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长江文化史》《清代社会生活史》等。
王熹,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中国未来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清代
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明代习俗史》《永乐传》《三十六计全书》等。
"
| 图书 | 中国节令 |
| 内容 | 作者简介 "林永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所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中国屯垦史》《清代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长江文化史》《清代社会生活史》等。 王熹,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中国未来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著作有《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清代 饮食文化研究》《中华文明史》《明代习俗史》《永乐传》《三十六计全书》等。 " 目录 章“四时有节”与中国节令文化 节古代节令的源流与演变 第二节节令风习与古代社会生活 第三节节令的文化“内涵”与“隐义” 第二章“天地氤氲”与先秦岁时节令 节先秦时期的历法和岁时 第二节“节气”“物候”与社会风俗 第三节节令文化的萌芽与“个性” 第三章《四民月令》与秦汉节令文化 节帛书《云气图》与天道岁时观 第二节《四民月令》与年节生活 第三节科技进步与节令文化的兴盛 第四章“花信风”与魏晋隋唐节令 节“花信风”与节令的物候 第二节节令与南北风习的交融 第三节《荆楚岁时记》与节令文化 第五章“四时八节”与宋辽金元的节令 节天时地利与节气“定历” 第二节节令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 第三节节令文化的繁荣与流变 第六章祭拜游乐与明清节令文化 节多变而趋定的岁时年节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年节社会风尚 第三节节令文化中的群体性效应 后记 内容推荐 通观中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两代,节令习俗、时尚和文化活动虽因历代政治、经济、历法等方面的原因而多有因袭或损益,但总的说来,前后期的发展变化仍有规律可循。本书通过爬梳要典、方志、笔记、文集、书信、诗歌、碑铭、墓志等典籍,详细阐述了中国节令的发展演变。 明“史”可溯“源”,鉴“古”方知“今”。作者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节令文化的剖析、总结、研究,带领读者看到另一种历史画面、另一种历史场景、另一种历史风情、另一种历史人生。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中国节令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林永匡,王熹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963716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73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08000 |
| 出版时间 | 2020-04-01 |
| 首版时间 | 2020-04-01 |
| 印刷时间 | 2020-04-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研究与交流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892.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23cm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