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沉淀的不只是记忆
内容
试读章节

我有时白天也会出去帮助姐姐打猪草。女孩好结伴而行,男孩则打闹在一起。由于我年龄、个子都小,不喜耍闹,打猪草很专心,常打得比其他男孩还多。回到家,大姐和大嫂也夸我很能干。但好景不长,有的男孩在回家的路上经常抢我的猪草,不给就打耳光、踢屁股,搞得我哭哭啼啼。他们还说:不准哭,再哭就打死你这个二流子的崽。此后我不敢与他们结伴,常常是一个人独往独来。

哥哥和嫂子是1951年结婚的。那时哥哥18岁,嫂子13岁。哥嫂年轻也勤快,但他们却因我父亲是“二流子”,也常常遭受村人的冷眼和窝囊气。土改工作组组长经常号召要孤立和监督“二流子”,同时百般挑唆和鼓动哥嫂独立门户。其实哥嫂并未都成人,还不能完全自立。但他们无法摆脱工作组的“教育”,不得不在1952年与我父母分了家。哥嫂的分开、村民的歧视,父亲不能讲话,母亲不敢讲话,我和细姐也常常畏缩在家不敢出门。一些土改“积极分子”常常闯进家门来,不说话、阴着脸,到处转一下,又离开。我姐弟俩不知他们又要对父亲做什么,大气都不敢出,见他们来了就往门角落里躲。

雪上加霜的是,母亲可能是因为常年流泪度日,30多岁眼睛就得了白内障,1953年底眼睛全瞎了。送一个大火笼(烤火用)给她,如不碰她的脚又不说话,她全然不知。母亲女工不能做了,饭也不能做了。此时我刚满7岁、细姐9岁(大姐15岁出嫁了),上面还有年近80、常年病卧在床的祖母,可真难煞了父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此后家里的饭就由我和细姐在母亲的口授下来做了。1954年父亲听一个来贩卖辣椒、乳猪、狗肉的萍乡人讲,母亲的眼睛可治。父亲像捞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攀上这个萍乡人。按照萍乡人的建议,就在次年5月,卖掉家里的牛和猪,他扶着母亲步行走了两天来到萍乡福田求医。过了不到10天,父亲、母亲竟神奇般地回来了,母亲的眼睛完全恢复正常了(直至90多岁还能穿针引线)。母亲治病那段日子,我与细姐孤苦地度日如年,有时怕被人欺负,白天也关着大门(农村里白天是不关大门的,否则不吉利)。看到父亲、母亲回来,我们又哭又笑,一拥而上,紧紧抱着他们的双腿不放。

姐姐带弟弟,这在农村是自自然然的事。细姐比我大两岁,她到离家两里路的教学点读书,还要带着我。在路上,她一直牵着我,有4个地方要涉水过河,是那种可赤脚趟过去的小河,她就赤着脚、卷起裤腿背我过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我是个坐得住、静得下来的小孩。姐姐上课,我就和她共坐一条短橇,或者就站在姐姐课桌旁。有一次老师提问,全班无声,见此情景我就脱口而出,而且答对了。突然老师和全教室二十几双眼睛一起投向我。老师笑眯眯地走下讲台,问我多大了,愿不愿意发蒙(启蒙)读书。我说要回家问父亲。那时这个教学点是复式班教学,一、二、三年级共20多人,都坐在一个教室里:老师每个年级都教,什么课都教;老师、班主任、校长“一肩挑”。这个老师叫苏汝南。他当天晚上就到我家,把我的情况告知我的父母。父亲高兴地说,听老师的,并请老师帮我取了“李谟清”这个学名。

第二年,这个教学点迁到了我家乡楠木荆村。原因是楠木荆村比周边其他村大得多,学生主要是这个村的。从此我也不要姐姐带了,自己可以单独蹦蹦跳跳去家门口上学了。在学校里,可以认字、写字,还学唱歌、画画,老师和我们一起做游戏,比在家里好玩多了。

那时,村里人都认为读书就是两件事,一是认字写字,二是打算盘。这两件事恰恰是我父亲拿手的事。于是他俨然也像老师那样教我写字打算盘。白天他有农活,晚上他总是隔三差五地把在屋外场地上玩得起风的我拉回家练毛笔字。为了节省灯油(殷实人家都用茶籽油点亮灯盏),他把水浸后再晒干的竹篾片子插在墙缝里,一根接一根地烧着照明。我确实是个认真、专心的伢子,读到三年级时,我居然能代替父亲帮别人写字了。老师也常夸奖:“这个孩子,读书最好。”与我一起读书的孩子却因为我会读书、自己不会读书而受到父母的责骂和鞭打。渐渐地我发现,别人对我这个“二流子”的儿子的眼光也不一样了。同时我也发现,除了家里,还有地方(即学校)让我感到快乐和留恋。

1955年在本村读完三年级,我就应该转到离家三里远的下坪村小学读四年级。但是父亲、母亲很担心一些本村孩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欺负我,于是决定让我住到离楠木荆五里多路的大姐家,转学到大姐家附近的南棚村小学读四年级。

住大姐家读书是我童年时期最快乐的时光。

首先是,大姐出嫁前一直是带着我的,在家里除了母亲我最依恋大姐。因此在大姐家里,我虽然10岁还不到,但生活上、情感上没有离开父母的孤独和失落。

更重要的是,离开了楠木荆的一些大人和孩子,由于父亲受管制而给我带来的压抑、冷眼、被欺负也因到了大姐家而离我远去了。我能够没有忧虑地、轻松地笑和大声地说话了。

其次是我很喜欢放牛,大姐家那里的山更大,放牛不必牵着、守着,而是早上送牛进山,下午放学就到山里找回来。牛很乖,吃饱了不走远,甚至躺着睡觉。到了傍晚,你即便不去牵它,它也会不急不慢地自己回家。

P20-23

后记

书中涉及不少的人与相关旧事,其中有我的老师、长辈、亲人,还有我的同事、同学、朋友以及我的学生、晚辈,还有许多未能一一提及的人。对他们,我无一例外地珍视,看作我生命中的“缘分”。他们实际上已经留在我的生活甚至是生命里了。限于篇幅与水平,书中的遗珠之憾、妄评之语,同样在所难免,只能祈盼理解和谅解了。

我本是学工科专业的,但阴差阳错,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学校教书。从此便抱业守志,一直工作在教育战线。从一个普通教师,到担任教育教学管理者、领导者,再到教育督学;从学校到主管教育的政府职能部门供职;从教初中、高中、中专到教大学,教育的各个层级、各个层面、各种角色我都一一认真地经历、尝试了。这种不可多得的经历与实践,使我有了一些自己对教育的见解、思想和感悟,这在书中必然地有所呈现。我也愿意就此与本书读者分享并借机就教于同仁、专家。

最后,我要感谢我挚爱的妻子、女儿给予本书写作的鼓励和支持;更要感谢清华大学卢先和博士对本书付梓、出版全过程所给予的热情支持和精心指导;感谢我的学生潘福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感谢教育局的同事周文老师为书中照片的拍摄整理所付出的辛劳。当我的拙作《沉淀的不只是记忆》正式面世之际,内心似有无限感慨。千言万语,感恩上苍给了我一个丰富而值得铭记的人生,感恩在我人生的各个路段给予过我各种支持、鼓励和帮助的人们。

李谟清

2014年10月于寓中

目录

第一章 树根

第二章 小草

第三章 初梦

第四章 希望

第五章 迷茫

第六章 跋涉

第七章 悟道

第八章 信步

后记

序言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自传式回忆录。

我伴随这本自传回忆录写作的全过程。作者一提笔便一发不可收,一天几千、上万的文字从笔端流出,没有任何修饰、雕琢甚至构思,好像它们早就存在于作者的心胸深处。

普通人写自传,不为传世、扬名。也许是那些一辈子也挥之不去的记忆,那些由无数经历积淀、过滤、凝结而成的情感,那些不经意间已渗透到血液骨髓里的信念,怂恿、驱动着正步入古稀之年的他,要将其毫无保留地倾吐出来。不为别的,他说,只为给自己的一生,给家人,也给社会一个“交代”。

因为我负责将他写好的纸质文稿输入电脑存储,便自然成了这本自传书的第一个读者。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开篇便立即深深吸引了我。随着敲击键盘的手指的舞动,我走进了一个似乎有点熟悉但更为陌生、新奇的时空……

作者朴实无华的叙事记人,多数情况下是由一个个生动的、颇具画面感的小故事串起来的。这些故事虽然有的让人震惊,有的让人诧异,有的让人潸然泪下或唏嘘不已,但竟无一例外地让你对它们高度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因为只有真实的亲历、真实的记忆、真实的情感,才能在如此朴素、自然、单纯的文字面前显示出这般感人的力量。

传记作者经历过的种种境遇,有着特定的历史大背景。其中有我们的民族、国家和时代变迁的踪迹,也有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命运的投射。从这个角度看,作者的自传多少能给人一些更为宏观的认识、感知与启迪、思考,此意义自不待言。我也不讳言这本自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人公生存、发展、成长经历本身蕴含的诸多的特殊性、传奇性甚至戏剧性的因子。那是生活本身赋予的。无数的磨难、坎坷、隐忍和奋斗,累积成了一笔人生的宝贵财富,也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作者本人。窃以为,正是这一特点使本书又具有了普通人的自传难得有的“可读性”。

作者从提笔到封笔,相当于在记忆中又做了一次人生的长途跋涉。作者十分注意并小心翼翼地要保存记忆中跋涉的原生状态和粗糙形态。但历史本身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致。加上作者驾驭语言、叙事行文的“散文式”风格,又让该自传读起来丝毫不觉冗赘,且有文学赏读之畅快。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本读不尽的书。作为作者的妻子,我与他共同生活了近40年,但我认为我一直没有太读懂他,更确切地说,尚未真正窥见他的心路历程。一直以来,我们各有自己的专业,各忙各的工作,退休后两人又都分别担任了些社会工作,平时闲聊时只是偶尔听他说起过他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是这本自传回忆录,让我真正开始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我不奢望我就此能读懂他,但我感到了安慰、感到了幸福。

世事纷繁莫测,人生五味杂陈。置身其中,本书作者始终不趋时俗、宠辱不惊、淡泊自守而保有节操,又能崇尚功业、痴心不改、甘为孺子且小有建树。这样的人生,应属难能可贵;于国于民于己,亦堪称善事、幸事!

当我们说起活泼可爱的小外孙最喜欢的是外公时,“外公”总是喜不自胜。他说,假如然然(小外孙的乳名)将来读这本自传,一定会视为“天书”。我笑答:不懂或不理解所述时代、人事不打紧,只要能领悟其中点滴的人生真谛,能触摸到作者内在的某些精神的“正能量”就OK啦!

这大概也是作者决定将此书面世的另一个美好愿望吧。

蒙作者不弃,将以上读后粗浅感言草就,忝列为序,甚为惶恐。

王萍涛

2014年10月

于宜春学院北校区自家书房

(王萍涛,大学教授。退休前为宜春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内容推荐

在浩瀚的宇宙时空里,每个人都渺小得微不足道,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本读不尽的书。

《沉淀的不只是记忆》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自传式回忆录,不为传世、扬名,只是记录李谟清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记忆,抒发他无数经历积淀、过滤、凝结而成的情感,宣示他不经意间已经渗透到血液骨髓里的信念。

编辑推荐

《沉淀的不只是记忆》真实、生动、形象、感人地再现了作者李谟清求学、工作的奋斗历程。作者作为新中国培养教育的第一代大学生,求学时经历了全国土改、大跃进等重大历史事件,练就了特有的坚韧不拔、坚定不移、不为环境所左右的 独立人格与思辨能力。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从山区农村到县城、市区,从任教中学、大学到主管500多万人口大市的教育的领导,一路艰辛跋涉、创造不菲业绩。一个农民的儿子、普通的教师,不靠任何关系,全凭真诚纯粹的品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的精神以及丰富的学识才干,成为深受学生拥戴、百姓称颂的好老师、好领导。自己也从而收获了幸福的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沉淀的不只是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谟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93368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5024959
中图分类号 K825.46=76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59:00