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悄吟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

我一向认为,摄影这一行从来就没有专家。有时一个新手拍出的片子比那些几十年的老“摄骨”有味道得多,含义丰富得多。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视角,有创新的思维。我更愿意称摄影人为艺术家,他们是未知和隐秘的勘探者。

李好摄影年头不多,所拍却越来越有一个鲜明的特定主题:高原、朝圣。

雪域西藏的朝圣行为是从哪个时代起始的?为什么要选择五体投地这一含有自虐性质的苦行?迄今为止,我没有从别一民族、别一宗教、别一地区发现过类似的方式。藏族人认为非如此不能表达最虔诚最深切的情感和愿望。藏族民歌中甚至就有用第一人称描述磕头朝圣的内容,不过却举重若轻,极具浪漫情怀。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体量过来的,

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数过来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样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读经书一样掀过……

走向心中的圣地,这是每一位朝圣者的终极愿望。在川藏线上,我看见过一支又一支朝圣的队伍;在拉萨,深夜的大昭寺前,仍然有众多的朝拜者默默地等身长拜。他们起伏的身躯在夜色中时隐时现,我感应到了一种激情的旋律。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们的心灵?玛尼苍穹下,难道真有神灵在俯视他吗?

李好就在这样的白天和晚上,在大昭寺前,静静地观望,用他的心灵和镜头。那位向远处走去的老妇人、那些极深重的高原红却条理明晰的苍老面孔、那些与主人有着同样慈祥神情的小狗、那稚嫩的面孔和小手以及那孤独的轮椅的背影,无不显现种种神迹。但我更多地读出了洁净的希冀、单纯的幸福还有救赎。我不知道摄影者李好是否有宗教信仰,可我从这些照片里面读出了与之相呼应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在摄影者、照片、观众之间产生共鸣,就是李好的艺术成就。

我想起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耶路撒冷致辞:小说与欧洲》演讲中的一段话。他以托尔斯泰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的情景为例,得出,有一种需要作家倾听的他称之为“小说的智慧”的东西。他说,“每一位真正的小说家都等着听那超个人的智慧之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伟大的小说常常比它们的创作者更为聪明。”

李好是智慧的,他的摄影作品更为智慧,它们延伸和扩

展了他想要表达的质素,展示了残存于世的民间信仰与精神相互依持的和谐。这一定是他没有意想到的效果。

他规避了摄影者对西藏浓烈色彩的极度嗜好,采用了西方化的黑白摄影手法。……

也许这就是李好《朝拜者》系列作品的旨归,而这显然是他作品的智慧显现,它们比他聪明得多。它们有着很强的带入感,迫使我思考生存、肉身和灵魂、生与死的意义及可能,它的“迫使”使我的思维变得更清晰同时又更为茫然。

生活的那一刻的场景,假如它没有被李好记录下来,它就永远不被记录。生活无法复制,但艺术作品可以记录和复制,这就是意义。但李好将这一刻以他掌握熟练的科技手法来进行艺术加工,我们看到的自然呈现的是一种不同的、无法想象的超自然的神迹。

众声喧哗的《朝拜者》们,真正的多声部的复调感。

看看那些面孔吧,如刀刻出一般的布满皱纹的面孔,这些被风沙打磨过的、烈日暴晒过的、时光雕刻过的面孔,每一张都是一部经书。

众声起伏之中,从天堂传来一个声音: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威廉·巴特勒·叶芝《当你老了》)

P243-246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以温婉的良善、饱满的激情、丰富的知性和敏锐的感受,书写生活、人生以及世界的片断,尤其以大胆的突破性的观念探索,深入人性、人情与生命深处,以倾听无以言说的波澜壮阔与惊涛骇浪。

在这里,女性世界尤其是那些富有艺术气质的另类女性,被描写得惊心动魄,她们是被作家唤醒和提升的一道迷人的光焰,具有直达灵魂深处的力量。

与其说张鸿在从事散文写作,不如说她是用诗的灵光点燃世界和人生,从而突破世俗的单一、平面、片面与狭隘。

——《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部主任、著名评论家王兆胜

后记

在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地活着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简单、从容地活着,活得兴致勃勃。

把自己活成一种方式,活得没有时间和年龄,这是最美的修为。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穿着简单的衣,写着简单的文字,说着简单的话,与简单的人交朋友。

最初的写作动机是因为发表文章可以让我的母亲高兴,但事实并非如此,母亲一直认为我不务正业,她认为我应该成为一个公务员。我现在的写作只是因为我想写,我对文字有天生的敏感、有写作的欲望。

优秀的编辑与作家?我选择前者。

不管多么富有,多么美丽,没有人不曾经历过艰难时光,否则谁又会有真正无懈可击的生活。我劫后余生,仍然可以用布满鱼尾纹的眼睛微笑,用有深深的唇纹的嘴亲吻。

真诚地直面这个世界,真实地面对自己,内外贴契,真切地面对千疮百孔的生活。只要不在意痛苦那就不是痛苦。我已经到了不绝望、不挣扎的年龄,看到别人绝望和挣扎,想拉一把就拉一把,不想拉,那就让他(她)去消受。

生命是旅程,活着是体验。

“任何深的关系都使人vulnerable(容易受伤),在命运之前感到自己完全渺小无助。我觉得没有宗教或其他system(制度)的凭借而能够经受这个,才是人的伟大。”(张爱玲)

自然为大,人生为小。

要爱这个世界,即使感到悲哀,也要爱。

是以为后记!

2017/3/19于鸿影轩

目录

第一辑 与道德无关的种种可能

 与道德无关的种种可能

 你成了我最强大的敌人

 哭泣的女人

 破碎的隐喻

 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

 女人一代记

 维生素B小姐

 湄公河岸的中国情人

第二辑 愿汝永远天真

 愿汝永远天真

 一砚一江湖

 艾斯肯

 寂静的房子

 郁孤台下一萍飘

 牙香街的女儿香

 山高谁为峰

 柚黄和蓝

 在广州过北方年

 塔什库尔干的夕阳

 新疆老张

 路那山里的女土司

第三辑 在莫斯卡理解幸福

 在莫斯卡理解幸福

 昆明到腾冲:三个地方

 国殇墓园

 奔子栏的此里卓玛

 水墨影像三清山

 宽巷子窄巷子

 两枚红珊瑚戒指

 庐山小教堂

 自由岁月

 文面的喃奶奶

 与土地融合在一起

 独龙江,那一刻我无语……

 3路车,通向松赞林寺

 去新篁

 梵钟之声,自雁荡而来

 韩愈:河阳、蓝关至阳山、潮州

第四辑 经过喧嚣人群,穿越繁华寂寞

 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

 经过喧嚣人群,穿越繁华寂寞

 坚韧生长的纯种植物

 郑玲,手捧玫瑰

 净瓶常注甘露水

 离我们远去的书店

 绿野九十画童趣

 归渔,月白如纸

 如光影常在

 来自天堂的钟声

 谁在黑暗中哭泣

后记 在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地活着

序言

东风吹水绿参差

古耜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的中国现代散文,已经走过近百年的风雨历程。时至今日,隔着历史与岁月的烟尘,我们该怎样描述和评价现代散文的行进轨迹与艺术成就?也许还可以换一种问法:如果现代散文仍然可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界标,划作“现代”和“当代”两个阶段,那么,它在哪个阶段成就更高,影响更大?

在散文的“现代”阶段,屹立着伟大而不朽的鲁迅,仅仅因为先生的存在,我们便很难说当代散文在整体上已经超越了现代散文。但是,如果我们把观察的视野缩小或收窄,单就现代散文中的女性写作立论,那么,断定“当代”阶段的女性散文,是异军突起,后来居上,便算不上狂妄。这里有两方面的依据坚实而有力: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间,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大陆文坛先后出现了若干位笔下纵横多个文学门类,但均擅长散文写作,且不断有这方面名篇佳作问世的女作家,如杨绛、宗璞、张洁、铁凝、王安忆、张抗抗、迟子建等。她们散文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并不逊色于现代女性散文的佼佼者。况且冰心、丁玲等著名现代女作家在步入当代之后,依旧有足以传世的散文发表,这亦有效地增添了当代女性散文创作的高度和重量。

第二,借助时代变革和历史前行的巨大动力,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女性散文写作呈现出繁花迷眼、生机勃勃的宏观态势:几代女作家从不同的主体条件出发,捧出各具特色、各见优长的散文作品,立体周遍地烛照历史与现实,生活与生命;才华横溢的青年女作家不断涌现,其创意盎然的作品,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与可持续性;女作家的性别意识空前觉醒,也空前成熟,其散文主旨既强调女性的自尊与自强,也呼唤两性的和谐与互补;不同手法、不同风格的女性散文各美其美,魏紫姚黄,各擅胜场……于是,在如今的社会和文学生活中,女性散文构成了一道绚丽多彩而又舒展自由的艺术风景线。这显然是孕育并成长于重压和动荡年代,因而不得不执着于妇女解放和民族生存的“现代”女性散文所无法比拟与想象的。

在二十一世纪历史和时间的刻度上,女性散文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扎实进步,但也同整个中国文学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与后工业社会结伴而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斑驳杂芜,利弊互见。它带给女性散文的,可能是观念的去蔽,题材的拓展,也可能是理想的放逐,审美的矮化,而更多的可能,则是创作的困惑、迷惘,顾此失彼或无所适从……惟其如此,面对五光十色的后现代语境,女性散文家要实现有价值的创作,就必须头脑清醒,坐标明确,进而辩证取舍,扬弃前行。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一批女作家值得关注——她们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进入新世纪后开始展露才华,并逐渐成为女性散文创作的中坚力量。对于她们来说,现代和后现代主义自然不是陌生或无益之物,但青春韶华所经历的激情澎湃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大潮,早已先入为主,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精神底色。这决定了她们的散文创作,尽管一向以开放和“拿来”的姿态,努力借鉴和吸取多方面的文学滋养,但其锁定的重心和主旨,却始终是对人的生存关切和心灵呵护,可谓鼎新却不弃守正。显然,这是一条积极健康、勃发向上的艺术路径。正是沿着这一路向,习习、王芸、苏沧桑、安然、杨海蒂、张鸿、沙爽、项丽敏、高安侠、刘梅花等十位女作家,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她们以彼此呼应而又各自不同的创作实绩,展示了当下女性散文的应有之意和应然之道。

习习来自西北名城兰州。她的散文写城市历史,也写家庭命运;写生活感知,也写生命体验;近期的一些篇章还流露出让思想伴情韵以行的特征。而无论写什么,作家都坚持以善良悲悯的情怀和舒缓沉静的笔调,去发掘和体味人间的真诚、亮丽和温暖,同时烛照生活的暗角和打量人性的幽微。因此,习习的散文是收敛的,又是充实的;是含蓄的,又是执着的;是朴素本色的,又是包含着大美至情的。

足迹涉及湖北和南昌的王芸,左手写小说,右手写散文。在她的散文世界里,有对荆楚大地历史褶皱的独特转还,也有对女作家张爱玲文学和生命历程的细致盘点,当然更多的还是对此生此在,世间万象的传神勾勒与灵动描摹。而在所有这些书写中,最堪称流光溢彩、卓尔不群的,是作家以思想为引领,在语言丛林里所进行的探索和实验,它赋予作品一种颖异超拔的陌生化效果,令人咀嚼再三,余味绵绵。

或许是西子湖畔钟灵毓秀,苏沧桑拥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丰沛的创作才情。从她笔下流出的散文轻盈而敏锐,秀丽而坚实,温婉而凝重,每见“复调”的魅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散文远离女性写作常见的庸常与琐碎,而代之以立足时代高度的对自然和精神生态的双重透析与深入剖解,传递出思想的风采。若干近作更是以生花妙笔,热情讲述普通人亦爱亦痛的梦想与追求,极具现实感和启示性。

在井冈山下成长起来的安然,一向把文学写作视为精神居所和尘世天堂。从这样的生命坐标出发,她喜欢让心灵穿行于入世和出世之间,既入乎其内,捕捉蓬勃生机;又出乎其外,领略无限高致,从而走近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她的散文善于将独特的思辨融入美妙的场景,虚实相间,形神互补,时而禅意淡淡,时而书香悠悠,由此构成一个灵动、丰腴、安宁、隽永的艺术世界,为身处喧嚣扰攘的现代人送上一份清凉与滋养。

供职京城的杨海蒂,创作涉及小说、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多种样式,其中散文是她的最爱和主打,因而也更见其精神与才情。海蒂的散文题材开阔,门类多样,而每种题材和门类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她写人物,善于捕捉典型细节,寥寥几笔,能使对象呼之欲出;她写风物,每见开阔大气,但泼墨之余又不失精致;至于她的知性和议论文字,不仅目光别致,而且妙趣横生。所有这些,托举出一个立体多面的杨海蒂。

驻足羊城的张鸿,既是文学编辑,又是散文作家。其整体创作风格可谓亦秀亦豪。之所以言秀,是鉴于作家的一枝纤笔,足以激活一批风华绝代而又特立独行的异国女性,尽显她们的绰约风姿与奇异柔情;而之所以说豪,则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一旦回到现实,便总喜欢指向远方,于是,边防战士的壮举、边疆老人的传奇,以及奇异山水,绝地风情,纷至沓来。这种集柔润和刚健于一身的写作,庶几接近伍尔夫所说的文学上的“雌雄互补”?

穿行于辽宁和天津之间的沙爽,先写诗歌后写散文,这使得其散文含有明显的诗性。如意象的提炼,想象的飞腾,修辞的奇异,以及象征、隐喻的使用等,这样的散文自有一种空灵趻踔之美。当然,诗性的散文依旧是散文,在沙爽笔下,流动的思绪,含蓄的针砭,委婉的嘲讽,以及经过变形处理的经验叙事,毕竟是布局谋篇的常规手段,它们赋予沙爽的散文深度和张力,使其别有一种意趣与风韵。

项丽敏的散文写作同她长期以来的临湖而居密不可分——黄山脚下恬静灵秀的太平湖,给了她美的陶冶与享受,同时也培育了她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进而驱使她以平等谦逊的态度和安详温润的文字,去描绘那湖光山色,春野花开,去倾听那人声犬吠,万物生息。所有这些,看似只是美景的摄取,但它出现于物欲拥塞的消费时代,则不啻一片繁茂葳蕤的精神绿洲,令人心驰神往。当然,丽敏也知道,文学需要丰富,需要拓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文学的无数话题之一,为此,她开始写光阴里的器物,山乡间的美食,还有读书心得,读碟感悟……这预示着丽敏的散文正由单纯走向丰富。

高安侠是延安和石油的女儿。她的散文明显植根于这片土地和这个行业,但却不曾滞留或局限于对表层事物和琐细现象的简单描摹;而是坚持以知识女性的睿智目光,回眸生命历程,审视个人经验,打量周边生活,品味历史风景,就中探寻普遍的人性奥秘和人生价值,努力拓展作品的认知空间。同时,作家文心活跃,笔墨恣肆,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气势如虹,更为其散文世界平添一番神采。

偏居乌鞘岭下天祝小城的刘梅花,是一位灵秀而坚韧的女子。她人生的道路并不顺遂,但文学却给了她极大的眷顾。短短数年间,她凭着天赋和勤奋,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散文作品,成为广有影响的女作家。梅花写西域历史、乡土记忆和个人经历,均能独辟蹊径、别具只眼,让老话题生出新意味。晚近一个时期,她将生命体悟、草木形态、中药知识,以及吸收了方言和古语的表达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承载了“草木禅心”的新颖叙事,从而充分显示了其从容不迫的艺术创新能力。

总之,十位女性散文家在关爱人生的大背景、大向度之下,以各具性灵、各展斑斓的创作,连接起一幅摇曳多姿、美不胜收的艺术长卷。现在,这幅长卷在中国言实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冠以“悄吟文丛”的标识,同广大读者见面了。此时此刻,作为文丛的主编,我除了向十位女作家表示由衷祝贺,向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感谢之外,还想请大家共赏宋人张栻的诗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这是我选编“悄吟文丛”的总体感受,或者说是我对当下女性散文创作的一种形象描绘。

(作者系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

内容推荐

《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共分为四辑:第一辑与道德无关的种种可能;第二辑愿汝永远天真;第三辑在莫斯卡理解幸福;第四辑经过喧嚣人群,穿越繁华寂寞。本书中所选的文章均为作者张鸿近年来的力作,且篇幅短小精悍,文字简洁明了,让读者透过文字领略情怀,于阅读中领悟人生真谛。

编辑推荐

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得主携手中国言实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当代女性散文精品

“悄吟文丛”。《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一书即是该文丛之一,收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鸿的散文47篇。

书中,作者以温婉的良善、饱满的激情、丰富的知性和敏锐的感受,书写生活、人生以及世界的片断,尤其以大胆的突破性的观念探索,深入人性、人情与生命深处,以倾听无以言说的波澜壮阔与惊涛骇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张面孔都是一部经书/悄吟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24122
开本 32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17-08-01
首版时间 2017-08-01
印刷时间 201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201714776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3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