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制造(2025)(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工业强国宏伟蓝图之下,产业、企业、个人的机遇与挑战。

金碚的这本《中国制造(2025)》深度介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制定的核心专家全面解析。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明晰宏观调控精神才能站在风口,抓住机遇。

一本书读懂“中国制造2025”,前瞻产业、行业发展趋势,透彻了解强国蓝图的实践路径。

内容推荐

在现阶段,中国最重要、最迫切的战略任务之一仍然是继续强健工业筋骨,发展成为制造强国。有了以先进制造业为实体的工业之筋骨,中国才能雄踞于世界大国之列,确保国家安全、民生福祉和民族昌盛,并且真正成为一个永远保持活力的创新型国家。

《中国制造2025》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梳理,全方面展现当下面临的问题,以及转型应当选择的路径,借以助力“中国制造2025”强国梦想的实现。

国家战略核心专家金碚权威解析。

目录

前言 制造文明是强国之根

绪论 工业的使命和价值

 工业是人类发展的翅膀

 工业化从“丛林”走向文明

 工业转型体现了工业的创新和革命的本性

 远未完成的中国工业化

 工业发展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信息化、智能化是工业发展的逻辑必然

上篇

工业兴国

第一章 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转型期的中国工业经济

 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态势

 中国工业肩负的重大使命

 入世后的成就与隐忧

第二章 2025: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

 应对新科技革命应多点耐心

 中国工业进入稳中求进阶段

 中国工业发展的浙江案例

 无意义的争论:中国是头号工业大国吗?

第三章 “师夷长技”创中国工业文明

 美欧“再工业化”的启示

 美国“再工业化”的一些动向

 工业文明的东西方交融

 呼唤中国制造文明

 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启示

中篇

产业变革

第四章 科技创新是工业化的基础

 技术创新与工业革命

 科技创新是工业化的依托

 把创新的想象空间更多留给企业

 鼓励差异化、立体式创新

第五章 资源环境决定工业化的高度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问题

 如何提升中国工业环境管制?

 如何有效利用国土资源?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绿色经济增长

 形成环境保护的民意基础

 将资源环境纳入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

第六章 新“四化”同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中国未来:新“四化”同步发展

 信息化推动工业文明的进程

 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新趋势

 城镇化应以人为本

下篇

强国战略

第七章 2025:中国工业化的战略方向

 实体经济是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加快腹地经济发展

 中国制造2025

 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第八章 转型与升级:中国工业化必须迈过的坎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战场

 信用机制与产业发展

 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第九章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什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怎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试读章节

新中国成立65年来,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初步工业化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加速工业化两个阶段,当前正走到一个必须实现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具有深刻的意义,是中国工业化内在逻辑的现实演绎。其中,工业转型是关键。科学认识工业的使命和价值,对于工业转型的顺利实现,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有国外学者认为,技术是自我进化着的“第七种生命体”,技术总是通过工业活动取得其存在形态,如果没有工业,任何技术都只能是幻想。技术进步表现为工业发展。而工业转型实质上也是技术进化过程中的一次突变和创新“涌现”。更重要的是,工业化不仅是物质技术过程,而且是人类文明进程。因此,研究工业转型实际上就是探寻工业的本源性和工业发展的价值实质,据此才能深刻理解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并以其理论逻辑指导实践进程。

工业是人类发展的翅膀

人类生存和繁衍最初依赖于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可用于消费的物质,例如植物、动物等。人类居住地也是天然的或略经处置就可以遮风避雨的自然场所,例如洞穴、草棚等。以后人类逐渐学会了将原本不能用于消费的自然物转变为(即加工制造成为)可以消费的物品。这就产生了“工业”活动,并逐渐发展起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有了工业就可以制造工具,而且可以制造各种用于制造工具的工具,从手工制造发展为机器制造,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即原材料)。这样,工业就不断发展成为庞大的“迂回性”生产体系:对于最终的直接消费使用过程,工业生产活动的很大部分是间接的和迂回的,是为生产“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进行的生产,工业生产的“迂回性”实际上就是生产过程的高度分工化,不是只有各种技术分工,而是普遍的社会分工,从而构成错综复杂的投入一产出关系。不过,无论工业生产的迂回过程如何复杂,工业的本质就是将无用的物质转变为有用的物质,将有害的物质转变为有益的物质。这种“有用”、“有益”的物质有些是可以直接消费的,而更多是用于生产性消费的,即相对于最终消费而言的间接消费。前者通常称为“消费资料生产”,后者称为“生产资料生产”。

工业既然能够将无用的物质转变为有用的物质,那么也就可以让废物变为资源,如果对于人类无用即为“废物”,如果有用即为“资源”。工业发达,就能使更多的物质转变资源。在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中,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成为资源。因此,从最终意义上说,所谓“资源”都是由工业创造的。如果没有工业,地球上大多数物质都是无用的废物;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将不会再有“废物”,连原本丢弃无用的“垃圾”也可以成为宝贵的“矿藏”,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可以说:工业面前无废物,城市垃圾也可以成为“第二矿山”。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1990年出版的《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指出:“由科学与技术联盟所构筑起来的现代工业,以过去世世代代所不能想象的方式改变着自然界。在全球的工业化地区,并且逐渐地也在全球别的地方,人类开始生活在一种人化环境之中,这当然也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环境,但是它再也不仅仅是自然的了。不仅是建造起来的城市区域,而且绝大多数其他地区也都成了人类调整或控制的对象。”工业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工业渗透到几乎一切领域,使人类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工业化”了:农林牧渔、交通运输、信息传递、文化艺术、教育医疗、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无不贯彻工业主义,依赖工业技术。当然,自从有了工业,战争形态也彻底改变了,出现了“战争的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of war)现象。整个20世纪充斥着“工业化”的战争,钢铁、石油、火药、汽车、飞机以至核技术等所有工业品都可能成为战争工具。军力的强大依赖于工业的强大,工业的强大表现为军力的强大。

P3-6

序言

制造文明是强国之根

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绝大多数是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在工业革命之前,地球上的自然物质大多只是潜在的“财富”。如果没有工业,自然之物实际上不过是无用的“闲物”,地球上的大多数地区都不适合人类居住。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发展的状况,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了人类生活水平。从此,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物质成为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适合人类居住,所谓“宜居”之地均为经工业改造之处。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进步过程,而且是人类发展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即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最辉煌的财富创造时期。在人类数万年进化史和数千年文明史上,工业革命只是其中十分短暂的一段,大约是从18世纪中叶以来的200多年,可以说这只是人类漫长历史中的“一瞬间”。但是,工业革命却是人类发展最具决定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组织制度、文化特质等一切领域和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革命从其发端到今天,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其中,是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国家都必然经历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只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才成长、成熟和发达起来。在人类发展的全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事件或经济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可以同工业革命的意义相比拟。总之,工业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人类发展现象,它决定了人类今天和未来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决定了整个社会的面貌和命运。

从生产活动的角度观察,工业文明体现在不同领域,表现为工业文明中不同的“亚文明”现象,例如,贸易文明、采掘文明、地产文明、建筑文明、金融文明等。工业文明的核心是制造文明,即以制造业发展为基础和核心形成的人类文明现象,因为制造业最集中体现了工业的本质——将无用之物转变为有用之物。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聪明才智极大发挥,劳动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史无前例地进发,人类成为伟大的“造物者”,可与“上帝”比肩:“上帝”创造自然万物,人类以其制造能力创造产品万物。制造业不仅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科学理性、分工协作、标准生产、组织管理等各种现代文明现象。从手工制造、机器制造、自动化制造到智能制造、极致制造,制造业的进步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成就,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巨大创造力,而且教化整个社会形成精准高效、一丝不苟、严丝合缝、守纪守时、系统思维、不断创新的工业精神。总之,作为工业革命最主要的体现,制造业的发展是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当前,中国工业化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制造业的关键时期。

在人类数千年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无论是以幅员、人口还是生产总量计算,中国都是世界第一大国。但是当18世纪一些西方国家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出现了“工业国”,中国很快成为疲软的巨人。尽管仍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却因工业薄弱而成为任人欺宰的弱国,徒有庞大躯体却无力挺腰站立。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实质上就是工业薄弱的“软骨病”史:没有筋骨,必为病夫。

……

所以,制造业发展中,尽管也有颠覆性创新,例如数码照相替代感光胶片、互联网替代传统通信方式等,但大多数技术进步属于累积性(或连续性)创新。因而在制造业竞争上,很难有所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有时候,你抓住了“形”,以为也抓住了“神”,其实与先进者的差距非常遥远,不可同日而语。例如,机械手表似乎不是什么高技术产品,进入门槛不高,但是,要想赶上瑞士钟表业,就绝不是数十年内可能企及的目标了。再如,即使是各种很不起眼的金属件,中国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也有显著差距。甚至像瓷器、丝绸之类中国拥有数千年优势的产业,一旦落后了,迄今仍难以站上世界一流的产业高地。所以,制造业是个比耐心、比意志和比耐力的马拉松式竞争领域。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进入世界制造业一流方队的前列,就必须准备经过至少三五十年的艰苦奋斗。

世界上没有一个制造业强国是在短期内成就的,建设制造业强国不仅是技术创新、匠艺积累、财富积累过程,而且是文化演进过程。而所有这些都是在一定的体制机制条件下完成的。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史表明,由市场公平竞争过程所决定的优胜劣汰,是制造业持续发展和走向整体强盛的必要条件。当然,体制机制也不是绝对的外生变量,它本身也受到制造业一定发展水平的影响。更具深意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具有发展制造业的耐心和意志,也会体现在其体制机制的特色中,因为体制机制也是人创造的,不同的人会创造具有不同特色的制度。中国要建设制造业强国,就必须形成支持有耐心、有意志坚守制造业发展的可行体制机制,其关键之一是:在制度和政策安排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赚快钱”、“一夜暴富”的诱惑和投机取巧的机会,形成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有效激励体制和亲实业社会氛围。

2015年8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制造(2025)(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55215
开本 32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2015224028
中图分类号 F426.4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5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0: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