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菊与刀(名人话扶桑)
内容
编辑推荐

《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为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而作的研究报告,但出版后,却引起轰动,被译成30多种语言,行销100多个国家,成为现代日本学的开山鼻祖。是了解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在全球销量超过3000万册,是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

内容推荐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征。露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这本《菊与刀》用“菊”与“刀”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揭示日本人的性格隐秘,是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就其位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最难受”是报答

第八章 洗清名声

第九章 人之常情

第十章 美德:进退两难

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

第十二章 童蒙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试读章节

美国曾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在与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跟沙皇俄国在我们之前(1905年)所遭遇的一样,我们与之战斗的日本是一个全民皆兵且训练有素的国家,这不属于西方的文化传统。西方国家业已接受的符合实际人性的那些战争惯例,对日本人而言,显然不存在。这使太平洋上的美日战争不仅仅是一系列岛屿滩头的登陆和无法克服的后勤补给问题。我们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付他们。

这很难。自从日本封闭的大门被打开来的75年问,人们描写日本人时用的是“但是”和“也”之类的词汇;当这些词汇被用来描写其他任何国家时,会显得荒谬无比。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描写其他非日本的民族时,不会在说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彬彬有礼”之后,再加上这样一句:“可是,也很傲慢、专横。”当他说该民族在为人处世上无比顽固后,不会再加上这样一句:“但是他们乐意调整自己,去适应极端的革新。”当他说某个民族温顺时,不会同时解释说:“他们可不服上级的控制。”当他说他们忠诚和宽厚时,不会声称:“但他们也有背叛和怨恨。”当他说他们生来勇敢时,不会又细数他们的怯懦。当他说他们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时,不会继而说:“他们的心胸真宽广。”当他描写一个国家的军队如何像机器一样训练时,不会继而描写那支军队的士兵如何像马咬着嚼子一样不服管教,甚至反抗上司。当他描写一个民族如何满怀激情地投向西方学术时,不会渲染他们狂热的保守主义。当他写书论述一个国家具有普遍的审美崇拜,如何给予演员和艺术家很高的荣誉,如何在菊花栽培的技艺上愿意费时费力时,一般而言,他不会另写一书补充说:“那个民族也崇拜刀,并把最高的声望献给武士。”

然而,所有这些矛盾的论述都是关于日本的书籍的核心。的确如此,刀与菊都是这一画面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好新。这些特点全都有极端的表现。他们十分在乎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但是,当别人对他们的劣迹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感战胜。他们的士兵既被彻底驯服,也会反抗上级。

美国要了解日本。当这一点变得极为重要时,我们就无法把这些矛盾以及许多其他同样闹得人心神不宁的矛盾推向一边。危机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日本人将要做什么?如果不进攻日本本土他们会投降吗?我们该不该轰炸皇宫?我们对日军战俘能有什么期待?为了挽救美国人的生命,同时削弱日本那种宣誓要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决心,对日本军队和日本国民,在宣传上我们该说些什么?在那些了解日本的人士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旦和平来临,为了维护秩序,是否需要对他们实施永久性的军事管制?我们的士兵是否得准备在日本的每一座山头的每一个要塞与那些顽抗到底的亡命之徒展开激战?在国际和平可能到来之前,日本会不会步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之后尘,发生一场革命?谁会领导这场革命?或者日本民族只有走向衰落?我们作出什么样的判断,所导致的后果将迥然不同。

1944年6月,我被委任进行日本研究。我被要求以文化人类学家的身份,一一说出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在那年初夏,我们对日本的大规模反攻刚刚开始显示其实力。美国人还在说,对日战争将持续三年,也许十年,或更长。在日本,人们说,它将持续一百年。日本人说,美国人虽然取得了某些局部的胜利,但是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离他们的岛国尚有数千英里。日本的公报几乎不承认海军的失利,所以日本人还自以为是胜利者。

然而,到了6月,情况出现了变化。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两年半来,最高司令部给予欧洲战场的军事优先权已经见效。对德战争的结局已经可以预见。而在太平洋战场,我们的军队在塞班岛登陆,这场大规模军事行动预示着日本最终的失败。从那之后,我们的士兵经常与日本短兵相接。通过在新几内亚、瓜达尔卡纳尔、缅甸、塔拉瓦和比亚克等的战役,我们深知自己已深陷与劲敌的对抗之中。

P1-3

序言

我译的《菊与刀》又要再版了。这次,我个人强烈要求在正文前写几句。当年,我在翻译时就有很多想法曾想写出来,可惜,当时约我译的是一个书商,他们急于求成,忙于卖钱,不容我从容写作,遂作罢。

“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美国人谈起日本人,脑袋会摇得像拨浪鼓。第一是因为他们不同意日本人的很多言行,第二是因为他们对日本的不了解。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几乎回答了当时盘绕在人们心头的绝大部分疑问。当年,最为这些疑问所纠结的是占领日本的美国当局,他们因为不懂而不知道如何来管理日本。《菊与刀》一书不仅解疑释惑,而且还指明了方向、建议了方法。所有这些智力支持都起到了立竿见影且影响深远的效果。时至今日,如此“学以致用”的著述例子依然不多。

因本书最早问世于1946年,所以,现在的日本社会与当时的已是天壤之别,但是,就日本文化的根本,尤其是日本人的本性而言,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本尼迪克特在本书的最后,曾对战后日本发展的路线进行了预测,而她的预测基本上是应验了的。她的预言是:“如果日本的预算中没有军事化这一项,如果她愿意,那么,不消几年,她就能使自己成为东方商贸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她可以把她的经济基础建立在和平的利益上,并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一个和平的日本将在世界各国中得到一个可敬的位子。如果美国继续利用其影响,支持这样一项计划,那将起到莫大的帮助作用。”二战之后,美国确实帮助了日本,而日本也的确在军费上投入很少的开支,并且没过多少年就真的重新实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如果本尼迪克特只准确预言了日本的战后重建,那么,她还不算是伟大的预言家,本书也算不得是伟大的著作。这本书的真正口碑在于她对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性格的绝佳概括。  在翻译这部书之前,我虽然仅学过一丁点日语,但却读过相当多日本的书和描写日本的书,同时也接触过不少日本人;但我承认我对日本的了解还远不及我对美国的了解。翻译是最深入细致的阅读,甚至是研究。在翻译过程中,我对日本的很多不解得到了解决。

自从2007年本书初版以来,日本发生了覆地翻天的变化,中日关系也急转直下。日本人的性格本来就让我们这些邻居难以理解,现在似乎变得更加古怪了。

趁着再版和写序的机会,也为了检验本书对当前日本人的所作所言是否依然具有解释力,我反复重读了本书。读罢,我发现,它的解释力依然是强大的,因为现在的日本人跟70年前甚至700年前的日本人,从根本上说,几乎没有太大差别。

也就是说,本书依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本人,依然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人习惯和做法的缘由,因而,我强烈地向读者推荐本书。

在推荐的同时,关于作者和本书,我还有几个小问题要与读者沟通。

1.本尼迪克特不仅仅是个优秀的学者,还是思想家和诗人。只有思想家,才能那么条分缕析,洞微察幽;只有诗人,才会那么敏感,那么深地抵达人心的底部,去设身处地地探查人的心理轨迹。

关于本尼迪克特的诗人身份,我还想补充一些资料。她早露诗才,7岁就开始写作短诗。在青春时期,她曾与一个生化学家相恋,在爱情的激发下,曾用多个笔名写作并发表了不少诗作。在中年时期,她曾经一度有一个须眉知己,叫萨丕尔,两人都致力于研究人类学,却都喜欢诗歌。他们互读互评对方的诗作,还曾一起向出版社投稿,结果双双被退回。后来,她把诗人的激情、睿智和创造力用于学术的研究和写作,当然是成就斐然了。

2.也许正是因为从小喜欢舞文弄墨,本尼迪克特大学时期主修的专业是英语文学,1919年,32岁的本尼迪克特才改行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文学背景对她的人类学研究的特点、方向和方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而言之,人类学分为两类:文化人类学(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本尼迪克特做的是文化人类学,这不仅因为欧洲大陆基本上从事的是体质人类学,英美则致力于文化人类学;更因为她作为一个文学出身的人,恐怕不能也不愿做体质类研究。

……

不过,最后,我还是要对本书的文体风格和我的翻译原则作一点交代。因为现在此书的译本有了好几个,有好事者也在进行所谓的比较。我想,这样的交代是有必要的。

一本书的命运有时很怪诞。当它成为名著,家喻户晓时,在人们的阅读期待里,它应该是一部畅销书,甚至是大众读物,往往被想象甚或被要求通俗易懂。本书虽然本来是一个美国政府定制的文化报告,但本尼迪克特毕竟不是畅销书作家,更不是大众语言趣味的打工者。她写的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严肃端正,有些叙述性的段落像小说,但更多论述性的段落却像论文,其内涵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可能不是每个读者一下子就能读懂的。但是,我们的大众读者偏要它通俗易懂。

这就产生了矛盾。是迎合大众进行通俗化处理呢,还是保留原作者的文风?有些译者可能会选择前者;但我的选择是:宁愿在某种程度上冒犯中国读者的阅读期待,我也要尽力尊重作者。

我之所以没有选择通俗化译法的另一个原因是:一开始这个译本是以双语的面目出版的。双语对照版,有如照妖镜,是最考验译者功夫和翻译质量的一种出版模式;任何问题,被它一照,就昭然若揭。我如果擅自改动原著风格,如何让专业读者对照起来还觉得可靠?事实证明,我的小心谨慎的处理法还是收到了作为双语读物预期该有的效果。有一回,我到广东中山大学英语诗歌研究所去跟他们那里的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其间,有一位专攻文学的硕士生说,他比对过我的译文和原文,也比对过我的译文和其他人的译文,还是觉得我的译文是靠谱的。

当然,我趁这次再版的机会,也对个别字句做出了一些调整。如还有问题,请读者具体指出,为完善译本群策群力,是我最期待的。

2014年7月22日

于京郊颖慧寺

书评(媒体评论)

全书夹叙夫议,贯穿着作者的人类学文化类型论的观点一点也不枯燥。

——金克木

著者的学识能力让人称奇,尽管他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却搜集了这么多如此重要的事实。虽然都是些一目了然的日常事情,可著者正是根据这些事实,生动确切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风貌,在此基础上,还推导出关于日本文化最基本,而且最具决定意义的各种特征。

——川岛武宜

这本书的基础是一位人类学家为战争期间的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参考而作的研究报告。它的一切论述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揭示一个未知民族的灵魂深处的世界。

——刘晓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菊与刀(名人话扶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北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33973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5-02-01
首版时间 2015-02-01
印刷时间 2015-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4290156
中图分类号 K313.03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09
14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8: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