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路难
一、生在皇城根下
我父亲出生于北京,满族,是大清国皇城根下正白旗人的后代,论出身血统那是特别的“根红苗正”。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正白旗是满族八旗的上三旗之一。哪上三旗?正黄、镶黄和正白三旗。其他五旗是正红、镶白、镶红、正蓝和镶蓝,这个次序的尊卑等级是有讲究的。上三旗中两黄旗的旗主是皇太极,至尊地位可想而知。正白旗由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所谓旗就是所擎之旗帜。八旗的旗帜都是大龙旗,正白旗龙首向右,龙腹内有五朵祥云。
话说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为正白旗主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皇帝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与两黄旗并称为上三旗,打这以后就成了定制。
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这么说来,我爷爷无疑属于皇室御用军的亲兵,只是守兵的军饷比起骑兵、战兵要低了许多。
再说说我们家的姓,“常”是一个汉姓,为什么旗人要姓汉姓?满族的姓氏多与东北的家乡郡望有关,字数也比较多,清代中叶以后常驻北京的满人改汉姓蔚然成风,但仍保留自己满族的姓氏,叫作“老姓”。如有姓“关”的,像北京琴书创始人关学曾老先生,他家的老姓是瓜尔佳氏。而皇族爱新觉罗的对应汉姓是“赵”,不知是推崇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还是三国大将赵子龙。
满族人姓常的很多,像唱单弦的常澍田应该也是我们的本家。我查了一下《满族老姓与汉姓对照表》,改成汉姓“常”的满族老姓有常佳氏、瓜尔佳氏等,具体是哪一个,还需要根据迁徙史、祖居地、现居地、家谱家族排字以及家族传说来认定。
我父亲说他是满族五栅栏的人,但这个五栅栏在哪?时代太久远了难以查找。姑且就算是那个郡望在辽东半岛的常佳氏吧。
另一个说法是,满族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叫“辈辈改姓”,下一辈以上一辈的名字为姓,我父亲自述中说他的老姓是姓“赵”,按照辈辈改姓的规矩,也许原先祖上曾经姓“赵”,到我爷爷这辈改姓“常”了。
我父亲生于1899年农历七月十七日,他出生的前一年是1898年,那年夏秋之交,刚好北京城里发生了“戊戌变法”,从康有为带人发起“公车上书”到老佛爷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整整103天,也叫“百日维新”,谭嗣同等六君子被砍了头。我爷爷是在皇城当值的侍卫亲兵,他亲眼得见维新党人菜市口血流成河的惨烈下场,听说支持变法的珍妃娘娘被人绑了石块沉人了紫禁城的深井。
唉,大清国力日衰,各国列强瓜分中国,东北被俄国侵占,山东河北闹教案,到处闹小刀会、大刀会、义和拳,世道不太平,人心惶惶,偏偏我父亲在这时候出生,何时才能过上安生的日子?爷爷崇康给父亲起名叫“安”,常安,盼望常常平安。
父亲1岁时,逢庚子国难,八国联军攻人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搁在过去就是亡国了。但帝国主义列强要的是雪花银和通商口岸,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一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了。
父亲是家里的独苗,在我爷爷、我太太(满族人称呼奶奶为太太)的呵护和疼爱下长到6岁。因为清廷入不敷出,旗人的皇饷减半,家境每况愈下。辛丑八国联军事件之后,生计更为艰难。1906年,父亲到了读书的年龄,爷爷拿回来微薄的兵饷,太太省吃俭用凑够了一点儿学费,送父亲到一家私塾去读书。
父亲自小聪明伶俐,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启蒙的读物,一读就会,写字也很漂亮,回到家里,把本子给爷爷、太太看,自然受到一番夸奖。
P4-6
说说我怎样和常家人有缘和为什么执笔写这本传记。
回溯到1984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文化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相声评比”,当时我刚刚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著名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我跟随恩师来到青岛,在这次盛会上结识了许多相声名家,包括侯宝林大师等,接触最多的还是常宝华、常宝丰和常贵田这三位“常家人”。
常宝华先生很有长者风范,待人热忱关怀,对我未来的曲艺研究之路颇多指教。常贵田先生也热情地给我留下了签名题字的墨宝。认识常宝丰先生是因为他的参赛作品《并非讽刺裁判》,这个作品是天津艺术研究所所长、作家刘梓钰创作的,其内容是“虚拟再现”一场足球比赛,超级足球裁判的原则是“谁进球谁犯规”,讽刺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中积淀的平均主义,以变形的艺术形式揭露抑制人才“冒尖”的现实弊端。比赛那晚,我看到宝丰先生胸前戴着一个特大号的哨子上场了,他和王佩元先生的表演非常精彩,现场火爆,笑声不断,掌声雷动,这个作品获得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二等奖,为天津相声赢得了荣誉。
为了写评论稿,会后我到宝丰老师家里采访过两次,认识了他的爱人钱志伟姐姐。钱姐姐容貌清丽,我们相谈甚欢。我认为宝丰老师的表演风格具有常派相声清新脱俗、热情洒脱的独特韵味,他既擅长表演传统相声,又很注重新时代相声的创作与表演,这一点在他的《并非讽刺裁判》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另一个代表作品《坐唱数来宝》也因为很好地结合传统相声包袱儿手法和现代说唱而赢得年轻观众的喜爱。
2006年天津常氏相声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遗项目,而代表性传承人是宝丰老师的三哥、相声演员常宝霆先生。也是天津最早的相声传承人,后来常宝霆先生的儿子、相声演员常贵德先生是第二位传承人。在中国相声史上,常氏相声20世纪30年代崛起于天津南市“三不管”,很快形成独具的风格特色而且家族从艺人数最多,发展和高峰延续时间最长,而创始人正是常氏兄弟的父亲——常连安老先生。
我在之前与天津市杂技团老团长胡青、团长侯泉根合作《沽上百戏——辉煌的天津杂技》一书时悉知“罗圈献彩”(“罩子”)是天津古彩戏法的经典节目,而创始人依然是常连安老先生,那么这个人物无疑是具有很大传奇性的。
写作一本传记要传有可传之人,记有可忆之事,一个好的传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当宝丰老师和孙福海书记找到我,让我执笔写常连安传记时,我心早有属意,所以一拍即合。孙福海书记给我看了他原来写就的提纲,看得出来他前期已做了不少工作,因为无暇继续才忍痛割爱把任务交给了我。我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但同时也有不小的压力。 首先必须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的传主常连安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他自幼学京剧,坐科富连成,倒仓之后,改学戏法,善使口铺纲,自有“小蘑菇”以后,如虎添翼,渐改相声,经张寿臣等提携,成为天津相声之响档。1938年在北京创办启明茶社并发展壮大,使相声成为新兴的产业。50年代初爱子殉国后担任第一任天津曲艺团团长,为促进天津曲艺事业的繁荣功不可没。他的艺术之路坎坷曲折,他的朋友圈涉及京剧、魔术和曲艺,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谓“三栖”,用“多才多艺”一词恐已不能概括,他的胸壑纵横远远超过当时的艺人。若要写出比较完备的传记,环境、人物、细节三要素不可或缺,因此我确立了环境描述上再现民国三界、人物塑造上表现艺术追求、细节上抒写心灵情感的原则。
甫一开始,便遇到缺少生平材料的问题,时间久远,真相难求,然而最大的帮助是来自常连安本人。在1966年“文革”初期和罹患肝病晚期的恶劣情况下,老人用64天时间写出来的5740字的《自述》,字字含血,行行催泪,读毕,不觉掩卷喟叹。真正的智者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唯有用事实说话,无视传闻误会甚至诋毁,常连安先生是笑到最后的大赢家。
传记所写和读者所读的,给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常家是新旧中国两重天的见证人,他们一家人身上既有旧社会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烙印,也有新社会红旗下的光荣绽放,同样是说相声,献艺的目的、性质、方式和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常老的思想和对于子女的教育是朴素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没有丝毫的“矫情”,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有的人今天会走到“消解”苦难、“消解”英雄、消解价值观而单纯娱乐的路上去?确实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关于常氏相声的特点,书中已有常家子女的总结和一些名家的点评,常老对子弟相声教育观点中也有很多的呈现,若想抓住常氏相声体系鲜明的特色,我姑且拈出四个字概括,就是“清、新、演、爆”。“清”是指常氏相声演员声音口齿要高度清晰,让全场观众都能听真台词,所以常老最强调过硬的基本功训练。“新”是指所说段子的内容要与时代结合,提倡创演有时代特点的、受当下观众欢迎的相声。“演”是指常氏相声演员的表演要表现人物,抓住人物的特点,演出人物的性格,多元化调动、运用有益于表现人物的表演手段。“爆”是指常氏相声演员要有积极饱满的表演热情,抖出的包袱儿要爆脆响,他们不走冷蔫哏那一路。这是常氏相声有别其他家族相声的特点,尤其是第三点,因为电视等视觉艺术的发展,有把相声传统四门功课“说学逗唱”的说法演变为“说学演唱”的趋势,已引起了许多相声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注意,尤其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艺术的今天,研究常氏相声,汲取常氏相声的有益经验,对相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口述史因为个人视角的日常生活化受到青睐,此书作为传记,口述只是一种形式,传记的实质是文学,读者可以通过一个人和他的家庭的故事,看到百年来社会的剧烈变化,艺术的形式与环境、时代,艺术家的努力与理想等。第一人称叙述固然是亲切的,可信度强的,但传记要让人爱看和耐看,不能是大事记流水账,也不能是虚妄的伟大,语言尽量做到口语化但不拘泥于口语。同时传记是一门选择的艺术,合理的结构和想象力可以避免这种叙述视角的局限,使我们感受到人物有肌理质感和温度的生活。
感谢常家人,宝丰老师作为口述者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了主要的工作。他的七姐常宝瑛是一位深受病人爱戴的好医生,作为常老晚年在身边朝夕相伴的女儿,她的回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那些讲述老人故事的夜晚,我听到微信语音传来的讲到动情处的哽咽,可能是先天遗传自带文艺细胞,常大夫的叙述语言本身也是有文采的,值得我学习的。感谢八爷常宝庆先生和他的爱人“八姑”,三姐常宝玉、五姐常宝珊等常家长辈,祝他们健康长寿。谢谢常桂春、常晓兰等常家晚辈的支持。这一家人的孝义和德行我以为是常老先生懿行楷模作用的印证,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比如倾心倾力做好执笔者这件事。
感谢曲艺演员田立禾、刘俊杰、刘国器、高洪胜及郭荣起女儿、漫画家左川等提供有关资料,感谢曲艺理论家孙福海书记、高玉琮先生,薛师私淑弟子、我的师弟启贺先生等提出宝贵意见,感谢我的研究生李秋爽做录人工作和北京的谢岩提供启明茶社的珍贵照片。另外写作时参考了常宝霆、赵志明先生发表在《天津演唱》的同名传记旧作,因均以《自述》为依据,某些相似之处在所难免。还有孙福海书记的《逗你没商量》等大作均作为重要借鉴依据,不敢掠美,故此说明。最后向为此书得以问世付出辛勤劳动的出版社张素梅主任及其他编辑致以深深的谢意。
愿此书能够引领读者朋友进入民国京剧、戏法与相声三星辉映的艺术殿堂,领略常氏相声艺术的风采,感受爱情、亲情、友情、爱国之情的正能量,愿常连安先生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相声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扬光大,为人民制造更多的欢笑!
鲍震培
戊戌立春于津南
前不久,刚刚为常贵田老师写了一篇小文,通过他回忆父亲常宝垄(艺名“小蘑茹”)的书作,进一步感受到“相声世家”在中国相声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地位及历史意义。
今天,当我们的相声受到社会上“丧失了文化,丧失文化意识”的指责时,我们应该学会用文化意识来审视相声的历史、前辈、传承这样的过往。
无疑,今年是纪念“常氏相声百年”的重要庆典,常连安先生自1918年“撂地”说相声,继而培养了常宝垄、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常宝庆、常宝丰及第三代常贵田、常贵德、常贵升等,至今已整整一百周年,其间常连安先生从1938年创建“启明茶社”至今已八十周年,在隆重纪念这个日子之际,由常宝丰口述、鲍震培执笔的《我的父亲常连安》一书出版问世,感慨良多。常氏相声百年的历史,是半部中国相声发展史;家族传承对相声流派和相声艺术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我国的相声史上,子承父业、孙继祖业者众多,数不胜数,这其中也有不少的名家大腕儿。如:在著名的“相声八德”中,与“万人迷”(即李德铴)并列排名前两名的焦德海,是第三代“天桥八大怪”之一,收有的弟子张寿臣、于俊波、朱阔泉、汤金澄、李寿增等,个个是精英;其子焦少海也是大名鼎鼎,收的徒弟也不乏名家,有赵佩茹、刘奎珍、杨少奎、李润杰等,个个出类拔萃,这对父子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如:冯昆志、冯振声父子;郭瑞林、郭荣起父子;刘广文、刘文亨父子……相声行业出身的相声演员数不胜数。
然而,如果提及相声“焦家”“郭家”“刘家”等,即使是相声从业者也难以想到其所指。倒是“冯家”影响稍大一点儿,东北三省相声研究者称其为“冯家门”相声。但是,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已声名显赫的“老常家”相声相比,“冯家门”也稍逊一筹。
“老常家相声”这一称谓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至50年代中期,去掉了“老”字,被称为“常家相声”。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马家相声”一说。其时,马三立正值盛年,其父马德禄和其兄马桂元精湛的演技仍存留在观众的记忆中,侄子马敬伯小荷才露尖尖角,“马家”可谓人才济济,故有这一称谓。
至80年代中后期,侯耀文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并极受欢迎,与其父侯宝林被称为“侯家相声”。至此,相声行业包括广大观众所一点一点感觉到的,以“家”或以“姓氏”为单位的称呼,只有三家,即“常家”,又称“常氏”相声;“马家”,又称“马氏”相声;“侯家”,又称“侯氏”相声。
在“常”“马”“侯”这三个可称之为“相声大家族”的世家中,既有他们的共性,也就是相同之处,又有其个性,就是各家有着自己的特点。至于哪个世家更优秀,贡献更大一些,根本不具可比性。但是,可以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出的成果就是对三个相声家族的充分认可,非常有利于相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在纪念“常氏相声百年”的活动中,该书出版,我认为,既是对常连安先生及常氏家族从艺、成长进行了难得的记述,更可以说是我们相声发展史及理论研究的又一成果。
在相声发展史中,“常家”创造了相声行业的许多“第一”。如:
常连安拜师焦德海,其子常宝堃拜师张寿臣,父子同时有了师承关系,在相声行业史无前例;
常连安创办了第一个专门演出相声的场所“启明茶社”,与天津的连兴书场、声远茶社及济南的“晨光茶社”,均享有“中国相声大本营”之誉;
在相声的历史上以“相声大会”的形式演出,始自1938年,为“常家”所开先河。之后,天津、沈阳、济南、唐山等地相声演出纷纷效仿;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所表演的相声段子良莠不齐,甚至“荤”的、“臭”的段子在相声市场上占有较大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启明茶社”是第一个以“茶社”的名义,明确提出了说“文明相声”;
作为“常家”相声的第一代艺人常连安,他还有着“父亲”这一角色,而父亲先后亲自为常宝堃、常宝霖、常宝霆三个儿子捧哏多年,空前绝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常连安、常宝堃、常宝霖父子灌制唱片多达20张,接近全国相声演员所灌制唱片数量总和的1/2;仅1940年,常宝堃与常连安、常宝霖等只在一家电台播出的相声就达一百多段,数量之多,无人可及;
尽管相声艺人有拍摄电影者,但年龄最小且最早,还是兄弟共同拍摄的,只有常宝霆、常宝华;
常宝垄是旧时相声艺人中第一个组织专业剧团的,他创建的“兄弟剧团”演出的“笑剧”就是以后出现的相声剧的雏形;
在相声史上,“常家”出现了一位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烈士——常宝垄,他获得了曲艺界第一位“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成立了民办公助的曲艺演出团体——天津市曲艺工作团(著名的天津市曲艺团的前身),首任团长是“常家”的掌门人常连安;
相声是我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就是“常家”的常宝霆;
曲艺艺术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协会下成立了一些“艺术委员会”,其中的“相声艺术委员会”的第一任会长是“常家”的常贵田……
“常家”创造了相声艺术多方面的许多个“第一”,其中任何一项“第一”都是对相声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我读《我的父亲常连安》一书,感慨万千。相信相声业内人士以及广大读者读了该书,也一定会心生敬重、敬仰之情。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回顾,必须对今天有所开益。反省一下眼下的文化状态,我们如何让我们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同步,从前人的步伐中,看到前辈孜孜不倦地对相声艺术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前行的方向,以正步伐。
“常家”第二代常宝丰先生约我为此书写几句话,作为晚辈,把自己的思索写上,请教诸位贤达,以谢关爱,并对纪念常连安先生从艺一百周年,纪念“启明茶社”建成八十周年活动表示祝贺。
戊戌年春
常连安先生是历经新旧社会的老一辈相声演员,师从相声八德之一的焦德海,1928年在北京西单商场创办了相声演出场所启明茶社,使相声表演从“撂地”走进了剧场。他还是“常氏相声”的开创者,1966年去世。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为净化相声做出了贡献,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鲍震培执笔、常宝丰口述的《我的父亲常连安》不仅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而且总结了其在教授以长子“小蘑菇”为代表的“蘑菇军团”学习相声并使“蘑菇军团”在业内独领的经验。同时,也将常氏家族若干年来形成的艺术严谨、乐于助人家风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给读者。“常氏相声”在相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书无异于一部相声的发展史。
“常氏相声”在相声界及喜爱相声艺术的读者中有广泛的基础,深受大众喜爱,同时在相声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恰逢“常氏相声”百年庆典,鲍震培执笔、常宝丰口述的《我的父亲常连安》也算是献给该庆典和广大读者的一份礼物吧。书中讲述了常连安先生的人生经历,而且总结了其在教授以长子“小蘑菇”为代表的“蘑菇军团”学习相声并使“蘑菇军团”在业内独领的经验。同时,也将常氏家族若干年来形成的艺术严谨、乐于助人家风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给读者,并配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可读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