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生六记
内容
试读章节

卷一 闺房记乐

我出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二日,正值太平盛世,又生在官宦世家,居住在苏州沧浪亭的旁边,上苍对我的厚爱,真是达到了极致。苏东坡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如果不用笔墨把它记录下来,未免有负上苍对我的厚爱。因为想到《关雎》排在《诗经》三百篇的第一篇,所以我也将描写夫妇之情的篇章列在了第一卷,其余的内容我将依次慢慢叙来。惭愧的是我少年失学,稍通笔墨,不过是将真情实事记录下来罢了。如果一定要考订文章的文字章法,那就等于责怪一块污垢的镜子为什么不明亮,有点强人所难了。

我幼年时与金沙于家的女子定了亲,不幸的是于氏八岁时天折了。后来娶了姓陈的女子为妻。陈氏名叫芸i字淑珍,是舅父余先生的女儿。芸生下来就十分聪明,牙牙学语时,口授白居易的《琵琶行》,她马上便可背诵。四岁时父亲去世了,与母亲金氏、弟弟克昌相依为命,穷得家徒四壁。芸长大后,擅长女红,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她的十指来维持,克昌拜师上学,学费从来没有短缺过。有一天,她在放书的竹簏中找到一本《琵琶行》,挨个来认字,从那时起才开始识字。在绣花之余,渐渐学会了吟诗作词,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的好诗句。

我十三岁时,和母亲回她的老家见到芸,两小无猜,得以看见芸的诗句,虽然赞叹她的才思秀美俊逸,暗暗担心她的福分不深,但是,爱慕专注她的心思总不能放下,便向母亲说:“如果要给儿子挑选媳妇,非淑珍姐姐不娶。”母亲也爱她的温柔和顺,当即就摘下金戒指为我们定了亲。这是乾隆乙未年(1775年)七月十六日。

这一年冬天,正值她的堂姐出嫁,我又随母亲前往。芸和我同岁,但比我大十个月,从小我们以姐弟相称,所以仍然称她为淑姐。当时只见满屋的人都穿着鲜艳的衣服,唯独芸一身素淡,只穿了一双新鞋而已。只见鞋绣得精美巧妙,询问后才知是芸自己做的,这才知道她的灵心慧质并不是仅仅表现在笔墨上。芸的肩膀削滑圆润,脖项修长,瘦不露骨,眉清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只有两颗牙齿微微露出,好像不是福相。芸身上那种缠绵的姿态,令人意气消荡。

我要来她的诗稿看,见有的仅有一联,有的只是三四句,大部分没有成篇。问她是什么缘故,芸笑着说:“没有老师指点的作品,希望得到知音并可做老师的人把它修改完成。”我开玩笑地在她的诗稿上写下了“锦囊佳句”题签,却不知这里已潜含着她早天的先兆了。这天夜里,把迎亲的客人送到城外,返回家中已是三更了。我肚子饿了,找东西吃,女仆递给我枣脯,我嫌太甜。芸悄悄拉了一下我的袖子,我就跟着她来到她的房间,见她藏有温热的粥和小菜。我高兴地举起筷子,忽然听见芸的堂哥玉衡叫道:“淑妹快来!”芸急忙关上房门说:“我已经累得不行了,马上就要睡觉。”玉衡挤进来,看见我正要吃粥,就斜着眼睛笑着对芸说:“刚才我向你要粥喝,你说‘吃完了’。原来是藏在这里专门款待你的佳婿呀!”芸非常难为情,迅速躲开了,上上下下都笑话我们。我也感到很生气,就和老仆人一起先回家了。白吃粥被别人嘲笑以后,我再去时芸总是立即避开我,我知道她是怕又引起别人的笑话。

到乾隆庚子年(1780年)正月二十二日我们的花烛之夜,我见她的身材依然与往日一样瘦弱单薄,揭去盖头,相视而笑。喝完交杯酒后,我们两人一起吃夜宵,我在桌子底下偷偷握住她的手腕,指问温暖滑润,胸中不觉怦怦乱跳。请她吃菜,恰好碰上她的斋期,暗暗计算芸开始吃斋的时间,正是我出水痘的时候,因此对她说:“我现在浑身光滑鲜嫩,并无疾病,姐姐是否可以从此开戒呢?”芸满目含笑,点了点头。

二十四日是我姐姐出嫁的日子,二十三日是国忌日,不能奏乐欢庆,所以二十二日晚上就是姐姐出嫁款待亲朋的日子。芸到大堂去陪客人用餐,我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饮酒,猜拳行令总是输,结果喝得大醉,早早就睡了。当我醒来时,芸正在作晨妆,还未弄完。

二十三日,亲戚朋友络绎不绝,掌灯后才开始奏乐欢庆。二十四日子夜,我以新娘小舅子的身份送姐姐出嫁,凌晨三点才回来,已经是灯残人静万籁俱寂。悄悄进到卧房,见伴娘在床下打盹,芸卸了妆但还没有睡觉,点着明亮的银烛,低垂着粉颈,不知道看什么书竟致如此出神着迷。我抚摸着她的肩膀说:“姐姐连日辛苦,为什么还孜孜不倦读书呢?”芸连忙回过头站起来说:“刚才正准备睡觉,打开书柜看到了这本书,读着读着居然不知不觉忘了疲倦。《西厢》的名字听得太熟悉了,今天才见到,果真不辜负才子的名望,但是描写得未免太尖酸刻薄了。”我笑着说:“正因为是‘才子书’,笔墨才能尖酸刻薄。”(P1-3)

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代表作品《浮生六记》。
目录

[译文]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原文]

 光绪三年初版序

 潘麟生题记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佚]

 养生记道[佚]

 光绪三年初版跋

 附录1 沈复娶了天下第一可爱女人

 附录2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爱情

 附录3 沈复的一生

序言

秋天乍接到要求,请将《浮生六记》译作现代文时,我挺费了番踌躇:翻译文言文,尤其是妙文,从来吃力不讨好。中国明清之后好文言文,妙处多不在辞藻铺排,而在文气流动、词采精炼,假设文蕈如酒,经了翻译,便成米饭,少了醇酽的韵致。

最后答应下来,几个缘由。一自然是出版方给了极大的自由度;二是《浮生六记》毕竟是以散文叙写家常事,不是微言大义、锘一个字就要杀头的经典;三是作者沈复沈三白,苏州人,所写情状,大多在江南,而我是无锡人,沈复所写的汀南吴地风情样貌,大多见识过了。如果他出身雁门代北,专门写平沙漠漠,我大概也无从入手了。

翻译这文章之前犯过一阵难,因为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虽然浅近明白,但过于机械,文采风流,不免全失;擅自用现代语全然改写,又不太像话。林语堂先生曾经有过全本翻成英语之举。想一想,倘若直接翻成另一种语言,虽说更难些,倒真可以死心塌地,不用考虑汉语原味的问题了。

后来开始动手时,我的选择,还是尽量按着原文节奏来翻,句式字眼,尽量保留,只是翻译之外,另加了些虚字垫字,偶尔加一句话来解释前文所省,以求文气通透。打个比方,原文如骨,那么我所做的,就是在起承转合间加一些筋肉,尽量保持文脉流畅,读来也好咬嚼些。当然,如此处理,许多句子就近于白话文了。好在原文多以叙述日常生活各类事项为主,希望也不会因此显得过于突兀。

众所周知,《浮生六记》说是六篇,如今仅存四卷。“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四篇文字,除了《坎坷记愁》,剩下三章,还真都是谈论生活细节、为欢之事:闺房之乐、诗酒之乐、游玩之乐,都是典型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情致。其《闲情记趣》一章里,谈论养花寻石、布设园林的段落,颇有趣味,可见沈复是位实干动手型的,倒不像其他名家,只是指点评论一下便过去了;《浪游记快》,也因为他幕游在外的身份,以及穷困潦倒还不忘去郊游的旺盛精力,显得很是热闹,风景层叠,目不暇接。

当然,若要挑剔,则沈复的文笔见识、详略取舍,并不比李渔、张岱那些大师们强,文中自然也不免如袁枚先生那类乾隆年问才子们似的,时不常要显摆一下“兄弟我这个也是懂的”的劲儿,以及“这里其实未必要写,但我舍不得删嘛”的调调。但好在,如他自己篇首自谦所云,这文童“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吹毛求疵,则他许多叙述,未必如他自己想象得那么有趣,但在“如实道来”方面,细微曲折,都点到了。沈复虽然是读书人,而且时时标榜好诗文喜风雅,还以林和靖自况,但性格上却是典型江南市民:好热闹,喜交友,声色美景娱目的,他都不讨厌。所以记叙下来,虽然许多事平铺直叙,也算是热热闹闹。所谓不以文胜,而以质取吧。倘若说《金瓶梅》全书,可以当作明时市井风物的百科全书来看待,《浮生六记》也可以当作乾隆年间苏州书生家庭市井的一幅卷轴画来欣赏——还是加了大量风景描绘的山水卷轴呢。

也因为沈复这般不厌其烦娓娓道来,我们才得以隔了二百余年,还领略到他那位夫人陈芸的风采。《闺房记乐》是为本文的核心精华所在,而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的念头。自然你可以说,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沈复对他妻子已经算是极好了。而芸的出色,也恰是在细节中呈现:身为一个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沈复很喜欢描写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这也是此书情致动人、独一无二的所在:自来才子喜欢描述佳人名妓狎玩故事(沈复当然也写了类似篇章),但如此深情描写自己的夫人,却实在罕见罕闻;芸也的确是个心路活泼的妻子,比如,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室,也有主意为自家公公找姬妾,诸如此类,乍读便令人神往,觉得实在是个有趣的女子;但略多读几遍可知,芸最可贵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

在一个并不那么良好,除了丈夫的疼爱外无甚长处的家庭环境里头当媳妇儿,她默默地担负着许多东西,居然还能过出安贫乐道的闲散风雅劲来。古来通文辞、善解语的才女和通情达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许多时候是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浑金璞玉地凑成了一体。甚至在沈复略带得意地谈论自己放意浪游、大兴诗会的那些篇章之后,你都能感觉到芸温柔又宽和的笑容。古来肯布衣蔬食过日子的夫妻,许多是迫于无奈;平心而论,沈氏夫妻过的日子着实清寒不易,许多时候得苦心经营,才能过得下去,最终难以为继,妻子早逝,也足令人扼腕,但在此之前的漫长时光里,终于还能过出风流倜傥,甚至清暖温柔的味道来,里里外外,无一处不是芸的光彩。

如开头所述,翻译古文本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保留原文况味而又易于理解,实难两全。我所做的,也只是仿制了一个框架,涂抹上原文的色彩,假装《浮生六记》就是这个样子了。倘若文童中还能有什么妙处,应当归功于沈复的经历和芸的神采;而有不恰当的,大概就都是我的问题了。

译者

2018年1月6日

内容推荐

《浮生六记》是清代名作家沈复的名作。全书用自传的形式,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动地记叙下来,文笔大胆,文辞绮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沈复著的《浮生六记》细腻地描述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详细地记载了他在海外异邦的奇闻逸事,还汇集了儒道佛三家的养生秘诀……

编辑推荐

沈复著的《浮生六记》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从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浮生六记》篇幅不过四万字,却无法用“有趣”、“精致”、“伤感”将其简单概括。林语堂则视之为知己:“读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生六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沈复
译者 博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014884
开本 32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4
首版时间 2018-04
印刷时间 2018-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74
CIP核字 2018042387
中图分类号 I264.9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32.00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6: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