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学好科学知识很重要。可是,那些单调的公式、枯燥的定理,真的很难让所有人都提起学习的兴趣。这时也许你会想,如果学习科学知识和看童话、听故事一样简单有趣,那该多好啊。《细菌世界历险记》就是这么一本书。在书中,作者高士其借一个叫“茵儿”的小细菌之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发生在细菌世界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既看了故事,又学到了知识。
本书是一本关于生物科学的书,不过,它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讲述了很多生物学知识。科学知识是严谨而精确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运用方便易记、活泼生动的方式去学习。我们平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能不能借鉴作者高士其讲故事的方法,让科学知识活起来,在我们的大脑中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数学世界、植物世界、地理世界、物理世界,化学世界呢?为了帮助大家做到这一点,我们在书中为大家提供了详细的注解和建议,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益。
《细菌世界历险记》选取高士其撰写的跟细菌有关的著名篇章,以及相关健康科普小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比喻、优美热情的语言向人们传播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知识,同时针砭时弊,启迪思考。
细菌和蘑菇同样属于菌类,但是它们并不是山珍。由于实在太小,所以起初,并没有任何生物发现它们、抵抗它们。但是,它们的食量却无限大,而且从不挑食,只要是可以吃的东西,它们就能吃个不停。所以,它们不厌其烦地清扫着世界的垃圾,但它们又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本书选取高士其关于细菌的童话和小品文章,给读者们讲解了细菌的特性和防范细菌入侵、保护身体健康的方法。这些文章熔科学、文学与政论于一体,夹叙夹议,通俗浅显,深入浅出。文章采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语言工整,气势恢宏,读起来朗朗上口,是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的优秀入门读物。
我的籍贯
我们姓菌的这一族,多少总不能和植物脱离关系罢。
植物是有地方性的。这也是为着气候的不齐。热带的树木,移植到寒带去,多活不成。你们一见了芭蕉、椰子之面,就知道是从南方来的。荔枝、龙眼的籍贯是广东与福建,谁也不能否认。
我菌儿却是地球通,不论是地球上哪一个角落里,只要有一些水汽和“有机物”,我都能生存。
我本是一个流浪者。像西方的吉卜赛民族,流荡成性,到处为家。像东方的游牧部落,逐着水草而搬移。又像犹太人,没有了国家,散居异地谋生,都能各个繁荣起来,世界上大富之家,不多是他们的子孙吗?这些人的籍贯,都很含混。
我又是大地上的清道夫,替大自然清除腐物烂尸,全地球都是我工作的区域。
我随着空气的动荡而上升。有一回,我正在天空4000米之上飘游,忽然遇见一位满面都是胡子的科学家,驾着氢气球上来追寻我的踪迹。那时我身轻不能自主,被他收入一只玻璃瓶子里,带到他的实验室里去受罪了。
我又随着雨水的浸润而深入土中。但时时被大水所冲洗,洗到江河湖沼里面去了。那里的水,我真嫌太淡,不够味。往往不能饮得尽兴。
犹幸我还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希望娘姨大姐,贫苦妇人,把我连水挑上去淘米洗菜,洗碗洗锅;希望农夫工人,劳动大众,把我一口气喝尽了;希望由各种不同的途径,到人类的肚肠里去。
人类的肚肠,是我的天堂,在那儿,没有干焦冻饿的恐慌,那儿只有吃不尽的食粮。
然而事情往往不如意料的美满,这也只好怪我自己太不识相了,不安分守己,饱暖之后,又肆意捣毁人家肚肠的墙壁,于是乱子就闹大了。那个人的肚子,觉着一阵阵的痛,就要吞服了蓖麻油之类的泻药,或用灌肠的手法,不是油滑,便是稀散,使我立足不定,这么一泻,就泻出肛门之外了。
从此我又颠沛流离,如逃难的灾民一般,幸而不至于饿死,辗转又归到土壤了。
初回到土壤的时候,一时寻不到食物,就吸收一些空气里的氮气,以图暂饱。有时又把这些氮气,转化成了硝酸盐,直接和豆科之类的植物换取别的营养料。有时遇到了鸟兽或人的尸身,那是我的大造化,够我几个月乃至几年享用了。
天晓得,20世纪以来,美国的生物学者,渐渐注意了藏身土壤中的我。有一次,被他们掘起来,拿去化验了。
我在化验室里听他们谈论我的来历。
有些人就说,土壤是我的家乡。有的以为我是水国里的居民。有的认为我是空气中的浪子。又有的称我是他们肚子里的老主顾。各依各人的试验所得而报告。
其实,不但人类的肚子是我的大菜馆,人身上哪一块不干净,哪一块有裂痕伤口,哪一块便是我的酒楼茶店。一切生物的身体,不论是热血或冷血,也都是我求食借宿的地方。只要环境不太干,不太热,我都可以生存下去。
干莫过于沙漠,那里我是不愿去的。埃及古代帝王的尸体,所以能保藏至今而不坏者,也就为着我不能进去的缘故。干之外再加以防腐剂,我就万万不敢去了。
热到了60℃以上,我就渐渐没有生气,一到了100℃的沸点,我就没有生望了。我最喜欢是暖血动物的体温,那是在37℃左右罢。
热带的区域,既潮湿,又温暖,所以我在那里最惬意,最恰当。因此又有人认为我的籍贯,大约是在热带罢。
世界各国人口的疾病和死亡率,据说以中国与印度为最高,于是众人的目光又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了,以为我不是中国籍,便是印度籍。最后,有一位欧洲的科学家站起来说,说是我应属于荷兰籍。
说这话的人的意见以为,在17世纪以前,人类始终没有看见过我,而后来发现我的地方,却在荷兰德尔夫市政府的一位看门老头子的家里。
这事情是发生于公元1675年。这位看门先生是制显微镜的能手。他所制的显微镜,都是单用一片镜头磨成,并不像现代的复式显微镜那么笨重而复杂,而他那些镜头的放大力,却也不弱于现代科学家所用的。我是亲尝过这些镜头的滋味,所以知道得很清楚。
这老头儿,在空闲的时候,便找些小东西,如蚊子的眼睛、苍蝇的脑袋、臭虫的刺、跳蚤的脚、植物的种子,乃至于自己身上的皮屑之类,放在镜头下聚精会神地细看,那时我也夹杂在里面,有好几番都险些被他看出来了。但是,不久,我终于被他发现了。
有一天,是雨天吧,我就在一小滴雨水里面游泳,谁想到这一滴雨水,就被他寻去放在显微镜下看了……
P6-8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随着“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教师、家长和学生对阅读教学也越发重视,许多有条件的学校还自发地开设了阅读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各类经典的书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完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隋操,启迪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在这一背景下,湖北教育出版社组织开发了这套“大阅读·教育部新课标分级阅读丛书”,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阅读是每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是对心灵的净化和捍卫,它能使人远离贫乏和平庸,使人睿智与博学,使历史和传统得以延续,令优秀品德永远传承。特别是身处当下这样一个愈加繁华浮躁、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我们更需要静心阅读。
但是,让中小学生独立阅读经典书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阅读经典书籍是有难度的,需要正确的引导。这套丛书由优秀教师全程评点批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说经典,帮助中小学读者深刻理解经典名著的深邃内涵,帮助读者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其次,好动不好静,贪玩不喜读书是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为了让孩子们静下心来认真地阅卖,这套丛书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审美倾向和阅读习惯,科学地分配每天的阅读量,设置各具特色的板块和栏目,充分体现出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特征。作为一套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读物,这套丛书通过其优点与特色,充分地体现了编者对当下学生阅读的重视与了解。
古人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这套丛书立足于“大阅读”的理念,古今中外,皆浓缩于尺牍;千山万水,尽了然于卷帙。畅游其中,我们可以穿梭时空,遨游天下,领略笔下风景,沐浴智者惠泽。虽然我们无法丈量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而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无疑是一次生命的拓展。
这套丛书的编选,集中了高校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儿童文学作家和中小学名师的智慧。既保证了知识的权威性,又符合中小学生的接受心理;既立足于培养读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与纯正的审美品位,又兼顾了语文课程知识点教学和应试能力培养,是一套真正适合中小学生自主阅读的经典名著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