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居/印象象山
内容
编辑推荐

“印象象山”编者以弘扬象山精神、传播象山魅力为出发点,为读者谨献佳品,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印象象山”最大的特点在于从观赏的角度去发现象山文化之美,书中没有严谨的考证和学术问题,仅以文学的笔触、艺术的广角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县内外读者了解象山文化的一个窗口。

这本由任先顺创作的《名居》介绍了象山的名居。

内容推荐

“印象象山”从“名”字入手,名景、名居、名品、名人,试图全方位地经纬象山文化,编者以弘扬象山精神、传播象山魅力为出发点,为读者谨献佳品,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丛书在字里行间传达了桥海时代新的气息和气象,展示了新时代象山人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

这本由任先顺创作的《名居》介绍了象山的名居。

目录

三戒堂:雕梁画栋问的旧时光

三三堂:多少繁华烟雨中

高宅门:书香门第传奇多

风雅何恭房

友二房纪行

探访后翁民宅

探寻汤家大屋

后街居群:老屋檐下的当年事

邵榜眼故宅

潘宅一瞥

俞氏老宅访古

董梦蛟故居

陈家老宅忆瑞英

走进乌沙走马楼

西周勤丰村:灵魂的故园

探访柴溪古居

牌头下屋新屋

墙头欧家老屋

溪里方古村落初探

故土绽放理想之花

小东房的故事

着衣亭和吴家道地

青菜樊信房

傅东房:烙在心底的善良

百年“新屋”

古宅书香依稀在

陈汉章故居:琅琅书声犹绕梁

试读章节

打听“后翁民宅”,连问好几位路人,有年轻人,有老年人,摇摇头、摆摆手,不知道。入乡随俗,改用象山方言问:“翁家道地在哪里?”很快,有了答案:“哦,以前的大户人家嘛,从上进路往北一直走到底。”

上进路一直到底,与东街相交。东街是象山城区的一条老街,街上的理发店、寿衣花圈店、药房、电器修理铺、裁缝铺、大排档等,开了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了,市井气息浓厚。从上进路与东街的交叉处,径直而入,是一条名唤“青龙桥”的巷弄。传闻青龙桥原本有一座小桥,后来被填平,只剩一条深邃的巷弄。窄窄的巷弄只容得下两人并肩行走,恍若走进了城市里的乡村,让整日混迹于车水马龙的我找到了乡间才有的悠然宁静。

青龙桥20号一后翁民宅,静默地伫立在长着青苔的老街里。一条老街,一段光阴;一条巷弄,一个故事;一座老宅,一段历史。每座老宅背后都有段故事,后翁民宅也是一样。据《象山县建设志》记载,后翁民宅原为明代周氏望族兴建,至清代其后裔衰落,转卖于翁姓。翁氏对这处闹中取静的大宅院进行一番修缮后,让连片的粉墙黛瓦、闲庭别院在市井间显得愈加大气、厚重。翁家是当时丹城里最殷实的人家之一。

从狭小的西侧墙门走入,发现今日的翁家大宅,已褪却昔日荣光,屋檐破败,庭院逼仄,只有院落里几株月季、杜鹃开得正艳,倒添了几分生气。“汪汪汪”,一条拴在一间小屋前的黄狗冲我吠叫不休,打破了整个院子的宁静。东厢房出来个男人,冲黄狗呵斥了几声,然后打量着我这个陌生访客。我说,慕名而来,来看看这座建于明代的古民宅。

知晓我的来意后,这位几近与共和国同龄、名叫何吉荣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这个老房子是明朝建造的,都有五百年历史了。”他说,其实整个翁家道地很大的,前面的是上翁,五六年前在一场火灾中烧毁了一大半,所以就剩后翁保存得还相对完整一些。

“如今五百年的老房子不太稀罕,但五百年的老房子还有人住,不多见了。”何吉荣的口吻里带着几分自得。随后,他又进屋取来一张从房管所抄来的纸条,只见上面有手写的工工整整的字迹:“明朝成化年间建造,至今已526年。”

我们聊兴正浓时,旁边一间屋子里走出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过来插话:“以前人们总说我们这里是个大宅院,但我从小住着,也不觉得有什么特殊。这两年一拨又一拨的人过来拍照、参观,我才意识到这个大宅院的不普通。”

“这里也就数马头墙还能看一看。”循着住宅主人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整个古宅中间高高耸起的马头墙,果然气势不凡,高低起伏,犹如草原上骏马在奔腾。马头墙也叫风火墙,具有隔火防风、御贼防盗的功用,所以,马头墙是大户人家的“仪仗”和标志。

“我们现在这个老房子说是文物保护点,但文保部门每年不过是翻整一下瓦片什么的,像桁条等坏掉都是自个儿出钱出力更换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住宅主人一边说,一边领着我去查看墙体。墙皮已风化掉落,砖块裸露在外,用指甲轻轻一划,粉末簌簌而落。

年久失修,院子里有些住户的门窗坏了,直接换上了铝合金的材质;屋檐蛀空了,就用铁钉粗略地钉上了一根木片,无论是材质还是色调上的迥异,都让其与整体格调显得有点不协调。一边是文物肆意遭破坏,一边是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让如今后翁民宅的文保工作陷入尴尬和困惑。P34-37

序言

山海聚汇,人文积淀,造就了象山半岛独特的文化之景,《印象象山》丛书付梓,无疑是象山文化发展中的盛世之笔。丛书从历史人物、自然景象、民俗文化等方面展现了象山之美,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塔山考古发现,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象山这片土地生息劳作,“靠海吃海”是农耕时代象山先民的历史写照。正是几千年来象山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土壤。经过岁月洗礼,这些土地早已绿荫成林、百花齐放。2008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象山命名为“中国渔文化之乡”,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留在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之中。

海的情怀铸就了海的性格。改革开放以后,象山成为沿海地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渔文化是象山人的精神所在,也是象山的无形资源。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不但能增强象山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也能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创造奇迹。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象山港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三面环山的半岛天堑变通途,象山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年旅游人数突破百万,象山人民正以海的热情向世人展示着渔文化的魅力。

丛书从“名”字入手,名景、名居、名品、名人,试图全方位地经纬象山文化,编者以弘扬象山精神、传播象山魅力为出发点,为读者谨献佳品,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丛书在字里行间传达了桥海时代新的气息和气象,展示了新时代象山人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丛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从观赏的角度去发现象山文化之美,书中没有严谨的考证和学术问题,仅以文学的笔触、艺术的广角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县内外读者了解象山文化的一个窗口。

不管是名景、名人,还是名居、名品,时间递变,总会带来景观递变、宅第改易、品类增加,所以,丛书所选之景、居、品、人,也未将全部精彩网于囊中。如石浦中街遗存的大皆春、栽兴烟庄、宏章绸庄等100多家古店商号。以及清代金山书院、大夫第、许宅等明清古宅,还有花坟山岩画、二湾摩崖石刻、江心寺摩崖石刻等古迹,都是文化精品。象山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一套丛书肯定无法物尽其美。希望将来增删再版,更上层楼。

本丛书汇聚了象山大多数优秀的作家,汇聚了他们的斐然文采和思想智慧,汇聚了作为象山人和新象山人对象山情感的投射和体悟,这既是对象山文化的一次有益梳理,也是象山文学意义上的一次巡礼。

象山,总是以其更新更亲和的姿态展示自己,让不了解的了解,让了解的殷切。

《印象象山》丛书编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居/印象象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先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2617559
开本 16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4196910
中图分类号 K925.54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6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