄

 再答《南方都市报》记者田志凌问

 一个摭拾断句的孩子

 也忆金陧

 给灰娃的信

第二辑 书·每本书都有各自的命运

 《改写圣经》代序

 《大题小做集》自序

 《自己的酒杯》题记

 《超越痛苦》代序

 《旧时燕子》序

 《邵燕祥随笔》序

 《一窗四季》序

 《芳草地》文选序

 《旧信重温》前言

 《灯火阑珊处》前言

 《一窗风景》序

 《跋涉者的足迹》序

 真假保尔,

 《惟知音者倾听》自序

 《邵燕祥诗抄·打油诗》自序

 为《张羽文存》作序

 张文颖《谈往说今录》序

 朱元璋删《孟子》,删了哪些话?——夜读抄

 施安丽大夫的砭术治疗——为施安丽《站稳脚跟》一书所作序

 报周有光先生书

 附:关于周有光先生“双文化”

 论点的一些说明

 《出远门》序言

 《邵燕祥散文》自序

第三辑 人·读书人的忧乐和悲欢

 少年可识读书乐?

 说“欢迎指正”

 戏迷与戏盲之争

 悼汪曾祺——答《羊城晚报》电话采访

 一个硬伤

 今年怎样纪念萧红

 快雪时晴帖——拟创作谈

 从爱读爱写到多读多写

 我心目中的林斤澜

 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

 关于胡适之死

 悼杨宪益

第四辑 事·读书人也关心窗外的世界

 含羞草

 可怕的原则

 一幅画前的两种爱国心——夜读抄

 死的意义

 为“小萝卜头”一哭

 再为“小萝卜头”一哭

 代贺词:一点小意见

 杂文:官员不宜

 腊八随笔

 断章

 “小凡尔赛宫”失火的联想

 情景记忆和旧时感觉

 小茶的《闲谈》——致楼奕林

 一个错字

 “接触不良”论

 一次金婚的庆祝

 想起了“鹿回头”

 我们要回到辛亥革命以前吗?

 “掩耳盗铃”解

试读章节

了解中国古典的诗的正变,也可以懂得一般的诗的发展规律,有助于观察现代的诗的发展。

从《诗经》到清末,历两千多年。新诗虽只六七十年,却也以同样的规律重复了它的发展的“正一反一合”,否定之否定。因为时代的脚步加快了,“各领风骚五百年”变为“各领风骚三五天”了。

朱自清《诗言志辨》结尾,在引用了叶燮论诗体正变的系统理论之后,说道:

叶氏竭力攻击明代的复古派,但又似乎不愿意赞助求新的公安派和竞陵派,因为一个太率,一个太僻。他所以自辟蹊径来论盛衰正变;他的求新的倾向其实还是跟那两派一致的。稍后王士祯倡“神韵”,再后沈德潜倡“格调”,又都以复古为通变。但袁枚接着倡“性灵”,翁方纲接着倡“肌理”,诗又趋向新变。直到“文学革命”而有新诗,真是“变之极”了。 新诗的历程,跟历经正变的古典诗歌一样,就总体来说,也是螺旋形的上升,不是钟摆式的简单摇摆和圆周式的简单循环,而是有相矛盾相斗争(相克),也有相渗透相迁就(相生),互补,变质,调整,出新,每一螺旋都上升到新的层次。

我为《探索诗选》写的序言(一九八六年二月)中说:

一部诗歌史,是各个世代在诗的领域(直到诗与别的文学体裁的边界,以至涉足于诗的“外星”)进行探索的历史,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从思维方式到表达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和开拓的历史。这种创新和开拓,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上,经常表现为儒家诗教的正统与道家、禅家思想影响下的非正统以至反正统之间,文人诗与民间诗歌之间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互为反拨又互为补充的过程,其影响及于本体论、风格论、创作论各个方面,呈现极其错综复杂的、源流派系互相纠结的师承递嬗、批判扬弃关系。各家都从各自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历史贡献;而在每一螺旋形上升达到新的高度时,一般总有由深广的历史潮流推出的熔铸众家、承先启后的大家,在诗歌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成为更新的一代探索者的出发点。

把两千多年诗的发展归结为儒家诗教的正统和老庄、禅宗影响下的非正统、反正统的矛盾和统一,恐怕失于简单了。

因为不仅在盛唐以前,而且在盛唐以后,矛盾统一的主要的两派也往往都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

这样的表述还容易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就像习惯上把哲学史解释为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一样,诗史上就是正统反正统的斗争,它的延续只是两者影响互为消长起伏罢了。

实际上,虽然两千年间儒家在思想领域处于正统,但是具体到诗体的正变,却不是一以贯之的直线继承的。从风骚之辨,到诗文之辨、唐宋之辨,决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非杨即墨,而是在动态中的对立统一,一种倾向掩盖另外一种倾向,矫枉过正,再来纠谬补正。比如诗失于巧、华、弱、俗,针对着提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来救治,很容易偏到另一头,“拙、朴、粗、僻”,过犹不及了。

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左右着一时风气,影响到多数作者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渐趋僵化、凝固、板滞(程式化、形式化)的时候,它所掩盖的另一种倾向逐渐起来,这就是不得不变,变以救正,而变之为正,也就是另一种倾向取代了矛盾中的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并不等于就此消灭了原来统治的倾向。不是你死我活,倒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诗体的正变,正变合而为传统。

因此说传统是流动的,不断通过正变也就是继承和创新而发展着的。

盛唐以后,诗的正统以杜甫为代表。杜甫是继承了《诗》三百篇“诗言志”的传统,而又在题材、体裁、风格上有极大创新的一代宗师。后来如韩愈、欧阳修、王安石以至苏轼、黄庭坚,都推崇杜甫,但并不踩着他的脚印走,而得以成为大家。

形成诗的螺旋形发展的,有多方面的背景。

时代的发展,社会政治的背景:唐人写不出宋时的诗,宋人也再写不出唐时的诗,至于说后代某一诗人写的是“宋诗”,宋代某一诗人写的是“唐诗”,只是借指某一种风格,当不得真的。

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诗经大体上属于中原文化,楚辞则植根于楚文化,色彩是截然不同的,后世祖述风骚,各有侧重,看似二而一,实则一而二的。

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背景:如前面说过的儒家和道、禅,这呈现极其复杂的情况,尽管两千多年间标榜儒家,但在不同时期不同诗人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自觉的或不自觉的老庄和佛家影响,都影响到诗人的作风和诗论的倾向,前者如陶渊明、王维、苏轼,后者如司空图、严羽;宋理学家的调调,跟汉儒也是大不相同了。

创作主体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不识字的诗人如乐府、民歌的作者和士大夫即文人诗的作者之间的关系,如鲁迅说过的,经常是一代诗风衰敝时,从民间文学的刚健清新之作重新获得了生机,然后过若干年,又把这借来的本钱赔光,把诗(或文学)又弄得没意思了,再向民间去汲取营养。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只是在强调民间的时候,注意不要有意地贬低了文人在形成诗歌传统,提高诗的文化素质,创造和积累大量诗歌遗产方面的不可抹煞的主导作用,那是不公平的。

当一种诗风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一方面求助于民间,还有一方面,屡见不鲜的,是把手伸向古代,要理论,也要旗帜。诗、文领域的复古有时也是一种发展,就如清末政治上的“托古改制”是改良派对付守旧派的口号一样。复古以开新,未必开倒车,倒是请来往日的亡灵,纠正面前对立的倾向。这是不限于宋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利用旧有诗句作素材那一路“以故为新”的。

每一文学思潮,在文学思潮影响下的每一文学体势(不是指体裁),都有它的发展、老化及再生。

以《诗》(三百篇)为代表的“风”,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为代表的“骚”,其消长也是如此。

风、骚各自独立,代表着不同的精神。

从《诗经·国风》和《离骚》引申出的精神不仅是独立的,而且是相对的。

前者是无名作者口头流传的,偏重于世俗生活,是写实的,又经过儒家思想的筛选梳理,精神上纳入“正轨”。P5-8

序言

不久前写过一组随笔,题为“蔷薇叶子”,我说:“蔷薇有花又有刺,然而花开须有时。‘无花的蔷薇’,则如鲁迅在段执政(祺瑞)治下所写,只见其刺,不为冲淡和平的人所喜。而无花又无刺,还剩下什么呢?‘无力蔷薇卧晚枝’,无非蔷薇叶子而已。”

更早些年,我写过一组小品,索性题为“画蔷小集”,分明是说并非真的蔷薇。“龄官画蔷”,画的只是“蔷”字,她所钟情者的名字,一个符号。邵某画蔷,也只是表明,对于有花又有刺如蔷薇那样的美文,虽不能至,仍然心向往之而已。

友人倡议编这套丛书,听说作者中有吴冠中、于是之等先生,都是不以写作为业,另有专攻,无心为作家而笔下生花的文化人;邀我加入,我想多半也是缘于我的老本行是写诗,为文带着业余的性质吧。随行就市,自然应该偏重文化的话题,故所收篇章,不涉时政,多是谈诗与诗人,为自己或别人写的序跋,还有些长长短短的杂感和议论,围绕着文化生活,精神现象,所说自然是卑之无甚高论。属于“献曝”一类,就算跟读者谈谈心,说些不失常情常理的老实话吧。新老读者如不以为瞎说八道,我就有如获知音的欣慰了。

书中文字的写作,时间跨度有二十多年,内容较杂,文体不一。每篇标注年月,可以略知写作背景。全书所收多为不曾结集之作。但像《小蜂房随笔》(一九八九年九月版),只印了一千册,今后也不会重印了,我就把其中《读(春江花月夜)》《读(诗言志辨)笔记》《一样情思 两副笔墨》等篇,重又编了进来。

就是这样一丛“蔷薇叶子”,或者是什么别的草木的叶子。是叶子,就让它们来衬托鲜花——在画中,也在生活中。

邵燕祥

二○—○年三月三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画蔷/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燕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36711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